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上真實的一個岳飛

其實歷史上的真實的岳飛與小說和電視上還是有較大的出入的,下面通過三個史料來認識下真實的岳飛到底是怎麼樣的:岳飛是人們熟悉的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特別是在廣播中播送了評書《岳飛傳》之後,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岳飛的一生是一首悲壯的英雄史詩。他英勇抗擊外族侵略,生前身後贏得了人民深深的愛戴。因此,在岳飛被害身死不久,南宋民間說書藝人就開始講說他的故事。元明兩代,岳飛故事已被人們用平話、雜劇、傳奇等藝術形式廣泛傳頌。僅就今天所能考見的,戲曲方面在元代有《宋大將岳飛精忠》和《秦太師東窗事發》等雜劇,明代有《精忠旗》、《精忠錄》等傳奇。小說在明初有熊大木編輯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隆慶前後有李春芳改編、李卓吾評點的八十回本《武穆精忠傳》;天啟年間有鄒元標改訂的《岳武穆精忠傳》。到清朝初年,仁和(今杭州)人錢彩對《精忠傳》作了很大的改動和加工,重編成為《精忠演義說岳王全傳》,流傳至今的《說岳全傳》就是這個本子的簡稱。錢彩不光是細緻地描寫了岳飛戰鬥的一生,而且對岳飛進行了生動的個性刻劃,使岳飛由一個歷史人物上升為有血有肉、豐滿高大的藝術形象。《說岳》的問世,使其他講岳飛故事的演義小說逐漸湮沒,不甚流行了。新近廣播中播送的評書《岳飛傳》就是根據《說岳全傳》改編的。可以說人們熟悉岳飛這位民族英雄,大多是通過這部小說。岳飛的英雄史事,促使了《說岳》的產生;《說岳》的產生又加深了人們對岳飛的熟悉。然而,小說中的岳飛並不是歷史人物的岳飛。《說岳全傳》是作者在舊有說岳小說的基礎上,廣采史紀稗鈔和民間傳說,經過精心剪裁熔鑄而成的一部史傳小說。儘管小說中的許多人物事件在各種歷史記載上間或可見,岳飛的形象也與歷史人物的岳飛基本相象,但畢竟還是有著很大距離的。現在我們想把小說中描寫岳飛的幾個大的情節同這位民族英雄短暫一生中的幾次大的事件略作比較,以便為讀者了解岳飛這個歷史人物,以及歷史小說如何對歷史事實進行加工,提供一些參考。一、槍挑小梁王這一情節是小說中描寫岳飛早年經歷中最精彩段落之一。作者不僅用了一回書對「槍挑小梁王」的場面做了正面描寫,而且為了突出這一高潮還甩了三回書來作鋪墊,作者在第九回用宗澤的口說:岳飛來得不巧,小梁王「今科要在此奪取狀元」。這就點出了矛盾,給讀者留下勢必要發生一場激烈衝突的懸念。接著小說筆鋒一轉,寫了宗澤賜宴,牛皋私搶狀元、周三畏贈劍一些緩和氣氛的細節,到第十二回才正面描寫校場比武。真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然而,歷史上的岳飛卻沒有這一番動人而曲折的經歷。無論是正史別傳,還是野史筆記;都找不到一點蛛絲馬跡。那麼,歷史上岳飛的青少年時代究竟是怎樣呢?岳飛出身於一個貧困的農家,孩提時代也並不象《說岳》——甚至包括《宋史》本傳所寫的那樣慘遭不幸,和具有那麼多的神奇色彩。如剛一出生便遇黃河決口,家人喪盡,其母抱著他坐缸漂流而倖存等等。因為從《宋史·河渠志》和《宋會要·瑞異》等資料看,崇寧二年並沒有黃河決口的記錄。至於他的父親岳和也直到岳飛二十歲時才去世。由於家境貧寒,岳飛少年時候,就離鄉給人家去當佃戶。《三朝北盟會編·岳侯傳》載:岳飛「少為韓魏公家莊客,耕種為生」。《朱子語類》卷一三二也說:「岳太尉飛本是韓魏家佃客,每見韓家子弟必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還說,岳飛「嘗為人庸耕,去為市游檄」。象岳飛這樣為生活所迫而背井離鄉做佃戶、當「巡警」的社會底層人物,是根本沒有可能去考武狀元的,更不可能有槍挑小梁王這樣的事。據《金陀粹編·鄰王行實編年》等資料記載,在岳飛從軍以前,『唯一一件使他顯露頭角的事是他在韓魏公家當佃戶時,有一次遇到幾百人來搶劫韓家,他登上圍牆,一箭射中了「賊首」張超的頭,「賊眾奔潰,墅賴以全」。這件事,使他有了些小名氣。把岳飛的實際經歷和小說中的描寫相比,可以看出小說是大大增加了傳奇性。這是小說對歷史加工的一種方式,即用完全的藝術虛構來塑造岳飛的形象。二、朱仙鎮之役朱仙鎮之役與槍挑小梁王有所不同。雖然也是史無其事的,可是岳飛的孫子岳珂為了炫耀其祖的戰績,在他所撰的《鄂王行實編年》中確曾詳細地編造了一段所謂的朱仙鎮之役。以後元代編撰的《宋史》也採用了岳珂的說法。在岳珂以前的史書如《皇宋十朝綱要》、《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只是記載了岳飛在取得郾城大捷後,乘勝進軍到距離東京(今開封)四十五里的朱仙鎮,但隨後就奉詔班師了。在小說作者看來,岳珂的描述和《宋史》的記載當然更能突出岳飛的戰績,因此就把朱仙鎮之役鋪衍成六個章回,濃墨重彩,大加渲染,藉以生動地塑造以岳飛為主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這次戰役是小說中嶽飛指揮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後一次戰役。這種描寫不能算完全虛構,這不僅因為作者是以岳珂的材料為依據,而且同作為真實歷史的郾城大戰相比,還可發現二者有相似之處。郾城之戰也是岳飛一生中指揮的最重要的戰役,也是整個南宋抗金戰爭中戰果輝煌、威震敵膽的大捷。另外,小說朱仙鎮之役中寫到的許多人物和事件,在歷史記載中也可以見到。如楊再興戰死小商橋,大破金軍「拐子馬」(即小說中的連環馬)、「鐵浮圖」等。這就是小說對歷史的又一種加工方式,即根據一定的史料,經過較大的剪裁和改編,藝術地再現歷史的真實。作者在長達六回的描寫中,不只寫了雙方如何交戰廝殺,而且還在緊張激烈的戰鬥中,插進了許多饒有趣味的情節,這些情節又是相當緊密地配合了主線,有助於岳飛英雄形象的塑造。例如在這次戰役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寫了「王佐斷臂假降金」的故事。當人們讀到王佐毅然砍下自己的右臂、用苦肉計降金時,自然會想起岳飛曾為了降服王佐而拼著性命去搞一次金蘭會,兩次探君山的壯舉。正是岳飛那待人以誠、不計前嫌的開闊胸襟感動了王佐,才贏得王佐真心歸順,以死相報。又如五十八回的「義釋戚方」。戚方在歷史上是實有其人的,他原是東京留守杜充的部將,杜充降金後,率潰兵為盜,岳飛與張俊奉命去討伐,被岳飛戰敗後投降張俊,成為張俊的部將,以後就同岳飛完全沒有關係了。但小說卻把戚方的事加工改編,寫他在岳飛平太湖時被收為部將,並與岳飛結拜為兄弟。在第五十二回兵下洞庭時,戚方因違反軍令,被岳飛重責三十棍,因此懷恨在心,兩次射毒箭暗殺岳飛,岳飛卻不予理會,一再加以保全。這種不計較個人恩怨,從大局一出發的胸襟,無疑是感人的。正因為如此,許多人對岳飛望風景仰,聞名而降,使他周圍團結了一大群盡忠報國的壯士。這種描寫當然也襯託了岳飛的形象。三、風波亭遇難風波亭遇難,是小說中嶽飛轟轟烈烈一生的悲劇性結局。這是作者在全書著力描寫的忠與奸、愛國與賣國的最後搏鬥。這兩回書,儘管寫得有缺點,但它尖銳揭露了秦檜之流的奸詐狠毒,謳歌了岳飛的寧死不屈,還是悲壯感人的。特別是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在前幾回極力寫岳飛在朱仙鎮的豐功偉績之後,即急轉直下,寫了他在風波亭的慘遭殺害,很能激起讀者的悲和憤,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小說中所寫的岳飛結局是與歷史一致的,作者又熔鑄各種野史傳說,使情節更為曲折,悲劇氣氛更為濃重,這是小說對歷史的又一種加工方式。然而由於作者的思想局限,過分強調了岳飛的「忠」,有流於愚忠的傾向。同時,他又把岳飛之死僅僅歸於秦檜的陷害,這實際上開脫了宋高宗的罪責。儘管一般歷史記載,包括岳珂的《鄂王行實編年》在內,在岳飛被害問題上,都避開宋高宗,而諉罪於秦檜。但經過考證,我們可以確認,殺害岳飛的主謀是秦檜,而元兇卻是宋高宗。小說中對於秦檜殺害岳飛的描寫,來自野史的記載。宋人的《朝野遺紀》說:「秦檜妻王氏,素陰險,出其夫上。方岳飛獄具,一日檜獨居書室,食柑玩皮,以爪劃之,若有思者。王氏窺見笑曰:『老漢何一無決耶?捉虎易,放虎難也。』檜掣然當心,致片紙付獄,是日,岳王薨於棘寺。」這條記載近於荒誕。實際上據《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是宋高宗親自下詔:「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而且,歷史上的岳飛並不是象小說中所寫的那樣唯君命是從的「愚忠」式的人物,而是一個態度十分堅決的抗金派,同宋高宗、秦檜一夥賣國集團一直存在著很大矛盾,對於宋高宗的投降政策進行了許多鬥爭。據《鄂王行實編年》記載,岳飛剛剛從軍,還身居下位時,就向宋高宗上書,反對當時執政的黃潛善、汪伯彥的逃跑主張,以「越職言事」罪被奪官。紹興八年(1138)宋金雙方進行和談,岳飛向宋高宗指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指秦檜)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當和議簽定後,大赦天下,論功行賞,提升岳飛開府儀同三司,岳飛拒絕接受。向宋高宗指出:「今日之事可憂而不可賀,勿宜論功行賞,取笑敵人。」(《續資治通鑒》卷121)在紹興五年和六年,岳飛因北伐抗金的主張不被批准,兩次不待詔令,憤而解甲,跑上廬山去為母親守喪,以行動來表示抗議。每次都是宋高宗再三下詔才請出山的。關於十二道金牌之事,小說描寫為朱仙鎮大捷後,岳飛受詔駐軍鎮上練兵待糧,之後才在一天連接十二道催岳飛本人赴京的金牌,而且寫岳飛對班師詔和十二道金牌唯命是從。這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事實上,十二道金牌是在岳飛取得郾城大捷、乘勝進軍時連催班師的命令。據《宋史》本傳載,在郾城大捷後,「檜知飛志銳不可回,乃先請張俊、楊沂中等歸,而後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由此可見,岳飛是在宋高宗、秦檜先撤走了側翼的援軍,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才被迫班師的。班師後,岳飛再次提出辭職,未被批准。岳飛入獄,也並不是象小說所寫從前方直接押解至京,而是在他班師一年後閑居廬山時,因岳雲、張憲被捕,以讓他去朝廷對質為名,被騙到大理寺的。較早的記載見於《三朝北盟會編·岳侯傳》:「俄將張憲、岳雲扭械,送大理根勘,上聞驚駭。秦檜奏:『乞將張憲、岳雲與飛同證,白其事。』是時,侯(指岳飛)尚不知。良久,秦檢密遣左右傳宣:『請相公略到朝廷,別聽聖旨。』侯既宣詔,即時前去,卻引到大理寺。侯駭然日:『吾何到此?』」岳飛入獄後,也並不象小說中所寫的那樣聽任宰割,絕無怨尤,而是進行了強烈杭議和絕食鬥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三記載:「飛久不伏,因不食求死,命其子閣門祗侯雷視之。」在嚴刑拷打之下,岳飛始終沒有自誣。南宋人曾三異的《因話錄》記載:「岳武穆獄案,今在莆陽陳魯公家。世本無獄辭、但大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岳飛這種鬥爭精神,對於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將領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岳飛之死,說法不一。據《三朝非盟會編》記載是在獄中被毒死,張憲和岳雲被斬首。而不是象小說所描寫的那樣,三人同被勒死在風波亭。並且,任何記載岳飛之死的史書均未提及風波亭。岳飛被誣下獄,許多正義之士挺身而出鳴不平。《宋史》本傳記載:「飛在獄,大理寺李若朴、何彥猷,大理卿薛仁輔並言飛無罪,萵(指万俟萵)俱劾去。宗正卿士催請以百口保飛,萵亦劾之,竄死建州。布衣劉允升上書訟飛冤,下棘寺以死。」又載:「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日:『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即可能有之意)。』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飛被害後,「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雲。」(《三朝北盟會編·岳侯傳》)並且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續資治通鑒綱目》卷十五記載:紹興二十年春,「檜趨朝,殿前後軍使臣施全挾刃於道,遮檜肩輿刺之。不中,捕送大理,檜親鞠之。全對曰:『天下皆欲殺虜人,,汝獨不肯,故我欲殺汝也。』」小說就是根據這些記載,生動地描寫了「周三畏掛冠」、「梁紅玉叱秦」、「施全行刺」等場面。岳飛遇難身死,小說並沒有就此結束。作者又以近二十回的章節,完全運用藝術虛構的手法把情節繼續發展下去。寫了秦檜受到陰司惡報,寫了岳雷掃北、兀朮氣死等一系列大快人心的情節。由於基本上沒有史實根據和寫了鬼神,所以有人曾把後二十回視為糟粕。不過,應該看到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願望的忠實反映
推薦閱讀:

還原舊時光,撿拾遺漏的暖陽
還原李小龍
蛙兒子的蛋糕和馬里奧的蘑菇,哪個好吃?
萬眾一心,還原伊斯蘭

TAG:歷史 | 岳飛 | 真實 | 還原 | 還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