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藏知識 | 青銅箭鏃簡說
作者簡介:
心遠,盛世收藏論壇「古代冷兵收藏」版塊資深會員。
2007年註冊為盛世收藏用戶,累計在線時間4,360小時。
箭鏃,俗稱箭頭,即箭的鋒刃部分。說到箭鏃,就必須先說弓箭。弓箭的發明,是人類史上一次偉大的進步。在原始時代,它可以讓人們避免和猛獸直接搏鬥,擴大了狩獵的範圍,大大增加了人類對蛋白質食物的攝入,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的文明的進化。自然,人們在爭鬥中也用到了狩獵的武器,箭鏃很快成了兵器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左轉》中提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祭祀和戰爭是國家機器的頭等大事,而「言武事者,首曰弓矢」,在冷兵器時代,弓矢是兵器之王,無論穿上多厚的甲胄,手中揮舞多鋒利的刀劍,都無法抵擋呼嘯而來的弩箭。歷朝歷代,軍隊都對弓箭非常重視,武舉考科中必考的就是騎射和步射,軍隊中更是裝備了大量的弓矢。唐代《神機制敵太白陰經》裡面有唐軍的箭支配備記載,唐軍戰士的弓箭配備是每人三根弓弦,三十六支箭,供十天作戰之用,而弓箭手更是攜帶百支以上的箭以加強攻擊火力。弓箭的精良與否,射程的遠近,射速的高低,往往能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比較極端的例子如阿金庫特戰役中,英國的長弓手重創法國的重裝騎兵,以500人代價射殺了近萬名法軍。戰國著名的長平之戰中,最後也是因為趙軍首領趙括被秦軍射殺,導致了數十萬趙軍的最終崩潰。
在中國,弓箭的發明至少已有萬年的歷史。從遠古后羿射九日的傳說,到儒家六藝中的射禮,生男孩要「桑弧蓬矢以舉之」的傳統,都可以看出弓箭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可惜由於材質的關係,除了弩機,弓弩的本體基本無存。古代箭體基本由竹木,葦桿木材等製成,完整保存至今的也非常罕見。存世量最大的就是箭鏃,也就是箭頭部分,依然能讓我們領略到千年前的殺氣。
遠古時代,人們用石頭、骨頭等材質製造箭鏃。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前期,流行骨鏃。因為骨鏃材質比較容易獲得,軟硬適中,適於加工。新石器時代後期,隨著磨製工藝的發達,石鏃漸漸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但是無論是骨鏃還是石鏃,由於加工材質的形狀和製作人的喜好,鏃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大小輕重不一,在戰爭中使用不便。而青銅箭鏃的產生,解決了以上的問題。由於採用模具澆築,後期加工,鏃的統一性,鋒利性得到了保證,很快成為戰爭的主角。
青銅鏃的形制主要有鋌式和銎式之分,中原地區主要使用圓鋌式箭鏃,銎式也有使用,但比起北方銎式,往往多了一段鏃體以容納箭桿,可以稱為管銎式。北方地區主要以銎式,扁鋌式為主。箭鏃的形制是由裝箭方式決定的,與箭桿的材質是分不開的,中原地區箭桿多用竹,葦桿,中空。圓鋌式箭鏃往往在鋌上纏上麻繩(增加摩擦力),納入到箭桿中。而北方多用木材做箭桿,直接插入銎式箭鏃的尾部,用銷子固定。扁鋌式箭鏃一般把木質箭桿頭部劈開,納入箭鏃後用絲線纏繞而成。青銅箭鏃從夏商興起,到西漢初期沒落,歷經數千年,是一部古代中國科技史、戰爭史,體現了古人高超的技藝和智慧。
中國最早的青銅鏃發現於青海樂都柳灣聚落遺址,是鍛造而成,鏃長3.4厘米、寬1.5厘米,形製為雙翼倒刺式,刃緣扁薄均勻呈弧形,整體形似扁鏟。兩翼後掠形成倒刺,前鋒呈弧形,中部起脊從鋌部向前延長至全鏃的三分之二處,未及前鋒,扁平鋌。其形制清楚地折射出石、骨鏃的身影,同時已具備了商早期雙翼倒刺式青銅鏃的雛形。
夏代的青銅箭鏃很少見,從出土的實物看,製作粗糙,形制不統一。商代是古代青銅器的頂峰時期,從箭鏃來看,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幾種風格,製造比較精密。總體來看,中原地區的主流商代箭鏃是三角翼的雙翼鏃,早期商鏃前鋒較圓鈍,雙翼較窄,後鋒在關前,本與關相聚較遠。後期商鏃前鋒銳利,雙翼較寬,後鋒下移,比較鋒利,本與關接近,甚至本關一體。同期南方的商鏃比北方的形態更為誇張,體型大,後鋒普遍過關,非常銳利。而北方草原的同期箭鏃主要是葉式的銎式鏃,也有三角形翼面的帶後鋒的銎式鏃。
西周的青銅箭鏃比較統一。中原地區依然是雙翼鏃為主流,與商鏃比,翼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商鏃鋒利的後鋒不再多見,主流箭鏃的翼面從三角翼變為條狀翼,並逐漸加長,翼面內側向內逐漸凹進,雙刃有一定的弧度,呈現一定的流線型。而北方草原地區是以葉式扁鋌為主,脊鋌連貫不分。同時葉式的銎式鏃依然存在。
總體而言,中原商周兩代的箭鏃形制比較接近,雖然存在一定的演變規律,比如主流翼面逐漸從三角翼變成條狀翼,箭體變的流線型,但是往往同坑的箭鏃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同時具有商鏃和周鏃的共同特徵,單挑出一個往往難以明確判斷確切的時間。同時,為何從三角翼變成條狀翼依然是個問題,後期商鏃已經明顯呈現弧形的雙刃,具有鋒利的後鋒,從殺傷力而言,比起條狀翼只高不低,這類形制的箭鏃在西周依然存在,但是主流箭鏃的翼面變成了條狀翼,其促成原因不明。個人認為除去古人審美原因,或許條狀翼成品率更高是原因之一。
西周后期與春秋時期的主流雙翼箭鏃,器型比起之前的箭鏃演化比較徹底,變現為脊隆起,雙翼收縮,鏃身細長,頭部截面呈扁菱形,很多箭鏃翼形曲弧,鏃身上做出血槽。比起商周箭鏃強調殺傷力而言,春秋雙翼鏃更強調穿透力,這與戰場上的防護日益增強有關。這一時期,各國征戰頻繁,雙翼鏃達到了發展的頂峰,各式各樣的箭簇層出不窮,普遍鑄造精良,中原,齊魯,甘陝,南方,北方各地的箭鏃都體現出各自的風格,讓人嘆為觀止!
春秋末期,三翼鏃已經開始流行。比起雙翼鏃,三翼鏃的鑄造比較麻煩。雙翼鏃用雙范鑄造,同一范可以有多個鏃形,也就是說,可以同時澆鑄多個雙翼鏃。而三翼(三棱)鏃需用三塊范合鑄而成,不能同時生產,這或許是三翼(三棱)鏃早已出現但未成為主流的原因。但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到了戰國時期,殺傷力更大、穿甲能力更強的三翼鏃終於登上了歷史的舞台,成為主流。
三翼鏃,包括三棱鏃有長短鏃身之分。但無論長短,其重量都要大於春秋時期的雙翼鏃。對目標的殺傷力和穿透力取決與箭的重量,硬度,銳利度,器型,和速度。三翼鏃(三棱鏃)普遍有長的鋌,重量較大,可以飛得更遠,同時這也說明,弩的發明對箭鏃的進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起弓,弩的發射力更大,射程更遠,也需要更重的箭來匹配。三翼(三棱)箭鏃與弩是天生的絕配,無論如何放置,總有一翼(一愣)隆起起到準星的作用。戰國時期,出現了鐵鋌銅頭的三翼(三棱)鏃,個人認為,這與生產裝配的效率無關,主要還是出於保持箭鏃重量的同時,用便宜的惡金來取代寶貴的銅資源的原因。
戰國時期,三翼鏃也有自身演變的路線,表現為翼面越來窄小,越來越貼近鏃身,後鋒退化,從倒刺變為平收或斜收。三棱鏃晚於三翼鏃登上戰場,在保持了三翼鏃優點的同時,更加簡練,便於生產。而在北方草原地區,以三翼扁鋌和銎式三翼為主。
秦統一中國後,箭鏃的制式基本得到了統一。這從兵馬俑出土的四萬多沒箭鏃也可以看出,都是三楞長鋌鏃。鏃身短小,僅3厘米左右,而銅鋌長15厘米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秦鏃拋棄了戰國時流行的長刃三翼或三楞鏃的形制,這並不是長刃三翼或三楞鏃的殺傷力和穿透力不夠,而是從生產方便角度出發,短小的三楞磨製方便,只要三面研磨即可,不似長刃三翼或三楞需要多面研磨,生產更為快速。同時,佩以長銅鋌來保持箭鏃的重量,以保證箭鏃的殺傷力和穿透力。
兵馬俑出土的三楞銅鏃的鏃身和銅鋌是分鑄的,這也是從生產角度出發的。一體化的三翼或三楞箭鏃越長,對三個范的精度要求越高。而鏃身分鑄可以提高鏃身的成品率,同時,鋌可以用雙范同時批量生產,大大提高了製造效率。秦式三楞鏃沒有翼面,不容易受風的影響,射擊更為精準。更讓人吃驚的是,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收集到的秦鏃,大小重量相差很小,這說明標準化的生產已經開展,秦軍士兵拿到任何箭鏃都有可以按經驗射擊,這讓秦軍保持了強大的攻擊力。
如一鏃師所說,西漢青銅鏃製造是中國銅鏃製造史上最後一座高峰,是銅鏃退出歷史舞台前的一抹輝煌。西漢的銅箭鏃除了保持了秦式三楞鏃外,還大量製造了制式的三翼鏃。這些箭鏃鑄造一絲不苟,精美精密,充分體現了西漢那個時代高度的標準化生產能力和工藝技術水平。
西漢中期,隨著鋼鐵用於箭鏃的製造,青銅箭鏃漸漸推出了歷史舞台,如同製造和使用它們的古人一樣。但是數千年的歲月過去了,它們依然留存下來,風骨尤存,威風凜凜,讓我們得以緬懷那些偉大的時代,那些智慧的祖先。它們靜靜地躺在那裡,講述著歷史的存在和厚重。在夢中,它們是否還願意搭上弓弦,和從前一樣,在風中呼嘯向前,去續寫鐵與血的光榮!
文中最早青銅鏃的文字和圖片引用了一鏃師的帖子,夏鏃引用了古兵老師的圖片,在此表示感謝。
推薦閱讀:
※泡妞教程知識,教你泡妞的技巧
※這些安全知識,家長朋友一定要教會孩子
※常用型材的有關實用知識
※色彩基礎知識
※西服穿著保養知識
TAG: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