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7種,不同人有不同境界!(推薦)
我們用「人」這個字來指代所有的人,這是很不科學的,事實上每個人和其他人之間差距很大。
在修道的世界裡面,我們對「人」要進行一個更細緻的分類,我們把人又可以細分成七種,七種人就對應著七個世界,而不是僅僅講一個世界或一種人。就是說人有不同的次元,或者說有不同的維度的人。
用我們前面講的生命的四層結構來說,對應前面的三層結構可以有前三種人:
第一種人是生活在物質結構層面,以物質結構為中心的。
這種人全部的生活重心是圍繞著他的肉體來生活的,他關心的是他肉體的享受,他為他肉體的痛苦、快樂而奮鬥。我們觀察周圍,有一種人全部的生活都是以他整個身體為中心,他就是為了吃,為了睡……他對別的都不感興趣,都不太關心,這是第一種人。
第二種人是生活在能量結構層面,以能量結構為中心的人。
這種人呢,是生活在他的感覺世界和情感世界之中。他的理性不夠發達,他對身體也不夠關注,他就活在他的感覺之中,我覺得好,我覺得壞,我要這樣,我要那樣……他以情感世界為中心。
第三種人是生活在信息結構層面,以信息結構為中心的人。
這種人全部的重心是在理性、思想上面,就像一些哲學家、思想家,可以一天到晚去鑽研這些概念,寫分析性的論文,然後把桌上的墨水當開水喝。他完全進入思想的世界,我們講的「書獃子」往往就是這種類型,他純粹地鑽到一個理性的世界裡面去,情感不豐富,對身體也沒有覺知、也不觀照,身體比較遲鈍,但是頭腦很發達,在他思想的世界當中馳騁。
這是前面三種人,這三種人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到處都可以發現,可以觀察得到。從第四種人開始就不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如果沒有內在工作,我們就是這三種人中的某一種。
當然這三種人之間還可以互相搭配,又可以變成很多的種類。比如說情感為主,肉體次之,這是一種類型;以情感為主,理性次之,又是一種類型。前三種類型之間可以相互搭配出很多新的花樣,但本質上來說都是這三種類型的一個排列組合。
第四種人是從前面這三種類型的人當中,經過某種內在工作發展出一個真正的中心點、一個新的「磁性中心」。
他們樹立了修道的正見,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他們有一個願力,發了大願,整個人生有一個統一的指向。也就是說在這三層結構之外他形成了一個新的中心點來平衡、引領他的生命。雖然他還沒有真正地發展出生命的主人公,但是他已經意識到他的生命是混亂的,他想要從這三種人當中再跳上一步,變成有自覺性、有主人的人。
前面三種人都是盲目的機械的,哪怕他理性很發達,他其實也是一種機械反應式的思考。當我們進入了內在生命的工作,發願要開拓自己的覺性,成為一個覺悟的人的時候,我們養成了這樣一個堅定不移的世界觀的時候,我們就變成了第四種人。
我們這門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把大家從前面三種人變成第四種人,這是我們這門課程的一個主要的任務。如果你真的理解、吸收了我們所講的內容,你會形成一個新的明確的讓自己清醒過來的這樣一個目標。雖然你現在還是昏睡的,但這個目標已經形成一個堅定的中心點,來統率你的生活。
第五種人呢,就是在有了正見的支配之下,有了這樣一個新的願力中心之後,通過內在工作、內在修行找到了生命的主人,呈現了他的第四層結構,有了對自己心性、對自己真正的本性的短暫的體驗,用傳統的語言來說我們可以把他叫作見道的人。
在禪宗的《十牛圖》裡面,這個第五種人相當於已經發現牛的蹤跡了,已經找到了。但是第五種人雖然已經體驗到了生命的第四層結構,體驗到了他的靈性,但他還不穩定,他不能夠一直讓靈性做主。這個時候牛還會吃人家的莊稼,還要不時地管帶,讓「牛」回「家」。
到了第六種人的時候,用傳統的佛教語言來講就是從「見道位」到「修道位」,這種人通過不斷地內觀和覺知,讓他對靈性的體驗越來越相續,連成了一片,慢慢靈性能夠做主了,來轉化他前面三層結構裡面的所有的業力、所有的執著。那麼這個時候就進入了菩薩境界,他能夠有一定的自由了,他對自己真正的主人公比較有把握了,但是他還沒有徹底地完全地成為他自己,還是有一部分的習氣的種子在。
第七種人就相當於成佛的境界。
這種人完全地覺悟,不再有任何的陰影,他能夠完全地掌控自己,他的任何的行為、任何的思想都是有覺知的。他不再有任何的機械反應,他不再受外物干擾。他活出了本體狀態的喜悅、能量、智慧、清凈,他活出了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這是我們生命所要進化的目標——達成第七種人。
要成為第七種人首先要成為第四種人,要成為第四種人,首先要接觸到靈性的教學、奧秘的知識傳統,要發大願,要跟奧秘的知識保持聯結,才有可能。
如果你一直是生活在昏昏欲睡的一群人之中,裡面沒有一個人是清醒的,那你就永遠沒有走向覺醒的可能性。昏睡的人不能讓你清醒,你自己也不能讓自己清醒,你必須有一個已經相對清醒的人來提醒你,來敲醒你的睡夢。
所以要進入到第四種人,就要接觸到這種更高層次的人,或者更高層次的靈性的信息才有可能。
既然人可以分成七種人,我們對人就要有一個擴大的理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同樣的世界。這七種人生活的世界也是不同的,他們有七個世界。因為世界就是我們心的顯現,有什麼樣的心靈世界,我們就顯現出什麼樣的生活世界。
所以這七種人也可以變成一種普遍的理論模型。它代表的是七種素質、七種宗教、七種藝術、七種哲學……從第四種人開始,所有的宗教也好,藝術也好,哲學也好,它們都是有意識地進化的結果,不再是那種自然的機械的無意識的發生。
我們看一個宗教徒,我們要看他是哪一種人。如果他是前面三種人,不管他信什麼宗教,他都是前面三種人的宗教,他信的是高級宗教,但是高級宗教裡面的高級智慧他是不懂的。
因為前面三種人是不懂高級智慧的,你必須進化到第四種人,你才能理解第四種宗教,或者說是宗教的第四層境界。所以說學習一個宗教不是說去換信仰的問題,不是說你信仰一個宗教有多高級,你就有多高級。你信仰的佛教的確是很好,但是作為你這個人,如果還是前面三種人的話,佛教的真正意義你是不懂的。
我們認識這個世界,不僅僅是一個認識的問題,更是一個自身的素質的提升的問題——當你成為了第七種人的時候,你才能徹底理解真正的宗教。
在這個人的整個成長、進化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根本的原則:越是低層次的人,他就越是被外圍的低層次的生命層面所支配。
比如對於一般人來說,他是由他的物質結構來決定他的能量結構,由他的能量結構再支配他的信息結構,而他的靈性結構根本就沒有被顯現——被前面三層結構所遮蔽、所掩蓋,那麼這種生活狀態就是心為物役的狀態,就是完全被外在影響的狀態。
因為最終他的肉體是被外在影響的,也就是說外在影響決定他的肉體,決定他的物質結構,然後再進一步決定他的能量結構和他的信息結構,就是一層一層被外在所控制。而越是修道、越是進化到更高層的時候,我們的自由度就越大,那我們的方向就與之相反。
我們是用我們的主人——我們的本體結構來決定我們的信息結構,做我們思想的主人;用我們的思想結構來決定我們的能量結構,做我們能量的主人;用我們的能量結構來決定我們的物質結構,做我們肉體的主人,這就叫「心能轉物」。
《楞嚴經》里說「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要從七種人的境界來理解這句話,才能徹底理解這句話。哦,以為這句話很簡單,心能轉物!怎麼叫轉物?
你只有真正地覺悟到你生命的主人公,然後能一層一層地決定和支配你的以下幾層,最後你能夠不做任何的外在影響的奴隸,而能夠轉化外在影響,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生命體,這就是如來,就是佛的境界。
生命是一個潛在的可能性,每個人從潛在的能力上來說都可以發展出更高的品質,也就是佛家講的每個人都有佛性。
但這個可能性是一個潛在的機會,如果你不去抓住這個機會,不去做功夫,它永遠只是理論上的一個可能性,它沒有現實性,沒有實現的可能。它也許是一種「老不現實」的可能,那就是永遠沒有現實的可能性,那對你就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要把可能性變成現實,就需要去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要把我們生命的時光用來修鍊自己,轉化自己,要徹底地把我們生命裡面所具有的無限潛能給發揮出來!發揮出來,它的目標是幹什麼呢?就是要成為第七種人,就是要成佛。
所以昨天晚上我們講要發願,要發成佛之願,要成為第七種人,成為佛一樣的人,然後幫助更多的眾生去走生命凈化的道路,這是我們講整個修道學的本體論的一個終極意義之所在。
我們不是來探討一種外在的科學,來探討宇宙的天體的規律,或者天文學,我們所講的這個道,講的這些演化,最終的目的都是讓我們回歸自身,去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和終極的家園。
有很多人比較在乎自己的宗教徒的身份——我是一個佛教徒,或者我是一個道教徒,對這個身份很在乎。然後他首先會問你,你信佛教嗎?你皈依了嗎?如果你信佛教,你皈依了,那你是我的戰友,我們是一個戰壕裡面的——哎呀,好親近啊,是同修。然後一看,信基督教的,是外道;道教的,是外道。那不信教的連道都沒有,一點門都沒有,跟我們都不是一類。其實這都是我們普通人的執著。
但是我們今天用七種層次這個照妖鏡來照一下,我們就發現,不管你信什麼宗教,如果你個人的根本素質沒變化的話,你信了佛教又如何呢?你還不是個俗人!你還不是前面三種人嗎?你還不是受外在影響、被外在控制的機械反應的一個機器嗎?
你把所有佛教學到的東西都用在什麼地方呢?用來培養你的自我嗎?滿足你的自我的需要,滿足你的虛榮心嗎?所以從這七種人的觀點來看,我們普通人是沒有資格聲稱自己是某某宗教徒的,要成為一個宗教的信徒,他的起碼的條件是要成為第四種人,也就是發過願的、有了正見的人,你跟這個宗教才會相應。
你是一個凡夫俗子,你雖然信了佛教,你還是一個凡夫俗子。你就不要說你是佛教徒來破壞佛教聲譽了,因為你根本就跟佛教的精神掛不上號。
所以要成為一個宗教徒要有一種內在的統一性,能夠按照某一個宗教的教義去生活,活出這個宗教的精髓出來。那麼最合格的宗教徒是什麼呢?第四種人都還不夠,到了第五種人就是一個標準的合格的宗教徒,因為他已經有主人了,當主人存在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說我信仰什麼宗教。
你這個「人」都找不著了,都是混亂一團,都是無數分裂的「我」在起作用,你有什麼資格聲稱你信仰某某宗教呢?你也無法理解宗教的真正的意義。而只有一個人到了第七種人的境界的時候,他才徹底地理解了這個宗教,這個時候他就不說自己是佛教徒,他是佛了!
因為成為佛教徒的意義在哪裡呢?就是要成佛。到了第七種人,他還信仰佛嗎?這是一個邏輯矛盾。佛不需要信仰佛,佛自己就是佛。
對第七種人來說,你不能問他:你信什麼宗教?這個概念是不成立的。對前面三種人來說,你問他信什麼宗教沒有意義;對第七種人來說,你再問他信什麼宗教也沒有意義,他是超越宗教的。真正的信仰宗教是在第四種、第五種和第六種人,第六種就是大乘菩薩的境界。
我們要注意,宗教裡面是一個奧秘無窮的世界,層次很多的。我們也就能理解,許多的佛教徒還有自己的執著和問題,只要他們真正地把佛教的教義掛在心上,努力成為第四種人,這種信仰是有意義的,比不信仰宗教還是好一點。但是不要驕傲,不要說我有皈依證,我有某某法師給我發的皈依證,我現在是宗教徒了,進廟裡可以不用買票了,然後就以為你是真正的佛教徒了。
當我們問一個人信不信宗教,或者信什麼宗教,或者皈依了沒有的時候,這裡面有很多的意義。我是最擔心別人問我是不是信仰佛教、信仰宗教?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怎麼樣回答都會引起誤會,他們不理解它的真正的意義。我不要人家認為我是一個簡單的佛教徒,但是我也怕別人說我不是佛教徒,好像我對佛教有仇似的,我很喜歡佛教……所以你們會知道我,現在聽了這堂課的人,你們會理解我。
今天下午的課就是來探索宗教這個概念,讓我們對宗教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它有很多的外在的表現,有很多的花里胡哨的東西,但是我們要進入宗教的核心,追問宗教的根本。
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真正的一個宗教徒,不管你信什麼宗教都沒有關係。但是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宗教徒,首先要成為第四種人,要有內在的統一性,要發願,要向生命的最高境界去進發。
推薦閱讀:
※中國風水的地理結構------館主推薦!!!!
※哥的軟體(吐血推薦)
※素食丨讓春節成為真正吉祥的日子 (春節22道美味素食推薦)
※推薦電影:豆瓣高分電影Top250
※【藝壇精英】藝術名家重點推薦——范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