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論費爾巴哈
06-28
馬克思論費爾巴哈 一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 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二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維的此岸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單純經院哲學的問題。 三 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於社會之上(例如,在羅伯特- 歐文那裡就是如此)。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 四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因為,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並在雲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來說明。因此,對於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斥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聖家族的秘密在於世俗家庭之後,對於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從理論上進行批判,並在實踐中加以變革。 五 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活動。 六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⑴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⑵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各人純粹自然地聯繫起來的共同性。 七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各人,實際上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八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九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 十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 十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