最怕疫苗不良反應?看完妥妥掌握!(下)

預防接種工作者之家

前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疫苗不良反應的基本情況(戳這裡閱讀),不良反應形形色色,那麼,具體來說都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梳理梳理~

為了方便描述,通常我們會把不良反應分為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一般反應又分為全身反應和局部反應。事實上,全身反應和局部反應並非獨立存在,全身反應總是伴隨著局部反應發生,而局部反應又是全身反應的局部表現。

一般反應之 全身反應

接種疫苗後,由於疫苗本身的特性,如異種蛋白的刺激、疫苗中的熱原質或毒性等原因,少數受種者可於接種滅活疫苗5~6小時出現體溫升高,一般持續1~2天;接種活疫苗出現反應的時間稍晚,但癥狀消失也較快;此外,個別受種者還可能伴有頭痛、眩暈、寒戰、乏力和周身不適,或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反應,一般持續1~2天,可自行消失,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對較重的全身反應可用藥物等對症處理。

一般反應之 局部反應

一般的局部反應

由疫苗本身固有的性質引起的,不會造成生理和功能障礙。

局部炎症反應

局限於接種局部的炎症反應,表現為局部紅腫、浸潤,並伴有疼痛,通常為漿液性炎症,在接種後10小時左右出現,24小時達到高峰,2~3天內消失,不留痕迹;

局部紅腫根據縱橫平均直徑分為弱反應(≤2.5cm)、中反應(2.6~5.0cm)及強反應(>5.0cm);凡發生局部淋巴管炎或淋巴結炎者均為局部重反應。

局部感染化膿

接種卡介苗後出現的正常反應,通常表現為接種後2~3周出現紅腫、浸潤,可形成硬塊,隨後中央逐漸軟化形成小膿腫,可自行破潰、結痂,持續2~3個月,癒合後留下永久性的凹陷瘢痕;若創面持續半年不愈,則為異常現象。

局部硬結

注射含有吸附劑的疫苗時偶爾會發生,是急性炎症後的一種特殊表現。

異常的局部反應

是免疫接種後發生的、與一般反應性質和臨床表現不同、發生概率極低、往往需要進行臨床處置的反應。

有菌化膿

主要表現為注射局部紅、腫、熱、痛的炎症反應,膿腫大多表淺,可伴有全身疲乏、頭痛、發熱等,膿腫局限後,中央部位較軟,可有波動感。常見原因為疫苗或注射器被污染,注射器材和皮膚局部消毒不嚴。

無菌化膿

主要表現為注射局部有較大紅暈、浸潤,2~3周後出現大小不等的硬結,局部腫脹,但炎症不劇烈,可持續數周或數月,較重可形成潰瘍;潰瘍未破潰前有波動感,嚴重可破潰流膿,傷口和創面緩慢癒合。常見原因為接種含有吸附劑的疫苗時,注射部位選擇不當、注射過淺、劑量過大,或使用前未充分搖勻。

淋巴結化膿

主要發生在接種疫苗側腋下淋巴結,也有表現在鎖骨下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可經久不消,重者形成潰瘍。常見於接種卡介苗後1~2個月。

血管性水腫

常表現為注射局部紅腫、皮膚髮亮、範圍逐漸擴大,嚴重時可延至肘關節以下及手臂,有瘙癢、麻木、腫脹感,有時可伴過敏性皮疹。出現急、消退快、消退後不留痕迹,反應極少見,以反覆注射者為主。

阿瑟反應

局部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反應,由於先前注射的抗原已刺激機體產生循環抗體,抗體大量出現後,注射抗原還未從局部消失,因而在注射局部產生抗原抗體複合物,引起粒細胞浸潤,進而產生組織損傷。

常用疫苗的局部反應

卡介苗

90%~95%的卡介苗接種者可能會出現一種特定的損傷,在接種處皮膚略有紅腫,可隆起一凸痕,約半小時後便可消失,此為非特異性反應;

接種2~3周後出現特異性反應,局部發生紅腫的丘疹狀浸潤硬塊,逐漸軟化形成白色膿皰,可自行破潰結痂;2~3個月後大部分可癒合,痂脫落後局部留下永久性的凹陷疤痕,稱為卡疤;

持續數月的有限性狼瘡反應、瘢痕和真正的結核性狼瘡(1/200000次接種)等嚴重的局部反應非常罕見;

局部反應大多程度較輕,有或沒有局部表現;腋窩或頸部的淋巴結炎通常能自動痊癒,如果它們不與皮膚粘連,無須處理,與皮膚粘連或淋巴瘺可做引流,並在局部使用抗結核藥物。

乙肝疫苗

接種後機體一般全身反應和局部反應都很輕微,如局部疼痛、肌痛,多數發生在24小時內;個別人可有低熱、頭痛、全身不適,注射部位紅暈、硬結、疼痛等,一般不需要處理,2~3日即可自行消退;極少數人可能會出現蕁麻疹等過敏反應,但發生率極低。

流感疫苗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接種部位疼痛,在接種疫苗後24小時內,接種者可感覺注射部位疼痛和觸痛,反應一般較輕和短暫,多數情況下在2~3天內自行消失,不需要進一步的醫療措施。

狂犬病疫苗

目前廣泛使用的細胞培養狂犬病疫苗少數人會出現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硬結、瘙癢、淋巴結腫大;全身反應有輕度發熱、寒戰、乏力、頭痛、眩暈、關節痛、肌肉痛等。輕微局部及全身反應一般不需要處理,可自行緩解;若反應較重,應對症治療;若出現嚴重過敏性皮疹、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應及時就診。

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上市後監測資料(共使用約330萬劑)表明,所有不良反應報告率為30/10萬劑,這些不良反應中有88%是不嚴重的;個別個體接種部位可出現輕微紅腫、硬結、壓痛;全身反應不常見,個別人可有中低度發熱,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可自行緩解,必要時可對症治療。

乙型腦炎疫苗

我國自行研製的乙型腦炎疫苗的不良反應主要為過敏反應,常發生於年齡較大兒童的加強免疫,可能與年齡較大兒童多次接種及疫苗中的致敏成分反覆刺激機體有關。

含麻疹成分的疫苗

接種含有麻疹抗原的疫苗後局部反應並不罕見,在接種24小時內,受種者可能感到疼痛和注射部位觸痛,一般程度較輕和過程較短暫,大多數在2~3天內自動消失,不需要進一步治療。

異常反應

異常反應與接種疫苗後的一般反應性質和臨床表現均不同、發生率極低,但往往需要處置。據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有關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案例的統計顯示,90%以上的異常反應均為超敏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皮疹、過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腫、局部過敏反應等。

常見疫苗的超敏反應:

病毒類疫苗

麻疹減毒活疫苗:

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過敏性皮疹,有病例伴有發熱、噁心、嘔吐、腹痛、全身不適等癥狀,多數無全身癥狀,發病後數小時至數日可恢復正常。

流行性乙型腦炎滅活疫苗:

以I型超敏反應為主,臨床最多見各類型皮疹,其次是過敏性休克及血管性水腫,偶見過敏性紫癜及過敏性腎小球腎炎。

細菌類疫苗

百日咳疫苗:

DPT接種後所致過敏反應,較難確切判斷為哪一種抗原成分所致。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

過敏性皮疹,偶見過敏性紫癜及剝脫性皮炎。

卡介苗:

極少見,偶見過敏性皮疹,受種者多有過敏史。

類毒素類疫苗

白喉類毒素:

血管性水腫、各類型皮疹。

破傷風類毒素:

過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腫、過敏性休克、阿瑟反應、血清病(血清病樣綜合征)、神經系統過敏症。

參考:

[1]楊永弘. 兒科疫苗學[J]. 2013.

[2]刁連東,翟如芳. 《疫苗應用與安全問答》.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小編有話說

在接種工作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一些棘手的不良反應案例呢?歡迎留言分享!

看完有疑問?戳這裡讓專家為你答疑!

P.S.你可能還對這些感興趣:

最怕疫苗不良反應?看完妥妥掌握!(上)

如何做好6歲前兒童的全程免疫?

寶寶有這些情況,還能打疫苗嗎?

這些疫苗安全相關事件發生後……

接種卡介苗,這些「坑」千萬別踩!

想獲取更多免疫專家課堂乾貨、

精選問答、預防接種行業新鮮資訊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華大基因董事長「宮頸癌疫苗不該打,因為做基因檢測就能替代」的言論?
寶寶不宜接種疫苗的九種情況
寶寶接種疫苗後如何護理?
(七)霜降了,穿上秋褲,一起成為戰「痘」英雄!
寒冬肺炎找上老人 及時接種疫苗

TAG:疫苗 | 反應 | 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