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遺孤:我是侵略者的後代,人家把我養大成人
1945年8月,抗日戰爭臨近尾聲,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倉皇撤退。大批日本僑民被遺棄在當地,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老弱婦孺。兵荒馬亂中,許多善良的中國人超越國破家亡的仇恨,以大愛之心收留了這些侵略者的家人,這當中有數千人是年幼的孩子。70年來,這些被中國養父母手把手拉扯大的遺孤已經陸續回到了日本,但那份淳樸、無私的養育之恩,卻讓他們魂牽夢繞,迄今無法釋懷。
為謀生路戰亂中日本母親將兒送人撫養73歲的中島幼八有一間特殊的儲藏室。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坐在這裡,翻出一堆發黃的書信、剪報和照片,看了又看。這裡珍藏著他16歲前的記憶。那時候,他生活在中國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小名來福,由中國的養父母帶大。
「那時我父母受軍國主義思潮的蒙蔽,以為移民到(偽)滿洲,就是中國的東北去的話能有出路,所以抱著一線希望帶我們全家到了東北。」中島幼八回憶說,他的父親1945年7月26日被徵兵入伍,之後他的母親帶著他和比自己大六歲的姐姐隨父親來到中國,成為了開拓團中的一員。之後,蘇軍進入東北,當時已懷孕六個月的母親便帶著他和姐姐開始到處避難。那年冬天,120多人因沒有糧食、營養失調而失去了生命。「正好一個小販到我們家裡來,我母親就跟他商量,看是不是有合適的中國人家,把這個孩子抱給他們,讓他們撫養一下,不然的話,看上去(我)過不了多少天就要死的樣子了。所以那個小販就答應了,把我裝在筐里挑著擔子挑出來的。」
超越仇恨中國家庭收養2800名日本遺孤
中島的經歷在當時並不罕見。1932年至1945年間,約有27萬日本國民在日本政府的煽動下移民到中國東北,開拓所謂的「疆土」。戰爭後期,日軍節節敗退,開拓團所有18至45歲的成年男子都被強行徵召入伍,從此一去不返。兵荒馬亂中,大批婦女兒童流離失所、饑寒交迫。期間,2800多名年幼的孩子被中國家庭收養,躲過一劫。
照片中的這名女子便是中島的養母孫正琴,一位普通的農婦。儘管家境清寒,自己還拉扯著一個十歲的女兒,但她還是頂著鄰居異樣的眼光,從小販手中接過中島,決定養大這個奄奄一息的日本孩子。
因為消化不良,皮包骨的中島肚子卻很大。「她把食物什麼嚼碎了喂我,另外還天天給我揉肚子,逐漸的我也好了。」中島回憶說,大概過了十個月,他的母親要隨開拓團返回日本了,便到養母家來領他回去。「政府出面給做一個判決,把兩個母親放在兩邊,我放在中間,看這個孩子跟誰去就歸誰。當然了,我跑到養母這邊去了。」
養母改嫁只為孩子的一個城鎮戶口在中島的記憶中,養母一直對他視如己出,不僅百般呵護,而且容不得旁人說他一句不是。即使在第一任養父因病去世,家裡變得一貧如洗的困境下,養母仍對他不離不棄,並帶著他先後兩次改嫁。不過讓中島感到奇怪的是,養母在帶著他到縣城和第三任養父結了婚,簡單拍了張全家福之後,就一個人回到了鄉下,沒有和那位養父過一天的婚姻生活。直到多年以後,中島才恍然大悟,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中島能有一個城鎮戶口。
「我在鄉下小學已經畢業了,但是沒考上初中,就只能在鄉下干農活,養母考慮我將來的問題,這樣在農村待下去沒什麼出路,所以母親就到海林去了一次,但她沒跟我說去的目的是什麼,我還以為她去我姐姐家只是串門而已,卻並不是那樣。」中島幼八說,他的第三任養父名叫趙樹生,「他是林業工人,當伙夫的,介紹了以後,我就認了他當爸爸,養母就到鄉下去了,要遷戶口嘛。」然而,中島的戶口是遷過來了,但養母自己的戶口卻沒遷過去,所以養母只能一直留在鄉下。」
對於這場形式婚姻的來龍去脈,中島知道的不多。但讓他安心的是,他的第三任養父,那位記憶中一直馱著背的老人不僅沒有嫌棄他,而且供他上了初中,每個月還會給他15塊錢的生活費。當中島在縣城衣食無憂時,他的養父卻要經常跟著林業局的採伐隊,在大山深處辛苦勞作。
深明大義養母承諾送中島回國十多年的相濡以沫令中島對他的養父母產生了難以割捨的情感,也讓他逐漸忘卻了自己日本人的身份。於是,當中島的生母在1955年委託中國紅十字會找到中島,希望能接他回到日本時,中島斷然予以了回絕。
「那個時候我不願意回,所以你把我拉上火車的話,我也會跳下來,我是這麼說的。結果紅十字會就給我日本的生母回了一封信,信上就是那麼如實寫的,『拉上火車也要跳下來,堅決不回日本』。」儘管中島心意堅決,但是他總是想不通,為什麼別人都是中國人,自己偏偏是日本人,「彆扭,痛苦也是痛苦,跟別人不一樣嘛。」
中島的態度讓鄉下的養母感到欣慰。但那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很快就意識到,中島的決定會傷害另一位母親的心。於是,她委託鄰居給中島的生母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中島保存至今。
「我母親在我身上沒有任何所圖,並不是為了自己養老什麼的,她主要是為了拉扯我,救了我一命,所以她在信里寫道:將來中島幼八成長大了,我們夫妻二人雖然沒有兒子,也一定叫你兒子回國,使得你母子見面,再歡聚度日。」
一生的遺憾倉促回國竟成永別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島對自己的身世越來越好奇。遠在大洋彼岸的生母一封又一封情真意切的來信,更讓他心潮澎湃。於是,在1958年16歲那年,在一位中學老師的勸說下,中島終於決定回國與生母團聚。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由於手續辦理得太倉促,還沒來得及去鄉下和養母道別,他就踏上了歸程。從此,他再也沒有見過那張慈祥的臉龐。
「因為我辦手續那次,沒想到我當天就要坐火車回日本,我以為還有點時間再跟母親商量,再告別什麼的,結果沒有時間了,說你要回日本的話,必須要坐下午的火車,就得要奔天津。那麼一說的話,我就根本沒有時間了,而且說那是最後一次,以後再沒船了。說到這個地步的話,我覺得那就回去吧,所以他們馬上給我辦了手續。」
中島的養母於1975年12月過世,在那之前,他再也沒能見到養母一面。「我1987年回到鄉下的時候,鄰居的老太太告訴我,你媽一聽說你回日本了,她哭得了不得啊,倒在地上,說是掏著土喊『還我兒子……』我在書里寫了,對不起她老人家!」
自費出書中島吁日本人牢記歷史十六年的養育之恩令中島無法忘記他的養父母,也無法忘記中國。回到日本後,中島一直和養父母保持書信往來,互訴衷腸。畢業後,中島曾加入日中友好協會,賣過中文圖書,做過翻譯,長年致力於日中友好工作。三年前,他開始撰寫回憶錄,把那段鮮為人知的經歷記錄下來。今年4月,他自費100萬日元,出版了這本名為《何以此生》的自傳小說。
「目的就是報答中國對我的養育之恩,我要把我這些養父母,那些鄉親、老師、同學們的形象,讓一般的日本人都能夠了解。我是侵略者的後代,人家還能把我養到今天,長大成人,所以這也體現了中國方面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
中島說:「日本和中國本來就是傳統的友好國家,兩個友好的民族應該互相了解對方的心情,加深雙方的了解,我認為這是當前最重要的,所以我寫這本書,就是讓日本人了解中國人,讓中國人了解日本人,在這之間起到一定作用,是一種溝通吧。」
後記70年前,日本侵略者大規模逃離中國時,把成千上萬的同胞遺留在了戰場,這當中有很多像中島這樣的孩子成了殘留孤兒。所幸,善良的中國人超越國界和仇恨,無私地收養了他們。70年後,這些殘留孤兒大多已經回到了日本。只是,戰爭對他們造成的傷害並不僅僅是當年和親生父母的別離。在回到祖國之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成了特殊的弱勢群體,在繁華的街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生田斗真?
※日本字體設計對中國字體設計有較深影響,其值得借鑒的地方有哪些?
※木村拓哉之女 | 15歲少女的頂配人生,一出生便註定成為耀眼星辰
※《我的危險妻子》第五六集,真正的目的究竟為何?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舉個栗子(?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