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

【相對論】

編者按

「人工智慧」這個辭彙,伴隨著多次人機圍棋大戰的機器勝出而一路熱起來。媒體報道,在日前舉行的世界智能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也提出,應該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未來機器會越來越聰明,人類需要進行教與育的結合。在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教育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交叉還是平行?本期,我們約請高校教師、科幻文學研究者和博士研究生共同展望——

隨著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爆炸式發展,一方面,人們享受著科技進步為我們帶來的種種便利,而另一方面,一種對現代技術的憂慮也在人類的認知中不斷滋生,甚至一些人提出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教育挽救人類」將成為一個偽命題。我認為,隨著技術的蓬勃發展,教育不僅將會更加有力地推動人類的進步,從教育的本體論上而言,教育自身也將更接近於其本質,「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將更加凸顯。

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恐懼,其實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歸根到底,這是人對於人本身未知力量的無知所帶來的。縱觀科學技術史,人類的創造力量令人嘆服,使我們很難想像人類能力的邊界究竟在哪裡。直到人工智慧的出現,讓人類認識到,我們竟然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在某些方面能夠「超越人類」的存在,他的能力邊界似乎更加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樣一種技術語境下,一旦出現「技術泛濫」,那擺在人類面前的就是人類自身功能的退化和淪為技術的奴役,這對人類而言的確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因此,「教育拯救人類」也就意味著,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將不僅僅是操作層面的,即不斷提高人本身的技能來與人工智慧相抗衡,而應當是創造性的,即直面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認清新技術的本質、優勢與局限,不斷改進技術、控制技術、管理技術,使人在人工智慧的技術環境下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作用。也就是說,學會正確地管理技術,要比學會抗衡技術明智得多,這也是新技術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與此同時,教育的本質也在人工智慧時代愈發凸顯。教育是關乎「人」的事業,人類的許多工作可以在人工智慧時代依靠機器來完成,但教育不能,因為只有「人」才能培養和塑造「人」。當我們把教育視為在新技術時代提高人的競爭力的一種方式時,我們實際上已經默認了「人是機器」這一哲學命題。我們必須承認,在人工智慧時代,技術將大規模地解放勞動力已成為不可逆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技術的產生與運用正是使人不斷走向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技術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由此可見,企圖通過提高人的「技能」來與新技術爭奪工作崗位的想法是不理智的。在未來,教育需要做的是,讓人認識「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所在,確立人在現實世界中的主體地位。如果人類在面對人工智慧時是自卑的,那麼,人終將被人工智慧所統治。面對人對未來世界的生存憂慮,教育必須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人與技術的聯繫與本質區別,進而去正確地開發和運用新技術,我認為這將成為新時代的人類應當具備的一種素養。

當然,這是前人在教育中從未遇到的新問題,一切都值得我們在未來到來之前去更努力地探索。

2004年,「機器人倫理學」一詞首次公開使用,從倫理學的視角來探討機器人的本質和人與機器人的關係成為當代哲學研究的前沿話題。這一領域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在探索人類如何在新技術時代與機器人更好地相處,並使自己的存在成為一種必然。而教育也在人們的憂慮中不斷地凸顯其價值。著名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馬爾庫塞曾提出將技術「美學化」,運用「審美之維」,通過審美形式來改造原有的交往形式,培養感性的人,可見,真正解決人與技術的共生共存問題,終究還是要回到人的這一維度,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這也是教育在未來不會因為人工智慧而被取代的關鍵所在。教育是最關乎「人」的工作,人若想在人工智慧時代不被替代,就必然需要通過教育來確證人的本質力量與主體地位。因此,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新技術的誕生與應用,將對我們的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面臨的非但不是消亡,而是面向教育本身、面向人類未來的新生。

(作者:任鵬,系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推薦閱讀:

《水滸傳》里王倫時代的梁山有多強?
蘇童:《河岸》是對時代記憶的整合
奧巴馬發表演說 稱"美國的變革時代已到來"
迎接二線藍籌和中盤股的低估時代
後蘇聯時代的俄語文學未完成時

TAG:教育 | 人工智慧 | 智慧 | 時代 | 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