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經總要》中的冷兵器看歷史為何淘汰唐刀
學過一點歷史的就知道,宋朝是一個科技冠絕封建時代的王朝,四大發明有三大是宋朝發明的,同時宋朝也是的外貿易以及經濟發達程度可以冠絕封建時代的王朝。但是對於文弱又數一數二的宋朝來說,又是一個對外戰爭非常頻繁的王朝,面對的對手全是中國歷史上最兇悍的游牧民族,比如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就產生了武器裝備和軍事研究第一的宋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武經總要》是一部中國古代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作者為宋仁宗時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兩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時間編成。該書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我翻遍了這本傑出的軍事書籍,找到了一些當時使用的一些冷兵器,非常感到驚異的是,幾乎全是及其沉重的長槍大槊,就算是刀基本都是長柄刀,只有一把手刀是短柄刀,但是那把刀和漢唐刀劍,或者後代的日本刀,完全不是一個類型,其實已經有了後世鬼頭大刀或抗戰大刀的影子。
我們知道,唐刀以及其精湛複雜的百鍊鋼灌鋼摺疊鍛打等工藝在當時聞名天下,而且東傳日本,成了日本刀的直系祖先,現在日本還保留了幾把唐朝的刀劍如下圖:
日本正倉院保藏的唐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從武經總要里看,唐刀被淘汰,就是因為長柄刀和重刀甲的出現所致。
非常值得強調的一點是,上面所說的游牧民族,比如契丹,党項,蒙古等這些游牧民族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慢慢的掌握比較先進的冶煉鐵器的技術。比如契丹這個名稱的意義就是鑌鐵的意思,鑌鐵就是一種上好的鐵,也有人認為就是從西方來一種花紋鋼。尤其是是党項人,在和宋朝的對峙中其鐵器技術繼承唐朝,比起宋朝有過而無不及,
史書記載,西夏甲胄「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人」。 「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西夏陵出土的甲片,製作精細,薄厚均勻,孔眼劃一,有的外表有鎏金。西夏刀、劍製造也非常出色,「契丹鞍、夏國劍、高麗秘色,皆為天下第一,他處雖效之,終不能及」
實際上蒙古人在征服西夏後,高超的鐵器技術就被裹挾到了蒙古大軍中,想像一下,手持鋒利的鐵馬刀,身披厚重的鐵甲的蒙古騎兵是多麼可怕。
唐刀為什麼會被淘汰,原因就在宋朝頻繁的和游牧民族作戰,因為我們知道宋朝比較缺乏馬,騎兵的技術肯定是無法和游牧民族相比的,在馬上作戰,如果和游牧民族都用同樣短刀柄單手握持的馬刀,雙方對砍肯定不是對手,那麼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兵器只能朝長化重化鈍化發展,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刀越重,越能給游牧騎兵帶來更大的傷害,用來漢族騎兵機動不如游牧騎兵的缺點。
這種情況深深的影響了明朝甚至其的小說,比如在明朝各種演義小說中,交代一員大將最重要的情節就是他手持一個多麼多麼長的兵器,這個兵器有多少斤多麼的沉重來證明其武勇。三國演義就傳說關羽的刀有82斤,其實真正的三國時代雖然也有長兵器,但是一般都是長槍,長戟,包括比較長的雙手握持的繯首刀,重量都非常輕,這和宋朝使用的長柄大刀動不動幾十斤重完全是不一樣的。(有人不是說三國第一勇士典韋「提一雙戟八十斤」嗎,實際上三國一斤合222克80斤也就是現代35斤的樣子和我下面說少林僧兵一個水平,要知道明朝末年有一個著名的將軍叫劉大刀,使用120斤大刀(合現在140斤),馬上輪轉如飛,三國的典韋用三十斤雙戟的將軍要是見到劉挺劉大刀估計要下跪拜叫祖師爺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唐刀或者日本刀的優點就是輕和鋒利,缺點就是製造費時費力而且比較昂貴,更大的缺點是不能對付重鈍兵器。這也是一個致命的缺點,以致導致它被淘汰。
真正玩過工藝刀劍的人就應該知道,市面上賣的幾千甚至幾萬一把精製花紋鋼的日本刀或者唐刀砍竹子木頭草席肉排都是一把好手,但是要去砍粗鐵門,砍水管,砍粗鋼筋,馬上就會出現裂紋或缺口,後果就是讓你白白隨時幾千塊人民幣。可見這些精製刀劍是不適合對付重兵器和厚重的盔甲的。
比如在明朝後期的抗倭戰鬥中,倭刀是倭寇劫掠沿海地區的幫凶,網上一些人就吹噓日本刀多麼厲害中國刀多麼不行。其實對付他們的辦法特別的簡單,其實一個會武術的和尚拿著一根長度大約兩米的鐵棒就能讓倭寇人刀皆碎,
《倭變志》:僧兵持棍長七尺,重三十斤。
顧炎武《日知錄》:「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萬表檄,御倭於淞江。其徒三十餘人,自為隊伍。持鐵棒擊殺倭甚眾」
這和在抗戰中,中國軍民手持抗戰大刀與日本鬼子的日本刀對砍完全不落下風有異曲同工之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所以唐刀也好,日本刀也好,耗時耗力,造價昂貴,在宋朝那種大規模的騎兵或步兵作戰中沒有任何用處,否則聰明的宋人怎麼那樣一本書中壓根就沒有提到唐刀或者日本刀呢,一把需要一個普通農民幾個月或者一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到的唐刀或者日本刀,在一場戰鬥中被一個普通士兵輕鬆的就砍壞,顯然那就是蠢到了家的事情。
宋朝文學家歐陽修《詠日本刀歌》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可見當時日本的刀已經成為商品進入了宋朝高級知識分子手上,如果這種東西能對戰爭產生決定性的後果,那麼歐陽修們一定會上奏國家造刀來保家衛國,以宋朝那麼發達的科技肯定不惜一切代價要仿造出來,就算不能仿製,我想以宋朝那麼發達的海上貿易,找日本政府訂購該是可以的吧。顯然這種日本刀沒有什麼戰爭價值,就是士人手上的玩具而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