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道-于丹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願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迴,並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真的能開解現代人的心結嗎?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麼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情。那麼他們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的呢?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分幾個層次: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
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麼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儘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些遺憾,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報刊的轉載,寫的是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曾經經歷過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著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是個很小的事情,她以為一會兒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臟病的。可能她的媽媽之前沒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果讓小女孩看到的是驚人的一幕:她的媽媽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也許她沒有想到要看心理醫生,也許她從沒有想過應該根治這個傷痛,她能做的就是迴避、迴避、永遠迴避,在牙痛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
後來她成了著名的球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勸她,就請牙醫到家裡來吧,咱們不去診所,這裡有你的私人律師,私人醫生,還有所有親人陪著你,你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於是請來了牙醫。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正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準備手術的時候,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當時倫敦的報紙,記述這件事情時用了這樣一句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質量。
當然很多人不見得會面臨上述這種極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於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有一個寓言,它說在某小鎮上有一個非常窮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親,跟媽媽相依為命,靠做手工維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為從來沒穿戴過漂亮的衣服和首飾。在這樣極為貧寒的生活中,她長到了十八歲。
在她十八歲那年的聖誕節,媽媽破天荒給了她二十美元,讓她用這個錢給自己買一份聖誕禮物。
她大喜過望,但是還沒有勇氣從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過。她捏著這點錢,繞開人群,貼著牆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見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無遺憾地想,我是這個小鎮上最抬不起頭來、最寒磣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別心儀的小夥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會上,不知道誰會成為他的舞伴呢?
她就這樣一路嘀嘀咕咕躲著人群來到了商店。一進門,她感覺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櫃檯上擺著一批特別漂亮的緞子做的頭花、髮飾。
正當她站在那裡發獃的時候,售貨員對她說,小姑娘,你的亞麻色的頭髮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綠色的頭花,肯定美極了。她看到價簽上寫著十六美元,就說我買不起,還是不試了。但這個時候售貨員已經把頭花戴在了她的頭上。
售貨員拿起鏡子讓她看看自己。當這個姑娘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時,突然驚呆了,她從來沒看到過自己這個樣子,她覺得這一朵頭花使她變得像天使一樣容光煥發!
她不再遲疑,掏出錢來買下了這朵頭花。她的內心無比陶醉、無比激動,接過售貨員找的四美元後,轉身就往外跑,結果在一個剛剛進門的老紳士身上撞了一下。她彷彿聽到那個老人叫她,但已經顧不上這些,就一路飄飄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覺就跑到了小鎮最中間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給她的都是驚訝的目光,她聽到人們在議論說,沒想到這個鎮子上還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誰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歡的那個男孩,那個男孩竟然叫住她說: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榮幸地請你做我聖誕舞會的舞伴?
這個女孩子簡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這四塊錢回去再給自己買點東西吧。於是她又一路飄飄然地回到了小店。
剛一進門,那個老紳士就微笑著對她說,孩子,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你剛才撞到我的時候,這個頭花也掉下來了,我一直在等著你來取。
這個故事結束了。真的是一朵頭花彌補了這個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嗎?其實,彌補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歸。
而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裡?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
鄙夫,意義幾乎等同於小人,就是不上檯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經說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
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它和匹夫之勇有怎樣的區別?《論語》中對於「勇敢」有怎樣的詮釋?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他很率性,對於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
孔夫子曾經調侃說,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上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時還能跟隨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子路聽到這個話非常得意。結果老師後面還有一句話說,我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麼都沒有。(《論語·公冶長》)「好勇」是子路的特點,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涵。
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問老師說:「君子尚勇乎」?君子應不應該崇尚勇敢呢?
孔子對他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意思是說,君子崇尚勇敢並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
「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麼這個「義」、「道義」又是什麼呢?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後來蘇軾在《留侯論》中也曾經論述過勇敢,他把那種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說: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在蘇軾看來,真正的勇者有一種「過人之節」,他們能夠忍受像韓信那樣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輔佐劉邦決勝千里、掃平天下那樣的大業。他不會像平常人逞一時之勇,圖一時之快。這是因為他的內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定,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所謂「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有修養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別人,但當別人沒有任何緣由地時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嗎?
我們經常看到的是這種情況:
比如一個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暴打,他星期二就開始向各個朋友複述這件事,到星期三的時候,他已經鬱悶得不想出去見人了,到星期四的時候就開始找碴兒跟家人吵架了……
其實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每複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頓,意味著事情過去之後,你每天還在繼續挨打。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儘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宋人的筆記中記載過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
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這個故事適用於我們每個人。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他們的生活真的相差那麼遠嗎?
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麼好的酒怎麼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則說,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於心態不同。
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君子因為有心態的平
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驕矜傲人,因為他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閑。
我曾經在鈴木大拙的書中讀到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戶時期的一個著名的茶師,這個茶師跟隨著一個顯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禪一體,茶道與參禪是二而一的過程。
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辦事,捨不得離開茶師,就說,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給我泡茶。
那可是一個社會很不穩定的時期,浪人、武士依恃強力橫行無忌。
這個茶師很害怕,對主人說,您看我又沒有武藝,萬一路上遇到點事可怎麼辦?
主人說,你就挎上一把劍,扮成武士的樣子吧。
茶師只好換上武士的衣服,跟著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主人出去辦事,茶師就一個人在外面。
這時迎面走來一個浪人,向茶師挑釁說,你也是武士,那咱倆比比劍吧。
茶師說,我不懂武功,只是個茶師。
浪人說,你不是一個武士而穿著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嚴,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
茶師一想,躲是躲不過去了,就說,你容我幾小時,等我把主人交辦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們在池塘邊見。
浪人想了想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直奔京城裡面最著名的大武館,他看到武館外聚集著成群結隊的前來學武的人。茶師分開人群,直接來到大武師的面前,對他說,求您教給我一種作為武士的最體面的死法吧!
大武師非常吃驚,他說,來我這兒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這是為什麼?
茶師把與浪人相遇的情形複述了一遍,然後說,我只會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決鬥了。求您教我一個辦法,我只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大武師說,那好吧,你就再為我泡一遍茶,然後我再告訴你辦法。
茶師很是傷感,他說,這可能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泡的最後一遍茶了。
他做得很用心,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然後把茶葉放進去,洗茶,濾茶,再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大武師。
大武師一直看著他泡茶的整個過程,他品了一口茶說,這是我有生以來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
茶師說,您要教給我什麼嗎?
大武師說,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記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就行了。
這個茶師聽後就去赴約了。浪人已經在那兒等他,見到茶師,立刻拔出劍來說,你既然來了,那我們開始比武吧!
茶師一直想著大武師的話,就以泡茶的心面對這個浪人。
只見他笑著看定了對方,然後從容地把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再解開寬鬆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綁帶,把裡面的衣服袖口紮緊;然後把褲腿紮緊……他從頭到腳不慌不忙地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
對面這個浪人越看越緊張,越看越恍惚,因為他猜不出對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對方的眼神和笑容讓他越來越心虛。
等到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後一個動作就是拔出劍來,把劍揮向了半空,然後停在了那裡,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麼用了。
此時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求您饒命,您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有武功的人。
其實,是什麼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的氣勢。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麼你可能會收穫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願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但是如果你與此相反,那麼即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會對牛彈琴。
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願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迴,並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論語》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的系統,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這些古聖先賢的思想精華,當在你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你歡欣的態度本身就是我們今人對於古典最高的致敬!推薦閱讀:
※于丹心語——本性與物性,總有路可走
※于丹--經典文化語錄全集
※于丹經典名句語錄22
※如何評價于丹解讀的孔子?
※于丹《論語》感悟1:孝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