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一本書 ,裡面綿延無盡的森林 ,因為有不同樹種而顯現不同顏色 ,因為陰晴時光線不同而有層次和明暗 ,因為林間點綴的湖泊而折射不同倒影;
這裡有長滿石南的曠野 ,也有耕作的田野 、放牧牛羊的草場 ,有農莊的屋舍構圖 ,有風車和磨坊的剪影 。
這本書就是瑞典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哈瑞·馬丁松的自傳性長篇小說:
《蕁麻開花》 。
qián 麻還是 xún 麻?
qián 麻 。北歐鄉間常見的植物 ,其嫩葉可以偶爾食用 ,但一般來說基本沒有實用性和經濟價值 。其葉帶刺 ,茂盛時的葉刺常常會把人的皮膚劃破 ,火辣灼熱地疼痛 。這種植物即使開花也非常不起眼 ,無法和名貴花卉相比 。
小說主人公小馬丁的貧賤人生 ,大抵也是這樣「蕁麻開花」的日子 。
「蕁麻開花」的日子
六歲喪父 ,母親不堪家庭重負 ,拋棄孩子遠赴美國 ,而禍不單行 ,唯一能支撐家庭的大姐病故 ,數個棄兒被迫拆散到不同人家去寄養 ,馬丁因此成了寄人籬下舉目無親的孤兒 。他先後被寄養到三個不同的農莊 ,境遇則一次比一次惡劣 。
這裡有一本書 ,裡面綿延無盡的森林 ,因為有不同樹種而顯現不同顏色 ,因為陰晴時光線不同而有層次和明暗 ,因為林間點綴的湖泊而折射不同倒影;
這裡有長滿石南的曠野 ,也有耕作的田野 、放牧牛羊的草場 ,有農莊的屋舍構圖 ,有風車和磨坊的剪影 。
這本書就是瑞典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哈瑞·馬丁松的自傳性長篇小說:
《蕁麻開花》 。
qián 麻還是 xún 麻?
qián 麻 。北歐鄉間常見的植物 ,其嫩葉可以偶爾食用 ,但一般來說基本沒有實用性和經濟價值 。其葉帶刺 ,茂盛時的葉刺常常會把人的皮膚劃破 ,火辣灼熱地疼痛 。這種植物即使開花也非常不起眼 ,無法和名貴花卉相比 。
小說主人公小馬丁的貧賤人生 ,大抵也是這樣「蕁麻開花」的日子 。
「蕁麻開花」的日子
六歲喪父 ,母親不堪家庭重負 ,拋棄孩子遠赴美國 ,而禍不單行 ,唯一能支撐家庭的大姐病故 ,數個棄兒被迫拆散到不同人家去寄養 ,馬丁因此成了寄人籬下舉目無親的孤兒 。他先後被寄養到三個不同的農莊 ,境遇則一次比一次惡劣 。
馬丁常常不得不獨自面對人世的冷酷 ,品嘗屈辱和恐懼的滋味 ,被迫承擔本非兒童承擔的農活 ,忍受養主的呵斥乃至毒打 ,嘗盡人生辛酸苦辣 。
馬丁幼小無助 ,能做的反抗無非是不斷逃跑 ,或逃入夢想的世界 ,或逃入不會歧視他的大自然 。
最後他被安排到一所孤寡老人收容院 ,在這裡似乎得到了些許溫暖 ,可惜命運多舛 ,關心他的女院長卻因傷寒病去世 。可憐的馬丁盼望和搜求的無非是一點母愛和親情 ,但他寄託希望的所愛之人一個個相繼離去 ,都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
作者曾想銷毀這本書?
一個作家的思想與創作 ,總是和他個人的生活經驗密不可分的 。自傳體長篇小說 《蕁麻開花》 也是這樣 。馬丁松 1904 年出生在瑞典南部的偏遠鄉村 ,幼年時 ,父親做小生意破產 ,受到打擊而早亡 ,家境因此衰敗 ,母親無力維持 ,就丟棄孩子隻身移民到美國去了 。馬丁松從六歲多開始就由社區安排寄養在別人家裡 ,直到十五歲那年背井離鄉出海當水手闖蕩世界 。 《蕁麻開花》 和其後的續篇 《出路》 中對此有真實而細緻的描寫 。
馬丁松的一生中 ,自然是庇護所 ,也是慰藉 。
作者手繪畫作
在作者看來 ,悲劇不在於這個社會讓你喪失尊嚴 ,更在於你自己放棄了尊嚴 ,不能誠實做人 。因此 ,雖然讀者聽到了小馬丁對於不公正的命運和社會環境的控訴 ,卻也能感受到小馬丁的淘氣和幼稚 ,特別是面對現實時的軟弱 、自私 、敏感和虛偽 。當生活變得不可忍受 ,個人無力的反抗不過是想點把火燒毀一切 。
作者對自己兒童時的自我是持有批評態度的 ,所以小說寫成之後 ,作者曾經羞於發表埋於樹下 ,甚至想要毀掉 。不過 ,承認個人缺陷的敘述中 ,不乏同情和溫暖 ,小說的很多部分今天讀來依然催人淚下 。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小說一九三五年發表以來 ,不斷再版重印 ,還被瑞典教育部列為中學生必讀的經典文學作品之一 ,吸引過一代又一代的瑞典青少年讀者 。現在譯林出版社推出中文版 ,也是這位作家的小說首次完整介紹給中文讀者 。
1974 年 ,馬丁松獲得諾獎 ,瑞典學院稱他的作品「能捕捉住露珠而映射大千世界」 。這究竟會是怎麼樣的文字呢?
小說試讀
最初的記憶是一個夏天的午後 。有一條又干又硬的鄉村公路從他們家的柵欄旁經過 。花園裡傳來孩子們喊叫和嬉笑打鬧的聲音 。在山毛櫸樹的枝葉遮蓋而成的陰涼里 ,姐妹倆在吵架 ,嘴裡罵著髒話 ,互相扯著頭髮 。他自己沿著一條沙子鋪成的通道往下跑 。通道一直鋪到大門口 ,邊上嵌有螺旋紋和尖角的貝殼 。他姐姐喊叫起來 ,叫他別跑出去 ,可他在追趕一隻黃色的蝴蝶 。蝴蝶撲扇著翅膀不停地飛 ,就像秋天從樹上飄下來的一片葉子 ,不願被老鷹般的草帽吃到肚子里去 。它要逃開那個叫作「孩子」的野獸 ,蝴蝶就活在對這種野獸的恐懼中 。「孩子」對蝴蝶來說就是老虎 ,就是鱷魚 。這場追趕繼續著 。蝴蝶和孩子 ,他們匆忙經過那一百九十八個來自埃及的貝殼 ,你追我趕地到了大門口 。蝴蝶在大門口就撲閃搖曳著從柵欄的空隙之間飛出去了 。這個孩子也踮起腳尖一躍 ,一下子抓住了門閂 ,用他全身的重量吊在門閂上 ,柵欄門打開了 。蝴蝶已經飛到路那邊去了 。那個孩子咯咯笑著追趕它 ,可突然摔了一跤 ,四肢著地 ,手指伸開 ,手掌重重地搓在路面上 。一輛自行車正好經過 ,兩隻輪子壓過了孩子的手掌和手指 。騎車的人繼續騎行 ,身後傳來從花園裡發出的咒罵聲 。馬丁還趴在地上 ,哭了起來 。他的手指僵直 ,痛得發抖 ,彎不起來 。這時他母親從花園裡跑出來 ,把他抱了回去 。馬丁號啕大哭 ,黃昏的天空就在他淚珠形成的模糊而有鹹味的透鏡里依稀打轉 。過了半小時 ,這個意外事件才結束 。馬丁睡著了 ,他的手包在一塊浸濕的毛巾里 。他才三歲 。
他最早的記憶全都是這樣: 總是和傷痛什麼的聯繫在一起 。因為玩一隻碎瓶子 ,他的大拇指肚划了個大口子 。那天天空晴朗 ,太陽照耀著花園和附近的野地 ,是一個有風的春日 。他抬頭看著天空 ,一邊大哭一邊流血 ,必須用白繃帶把手包起來 ,這隻手就不能再玩了 。手指在白繃帶里又熱又疼 。他很想把繃帶解開看一看 。另一隻手想知道這隻手怎麼了 。可聽見有一個聲音在叫: 「哎呀呀! 哎呀呀! 別碰別碰! 」
等這隻手慢慢好了 ,他就忘記了 。後來幾個月里有什麼事情馬丁記不得了 。然後是他摔下樓梯 。樓梯就好像一大堆討厭的木頭盒子在推他下去; 他的額頭砰地撞到地板 。他沒作聲 。先是無聲抽搐 ,這時眼淚和喊叫才集合起來 。然後 ,震驚才放鬆了對聲帶的麻木控制 ,三聲最初的尖叫 ,他的哭喊刺穿了整個房子 。那時他們就來了 。門打開了 。他被抬起來 ,搖搖晃晃地抬進房間 。從廚房裡飄來剛磨好的芥末醬的濃烈氣味 ,他在哭喊和眼淚中忍不住打噴嚏 。這讓他發怒了 ,兩隻手四處亂打 ,號啕大哭 ,還要去抓破別人的臉 。
於是額頭上就鼓起了一個大包 。在他記憶里 ,那就像頭上的一個門把手 。「這比你的鼻子還大啊 。」那些圍著他站著的人看了說道 。
他已經習慣了這些圍住他的人 ,對他來說那是理所當然的 。這些人要把他抬起來 ,要把他帶回家 。他哭的時候 ,這些人就趕緊跑來了 。不過他感覺不到在後來生活里他稱之為溫暖的東西 。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姐姐們 。他想依偎母親 ,那是一種熱烈 、急切和嗔怒的要求 ,需要她的愛撫 。假如有人哼哼 ,就會有別的什麼東西在他心裡產生 ,感覺熱乎乎的 ,他喜歡 。那個哼哼的人對他來說就是最溫柔的人 。要是哼哼停止了 ,心裡就會比較冷 。他處於三歲孩子的心理階段 ,既遲鈍又敏感 ,容易發怒 ,自私自利沒止境 。現在他又叫喊起來了! 現在他又成了被人抱在胳膊里 、眼睛看得很清楚的暴君 。家庭就是他有很多手腳的奴隸 ,面對他吵鬧的發作 ,傾向於躲避多少掩蓋起來的仇恨 。過了一個多小時 ,他就可以從人家遞給他的鏡子里看到額頭上的那個大包了 。他會看著鏡子里的自己 ,然後去砸鏡子里他自己的面孔 。
更早的生活 ,他都記不得了 ,等長大了才明白是為什麼: 那時候他僅僅表面上看是個孩子 ,還沒有和大人分開 ,還不是獨立的 。那時他就是母親的一個器官 ,一個附屬品 ,一個未來的許諾 。一隻圓圓胖胖的 、眼睛明亮的 、漂漂亮亮的雞蛋 ,帶有動作 ,有眼睛 、胳膊 ,會說話 。他是個模糊不清的東西 ,有盲目保護自己的本能 ,有貪婪吃東西的本能 。那時並沒有什麼留下來讓他去思考 。他身上還沒有會成為習慣的東西 ,或者固定的生活方式 。這裡面就有能讓外面青草里的蝸牛也變得更聰明 、更優越 、更有個性的秘密 。
三歲時 ,他有了一個想法 ,後來還記得 。那是關於距離的想法 。他可以感覺到距離了 。時間和空間里的距離 。有了這想法 ,那種半人性的恐懼和半人性的歡樂也就佔據了他的存在 ,代替了那種模糊不清的 、還沒完全長好的 、動物性的東西 。自私之心愈發增強 ,不過此刻有了慢慢創造出來的新性質: 有了彈性 ,有了策略 ,有了最初的態度 。
四歲時 ,他會沿著那條沙子鋪成的通道走下去 ,像他的姐姐們那樣 ,去聽那些來自埃及的貝殼發出的聲音 ,這些貝殼從來不會停止吹哨般嗚嗚的聲音 。他也會一個人往下走 ,去看那個「船上的小男孩」——其實是靠近大門的花壇里的一枝花 。那時他就有了一些念想 ,想到那些青草 ,那個花壇圓形的曲線 ,上面的天空和森林的邊緣 。那也許是他最初的遐思 。同時他會鼓起鼻翼深吸空氣 ,在青草的潮濕氣息里 ,在夜晚和土地的氣息里 ,感覺到一點陶醉的欣喜 。之後他會有一段時間更安靜地站著 ,也就不太去注意什麼噪音了 。這種心態很快發展起來 ,表現在他不喜歡聽人無緣無故放聲大笑 。有了這種心態 ,他進入一種此前沒有的存在狀態 ,想去自己種植花草 ,影響周圍的世界 。
《蕁麻開花》
作者: [瑞典] 哈瑞·馬丁松
譯者: [瑞典]萬之
出版年: 2016 年 3 月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評: 「這段苦澀經歷的描寫始終閃爍著詩的光芒 ,後來便成了瑞典童年敘事的常見範式 。」
本期編輯: 彭波 、Fion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