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揭經濟學的瘡疤(一)
經濟學號稱社會科學之王冠,看起來神秘無比;那些經濟學家更是無比風光,作為政府的智囊,大公司的高參,整天在新聞媒體上拋頭露面,指點江山,儼然一副當今天下捨我其誰的感覺;而大家也被經濟學家忽悠得暈頭轉向的,好像他拔根毛就可以壓得大家扛都扛不起來,只好對其頂禮膜拜了。偶實在看不過眼,只好站出來揭一下經濟學的瘡疤:給狂熱的人潑上一桶冰水,給迷茫的人擦亮雙眼,但絕對不是為了嘩眾取寵。
偶是一個經濟學的學生,也許是由於學藝未精,未能一窺經濟學的真諦,但還是要在這裡班門弄斧一下,發表一下自己對經濟學的看法和見解。由於偶向來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人,所以從一開始學習經濟學起,我就困惑不已:老師給出一系列的假設,然後就引用相應的理論來證明一個模型是怎麼樣的,讓人一頭霧水。下課後偶小心翼翼地問老師這些原理是怎麼來的?答曰前人證明出來的;那麼前人的原理又是怎麼證明出來的?答曰前人引用更前人的原理證明出來的……簡直成了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這個姑且不提,因為後面還要談到)。然後就被灌輸了所謂的「經濟學十大原理」(這個雖然是格里高里·曼昆個人命名的,但其中的內容的確是經濟學界約定俗成公認的),小可愚鈍,至今仍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裡面有個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意思是人們在面臨權衡取捨的時候,總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即其行為都是以「極大」或「極小」作為特徵的。在這個基礎上,人的行為都是可以把握的一個常量。下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分析一下新古典經濟學假定,由於理性經濟人的作用,企業內部都是有效率的,即企業家(僱主)總是會在既定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投入下,使產量和利潤達到最大。因此,他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上(即放在「配置效率」,而不是「企業效率」上)。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表明,企業內部未必是有效率的:(1)只要將企業內部組織、制度稍加改變,就能使產出增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濟學產生了了一個叫做制度經濟學的分支);(2)企業在企業家的領導下通常不受「利潤最大化」動機的驅動,從而根據邊際原理經營企業。更為常見的是企業以長期發展為目標,而將短期利潤最大化的追求置於次要地位。(例如,企業為了進入市場和擴大市場佔有分額,採取低價進入策略。(3)在經濟增長中,除了K(Capital,資本),L(Labor,勞動力)外,其他因素(如組織、動機、文化等),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除技術以外的這些因素所決定的企業效率,稱為「X效率」。因此,經濟學除了研究配置問題外,還需要研究非配置(即企業內部效率)問題;而效率和X低效率問題則由於新古典主義的廠商理論(這個又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叫做產業組織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不現實的假設的基礎之上而無法解釋,因此有必要在假設條件、方法及構架等方面進行改造。
下面給出一些經濟學中常用的假設讓大家看看:(1)新古典主義將「企業」和「家庭」作為微觀經濟活動的主體(最小單位)。但經濟活動一定程度上決定於一個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因此經濟學的研究就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企業和家庭的層面,而應該深入到「個人」——這一人類活動和行為產生的最小單位。(建議大家學好心理學、生理學之後再來學經濟學,呵呵!)(2)新古典主義還假定,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理性經濟人」,因而個人的努力是一個可以把握的常量。人既是有感情的,又是有情感和心理活動的,因此人的行為是具有「理性」和「非理性」兩種傾向。他們一方面會計算、思考,另一方面也可能依賴習俗、慣例、程序(常規)、環境、輿論和壓力而作出決策和選擇。 在經濟學家內部也流傳著一個笑話,譏笑經濟學家們不切實際的假設:有一天,一個物理學家,一個化學家,一個經濟學家被困在一個荒島上面。他們都飢腸轆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罐頭(鐵皮的),卻不知道怎麼打開它。於是,他們圍坐在一起商量怎麼弄開這個鐵罐。物理學家提出站在高處把罐頭扔下來,利用重力和彈力把罐頭砸開。化學家提出用火對罐頭加熱,讓它受熱膨脹開。經濟學家微微一笑,拿起一個樹枝在地上開始劃圖:「讓我們來建立一個模型,首先我們假設我們有一個開罐器……」
~哈哈哈,沒人笑的話我就先笑了。
待續
標籤: 經濟管理
推薦閱讀:
※從經濟學看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
※構建現代經濟體系
※技術經濟開打中國,導彈飛機轟炸敘利亞,雙線作戰加速美國霸權崩塌!
※【獨家】中國3次降基、2次降准之後 ——評4月20日中國降准1%之後的經濟新局勢、新趨勢、新對策
※張敢明:從傾向西方經濟學到自覺擁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