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評估最全思路總結 | 學會這5步,輕鬆治腰痛!
臨床資料統計顯示,在肌骨疼痛患者中,腰痛的發病比率最高,有80%的人都有過慢性腰痛的經歷。
而且
其中絕大多數都會
反反反反反反反覆複復複復複復
好不了!
慢性腰背痛、腰腿痛是臨床常見病,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除了發病率高,腰痛還具有易反覆、難治癒的特點。這不僅是患者的負擔,也令許多臨床治療師感到苦惱。
腰痛反覆發作,究其原因,還要落在評估上。評估是治療的基礎,沒有準確全面的評估,沒有找到疾病真正的根源,自然也無法完全解決問題。
那麼,究竟該如何對腰背痛患者進行準確、全面、思路清晰的評估呢?
在今天的分享中
我們為大家總結了5大步驟
從淺入深,由表及裡
教你完成高質量的腰背痛評估!
文章導讀
1、第一步 |了解造成腰背痛的16種因素
2、第二步 | 姿勢評估與動作質量評定
3、第三步 | 腰背部激發試驗
4、第四步 |腰背部功能檢查
5、第五步 |腰背部肌肉耐力
第一步 | 造成腰背痛的16種因素
首先我們要明確,造成腰痛的原因有很多,並非每一種腰痛,都是我們物理治療師可以處理的。因此,在評估時,首先要排除掉那些無法通過保守治療取得很好效果、甚至可能發生危險的致痛因素,我們稱為「紅色預警」。
腰痛評估中常遇到的「紅色預警」有骨折、脊髓受壓、脊柱關節炎,強制性脊柱炎、內臟疾病、全身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
切記,知道我們不能做什麼,比知道我們能做什麼更重要!
排除掉「紅色預警」後,我們要了解常見的、可處理的16種腰背痛因素的典型特徵。
如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腰椎滑脫、骶髂關節損傷等,還有相對少見的關節突關節、壓縮性骨折、強制性脊柱炎、髖關節、軟組織、腰大肌膿腫、纖維肌痛、蛛網膜炎、神經記憶印記受損。
以「椎管狹窄」為例。其患者年齡通常在40歲以上,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嚴重的會步行100-200m就不得不彎腰或者蹲下休息,休息後癥狀立刻改善。
造成椎管狹窄的原因有先天性狹窄、椎間盤突出、創傷(腰椎滑脫)、椎體增生、黃韌帶後縱韌帶肥厚、脊柱腫瘤、類風濕關節炎等。空間變小,卡壓倒神經,因此伸展會減小椎管內容物從而加重癥狀,屈曲時椎管內空間增大癥狀減輕。此時就要特別鑒別清腰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否則屈伸訓練會適得其反。
在了解16種因素的典型特徵後
我們進入正式的評估
第二步 | 姿勢評估與動作質量評定
姿勢評估是每一位臨床治療師都必須掌握的,同時也是很能反應其專業能力的部分。當患者在椅子上等待、站立、隨意的走動等,有經驗的治療師就能敏銳地從中捕捉大量信息,得到較為準確的判斷。
在這一部分,按患者姿勢可以分為坐姿評估、站姿評估、坐姿轉站立位評估和卧姿評估4種類型。
我們這裡來仔細討論「坐姿評估」中的一個要點。
患者處於坐姿時,首先要觀察其是否處於一種整體的屈曲狀態,如果是,則提示他可能表現出屈曲不耐受。同理,表現出伸展不耐受的患者,可能將脊柱鎖定在伸展位。
觀察過坐姿後,再讓患者坐直,來觀察他是怎麼挺直軀幹的。此處有兩種模式——
▼ 模式一
上抬胸腔,伸展集中在胸腰結合處,從而導致局部壓力增大
▼模式二
利用髖關節屈曲,即骨盆前傾使脊柱從下往上伸展。利用的骨盆腰椎聯動。
由於現代人久坐的特點,骨盆周圍肌肉總處於緊張失活的狀態,骨盆靈活性降低。在很多腰痛患者中,骨盆(髖關節)的靈活性又佔據重要的部分。
模式二是以骨盆先啟動,對於從日常生活中訓練骨盆靈活性有很大幫助。
最近有研究表明,以上兩種模式相結合可以使應力最小化,且能夠避免疼痛。
在進行基本的姿勢評估後,治療師心中已經有了基本的框架。進一步的,為了更精確確定問題所在,我們需要對患者進行特殊檢查,即激發試驗。
第三步 | 腰背部激發試驗
激發試驗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確定疼痛原因。在腰痛激發試驗中常用的有:針對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足跟下落測試,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的坐位弓背測試,針對腰椎滑脫或腰椎失穩的腰椎滑脫測試、腰椎剪切穩定測試,針對骶髂關節損傷的骶髂關節疼痛誘發試驗等等。
這裡,我們以「坐位弓背測試」進行詳細論述。
▼ 動作要求:
Step 1 患者坐位,從脊柱中立位到脊柱屈曲,即含胸駝背坐姿,給神經一個預張力
Step 2抬起一側小腿,使下肢伸直,從腰椎以下使神經緊張
Step 3增加踝關節背曲,使神經進一步緊張
Step 4增加頸椎屈曲,使神經叢腰椎以上區域緊張
▼陽性反應:
如果在上述任何一個步驟產生癥狀,應立即停止測試,提示患者存在坐骨神經痛。如果在第四步,即頸椎屈曲後仍未出現疼痛或牽扯感,則可以認為坐骨神經不是病原組織,此時需要考慮其他可能,如骶髂關節、腘繩肌和梨狀肌等。
其實該試驗還可以作為促進整個神經滑動的技術,即我們常說的「神經鬆動技術」。但要注意,在其他運動中,屈曲體位是需要明確禁止的。
腰痛分類、姿勢評估和特殊檢查是每一位治療師的基本功。而接下來的兩部分內容——對腰椎穩定和肌肉耐力的評估,則是多數治療師幾乎不會考慮的「盲區」,也是真正體現其治療水平高下之處。
為什麼很多患者的腰痛緩解不徹底?
為什麼腰痛容易反覆發作?
這很可能是因為
你忽略了對腰椎穩定和肌肉耐力的評估!
我們一個一個來解讀
第四步 |腰背部功能檢查
首先,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一個重要的概念——「脊柱鉸鏈」,這是指承擔更多動作力量負荷的節段,代表這裡存在失穩,可能會出現疼痛。那麼,該如何定性、定量地評估失穩呢?
這就需要用到「脊柱鉸鏈」的檢測,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其重要性:
▼ 案例展示
有兩位腰痛患者,疼痛部位分別表現在腰2和要4。此時,你會怎麼做呢?
一些治療師會選擇直接松解疼痛局部的肌肉(如直接放鬆髂腰肌),但卻並未仔細考慮為什麼疼痛會出現在腰2,或腰4部位。
而通過「脊柱鉸鏈」檢測,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失穩的具體部位,再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處理與訓練,而非簡單粗暴地進行大範圍手法松解。具體檢測方法留待後文敘述。
除了對腰椎穩定性的評估,對腰背部肌肉耐力進行評估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步 |腰背部肌肉耐力
在傳統腰痛的康復訓練中,十分注重肌肉力量和核心穩定的訓練。但有時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許多肌肉力量強大的運動員、健身教練也會有腰痛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但經過大量臨床案例研究顯示,腰背部肌肉力量與是否存在腰背部疼痛間,並無顯著相關關係;反而在多數慢性腰痛患者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背部伸肌耐力減弱。
因此,在進行腰背部疼痛評估時,應更多注重肌肉耐力的評估並加以訓練。
總結
以上,就是一套完整的腰痛評估思路
我們再來總結一遍:
評估的第一步是排除危險因素,即所謂「紅色預警」。接下來,對於我們物理治療師常遇到的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腰椎滑脫、骶髂關節等16種腰痛因素典型癥狀,要做到心中了了分明。
進一步,通過對患者的站姿、坐姿、卧姿、坐位轉站立位評估,可以初步判斷致痛因素,再通過激發試驗來確診。
最後,針對治療效果不佳或腰痛反覆發作等問題,則要求我們進行更精準、更高階的評估,即對腰椎穩定和肌肉耐力的評估與康復訓練。這也是最能反應治療師水平之處,和各位治療師應當精進的方向。
當然,在這套評估思路中,還有非常多需要我們注意的細節,如腰椎間盤突出與椎管狹窄的鑒別方法;腰椎滑脫、骶髂關節損傷等的具體癥狀;腰椎滑脫測試、腰椎剪切穩定測試,骶髂關節疼痛誘發試驗等的操作要點與注意事項;「脊柱鉸鏈」的檢測方法等等。受文章篇幅所限,在此無法一一呈現。
推薦閱讀:
※【總結】:
※丨譯文丨顱內12種環形強化病變總結【影像學院J152】
※一位算過上萬人的命理師財運經驗總結,值得收藏!
※遇到阻礙的時候怎麼辦|周總結幫你實現目標
※【資訊丨經驗】賽鴿實戰經驗總結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