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藝術——生活禪的妙用
生活的藝術——生活禪的妙用 賢空法師
什麼是生活禪呢?顧名思義,就是將我們的修行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聯想到坐禪,好像眼觀鼻、鼻觀心,兩眼一閉,在那坐著就是坐禪。其實,禪宗也講「行住坐卧都是禪」。有一句話叫「小隱隱於寺,大隱隱於市」,同樣一個道理,真正的修行者就可以在一個繁華的城市裡面修行,那才體現出你的定力。可以這樣講,我們行住坐卧、待人接物,處處都可以體現出生活禪。 首先我們要弄清一個問題,佛法起到一個什麼作用。可以說佛教是為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而有的。我們學習生活禪也是這樣,也是要解決我們人生的種種煩惱、困惑。想到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法的種種艱辛與苦難,我們跟他相比太幸福了。別人把道場建得這麼好,我們坐在這裡學習佛法,因緣非常殊勝,一個是托我們凈慧大法師的福報,一個也是我們無始劫以來修佛的福德,我們應該珍惜這個大好因緣。 在歐美乃至斯里蘭卡、泰國,他們的居士每到初一、十五,或者是星期天去寺院的時候,都把自己在本星期遇到的困惑與煩惱向師傅提問。在斯里蘭卡、在泰國,他們的僧人和在家信徒的關係比較融洽,信徒對師傅非常信得過,覺得跟師傅談話沒有什麼戒備心。他們國家也認識到這一點,出家人可以說是幫助政府來解決社會的種種問題。人生有問題,社會也有問題,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非常幸福美滿,每個人的身體都非常健康,那我們這個社會是多麼安詳、自在!所以說出家人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不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樣,我們學佛的人是求精神上的富有,而不是求物質上的富裕。 我們生活禪從哪裡來,如何得到生活禪,這可能是大家非常關心的話題。首先,我們怎麼樣才能得到生活禪呢?要深入經藏,也就是要讀誦大乘、深信因果、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順父母、奉侍師長、受持三皈、注重威儀。我們一點一點來談。 學佛首先就要學習做人。太虛大師講得非常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學佛本來是要解除我們自身的困惑與煩惱,那麼為什麼有些入卻越學越煩惱呢?他主要是沒有掌握到學佛的方法。因為佛教不同於其他的宗教,佛教的經典浩如煙海,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全部學完,所以一接觸到佛教就覺得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就像我們走在陌生的城市當中需要有一張地圖來指引我們的方向,如果你不認真看這張地圖,你可能就要走很多彎路。同樣,我們所有的佛經,就像一張龐大的地圖,你自己要建立一個目標,決定走向何方。也許有的人講,我這一生修行成羅漢果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要去極樂世界,發菩提心,到極樂世界以後呢,承願再來,度化娑婆世界的眾生。也有的人要生彌勒凈土。也有的人講,我要在這個世間行菩薩道。每個人的目標不一樣。把自己的目標找准了以後,就像在地圖上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下面就向那個目標進發。如果你要想開悟,想在這個世間修行下來,修這個頓悟法門,那麼你參禪悟道是最好的辦法。也就是說,你選擇了一個法門,就要圍繞著相關的經或論來修學、專攻,學習才有成就。關鍵是我們要相信自己能夠得到生活禪。生活禪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當下。不管在什麼場合下,你的心總要處在平穩狀態,不會七上八下,人家稱讚你一句,你也不會覺得怎麼高興,人家罵你一句,你也不會怎麼難過,那就是生活禪,就是把禪運用到生活中來了。 要想得到生活禪首先要受持三皈。三皈依也就是我們每天上早、晚殿念誦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意思是回頭,因為我們在茫茫人世間走的很多路是錯誤的,要依靠三寶來指導我們的人生。末法時代,可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然也得到人身,也聞到佛法,那麼我們學習佛法以後,就要按照佛法指引的方向去走,所以說我們回頭依靠三寶來指導我們的人生目標。三飯依後就要接著受持五戒,有些人講我學佛不受戒還好一點,受了戒要是犯戒怎麼辦?這個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要是受持著五戒,心中時刻在想著,這五件事情我不能去犯,你就不會觸犯國家的各種刑法、也不會把你的人生送到一個不堪回首的境地。從這一點就能夠證明釋迦牟尼佛非常的偉大,具有高深的智慧。兩千多年,任何時代,任何王朝,無法推翻這種理論,乃至未來無量劫,這種理論這種理念,永遠能夠存下去。 佛教講的不妄語,在戒律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持不妄語戒,你的人際關係就很好處了。西方有人提出這樣一個理念,一個人的事業成功,他的知識只佔30%,他的能力也只佔30%,還有40%是什麼呢?是人際關係。有一點知識、有一點能力,不要驕傲,不要以為自己了不起,你要學會處理好人際關係,人家就會支持你,會擁護你。我們要認識到人際關係對我們的重要。 學佛的人有一種學佛人的氣質,不同於社會上一般的人——很俗氣,言談舉止都是目空一切,不可取。學佛的人要謙虛一點,把自己看得小一點,不要時刻把「我」放在前面,一定要尊重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在行住坐卧上都一定要注意,言談舉止讓人家看著我們是不同於一般的人。 生活禪在德育上的妙用 現在社會上學校培養人才,都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我們生活禪在德育上起到什麼樣的妙用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佛法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教——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道德修養就可以提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佛教的很多經典都是闡述因果關係的,所以我們的頭腦中有因果關係這個概念,所作所為都要考慮到因與果的關係。《光明童子經》裡面就談到「一切眾生所做業,縱經百劫亦不完,因緣和合於一時,果報隨時還自生」的因果理念。我們學佛的人第一步一定要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佛教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的,學佛的人道德修養應該不同於一般的人。道德有兩種,一種是社會上講的所謂算盤式的道德,就是講做一件好事就希望得到好的回報,這是一種世間的行善的道德;還有一種是不求回報的,就是佛教講的行菩薩道,廣修六度、行四攝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六度當中,五度五育,六度如導。也就是說,修行六度時,前面五度要靠後面的般若智慧來指導,就像在漆黑的夜晚有一盞明亮的燈指引我們修前面的五度,我們就不會偏離方向。如果沒有智慧做嚮導,那麼好心不一定得好報。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等。每年各種自然災害大家捐款捐物,屬於財布施。這幾天法師們給大家講授佛法,大和尚在這個道場舉辦夏令營,這都是法布施。無畏布施就是講別人思想在某個特定的環境當中有一種恐怖的心理,你給他做一些思想工作,勸導他、安慰他,讓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你這時候安慰他就是布施。能夠做到布施才能持戒,如果你不想布施東西給別人還想占別人的便宜,就不可能持不盜戒了。不盜戒的前提就是布施。你把東西布施給別人的時候,你才能夠做到不偷盜,所以說布施是持戒的基礎。能夠做到布施與持戒,你才能夠很好的修學忍辱法門。平時我們都提倡忍,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漢字非常美,這個忍字怎麼寫呢?一口刀插在你的心上。從這個字表面看我們就能理解忍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達到這種條件以後,才能精進、用功、辦道,不能急於求成。很多初學佛的人,希望三五天就能證到一種境界,精進用功。但適得其反,三個月過去了,境界不如前,反倒後退了。甚至有些人講一開始最好到深山老林裡面去修行。古代的祖師大德閉關在深山老林里修行的前提是什麼?他是真正看破、放下,已經自在了。我們學習佛法要有次第,從聞思修,先聽聞佛法,再經大腦思考,八正道裡面有個正思維。既不思考,也不聽聞佛法,自以為了不起,也想向釋迦牟尼佛學,在菩提樹下發個願,坐七天七夜,也沒能開悟,所以說,發這種狂妄不行。虛雲和尚在禪堂裡面開悟,雖然是講倒茶的時候水燙著手開悟的,但他那時候「虛空粉碎」也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啊!那境界不知經過多少年的修學才能達到。所以東風來了,要萬事具備才行。先沒有具備什麼,東風來了也沒用,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具足福慧資糧。要想修學禪定,就要把前面做到,從布施開始,持戒、忍辱,再精進用功,才能夠修成。這就要由智來指導我們。我們口口聲聲都稱中國人是大乘,都是行菩薩道的,我們要反省一下,有沒有按照六度去行持。很多大護法、大居士,布施財產、物品來支持我們這個夏令營,這是行菩薩道。我們各位營員也要支持這種活動,要一代幫助一代,不僅自己修學佛法,還要有一種報恩的心。 生活禪在智育上的妙用 我們這個智慧不同於世間的那種智慧,不是讓你了解或者認識多少瑣碎的事物,而是讓你憑著直觀的感覺判斷一件事情。社會上的教育都是讓你學習多少知識,認識多少問題,用邏輯來推理。佛教的智育是讓你直接判斷某一件事情的利弊、準確程度,完全是一種直觀的判斷。佛教的智育是告訴你在日常生活中事情相互影響的現量,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一種智慧。它不同於傳統的那種智慧,傳統的教育都比較注重分析思考問題,而忽略了直觀的判斷。有些大作家寫文章的時候寫得很快,他完全是憑著直觀感覺寫出來的,而不是憑著我們的邏輯思維。還有些大法師講經說法,是從自心流露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到處摘抄,別人怎麼講他怎麼講。我們要有這種智慧,不能死搬硬套,要活學活用,這就是佛教讓我們要有直觀判斷能力。其實文字跟真實的內涵總是有距離的,實際的事不可能用文字完全表述出來。就像禪宗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另外,生活禪讓我們要知足常樂。佛陀發現我們凡夫心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因此佛教提倡我們知足常樂。就像吃飯,掌握自己該吃多少,這就是智慧;有些人以為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貪心很重,其實那是沒有智慧。學習知識有時是好的,有時也產生一種障礙,佛教稱之為所知障,即世人認為他所知道的就是對的,這就是一種障礙。 生活禪在體育上的妙用 體育我們很多人都喜歡,體育運動有各種各樣的比賽。當你看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看法蘭西世界盃球賽的時候,你在看申請沒有得到的時候,你的心能不能保持一種很平靜的狀態?如果你擁有生活禪的境界,你就能夠不被那種境界所左右。有些球迷,特別是巴西的球迷,看見他們的隊在法國沒有拿到冠軍,聽說都沒有人去機場迎接了。當時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沒有申請到,很多中國的觀眾恨不得要把電視機砸掉,這就是沒有定力。兩家比賽肯定有一家贏,有一家輸,何必那麼痛苦煩惱呢?你發一頓脾氣,是不是問題就解決了?申辦2000年奧運會也是如此,不是電視砸掉了,申辦權就給你了。同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生活禪。生活禪就是叫你不要被周圍的環境所左右,這在穿衣吃飯上就能體現出來。 為什麼有些人萎靡不振、有些人精神好呢?精神好的人肯定是吃得香睡得香。睡覺的時候少打一點妄想你就不會失眠。失眠,睡覺質量就不高。為什麼會失眠呢?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呀!睡眠不好、身體不可能好,所以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現代心理學也講到,很多疾病與我們的心理健康是有關係的。如果一個人心裡總是懷疑、猜測、嫉妒、仇恨別人,那你的身體健康狀況肯定不好。要有一種寬大無私的心。我們在學佛嘛!要學佛的心胸,學彌勒佛的胸懷,不管人家怎麼對你,你都不會恨他,你永遠像彌勒佛一樣笑呵呵的。學佛一定要心胸豁達。佛學把大海比做我們的心。有一步大乘經典叫《地藏菩薩本願經》,「地」也是一種比喻,山河大地,我們在上面行走、建築、開挖,大地真的能修忍辱行,不管挖多深,她一點都不反抗,這不是一般人的美德能做到的。學佛的人要有一種大地的美德,不管別人對我怎樣,我心安理得。我們學佛的人知道,眾生有貪、嗔、痴三毒,這種病是無始劫來養成的。學佛的人理解了,就要給他開藥方;他有貪心,你就布施。前兩天行腳,有的營員看到別的營員很熱,就把扇子遞給他,這就體現出大家和合的氣氛。在這種空間中生活就非常瀟洒自在。而且這些天大家體會到在柏林禪寺生活非常安閑自在,對任何人都沒有戒備心。看到巍巍寶塔就好像有一種安全感,天天見到佛陀,就覺得非常親切,天天見到觀世音菩薩,就好像自己偉大的母親一樣。這裡面沒有外面那種灰塵,這裡就是人間凈土,一切都是金銀琉璃合成的。心凈則國土凈,你的心要處於一種很清凈的狀態,你見到什麼物體都很清凈。藕益大師告誡我們,得意的時候不要忘義悖行,痛苦的時候不要悲觀失望。人生的道路就像開車,會停車、上坡、下坡,痛苦的時候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順利的時候也不要得意忘形。保持這樣一種心理狀態,身心健康就有保障。現在城市裡,心理諮詢非常熱,全世界許多城市都有心理諮詢,為什麼?心裡有病,不是吃藥能吃好的。所有的佛法都對治我們的心病,學習佛法一定要把我們內心的病找出來,要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來。 生活禪在工作中的妙用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人生不可能不工作,但工作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不管你從事哪一個行業,工作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有人比喻,人的一生就像一台機器、開動以後就無限制地運轉下去,我覺得這話恐怕不完全對。中午休息兩個鐘頭,晚上早一點下班,不是很輕鬆嗎?有沒有人給你上發條?是自己給自己上發條的。所以在工作中就活得很累。當然,有些工作是身不由己的,那也要有一種平常的心態。? 首先培養自己的興趣,對這份工作非常熱愛,不要愁眉苦臉的。哪怕對這份工作不很喜歡,都要認真對待,認真完成工作中每一項任務,那才能在工作中體會到樂趣。 如果一開始就以一種反抗的情緒,覺得「上帝不公平,把我安排在這裡」,那就錯了。命運掌握在你手中,沒有上帝來主宰。首先要對自己的工作培養興趣,只要有興趣,工作再累再苦都不怕。就像大家參加夏令營一樣,大家非常有興趣,一天坐五六個鐘頭甚至七八個鐘頭也不覺得累。同樣,參加工作時也要心甘情願地做那一份工作,如果整天找毛病,那都是煩惱的根本。你勤勤懇懇地工作,把工作做好了,你所求的願望都能實現。 當代社會改革,下崗制度影響到生活禪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下崗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時代的產物,我們不要怨天尤人,反省一下,有些下崗情況與我們自身有沒有關係?有可能自己的敬業精神不夠,有可能自己的技術能力不行,還有可能是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如果這三方面都處理好了,也許就不會下崗。下崗了怎麼辦?學佛的人應該很坦然地面對下崗,下崗並不可怕。有一些人重整起來,搞個體更好,要打破大鍋飯的傳統觀念。 另外,我們在工作當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辦事效率,人只有學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大部分人學習外語都是下苦功夫的,真正的天才很少。各行各業有一定成就的人,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能夠吃苦,能搞好人際關係。面對資格老的人一定要謙虛,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同樣,別人對你生嫉妒心怎麼辦?看你能力比他強、業務水平比他高、外交水平比他好,就嫉妒你。學習生活禪的人就要知道,面對這種人,你要理解、要觀察他的心胸,理解他的處境。其實他嫉妒你,他自己也很痛苦。所以說,如果你有本事讓人感到嫉妒,你應該感到很榮幸。當然你還要有一種理解寬容的心:你對我不好,我還對你好。工作中一定要學習,人生中到處都有學問,生活中時刻都在學習。前一段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是講廣州某企業招聘九名大學生,出了幾道考題。有一道考題是讓他們唱國歌,九個人當中只有三個唱得出來。還有一題問國歌的詞曲作者,九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回答得出來。所以在學習中要全面吸取營養,就像我們平時說吃東西不能偏食,學習過程也是一樣。我相信,在我們國家,大學生應該供不應求,常常聽有些大學生講工作不好找,我都不大理解,恐怕很多老百姓更不理解。可能自己比較如意的工作不好找,真正到中小城市去可能工作好找一點。其實在大城市擠著,你不一定有很好的發展。沒有智慧的人往往看問題只看它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不願意看。要坦然地對待,佛教講要隨緣,儒家講隨遇而安。有這種心情,不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是快樂的。 生活禪在外交上的妙用 如果你有外交能力,有口才,不管走到哪個單位都受歡迎。招聘時,不僅筆試,口試也很重要。應爭取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這不是裝出來的,要靠我們日積月累,像軍事上講,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氣質、風度。如果第一眼給人印象不好,就會大打折扣。所以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要平時不斷提高自己的德智體,要有強健的體魄。外交水平上要做到八風吹不倒。利、衰、悔、譽、嗔、嫉、苦、樂,平時,我們把這八個字觀察一下,不被八風所左右。在外交上,自己不達目標不罷休,要有智慧。「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要有佛陀的這種氣概。你看佛像在大殿坐著,時刻保持微笑狀態。你怎樣對他,釋迦牟尼佛永遠以一個面孔對待所有的人。學佛要學佛的心胸,學佛的品德,學佛的行為。皈依佛是學佛的內涵,而不是光注重他的形式。當然形式對我們來說也非常重要。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形式和內涵是一個事物的兩面,就像一枚硬幣,正面是數字,反面是標誌,硬幣的自身價值意義是它能夠換取其他的東西,這是它的內涵。你不要只注重硬幣表面上的花紋,但是沒有花紋又不行,這個硬幣只有一面有圖案,肯定用不掉。所以形式與內涵是不可分割的,必須兩面都需要。在外交方面,一定要立足自己的人格、國格,要做到不斤斤計較。 生活禪在愛情中的妙用 對於世間人,愛情可以說是人生中最燦爛、最美麗的一種感情。但是如果你不把握好這個分寸,有可能就會導致不堪回首的結局。世間談情說愛,佛教也是允許的,釋迦牟尼佛根據不同的眾生制定不同的戒律。他提倡一夫一妻制,在當時能夠提出這種偉大的構想、見解,可以說是非常英明的。你們在家學佛的,可以大膽地談情說愛,在戀愛過程中,要把握住六度:第一時度,什麼時間談戀愛。學習生活禪的人就要了解什麼時候可以談,什麼時候不可以談。在校期間應該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最好在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一兩年,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後,是最理想的時間。第二量度,交一般普通朋友,異性朋友,交幾個都沒關係,但是談戀愛就必須是專一的。愛情是專一的,不可褻瀆的,是神聖的。所以在談戀愛過程中,不可以一隻腳踏幾條船。第三是頻度,不能今天跟張三,明天跟李四。談戀愛不是看電視換頻道,要慎重,不可以當作玩笑。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要把握好。第四是熱度,平時兩人談工作、談未來、談人生,但沒有達到以身相托的時候,不要被海誓山盟所迷感,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聽人家的豪言迷失了方向。第五是速度,也就是說談多長時間為好。沒有什麼原因,就是不結婚,今天考驗這個,明天考驗那個,把寶貴時間都考驗沒了,這種不行。按中國傳統觀念來講,一般兩三年、三四年就可以。第六個信度,要相信對方,不能整天懷疑,也不可以用欺騙的語言來哄騙對方,這不符合佛教的不妄語。在任何場合下都要把握住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要為引得對方的歡心,說一些欺騙的話,那是不道德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戀愛過程一定要慎重,不可以馬馬虎虎。 最後奉獻給大家一段話: 獻給勇敢改變命運的人——世間真有操縱命運的主宰嗎?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自己。人雖是命運的主人翁,卻常為命運所戲弄。願你學習佛法以後,能走出被命運所罩的陰霾,成為一個勇於創造命運的人。屆時,你不是命運的奴隸,而是命運的主人,真正掌握操縱命運的勇者。努力精進、心想事成、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
推薦閱讀:
※窗帘搭配攻略,從需求角度看設計,高雅生活的藝術演繹
※南方人小蟑螂大,北方人大蟑螂小?
※聽話的孩子真的嗎
※第一台摩托車選擇400cc的SR400是否明智?
※你有沒有嘗試過認真地看一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