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瘋狂不得活--軍國主義為何成為日本「剛需」?//雲石

不瘋狂不得活——軍國主義為何成為日本「剛需」?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進入工業文明,同時在意識形態體系上走向軍國主義,在給鄰國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最終使自己陷入毀滅。只是,日本為何要選擇軍國主義這個魔鬼呢?

雲石君從從近代日本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來做分析:

第一,工業時代的來臨,使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大幅削弱,這種變化,使日本面臨巨大的外部威脅,他賴以保障自身安全的海洋屏障已不復存在——這是古典時期所未遭遇過的。

近代的世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大行其道。西方列強在全球範圍內到處瓜分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

面對攜工業文明之勢而來的西方列強,即便是中國這樣的龐然大物都無力抵擋,日本這樣的彈丸小國,想保證獨立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怎樣才能阻擋列強衝擊?首先要做的就是中央集權。

在雲石君看來,中央集權的好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可以最大限度的集中自身資源,以應對外部的衝擊——農耕時代,中國便採用這種體制,以抵禦來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文明的武力威脅;其次,通過權力的集中,可以打破國內各次級地緣板塊之間的藩籬,為大規模工業化的開展提供基本的社會條件——對於日本這樣一個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的國家來說,這非常重要。

在亡國的威脅下,日本的精英階層展開了行動。

首先出場的便是倒幕戰爭,而發動者,則是位於西南部的四強藩——長州、薩摩、肥前、土佐。

鑒於德川幕府的統治方式已經完全無法滿足日本近代化轉型的緊迫需要,所以它的倒台難以避免。只是出手的卻是作為邊緣割據勢力的西南四藩,這就有點意思了。而這裡,也就涉及到雲石君之前所提到的古代日本三大地緣政治板塊之一——泛九州地區。

泛九州地區位於日本本土西南,與日本的關東、關西兩大地緣核心均相距較遠,而與東亞大陸的中國和朝鮮半島卻相對稍近,這種特殊的區位優勢,使他能夠相對更好的承接華夏等外來先進文明的熏陶,憑藉文明程度的優勢,獲得較強的實力。而這種實力,和它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結合到一起,又反過來使他成為日本最不服王化的地區之一。

儘管華夏文明業已衰落,但自東南亞而來的西方勢力,卻填補了華夏文明的位置,所以盤踞於此的西南諸侯依然實力強勁,對世界的變化也更為了解,所以成為倒幕中當仁不讓的主力。

德川幕府早已是冢中枯骨,外不能抵禦列強,內不能壓制諸藩,很快便在倒幕軍的打擊下垮台。在倒幕勢力的擁護下,明治天皇重掌大權。

在獲得政治權力後,明治天皇和維新力量迅速開始推行中央集權,並大力開展工業化。

中央集權和工業化,是日本避免淪為西方殖民地,甚至做大做強的不二選擇。但隨著一系列維新政策的推開,日本內部的地緣格局發生了變化。具體來說,就是新的本州地緣板塊興起。

這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農耕時代時,由於日本內部地緣結構支離破碎,且缺乏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核心地緣板塊,所以導致了政治上的諸侯割據,四分五裂。

但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鐵路的發明和普及,使陸上各地緣板塊的聯繫明顯加強。相對於中俄這種幅員遼闊的大國,日本的地勢並不是太複雜,憑藉鐵路的力量,日本完全可以將原本相對獨立的各次級地緣板塊連接起來。

尤其是關西、濃尾、關東三大平原,位於本州島中部,實際距離並不遙遠。在古代時,由於文明程度不高,三者間的山川阻隔因素或還可以形成較強的地緣屏障。但當人類進入到工業時代後,本州島的那些許山丘就不再是阻礙彼此溝通的障礙。藉助鐵路、公路、輪船等近代交通設施和工具,三者的地緣關係可以得到極大加強,到最後,整合成為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本州核心地緣板塊。

本州核心區的出現,徹底顛覆了關東、關西、泛九州三強並立的傳統地緣政治格局。本州核心區不僅面積更大,而且由於這一核心區主要為沿海低地平原,更適合工業發展,所以工業化開始後,它迅速拉開了與其他次級板塊的實力差距。

一個位居領土中部的超強地緣板塊,意味著日本可以以此為依託,壓制其他邊緣勢力。這在地緣上為日本的中央集權提供了巨大支持,是這一嶄新政體能夠站穩腳跟的根本原因。

只是,這種地緣格局的顛覆,意味著泛九州地區的相對沒落。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泛九州地區的地緣實力本就不怎麼強,不過是靠與外部先進文明接觸的優勢,才能與與關東、關西兩大板塊分庭抗禮。隨著日本的開放和工業化的推進,泛九州地區的外貿樞紐優勢迅速被填平,而關東、關西卻在工業力量的推動下,整合到了一起。當強大的本州核心區出現後,泛九州板塊被壓制也就不可避免了。

可是泛九州勢力無法接受這種結果!畢竟當年的倒幕運動由他們發起,主力軍也是由他們組成,日本能夠中央集權,全靠他們當年的奮力一搏!

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雖然憑藉倒幕之功,泛九州勢力在早期的明治中央政府中佔據了重要位置。但隨著本州地緣板塊的興起,以此為根基的當地勢力快速壯大,而以泛九州地區為根基的舊日功臣迅速被邊緣化,這當然會引發他們的反感。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衝突就難以避免了——這就是日本維新史上著名的西南戰爭。

在被邊緣化後,以倒幕領袖西鄉隆盛為代表的泛九州勢力退出明治政府,集結西南部薩摩等藩的武士,與政府的新軍武裝對抗。最後,憑藉強大的實力,政府獲得勝利,西鄉隆盛自殺。

在這裡雲石君多說幾句:後世史家通常把這場戰爭定性為新興資本主義勢力與傳統封建武士的衝突。這種理解自然沒錯,但究其根本,其實也是泛九州板塊與本州核心區的地緣政治衝突。

文明形態的質變,大大增強了本州核心區的地緣實力,使他們成為工業時代的最大獲利方,所以本州地緣勢力得以轉型,從而更多的以新式資本主義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而泛九州地區因體量和地理結構的限制,在日本向工業化轉型的過程中大大落後,當地勢力自然也就更多的保持了傳統的封建武士面貌。在工業文明條件下,體量和質量上獲得了大幅提升的本州地緣板塊,獲得了壓制各方的絕對優勢,以泛九州為代表的邊緣地緣板塊,就再也無法像古代那樣割據自雄。

西南戰爭的勝利,意味著著日本最後的地方勢力被摧毀,中央集權大功告成。日本工業化的內部阻礙得以剪除。

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的危機就消除了。畢竟日本只是一個地盤有限,資源匱乏的東亞小島國。就算把自己的地緣潛力充分變現,也依然敵不過西方列強,成為真正的強國更是想都別想。所以,要想保全和壯大自身,日本唯一的選擇,就是大力發展軍事。

發展軍事力量,從保守的說,可以增強抵禦列強的能力;而目光放遠大些,則可以為日本向外爭取更多的地盤,充實自身的地緣實力,進而更好的保全和壯大自己。既然如此,那近代日本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也就自然而然了。

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是軍國主義得以形成的基礎。

可話又說回來,西方列強誰不是這麼乾的?

軍國主義的定義,是將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經、文等各個方面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及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縱觀近代列強,並不是每家都達到這種程度——就雲石君所知,英法美三強就沒有。

那為何日本最後就選擇了軍國主義呢?

時也!勢也!

勢很好理解。日本就疙瘩大塊地盤,又資源匱乏。在家底有限的情況下,只有推行軍國主義,才能將國家資源最大程度的集中到軍事方面。

而所謂時,則是日本時運不濟。日本轉型時已是19世紀後半頁,世界上好點的地盤要麼已被西方列強佔領,要麼也被他們虎視眈眈。日本這麼一個剛剛摸到工業文明門檻的芝麻小國,不在軍事投入程度上重重加碼,是搶不過那幫傳統列強的。

甚至想搶中國都困難。雖然中國已經衰落到了極點,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只有拿出全部家當發展軍事,才有可能抵消中國龐大體量帶來的規模優勢。

綜上所述,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軍國主義是日本生存發展的唯一選擇。在看透了這一層之後,日本義無反顧的投入了軍國主義的懷抱。

有了軍國主義的加持,日本終於獲得了自保和擴張的本錢。

而另一方面,由於軍國主義極端壓制人性,並且將民眾利益盤剝到極致;所以日本必須大力軍事擴張,用擴張取得的高額收益來平息內部的不滿,才能使這一體製得以繼續維持。

當國家和人民的問題都需要通過搶劫來擺平時,日本的對外擴張也就順理成章了。

日本的擴張歷程,基本上中國人都十分了解。只是,日本為什麼會選擇侵略中國?他又憑什麼能擊敗清朝和沙俄?為什麼日本能在一戰中獲利甚豐?又為什麼會跟美國發生衝突,最終在二戰中被美國摧毀?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註:本文出自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二十六章——東北亞日本篇之第2部分。

推薦閱讀:

這應該是史上最TM真誠的買房建議了
剛需就買這種房
拼底線(一):從毫無底線的暴利項目聊起
學區房:剛需中的剛需
常說的「剛需」和「痛點」是怎麼定義的,區別是什麼?

TAG:日本 | 瘋狂 | 軍國主義 | 主義 | 剛需 | 雲石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