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堂2012-07-06
閱讀原文
問:我女兒14個月了,會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姐姐,妹妹,還會發一些簡單的音,比如,寶寶,謝謝,能從照片中找到爸爸媽媽,可以指出自己身體上的器官。從圖片中指出她吃過的一些水果和蔬菜,聽到喜歡的音樂就蹦蹦跳跳,不喜歡的就啊啊叫。
還能用手勢表示自己幾歲了。並且能按大人的口令做一些簡單的事,比如能按照我的指示把遙控器拿到我手裡。出門時會自己戴上帽子。我想問一下唐老師怎樣系統的開發孩子智力或者說要不要給她制定一個學習計劃,我感覺女兒的記憶力很好。
答:這個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還是很不錯的,這麼大的孩子一個很重要的發展任務是對周圍環境事物的了解,生活常識的了解,還有他的語言發展。他已經不錯了,他會用單詞表達意思,可以說幾句一直到說比較複雜的句子。在這個過程當中跟人的交流和閱讀,大人給他讀書聽對於他來說是很有幫助的。至於其它的東西,這麼大的孩子可能確實比較小,越小的孩子越是要把一些很基礎的東西具備了,但是可能其它方面的能力,比如說眼手協調的能力,可以通過不停的擺弄物體甚至做一些手工的東西得到發展,提水,從這個桶倒到那個桶,捏泥巴、搭積木、拼圖非常豐富的一些遊戲,在這種過程中讓孩子基本的能力,感知覺的能力或者眼手協調能力能得到發展,認識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係。
我一個親戚的孩子非常聰明,智力超常,但是我見到他的時候是1歲4個月,把一個套圈套到他的腳腕上,往外拿的時候是往外拽,而不是順著腳拿出來。這個時候他覺得拉不出來,知道這個套環套在那兒了不能這麼拿出來的,這是孩子一個突出的概念。我們不要小看日常的生活細節,或者他擺弄一些東西的動作,都是需要通過練習來掌握,同時在練習過程中會了解很多東西,比如這麼大的孩子會不會擰瓶蓋,需要手眼配合,需要練習的。在小動作的練習過程當中孩子都在發展他的智力,一歲多的孩子算術、英語都不是特別重要的東西,還是基本位於周圍事物性質和關係的認識,包括上下里外。孩子把一個大盒子往盒子裡面塞,通過擺弄知道大的可以放小的盒子,但是小的盒子盛不下大盒子,很多事情的成與不成通過動手過程才能知道。孩子還小,完全可以他日常的活動給他豐富的玩的東西,讓他在玩的過程當中自己學會很多東西,同時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要急於上文化方面的學習。
了解更多科學早教知識,請登錄 早期教育 欄目
查看原文[早教]-4歲半以前的寶寶玩什麼?2012-07-06 11:22:01|
閱讀原文
一歲內的孩子:伸手抓物,翻身打滾,撕紙,傳遞積木,放盒子,找物,爬行,玩水,玩沙子,玩拼板。
一歲半左右,是孩子開始使用工具的關鍵期,她不再是簡單的拿東西,無目的的玩,而是把它當成可以操作的工具。這是人類使用工具的萌發,非常重要。因為人與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就是製造和使用工具,而促進和開發這種使用工具的能力的早期發展,對人的後來智能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遊戲包括:爬階梯,堆積木,拋球,撿豆子,捉迷藏,跨障礙物,玩球,走斜坡,串項鏈,老鷹捉小雞,玩橡皮泥,折手帕,上下樓梯,蹦起來夠球,拼插玩具,摺紙,投球接球。
三歲前兒童鍛煉思維的主要工具是動作,即直覺性思維,運動,遊戲對形成直觀性思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歲到四歲半是形狀知覺發展最快的時期,所以這一時期適宜給兒童進行與圖形辨別有關的遊戲。大小知覺比形狀知覺的辨別相對難一些,但發展的時期十分接近,可以在形狀知覺訓練的基礎上增加這方面的內容。
查看原文[懷孕]-自測女性排卵期的方法2012-07-06 11:21:02|閱讀原文
排卵期這個詞我們經常見,但是你知道排卵期的正確測試方法嗎?這裡簡單地介紹幾個方法,希望在你測算自己排卵期的時候,起到幫助!
1.基礎體溫檢測法
將體溫計於睡前放在枕邊可隨手拿到之處,次日睡醒後,尚未起床活動時,放在舌下測量3分鐘,並記錄在基礎體溫表上。
早晨測體溫有困難者,可在每天某一固定時間量,切記測量前半小時不可激烈運動或飲用冷熱食品。
月經來潮和同房日須附加記號標示,遇有發燒等會影響體溫的狀況,亦應特別記錄。
女性的基礎體溫與生理周期一樣是有規律。正常排卵女性的基礎體溫以排卵日為界從月經來潮日至排卵日,低溫期約持續兩周;從排卵日至下一個月經來潮日體溫升高0.3℃-0.5 ℃,高溫期也約持續兩周。
這種前低後高的體溫曲線稱為雙相型體溫曲線,表示卵巢有正常的排卵功能,而且排卵一般發生在體溫上升前或由低向高上升的過程中。
2.陰道分泌物的變化
陰道分泌物的主要成分是宮頸黏液,受著卵巢分泌的激素的控制,在月經周期的前半期,即排卵期前,量由少漸漸增加,且越來越稀薄,透亮。到達排卵期,雌激素分泌達到高峰,宮頸黏液量也最多,韌性也最大,外觀似蛋清樣滑膩。排卵期這種宮頸黏液大量分泌可持續約2-3天,排卵後,孕激素分泌阻止宮頸黏液大量分泌,陰道分泌物減少,約10天後月經來潮。這是目前認為自測排卵的一種方法。但須注意在病理情況下陰道分泌物會失去以上外觀,應及時就醫診治。
查看原文[懷孕]-產前B超:也難「明察秋毫」2012-07-06 11:21:02|閱讀原文
B超檢查是通過一個探頭髮射出一種超聲波,利用人體各種組織的不同密度形成的不同反射波,再由探頭接收,通過機器的處理把這些波形轉化為圖像。因此,在產前檢查中,B超檢查主要用於能夠通過圖像反映出來的各種異常表現,如胚胎和胎兒及其附屬物(如胎盤、羊水等)在形態上的異常徵象。
在懷孕的早期階段(懷孕12周末以前),B超最早在懷孕5周後可以幫助診斷是否懷孕,在懷孕8周後可分出胎頭、胎體及四肢,至懷孕12周時,可以看到明顯的畸形。如有異常情況像流產、死胎、宮外孕、葡萄胎等,B超也能做出診斷。在懷孕中期(第13周至27周末),B超主要用於了解胎兒各部位、各器官的發育是否正常,特別是胎兒有無畸形。解析度高的儀器。可以看到胎頭、脊柱、四肢、胃腸、心、肝、腎、膀胱等內臟,確定有無異常;也可以了解胎盤的位置及變化、測量羊水量等。在懷孕晚期(28周以後)除了與懷孕中期相同的檢查目的外,側重於檢查胎兒的發育是否正常及有無各種病理情況如胎盤、羊水、臍帶的異常等,還可以幫助醫生確定胎位。
B超檢查的準確性除了受到儀器本身工作原理局限的影響外,還與下列兩個因素有關:儀器的解析度和檢查的技術和經驗。B超形成的圖像只是一種間接的平面圖像並受到各種偽像的干擾,不可能像我們肉眼直接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立體影像。解析度的高低與儀器本身的質量有關,直接決定成像的清晰度。解析度低的儀器容易造成漏診或誤診。一般來講,婦產科B超常常獨立成為一個專業,這些醫生很多在做B超以前曾經做過婦產科臨床醫生,對婦產科各種疾病的表現較熟悉,再經過不斷的B超診斷經驗的積累,技術水平往往提高較快,容易結合臨床表現做出一個比較準確的B超判斷。
就本案而言,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還受到檢查時機的影響。在懷孕中期,由於羊水相對較多,胎兒活躍在羊水中,四肢伸展較開,因而顯像較好,容易看得清楚。到了懷孕晚期,隨著胎兒的長大,塞滿整個子宮腔,羊水也相對較少,經常僅能看清上方的肢體。下方的肢體有時就看不到而誤以為正常。因此,檢查肢體最好的時機是在懷孕中期。此外,某些胎兒病種的複雜性也加大了診斷的難度,目前已發現的胎兒骨骼發生異常的有55種之多。若檢查發現異常,可信度高一些;若檢查結果「未見異常」,則不宜高枕無憂,有可能是事實上存在著異常,只是醫生沒有看出來而已。
有些孕婦過分關注腹中胎兒,隔三差五便到醫院檢查一次。也有些孕婦害怕B超檢查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而拒絕做B超。究竟產前B超檢查是否安全呢?超聲波對人體組織造成的傷害主要決定於超聲波的功率和檢查時間的長短。世界上多數國家已制定了本國的安全標準。一般來說,目前所使用的機器對成人產生傷害的機會是很小的在臨床上一般看不出來。對胎兒的影響也有很多人進行過系統的研究,結論是超聲波檢查的次數和檢查的時間不會造成胎兒的畸形或引起流產,對懷孕期間胎兒的生長發育包括體重、身長、聽力、視力等均沒有嚴重的負面影響。但是超聲波對人體畢竟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為慎重起見,如果沒有醫學上的必要,孕婦特別是在懷孕早期還是不要常規進行B超檢查為好。是否需要B超的檢查,應該由醫生決定,並應盡量控制檢查的次數和時間。#p#分頁標題#e#
查看原文[0-1歲]-相信母乳(下)2012-07-06 11:20:33|閱讀原文
(接上文) 而且,有些新生兒,天生就是愛哭,無論大人窮盡任何辦法,都不能有效地止住他的哭鬧。這種現象,英語稱為colic,中國也有個老話,叫做「夜哭郎」,因為這樣的孩子一般從下午開始哭鬧,一直延續到夜裡,有時甚至整夜。做父母的無比煩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往往首先懷疑自己做錯了什麼,哺乳的母親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是不是自己的奶有問題。其實,這種哭鬧現象,醫學上也沒有什麼確切的解釋,是一個謎。一般到了四、五個月時,哭鬧就會自行消失。 海蒂的孩子的表現,就比較典型。首先他45天,也就是說正好6個多星期,正處於「猛長期」,吃奶頻繁是正常現象。其次,從他睡眠的情況來看,孩子確實是需要更多地跟養育者有身體的接觸,以感覺安全。因此有人抱著,他就能睡得安穩。我建議海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試著跟孩子一起睡覺,看看寶寶是否在母親身邊會睡得好一些。 海蒂接受了我的建議,沒有倉促地給孩子添加奶粉,而是堅持勤餵了幾天,乳汁分泌量提高了,寶寶吃奶的頻率也很快下降。並且她讓寶寶睡在自己和丈夫的大床上,果然小傢伙不再頻繁醒來,而是能夠一次安睡幾個小時了。 其實與很多新生兒相比較,海蒂的寶寶在「猛長期」的哺乳頻繁度算是適中,而不是過度頻繁。我的兒子Sam在「猛長期」內,簡直是長在我的身上了,幾乎沒有撒口的時候。我那時因為溢奶過多,基本上是躺著喂他。往往是,喂著喂著我就睡著了,醒來後發現小人兒還在咕嘰咕嘰地吃。即便是這樣,我也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奶有什麼質量問題,我從來都堅信自己有足夠的乳汁來喂孩子。 事實是,幾乎所有的母親都有足夠的乳汁來喂自己的寶寶。
小巫 :美國Rutgers大學教育學碩士,國際母乳會諮詢員。
查看原文[0-1歲]-讓寶寶早點獲得媽媽的初乳2012-07-06 11:20:33|閱讀原文
傳統觀點認為初乳很臟,尤其是頭幾天的,都要擠掉,等奶變白了才能給寶寶吃。孰不知初乳是非常的有營養,它是新生寶寶最初幾天內不可替代的最佳營養食品。初乳雖然不多但濃度很高,顏色類似黃油。
與成熟乳汁比較,初乳中富含抗體、豐富的蛋白質、較低的脂肪及寶寶所需要的各種酶類、碳水化合物等,這些都是其它任何食品都無法提供的。相對而言含乳糖、脂肪、水溶性維生素較少。 初乳中免疫物質可以覆蓋在嬰兒未成熟的腸道表面,阻止細菌、病毒的附著。所以初乳被人們稱為第一次免疫,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初乳還有促進脂類排泄作用,減少黃疸的發生。媽媽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初乳,儘可能不要錯過給寶寶餵養初乳的機會。
初乳一般是指產婦在產後最初幾天分泌的乳汁,所以開奶一定要早,才能讓寶寶獲得寶貴的初乳。 我是在兩個小時後(在產房觀察了兩個小時,如果回產房再早些,估計會更提前給寶寶喝奶了)開奶的。 我記得當時護士讓我喂寶寶,我還沒有反應過來呢,小傢伙含上我的奶頭,就有節奏的吮吸起來。真是太神奇了,難怪說吮吸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此刻我也感受到了做媽媽的幸福。
作者:郗郗媽媽(去郗郗媽媽搖籃空間) 來自:搖籃空間
本文屬網友原創文章,如要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查看原文[2-4歲]-孩子學走路晚的原因盤點2012-07-06 11:20:03|閱讀原文
影響孩子學步的因素,主要是發育性和病理性的原因,至於「說話早的孩子走路晚」和「男孩比女孩走路晚」這些民間說法,都缺乏科學依據。
引起寶寶學走路比較晚的因素是很多的,要看寶寶具體的情況而定:
1寶寶個體差異以及缺乏鍛煉:在發育過程中每個寶寶都不同,有的比較早就會走路,有的則比較晚,但是只要不超過18個月,都算正常現象。
同時,孩子走路早晚還受遺傳因素的影響,父母小時候走路晚,孩子也大多走路比較晚。
父母應按照寶寶在每個發育階段的特徵,加強對寶寶的鍛煉。5個月時,攙扶寶寶腋下,讓他嘗試短時間站立;6個月時,開始訓練他做些跳躍動作;7個月時,訓練寶寶進行站—蹲—站的連貫動作,增進腿部肌力;8—9個月,讓寶寶練習扶持傢具站立;10個月以後,寶寶基本站穩,就能邁開他的第一步了。父母要多鼓勵寶寶,提高他的學步興趣和信心。
2興趣不足 寶寶學走路時,若家中沒有可供扶著走的合適傢具,會讓寶寶缺乏學步的興趣;如果寶寶在學步中摔倒受傷或受到驚嚇,也會讓他懼怕和排斥學步。
3病理因素 肌肉關節類疾病,如嬰兒肌肉鬆弛綜合征、先天性髖關節一側脫位、進行性脊髓肌萎縮症等都會導致寶寶走路不穩或學步延遲。除學步晚以外,如果孩子在語言、精細動作及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也落後於同齡孩子,則應從肌肉關節疾病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等方面來考慮。但只要是孩子出現始終走不穩或超過18個月仍沒學會走路的情況,就要及時帶他去就醫確診了。
查看原文[2-4歲]-育兒誤區影響幼兒智力發育2012-07-06 11:20:03|閱讀原文
1誤
智力開發越早越好,學的東西越多越好
穎穎3歲了,穎穎媽覺得寶寶年齡越小悟性越高,多學點東西有好處,於是給她報了英語口語班和鋼琴班,但是穎穎不領情,每次上課前都要大吵大鬧一番。最後總是媽媽費盡心思哄她半天才去。為此媽媽很無奈:這還不是為了女兒的將來著想嗎,怎麼這麼不理解呢
很多父母都有穎穎媽這樣的想法,認為寶寶年紀小,學東西快,就該讓他多學點。
當然,研究表明智力開發要趁早,如果3歲以前腦力活動的基本功能不能得到應有的發育,後期的教育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錯過了就無法彌補。但這不能得出後期教育是無效的這個結論。
早期教育關鍵是適時適度,並非越早越好,也並非學得越多越好。什麼時候學?學什麼?關鍵要看寶寶的發展水平和興趣。急於求成只能讓屬於寶寶的童年受到壓抑,天性被扼殺。這種不顧寶寶自然成長的追趕式教育,得益是暫時的,受害是永遠的。寶寶的成熟、成長有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快慢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你要尊重這個事實,耐心等待這個過程的到來。如果無視這個過程,則是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2誤
知識越多成績越好 寶寶就越聰明
朋朋非常聰明,在幼兒園,他是老師們公認的「智多星」。相對於同齡的小朋友,朋朋常常表現出不同一般的「老成」,不太像他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小小年紀好像什麼都會,又好像什麼都不喜歡。還有一點就是朋朋特別以自我為中心,對人冷淡,不容易與人相處。
很多媽媽認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智力開發,這樣以後寶寶才能考高分,進名校。於是,只關注寶寶「可見的智力開發」,如識字、計算、語言表達等,而人際關係能力、接觸自然的能力和內省的能力等往往受忽視。朋朋就是一個典型個案。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把教育與寶寶的學習相提並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於是寶寶1歲就開始學識字,3歲開始學外語,3~6歲的寶寶百分之九十參加各種培訓班。
其實,教育是能力的培養,不是成績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內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緒、合作的精神、思維的方式、動手的能力等等,這些都不是用成績來衡量的。
3誤
寶寶瞎玩多了沒意義
3歲的貝貝特別喜歡玩水,還在水裡放上各種玩具,讓各種玩具打水仗。正當他玩得起勁的時候,媽媽來了,一看到渾身濕漉漉的貝貝,生氣地一把拉過來訓斥:「這有什麼好玩的,又玩不出什麼知識,你看人家謙謙畫的畫多漂亮,以後不許再這樣玩了……」#p#分頁標題#e#
很多媽媽都把寶寶玩水、玩泥巴、玩沙子、玩石子等看成是「瞎玩」。其實智力是在玩中發展起來的,寶寶只有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觸摸事物、動手擺弄和操作來認識世界。如寶寶把塑料瓶當「小船」玩,把水袋當成「噴泉」玩,這些都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體現。對他來說,周圍的一切環境都是學習的對象。因此,不要限制寶寶玩的權利,而要讓寶寶在玩中感知事物、宣洩情感。
查看原文[3-6歲]-兒童扁平足有哪些危害?2012-07-06 11:19:34|閱讀原文
文文2歲時,媽媽就注意到她有扁平足的問題。當時因為孩子還小,夫妻倆想著今後可能會慢慢調整過來,就沒太在意。可文文4歲的某一天,當她和小夥伴跑著去追小鳥時,那像鴨子一樣搖擺的走路姿勢卻讓夫妻倆驟然驚醒:那幾乎被遺忘的扁平足不但沒有改善,反倒足外翻的傾向越來越明顯。這會不會影響今後的走路姿勢呢?還能不能糾正過來呢?文文媽媽揣著一肚子的問題,找到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主任黃楓教授。
在文文媽說明來意後,黃楓教授第一句話先問:「小孩有沒有腳疼或者不舒服的感覺呢?」他解釋說,扁平足並不是病,只是足弓看上去很平,「大概7%的人有這個問題,孩童期基本沒多大影響,多數到青中年或比較肥胖才會有癥狀。」和扁平足相關的病則叫「平足症」,表現為腳內側緣痛或後跟痛、走遠路乏力等。病因可能源於肌肉痙攣,亦可能是骨頭的結構異常。它的危害不止疼痛那麼簡單,既會導致運動受限,還會引起足部其他關節甚至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關節的連鎖反應,如發生炎症、變形等。
「小孩子不舒服可能不會表達,要搞清楚是什麼問題,一定要先看專科醫生。」針對不同的原因,醫生給出的對策也不一樣。黃楓說,生理性扁平足可能和長得胖、穿硬底鞋和高跟鞋、非主動性地過早下地走路、缺鈣以及父母遺傳相關,在5歲前可以一邊觀察一邊慢慢糾正。
除了調整飲食習慣、合理補鈣外,家長還可以訓練孩子用大腳趾和食指夾東西,或做踮腳練習,以促進足弓發育。若是跟腱有攣縮,宜每天做跟腱按摩。同時,要避免給孩子穿硬底鞋、高跟鞋。「鞋底以中硬度為佳,最好買得寬鬆一點。但對於很明顯的扁平足,建議先到醫院測量足弓,再根據具體情況訂做適合腳型的鞋或鞋墊。」
需要強調的是,不要急於讓寶寶學走路,如果寶寶沒有自己想走的意思,不要硬扶著他們學走路,以免骨頭脆弱不堪負重,導致足弓變形。此外,有些小孩的扁平足可能存在病理因素,如骨頭的先天性畸形,伴隨有小兒麻痹症後遺症或高弓足,又或者足跟腱過緊,應請專科醫生鑒別,及時治療。
Tips
怎麼判斷
孩子有沒有扁平足?
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地上撒上一層麵粉,讓寶寶踩上去,再看踩過麵粉的腳底,一般來說,正常的腳足內緣不應觸地,所以不會沾上麵粉,而扁平足剛好相反,大部分足底或全部足底會被麵粉覆蓋。
查看原文[3-6歲]-發燒時吃雞蛋如「火上澆油」2012-07-06 11:19:34|閱讀原文
本報訊 (記者夏文)很多人認為發燒生病時吃雞蛋,不但清淡容易消化,而且有營養,對恢復健康有利,但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發燒的病人吃雞蛋,會使機體內熱量增加,因熱量無法散發,如同「火上澆油」會燒得更厲害。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智告訴記者,雞蛋所含營養的確豐富,但不宜在發燒期間多吃,尤其是煎荷包蛋或炒雞蛋。因為雞蛋主要含有卵蛋白和卵球蛋白,是一種完全蛋白質,99.7%能被人體吸收。進食雞蛋後會產生一定的額外熱量,使機體熱量增高,加劇發燒癥狀。同樣,其它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魚等,也會額外增加身體的熱量,應該盡量少吃。
發燒病人的飲食應清淡、易消化,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一般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稀飯、麵條、藕粉等,並搭配一些新鮮水果。退燒後,可以食用清雞湯麵,菜泥粥等食物。到病情恢復後期可以多補充瘦肉、魚、豆腐等高蛋白食物。
查看原文
想和我們互動嗎?請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吧!
推薦閱讀:
※被熊孩子摸大腿該怎麼辦?
※孩子總是打雙親。而且雙親打不過怎麼辦?
※有哪些因父母灌輸或家庭環境而造成的錯誤或消極的觀念?
※我們應該如何與父母告別?
※侯瑞鶴:理想小孩是父母製造的分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