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百年精彩大歷史(22)
關起門來吹牛逼倒是很解氣哈,可面對齊國齜牙咧嘴、磨刀霍霍的架勢,恐慌的情緒還是在魯庄公的心裡佔據了上風。他剛從干時逃回來沒幾天,實在不想馬不停蹄地又與齊國開展軍事交流,只好答覆鮑叔牙說,全盤接受齊國的要求。 於是,魯國殺了呂糾,準備把管夷吾和召忽打包交給鮑叔牙押走。 誰知,召忽挺不配合,毅然把自己殺了為呂糾殉死。 魯庄公嚇了一大跳,生怕鮑叔牙以此為由尋釁滋事。 好在鮑叔牙似乎也沒特別在意,接過管夷吾後,二話不說掉頭就跑。 魯庄公在後面偷偷一瞄,齊軍這哪裡像是在跑,簡直就是一邊跑一邊蹦蹦跳跳嘛。 鑒於歷史的真實細節已不可探究,老師我此刻最想了解的是,對於自己從流亡政客到在押政治犯的身份轉變,管夷吾是否知道實情? 換而言之,管夷吾到底清不清楚,齊桓公是想親手宰了他,還是在設法營救他?假如管夷吾以為齊桓公是想手刃他,那麼,他是否會感到彷徨失措呢? 昔年,管夷吾與鮑叔牙結為生死之交,各自輔佐公子,胸中定當懷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之志。如今魯國再見,彼為廟堂重輔,己為待死囚徒,管夷吾必然也會為自己的人生匆匆了局而心有不甘吧? 我猜想,管夷吾一定在默默地祈禱,祈禱老天再賜給他一個機會,只要一個就夠了。 老天沒有辜負管夷吾。 就在齊軍大部隊剛剛脫離魯國到達齊國邊境的堂阜時,站在囚籠里的管夷吾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個曾經與他盟誓生死與共如今卻各事其主的朋友——鮑叔牙。 鮑叔牙臉上依舊帶著寬厚的笑容,親自動手要解去管夷吾身上的枷鎖。 管夷吾拒絕了,在沒有弄清楚鮑叔牙的動機之前,他需要維持一個失敗者的節氣,或者說顯示不甘失敗的意志。 鮑叔牙輕柔地說,不但要放了他,而且還會舉薦他為齊桓公效力。 管夷吾面露疑色,呂糾既死,作為餘孽的他似乎沒有繼續活下去的理由;然而鮑叔牙現在卻要他以身侍仇,難道呂小白已將一箭之仇釋懷? 鮑叔牙推心置腹地告訴他,呂糾並非良主,不必生死相隨;而齊桓公求賢若渴,不但不計舊日嫌怨,反而虛相位以待,期以共建王圖霸業。so,何不談笑而歸呢? 管夷吾嘿然心動。 快到達臨淄時,鮑叔牙把管夷吾安置在郊外的別館中住下,為他薰香沐浴。 未幾,齊桓公卜擇吉日,率百官郊迎管夷吾。一時觀者如堵,無不駭然失色,謂儀禮之隆,聞所未聞。 至此,齊桓公和管夷吾風雲際會,完成了一個撼動時代的完美組合。管夷吾沒有讓齊桓公失望,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陸陸續續地推出了一整套足以使齊國冠絕諸侯的改革方案,這個方案對齊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各個領域的變革都有很獨到的見解,許多思想甚至極具現代意識。 (以下內容,純屬說教,如有雷同,純屬必然。黨員們可以一步一趨,全程閱讀;黨外人士不妨大膽拖拽,本章結尾的部分估計更對您的口味。) 政治方面 第一、加強公民道德修養,倡導以「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為核心的帝國公民價值觀,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了關係社會安定和國家存亡的高度。 第二、推行以「親民、殖民、富民、禮民、正民」為要旨的「愛民」政策,盡量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文化娛樂和抵禦自然災害等方面的訴求。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要使人民群眾「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從而保持政治局面的平穩。 第三、是加強搞務員隊伍建設。在搞務員選拔過程中實行鄉長進賢、官長選賢、國君考察用賢的三級舉賢制度,並把人才選拔工作作為官員升遷的重要依據納入到對各級官員的年度考核之中。 第四、推行「三其國而五其鄙」制度。所謂「三其國」,就是把全國的城邑分成二十一個鄉,其中工商分為六個鄉,士農分為十五個鄉,由齊桓公管轄十一個鄉,上卿高氏、國氏分別管轄五個鄉。 三位最高行政首長各自管轄的鄉群又可以稱之為「三國」,「三國」內部還有細緻的行政劃分,垂直方向的設置為:五家為一軌,軌有軌長;十軌為一里,里設有司;四里為一連,連有連長;十連為一鄉,鄉有良人;五鄉定為一帥(帥的首長自然就是國君與高、國二卿了)。扁平方向設置為:市場立有三鄉,手工業立有三族,湖澤立有三虞,山林立有三衡。 如此一來,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層級,減少了垂直管理的幅度,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五其鄙」與「三其國」的原理相通,但表現形式稍有不同,它要求鄙野地區五家為一軌,軌有軌長。六軌為一邑,邑有邑司。十邑為一卒,卒有卒長。十卒為一鄉,鄉有良人。三鄉為一屬,屬有大夫。五屬設五個大夫。武事聽從於屬,文事聽從於鄉,各自保證其所管,不準有所荒怠。 「五其鄙」制度主要是為了規範戶籍管理,實現鄙野之民(平時這部分民眾是疏於管理的)與城邑之民管理的並軌制,從而加強對鄙野人口的統籌調配和使用。 第五、隆重推出「桓管五傑」(排名不分先後,信手為序)。 首先看第一傑隰朋。他是齊莊公的曾孫(齊桓公的子侄輩),管夷吾評價他「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辯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意思是說,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外交部部長。其次看第二傑寧戚。他本是個衛國人,想要到齊桓公那裡去求取功名,卻偏偏窮困得連赴齊的川資都沒有,只好受雇替商人趕車,一路賣苦力混到了齊國,夜晚就在城門之外野宿。 說來也巧,當天晚上齊桓公要出城到郊外迎接客人,走的還正好就是寧戚擺地鋪的那道城門。 城門開啟後,齊桓公在隨從的簇擁下出來,聚在城門外的閑雜人等紛紛迴避。可是寧戚沒有,他呆在原地一邊給拉車的牛餵食,一邊敲著牛角唱起了清越的歌曲。 當時,齊桓公的隨從舉著明晃晃的火把,光線比較充裕。所以齊桓公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位外型潦倒但站位風騷的歌者,再凝神細聽,歌者唱的是:「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齊桓公懂了,這個人看似怡然自得、心無旁騖,其實是有求而來。 春秋時代沒有科舉考試,中央政權與社會賢達之間缺乏一條穩定而通暢的交流渠道,因此招攬人才十分困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的解決辦法是有兩個。 一是統治者派官員四處採風,到田間地頭和山林湖泊中到處尋訪,把那些骨骼奇特、舉止不凡的人帶回來考察,然後量才錄用。 二是那些志懷高遠、胸有韜略的靈活就業人員也會抓住統治者外出的機會,在統治者的必經之路上進行才藝表演,以期引起統治者的注意,從而達到入仕的目的。 齊桓公相信,這個歌者顯然就是來搞自我推銷的。 齊桓公正值用人之際,有心結納各界賢士,便讓隨從用車把寧戚載到城內好生安置,自己迎接完客人後就馬上趕回去與寧戚會晤。 寧戚並不拘謹,侃侃而談,從周朝禮樂崩壞說到齊國霸業坎坷,無不暗中齊桓公款曲。齊桓公大喜,當下就要賜以高官厚爵。 有一些老幹部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鬧了一輩子的革命,還沒享受過這麼崇高的待遇呢,不行,得攪攪局,於是對齊桓公說:「寧戚是衛國人,離我們齊國不是很遠,您不如派人去衛國打聽打聽他的情況,如果他確實有本事,再重用他也不遲呀!」 齊桓公說:「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難全,權用其長者。」 管夷吾評價寧戚「墾草入邑,闢土聚粟,多眾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 ,請立為大司田。」意思就是說:開發荒地使之成為城邑,開闢土地使之增產糧食,增加入口,盡土地之利,我不如寧戚,請封他為農業部部長兼國土資源部部長。 後來,寧戚和管仲一道,成為了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股肱之臣。
「同學們,今天就講到這了,下課!」 唧唧撓了撓後腦勺,不滿地說:「海棠老師,今天的課怎麼這麼快就講完了,你是不是急著要去和女朋友約會呀?」 「嗯,這個嘛,有一點,其實…不是呀,哪有這回事?」 「那你為什麼不說說寧戚憑啥能有那麼大成就,因為他是寧財神的爺爺嗎?」 「#¥%……&*」沒有知識就是可怕。(偷偷地撥通電話):「喂,是小鳳嗎?不好意思哈,讓你等一天了。外面太陽很大,要不你先到馬路邊上那家網吧去偷偷菜,我橋上堵車,立馬就到!行,那不見不散,拜!」換上一幅苦瓜臉:「同學們,難得你們學習熱情如此高漲,要不老師把明天的內容先講一些?」
寧戚司職農業主管,他一生的功績主要就是體現在促進齊國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方面。具體來說,寧戚在技術上提升了齊國農業生產的效率。 一是研究並推廣了先進的養牛技術。寧戚本人養過牛,因此對改進養牛技術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將這些知識編輯成冊,取名《相牛經》,在齊國廣為教授,使齊國飼養的牛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了其他諸侯國的水平。 科技養牛給齊國帶來了諸多好處,因為大量使用畜力,齊國得以將更多的人力資源投入到社會生產的其他方面,促進了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後備兵源。 有趣的是,數量龐大的牛日後竟然還陰差陽錯地救了齊國一命。 約4個世紀後的公元前279年,燕國大將樂毅率六國聯軍伐齊,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攻下了齊國包括首都臨淄在內的七十餘城。 此時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還在苦苦支撐。即墨被圍城三年後,守城的主將也戰死了,破城只在須臾之間。 危急時刻,田單主持城防,他巧施妙計,羅致了一千頭牛,用火牛陣大敗燕軍,並一鼓作氣收復了齊國的所有失地。
值得注意的是,要在一座被困三年的孤城裡搜集一千頭牛,放在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可想像,這足以證明當時齊國的養牛業有多麼發達。 二是利用齊國冶鐵業發達和養牛業興旺的優勢,推廣使用鐵鏵犁,用鐵犁牛耕代替木犁人耕,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保障了糧食供給。 寧戚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農業生產的管理與實踐之中,為齊國稱霸奠定了豐實的物質基礎。 齊桓公對於寧戚十分敬重,每次和管仲引兵出征,都會將國政委於寧戚,而寧戚也不辱使命,總是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解除了齊桓公的後顧之憂。 對此,後世也給予了寧戚很高的評價,戰國時的楚國詩人屈原就曾在《離騷》中寫道「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以該輔」。 把寧戚輔佐齊桓公和姜太公輔佐周文王相提並論,足見寧戚乃是真才實學、名副其實的功勛干臣。 再次看第三傑王子城父。管夷吾評價他「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意思就是說:在疆場上能讓三軍將士個個奮不顧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您命他為三軍總司令。 接著看第四傑賓胥無。管夷吾評價他「決獄執中,不殺無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須無,請立為大司理」。意思就是說:審判案件,調節紛爭,不妄殺無辜的人,不妄誣無罪的人,我不如賓胥無,請封他為中央政法委書記。 最後看第五傑鮑叔牙。管夷吾評價他「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即鮑叔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意思就是說:敢於冒犯君主的顏色,進諫必忠,不伯死,不貪圖富貴,我不如鮑叔牙,請立他為監察部部長。 鮑叔牙的耿直是出了名的。 據《呂氏春秋?直諫》載,有一次,齊桓公、管夷吾、鮑叔牙、寧戚四人在一起飲酒,酒酣耳熱之時,齊桓公對鮑叔牙說:「你為什麼不起來為我們祝酒呢?」 鮑叔牙於是端起酒杯祝酒道:「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一番話綿柔寸勁,說得在場的幾位巨頭都猛然警醒。由此可見,管夷吾對鮑叔牙的評價,可謂是鞭辟入裡,切中要害。 老師向來認為,「桓管五傑」的橫空出世,是管夷吾新政中最為華彩的大手筆。 歷史的發展固然有其自身規律,但人的主觀能動性往往也能發揮加速或遲滯的作用。正是因為五傑各司其職,淋漓盡致地施展才華,最終使得齊國出現了君明臣賢、國強民富的興盛局面。 當然,我們不要忘了,這一切都與管夷吾的知人善任息息相關。
經濟方面 第一、實行「四民分業」政策,將每個城邑中的居民大致分為士、工、商、農四個行業,四民分業聚居,個人從事的行業世襲罔替,以便於推進生產專業化和產業集群化。 第二、實行「相地而衰征」政策,即根據土地的肥瘠程度實行差異化稅率,提高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和對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稅收收入的同時,又保障了貧下中農的基本生活。 第三、實行「官山海」制度,利用齊國山海資源豐富的特點,鼓勵人民入海捕魚,發展漁業生產,同時國家專設鐵官、鹽官,管理鐵礦開採和煮鹽業,迅速積累財富。 第四、設置「輕重」之制,大力推行重商主義,倡導按照年歲的豐凶和人民的需求來經營貨物,政府豐年高價買入百姓所產,凶年平價賣出百姓所需,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軍事方面 第一、貫徹「作內政而寓軍令」的思想,把軍事組織與行政組織緊密而科學地結合起來。在「三國」的二十一個鄉里,由工商之鄉提供軍費開支,士農之鄉提供兵員輸送。 士農之鄉平時按行伍編製,鄉的長官效法軍事制度與號令,組織百姓進行田獵,並實行賞罰,使百姓增強基本的軍事素養。 在戰時,依託「三國」的垂直架構,每家出一個壯丁服役,每軌出五丁為一伍;每里出五十丁為一小戎;每連出二百丁為一卒;每鄉出二千丁為一旅。以上各級軍事長官均由同級行政長官擔任。每五鄉出一萬丁為一軍,由齊桓公與世卿高氏、國氏分別統領,建立一隻三萬人規模的中央直屬常備軍。 這種寓兵於民、兵民結合,出則為軍、入則為民的創舉,使得士兵之間「少相居,長相游,祭祀相福,死喪相恤,禍福相憂,居處相樂,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歡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不但以一種十分隱蔽的方式迅速增強了齊國的軍事實力,而且確保了軍隊的凝聚力與戰鬥力。 第二、重視軍備發展,利用犯人自贖來獲取武器裝備。具體標準為:重罪贖以犀甲和一支戟,中罪贖以皮盾和一支戟,輕罪贖以銅鐵(製作兵器的原材料)半鈞,訴訟僵持不決的則雙方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箭矢。 收穫的銅鐵,則「美金以鑄戈、劍、矛、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 於是齊國的武庫變得非常充足。 外交方面 第一、推行「尊王攘夷」的對周政策。 「尊王」即尊崇周王室。當時周王室雖然已經衰微,但作為「天下宗主」地位仍然很牢固。所以,要「以方行於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用「尊王」為口號來體現齊國的正義性,以此獲得行動上的主動權。 「攘夷」就是抵禦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地區。當時,少數民族不斷進犯中原,給中原民族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所以打出「攘夷」的旗幟極易博得周王室與中原諸侯的好感,從而獲取輿論上的號召力。 第二、推行「釣之以愛,致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的諸侯間交往策略。 歸還齊國過往侵佔的他國領土,傾心扶助他國度過危難,以一片赤誠之心打動天下諸侯。等天下諸侯紛紛歸附時,再進一步施以經濟上的重利,以顯示自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格魅力。 對於道德敗壞,敢於冒犯周王室或虐待鄰國與百姓的諸侯國,則毫不猶豫的實施武力打擊。 這樣一來,天下諸侯既喜歡齊桓公的仁愛,又貪圖齊桓公的貨利,既相信齊桓公的仁義,又害怕齊桓公的武力,一個個神魂顛倒,忘乎所以,最後都成了齊桓公手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棋子。上述關於管夷吾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個方面的新政,老師有兩點需要特別指出。 第一、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管夷吾的新政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行為。 老師在這個章節里較為集中地展示了管夷吾的改革措施,但實際上,其改革所牽涉的人與事以及產生的效果,都是沿著時間脈絡,陸陸續續地出現的。 所以,同學們切莫以為管夷吾搞改革就是一聲令下,然後齊國朝野按照指示,整齊劃一地完成一套規定動作就完事了。 從結局來看,管夷吾的新政促進了齊國的崛起;但從過程來看,齊國依然經歷了一個個清晰可辨的加速發展階段。 第二、論述管夷吾新政的史籍主要是《管子》一書。《管子》約成書於漢代,是後人以《國語?齊語》為基礎,對管夷吾的學術思想及言行進行歸納總結的一部著作。今人慾研究管夷吾,《管子》仍是首選和不可能繞開的關鍵史料。 老師在醞釀《我的春秋我做主》這部作品的時候,就曾經給自己定下過一個基調,那就是在忠於歷史原貌的基礎上,盡量提升閱讀的趣味性,少搞枯燥的學術研究。 前面論述管夷吾新政的篇幅,是為了保證行文連貫和邏輯嚴謹不得不為之的結果。說實話,自己看著都意興索然,就更不期待同學們駐目停留。 所以,老師想表達一個觀點,即大多數基於《管子》來論述管夷吾新政的文字,都是陳詞濫調。 也正因為如此,老師準備從另外三個較少有人涉足的研究方向,粗略講一講和管夷吾新政有關的問題,希望可以稍微開闊同學們的視野。 第一個是從《史記?管晏列傳》的研究方向。 該文評述管夷吾「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這段古文比較淺顯,就不逐句翻譯了。文中以三個事例為據,說明了管夷吾執政時,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從而把禍患轉化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品味這三個成功的外交案例。
其一「託辭伐蔡」。齊桓公有個夫人(之所以是「有個夫人」,而不是「的夫人」,那說明齊桓公的夫人不止一位,詳情後述)叫蔡姬,是蔡穆侯的妹妹,她童稚未脫,不拘小節,別有一番風味。 公元前657年的一天,齊桓公與蔡姬在園林里泛舟遊玩。 齊桓公估計是個旱鴨子,非常怕水,坐在舟上顯得有點緊張。而蔡姬的水性很好,見齊桓公的窘樣,當下童心大盛,就玩起了惡作劇,故意把舟弄得搖搖晃晃。 齊桓公嚇得臉色煞白,緊緊扣住船舷,俯下身子叫蔡姬別搖了。誰知蔡姬興緻不減,愈發作死地搖,搖得齊桓公七葷八素,一顆小心肝幾乎要從喉嚨里蹦出來。 等到上岸後,齊桓公稍微恢復了元氣,便把蔡姬臭罵一頓,接著又趕回了娘家蔡國。 蔡穆侯見妹妹被強制遣送回家,不由得勃然大怒,心想三條腿的蛤蟆沒有,三條腿的男人莫非還成了瀕危動物不成?既然你齊桓公不給蔡國面子,那蔡姬也不一定非要在你齊桓公這棵歪脖子樹上弔死!於是轉手就把妹妹改嫁他國。 不料,這一下惹禍了。齊桓公怨怒蔡姬是沒錯,可他並沒有宣布和蔡姬斷絕婚姻關係。也就是說,蔡穆侯改嫁妹妹的行為,實際上是公然給齊桓公戴了頂綠帽子。 是個男人都受不了這種屈辱呀,於是齊桓公決意派幾萬個小底敵到蔡國去討還公道。
管夷吾說這樣不行,為了個女人發動國戰,不符合為齊桓公量身打造的仁義形象,即使打贏了也沒什麼好處。 齊桓公說那這口鳥氣我怎麼咽得下? 管夷吾說很簡單,找個借口就行了。 當時周王室衰弱,楚國野蠻擴張,進犯中原,遭致中原諸侯的恚怒,恰巧鄭國受到楚國的侵略而向齊國求援。 管夷吾遂於公元前656年春讓齊桓公打著伐楚的旗號,以蔡國依附楚國為由,對蔡國實施了軍事打擊。 「託辭伐蔡」這件事,管夷吾巧妙地將蔡國和邪惡軸心楚國捆綁在一起,把師出無名變為師出有名,使得齊國霸權的膨脹轉化為了正義的申張,可謂是瞞天過海,不露痕迹。其二「北征山戎」。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 齊桓公幫助燕國抵禦山戎其實也不是不計私利的助人為樂。 那時候,戎人的勢力很猖獗,中原諸侯都拿他們很頭疼,齊國以前也吃過北戎的虧,所以齊國不願意看到戎人摧毀燕國後又以燕國為基地南侵齊國。 管夷吾讓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去救援燕國,把戎人擊退後,又「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燕國是召公的封國,後因地處偏遠,漸漸地與中原疏於往來),贏得了滿堂喝彩。 其三「柯地盟會」。公元前681年,齊桓公伐魯,魯國戰敗。魯庄公以割地為代價請求媾和,於是齊桓公與魯庄公在柯地會盟。 接下來的情節直接引用《史記》原文: 「魯將盟,曹沫(陪同魯庄公參與會盟的副手)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沫。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沫三敗所亡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 這件事生動地反映了管夷吾不拘小利,能準確把握戰略利害關係轉變的遠見卓識和外交才能。 第二個是從《論語》的研究方向。 《論語?憲問》里有兩段孔子和學生之間關於評價管夷吾的對話。 對話一。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這段古文比較好理解。 子路問:「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 孔子說:「齊桓公不依仗使用武力逼迫,就能多次召集各國諸侯的盟會,這都是管仲倡導仁義的功勞啊。這就是管仲的仁德,這就是管仲的仁德。」 事君以忠,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準則。按理說,管夷吾苟且偷生的行為應該慘遭孔子的韃伐。但是孔子非但不置貶辭,反而盛讚管夷吾之仁。 可見孔子雖然是封建思想的教主,但他還是掌握了樸素的辯證思維,看到管夷吾襄助齊桓公以仁義的力量九合諸侯,彰顯了最博大、最寬泛的仁。 對話二。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這段古文相對比較深奧。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 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還在享受他帶來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管仲哪能像匹夫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呢?」 首先解釋一個詞語,什麼叫「被髮左衽」? 「被」字在古代是「披」的通假字,衽是衣襟。誠如上文所譯,「被髮左衽」就是指披散頭髮,衣襟左開。 孔子之所以慶幸自己沒有「被髮左衽」,其中含有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被髮左衽是當時被統稱為「夷」的少數民族的裝束,而中原主體民族,習慣於束髮,使衣襟在右邊分開(現代人的服飾,衣襟基本上都是中分的了)。
(披髮和束髮好理解,左衽和右衽還是看圖更加直觀) 所以,「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的深層次含義就是,幸虧管仲在齊國倡導攘夷政策,使得夷人沒有侵佔中原,從而保存了中原文明的完整與延續。 對話二與對話一一樣,準確把握到了管夷吾為中原民族立下卓越功勛的主要方面,而沒有斤斤計較他的節操與信用。 這兩段對話,沒有論及管夷吾新政的具體措施,單純地只是拿新政的效果說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第三個是從《戰國策》的研究方向。 《戰國策?東周策》中有一句極易被主旋律學者選擇性忽視的話:「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 「女閭」可以翻譯成妓女,也可以翻譯成妓院。兩種不同的翻譯,使得「女閭七百」這個片語的意思產生了兩種差別巨大的解釋。 翻譯成妓女時,「女閭七百」就是指七百個妓女。 翻譯成妓院時,「女閭七百」就是指七百間妓院,假設每間妓院僅僅只有三十名妓女的編製,那七百間妓院總共就容納了兩萬一千名妓女,真是數量驚人。 考慮到春秋時期人口比較稀少,即便是在較為繁華的大都市臨淄,想把色情行業搞到如此規模也極端困難,所以老師傾向於認為,「女閭」一詞在此文中應翻譯成妓女。 當然,具體翻譯成妓女還是妓院其實無關大礙,我們只要從中得出齊桓公之世,娼妓在齊國很發達的結論就行了。 齊國的娼妓業之所以這麼發達,離不開政府的鼎力支持。上述「宮中七市,女閭七百」的現象就是一種國營企業行為,而其倡導者與實施者,正是管夷吾先生。 管夷吾在首都經營官妓?乍一聽似乎很不和諧,很不主流,很不正能量,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但老師要強調的是,一者這是事實,二者它很和諧,很正能量,至於主不主流嘛?一開始當然不是主流(要是主流的話也體現不出管夷吾的創造性),但各諸侯國很快就開始紛紛效仿,一眨眼就成了主流。 下面我們看看,設置官妓到底在當時的齊國發揮了怎樣神奇的作用。 一是大大增加了齊國的財政收入。 管夷吾經營官妓,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從中收稅。 狎妓對於男人來說是個致命的誘惑,手頭稍微有點閑錢的男人只怕心中都懷有一個逛窯子的偉大理想,消費的熱情十分高昂。
(各位心嚮往之而身不能至的同學,稍微感受一下靡靡之風吧,老師只能幫到這了) 管夷吾利用了這種市民心理,讓閑錢大量湧入妓院,然後抽取營業稅以充實國庫。 清人褚學稼曾在《堅瓠續集》中寫道:「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教坊花粉錢之始也。」 至於管夷吾為什麼要通過這種方式為國聚財,那也是出於把齊國做大做強的需要。 同學們想想,齊國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要支付四處攘夷的巨額軍費開支,還要支付籠絡周王室與中原諸侯的開銷,這一切沒有充裕的金錢做後盾是寸步難行的。
(真實的影像。個人覺得形象都挺不錯。)
二是大大緩和了齊國的社會矛盾。 春秋時代,處於社會上層的剝削階級爭相在家中蓄養女子,因而造成社會上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廣大的工商農階層男子常年處於性饑渴狀態,無處發泄正常的生理需要,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仇視社會、對抗政府的不安定因素。 經營官妓,讓妓女們以公妻的身份去安撫那些曠夫們的空虛寂寞,可以用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的效用。 三是大大吸引了四方人才。 古人和今人對待狎妓的態度完全不一樣。今人嘴巴里說狎妓上不了檯面,古人則心口如一地認為狎妓是一種身份高貴的象徵,不但要狎妓,還要堂而皇之地在妓院里開party,動靜愈大愈好。 出現這種觀念差異的原因除了古人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蒂固外,還在於,今天的妓女主要靠生理結構滿足客戶需求,而古代的妓女則有相當一部分搞的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那一套。
(何晴塑造的北宋名妓李師師形象。)
(清末民初的傳奇名妓賽金花) 所以,古人狎妓成風,而古代的才子們尤以狎妓為榮,因為這證明了他們既有真金白銀又有文藝細胞,很瀟洒,很乾燥。 譬如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就曾經在《遣懷》一詩中寫道:「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不但要告訴世人自己是青樓常客,還要標榜自己以風流薄倖聞名,看似在為自己的浪子浮生懺悔,實則是一種典型的裝13體。 春秋時代,天下動蕩,許多身負治國安邦之才的文人士子喜歡周遊列國,尋找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 管夷吾通過經營官妓,吸引四方游士來到齊國。 這些游士們來之前或許只是打算爽幾把就走人,然而到了如此奢靡的煙花粉脂之所後才發現,走人的念頭那只是上面想想而已,下面根本就不支持。 可是問題來了,你又要吃喝又要玩女人,口袋裡沒有大把的錢勢必難以為繼啊! 於是很自然的,游士們只能選擇就地為齊國政府打工,依靠兜售聰明才智來賺取生活費用。 而齊國也就在這些游士們的集體智慧下,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管夷吾首創的這個人才引進方法後來在諸侯各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複製。 譬如燕國的太子丹為了吸引人才,特意挑選了一批有姿色的女子駐紮在館驛里,每逢游士經過,就派這些美女侍宿,搞得游士們流連忘返,從此愛上了燕國。四是大大繁榮了齊國的社會和經濟。 管夷吾經營官妓,不僅吸引了四方人才,其他國家的商賈也聞風而動,慕名而來。在臨淄花天酒地的同時,商賈們不知不覺把齊國作為了他們的總部經濟所在地。 既然打開了話匣就順便啰嗦幾句。關於娼妓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案例,清朝時還有一個。 太平天國在江南當道那會,為了標新立異,對百姓推行清教徒式的禁慾制度和男女分營政策。男子住男營,女子住女營,即使是丈夫探看妻子,兒子探視母親,也「只宜在門首問答,相隔數武(步)之地,聲音務要響亮」。 既然連夫妻母子都要防止男女授受不親,那打擊娼妓的嚴酷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太平天國法令規定:「當娼者,合家剿洗」,「明知故犯者,斬首不留」。 這道法令一下,幾乎在中國曆朝歷代中都是妓女最大集中區域的南京、揚州、蘇州和杭州等地的無數妓女都斷了活路。 斷了活路可怎麼辦呢? 走唄,此處不留姐,自有留姐處嘛,活人難道給尿憋死?世界這麼大,又不全是太平天國的地盤,換個地方繼續賣肉不就得了? 再說了,天底下一萬個男人有一萬個愛好,唯獨在找女人尋開心方面卻是出奇的一致,所以姐妹們也別愁銷路。 這一走,走到哪裡去呢?同學們翻開地圖看看,在杭州的邊上,有個叫上海的地方。 當時的上海,因為清政府1842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的緣故,剛由一個純農業基地變成通商口岸,正處在百廢待興的階段。 但是,上海的發展很快就有了新氣象。 1853年3月20日,太平軍攻陷南京。因為事先聽說過太平軍喜歡搞整風運動的緣故,秦淮兩岸的妓女們紛紛逃往揚州、蘇州和杭州。 太平天國如影隨形,又相繼攻陷揚州、蘇州和杭州等地,妓女們只得又逃往上海。 因此,這個時期上海的娼妓業飛速發展。至太平天國垮台的1864年,上海租界的註冊妓院高達668家之多,轄區人口從開阜時的不到5萬激增到50萬以上,天下商賈雲集於此,與妓女們一起奠定了上海在中國商業領域的龍頭老大位置。上海繁榮了,以前太平天國的故地卻因為連年戰火化作了一片廢墟,如何迅速振興戰後的江南,成了擺在一代偉人曾國藩面前的巨大挑戰。
然而,曾國藩不愧是曾國藩,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竟然一舉打破自己平時堅守的禮教信念,「效管仲之設女閭」,在南京發布弛娼令,親自倡設六家妓院於清溪一帶,並允許它們任意增妓,以擴大規模。 於是六家妓院公開營業,「招四方游女,居以水榭,泛以樓船,燈火簫鼓,震炫一時,遂復承平之盛」。 不僅如此,曾國藩還幾次與幕僚、賓客遊覽,召妓歌舞助興,以身作則鼓勵消費,使得娼妓業很快從江浙地區向外地蔓延恢復。「一時士女歡聲,商賈麇集,河房榛莽之區,白舫紅簾日益繁盛,寓公土著風聞來歸,遂大有豐昌氣象矣。」 只過了短短10年,原本焦土千里的江南就「舊貌盡復」,一改過往歷次戰亂後,戰亂地一蹶不振的局面。 管夷吾把妓院經營正規化、集群化和產業化的做法,使得妓女活躍於民間,服務於社會,貢獻於國家,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對齊國的富國強兵功不可沒。 在管夷吾的示範效應下,諸侯各國都恍然大悟,原來娼妓這個行當還可以這樣運作。於是紛紛效仿,大力優化產業結構,把娼妓業提升到了戰略產業的高度,共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進了人民的福祉。 綜觀管夷吾新政的方方面面,老師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管夷吾此人辦事講究經世致用,改革措施操作性強,效果明顯。 難怪鮑叔牙當年對管夷吾推崇備至,管夷吾的的確確是一位能輔佐齊桓公成就王霸之業的不世奇才。 為了表達對管夷吾的尊崇,齊桓公特意下詔封管夷吾為「仲父」。「仲」者,管夷吾的字;「父」者,以父事之。 「仲父」這個詞,很多人以為是君王對功勛老臣籠統性的尊稱,其實不然。它最早是屬於管夷吾一個人的專有名詞,它昭示著管夷吾一生的成就與榮耀。 所以,我預備在接下來的講課中,稱管夷吾為管仲,唧唧歪歪,你們有意見么? 由囚徒一躍成為大國宰相,這就是《孟子》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描述的「管夷吾舉於士」。啊,多麼華麗的轉身!
推薦閱讀:
※一段五四運動時的影像資料
※紅軍長征歷經戰鬥霸氣不減靠的是什麼?
※「神話 」被考古證實,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被改寫!
※想了解國學,你應先從以下幾部書讀起
※和大家一起看看書(41)-------西方政治思想史 ?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