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養生】這些「心臟毛病」都不是病
心臟類疾病是引發猝死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一旦患有心臟疾病,不僅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隨時有生命危險。不過,以下幾類「心臟疾患」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
竇性心律不齊是正常心律
竇房結是心臟自律性興奮的起搏點,其發出的信號刺激心臟有規律地跳動,稱之為「竇性心律」,正常為60-100次/分。而竇性心律不齊是指來自竇房結的這種信號並不完全規律整齊,不少人看到心電圖報告「竇性心律不齊」時,會誤認為自己患有「心臟病」而擔心不已,而實際上,竇性心律不齊也是正常且健康的心率。
竇房結髮出的電信號頻率受自主神經(交感和迷走)控制,交感神經興奮時心率就快,迷走神經興奮時心律就慢。白天、運動、激動、受驚嚇、飲濃茶咖啡時,交感神經興奮,竇房結的電活動就加快,而安靜、入睡時,竇房結電活動就減慢,甚至在一呼一吸之間,交感、迷走神經會交替興奮,使得吸氣時心率稍快,呼氣時心率就減慢。因此,竇性心律不齊其實是正常健康的心律。
早搏不是病,也沒獨立的風險
早搏又稱期前收縮,根據起源部位不同,又可分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幾種類型,是臨床上很常見的現象,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發生。早搏可毫無癥狀,僅在體檢或因其它病就診時偶然發現,也可表現為心悸、心前區不適或心臟停跳感等,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是高發人群,一些強心藥、抗心律失常葯、利尿劑等有時也會誘發早搏的發生。
早搏多見於患有心臟病的人,也可見於正常人,對於沒有心臟器質性疾病的早搏,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對於有心臟病的早搏,應積極治療基礎心臟病而不是治療早搏。有研究顯示,有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受損的患者,越積極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死亡率越高。
臨床觀察還發現,早搏有無癥狀與早搏次數並無直接關係。有報道稱,有些兒童早搏患者24小時動態心電圖記錄早搏數多達1-2萬次,但孩子們多無癥狀,而成年人中則有癥狀者很多,這可能與成年人焦慮、緊張、壓力等因素有關。
心率稍慢對心臟有益
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當心率低於60次/分時,稱為心率過緩。如果看到心電圖上報告「心動過緩」,有些患者會很緊張,特別是一些服用了β-受體阻滯劑(如心得安、倍他樂克)的冠心病患者,雖然沒有任何不適,但也不敢再吃藥了。而實際上,適度地減慢心率對心臟是有保護作用的,就像一些運動員和長期堅持有氧運動的人,心率一般都會低於60次/分。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無論是動物還是人,一生的心跳總數似乎都有「定數」,心率慢的壽命往往超過心率快的,如老鼠心跳每分鐘400-500次,壽命僅兩年左右,而烏龜心率每分鐘6次,卻可活八百年。因此,只要沒有不適癥狀,心率靜息時每分鐘50次左右,都是允許的,不需用起搏器治療;冠心病患者服用β-受體阻滯劑後,心率即使降至50次/分,只要無不適感覺,千萬別隨意減藥量或擅自停葯,那都是非常危險的。
「ST-T波改變」不一定是冠心病
心電圖報告單上如果見到「ST-T改變」的結論,往往意味著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特徵。因此,多數人只要看到心電圖報告單上出現「ST-T改變」時,就會和冠心病划上「等號」。事實上也並非全是如此。
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部分中青年人,尤其是一些30-40歲的中青年女性心電圖也會常常有「ST-T改變」的結果出現,她們往往會心存疑問:「我是不是患上冠心病了?」如果還時常有胸悶、憋氣,甚至有夜間驚醒等癥狀,則會更加確信。其實這類人群患冠心病的可能性非常小,之所以出現這些癥狀大多是因為焦慮所致,她們往往經過「雙心」門診治療後,療效都非常好,千萬不要盲目接受CT、造影等檢查,不僅花了錢,大量射線還給身體帶來風險。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多吃10種食物可有效預防心臟病
※救命第一要術,你掌握了嗎?
※保衛你的心臟
※堅持以下18個小習慣,一個月後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了一半!
※心肺預防與康復|心臟康復運動中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