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幸福的價值觀

關於幸福的價值觀2014-07-17 08:35新華日報

  在西方哲學史上,幸福問題是討論得很多的一個問題,大致分兩派。一派叫快樂主義,認為幸福就是快樂,快樂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生的目的。這一派的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到了近代,代表人物是英國的經驗論者,比如休謨、亞當·斯密、約翰·穆勒。談到什麼是快樂,這一派強調的是生命本身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比如伊壁鳩魯說: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你身體健康,靈魂安寧,這就是快樂,就是幸福。約翰·穆勒更加強調精神的快樂,認為它是比身體的快樂層次更高的快樂。

  另一派叫完善主義,認為人身上最高貴部分的滿足才是幸福,那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不過,他們一般並不排斥快樂,承認完善亦伴隨著精神上的快樂。這一派的創始人是蘇格拉底,他的學生柏拉圖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繼承了他的觀點,在他之後還有犬儒學派和斯多葛派,近代以來主要是德國理性論者為代表,尤其是康德。蘇格拉底提出一個公式:智慧=美德=幸福。在他看來,一個人如果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懂得靈魂遠比肉體重要,好好照料靈魂,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從中國哲學史來說,幸福這個詞是現代漢語辭彙,古代漢語里「幸」和「福」這兩個字是單獨使用的,要了解中國哲學家對幸福的看法,主要依據他們談論人生境界的那些內容。我覺得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護好生命的本真狀態,莊子在這同時還強調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種與造物者游、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儒家比較接近完善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貧樂道就是幸福。在精神生活上是樂道,在物質生活上就是安貧。孔子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你看他也很強調簡樸狀態中生命的快樂。

  所以,比較兩派的觀點,我們會發現它們的差異其實並不大,兩派的共同點是重生命、輕功利,重精神、輕物質。完善主義重視精神生活,快樂主義也認為精神的快樂更有品位。快樂主義重視享受生命的本真狀態,完善主義也認為簡樸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享受生命。歷史上沒有一個哲學家主張物質慾望的無窮盡滿足就是快樂,不會有的,否則怎麼叫哲學家呢。快樂主義者約翰·穆勒說,幸福就是快樂,但與快樂是有質的區別的,有層次高低的,一個人只有品嘗過不同的快樂,做過比較,才能判斷哪一種快樂是質量更高的。所有品嘗過不同快樂的人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就是精神的快樂要遠遠高於肉體的、物質的快樂,是更強烈、更豐富、更持久的快樂。有的人只品嘗過低層次的快樂,他陷在裡面出不來,從來沒有品嘗過高層次的快樂,所以才會以為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快樂。如果他以後提升自己,有了更高的追求,就會發現以前的那個狀態並不是真正的幸福。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不能只從主觀感受來判斷幸福,因為主觀感受的優劣也必須用價值觀來判斷。

  哲學史上談幸福,就是從價值觀出發的。

推薦閱讀:

核心價值觀凝練的五個方面
淺談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價值觀
價值觀出了問題便一切都會有問題
核心價值觀閃耀之江大地     浙江日報
理課十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中)

TAG:價值觀 | 幸福 | 價值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