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一樣的熱情 酒一樣的風情 - 風俗習慣 - 中國彝族網 - Powered by ...

彝族:火一樣的熱情 酒一樣的風情

發布者: 沙瑪阿布|

  彝族祭祀布谷鳥祈求五穀豐登儀式。梁漢昌攝

  隆林彝族服飾。梁漢昌攝

  彝王寨如今只剩下一道道殘缺的石牆。熊紅明攝

  彝王寨上陳舊的雕花石欄。熊紅明攝

   彝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民族,現有人口為776萬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的滇、川、黔各省的山區。居住廣西的彝族約5000多人,散居於隆林、那坡、西林等地。隆林彝族主要聚居在德峨鄉,現有人口3300多人。

  大山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民,也孕育出彝族樸素、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人民崇拜火,他們熱情似火,在火的節日里狂歡;彝族人民喜歡黑色,通過給客人抹黑臉,來表達不一樣祝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談戀愛要唱山歌,家有喜事要跳舞;彝家歷來好客,勸酒里有點霸道卻飽含一片真誠……走進彝族人家,最能體驗到彝族人民火一樣的熱情,酒一樣的風情。

  神秘畢摩

  揭開廣西彝族之源

  「你要真正了解彝族,就應該先了解彝族的畢摩文。通過畢摩文化,你才能找到廣西彝族的源頭。」今年72歲的彝族老人王文魁是德峨鄉岩頭村岩頭屯人,曾擔任隆林各族自治縣文史館館長,被稱為隆林的「彝族活歷史」。

  王文魁所說的畢摩是彝語音譯,「畢」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畢摩就是專門替人禮讚、祈禱、祭祀的祭司。畢摩學識淵博,除了主持祭祀活動外,他們還承擔著整理、規範、傳授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歷史、天文、醫藥、農藥、工藝、禮俗、文字等彝文典籍的責任。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他們因為通曉彝文經典、博學多才而受到彝族人民的尊重和愛戴。由於彝族的很多祭祀儀式都與彝族的宗教有關,畢摩也披上了濃郁的神秘色彩。

  通過了解畢摩,就能知道廣西彝族的來歷?

  王文魁拿出了一個微型錄音機。他摁下按鍵,錄音機里傳來了一名男子似吟似唱的聲音,聽起來更像是一名老者在講述一個很古老的故事。

  「這是畢摩在為死者誦《指路經》,每一個彝族人死了,只有聽了《指路經》才能找到自己的祖宗。」王文魁說,在彝族人民心中,死者的靈魂必須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每一個彝族人死亡之後,都要由畢摩為其吟誦《指路經》,指引亡靈沿著祖先遷徙的路線,讓死者順利回到始祖發源地。

  「隆林彝族祖先在哪裡?」

  「隆林畢摩所誦《指路經》都是將死者指引向了一個叫做『羅窩』的聖地。通過調查考證,『羅窩』就是今天雲南省的東川、昭通、曲靖等地。」王文魁說,隆林的彝族來自雲南已經沒有任何爭議,在隆林德峨鄉阿稿彝寨的後山上有一座楊姓祖墳,墳墓的碑記上有「伏聞始祖原籍雲南大理羽西,不幸洪武年間兵戈繞(擾)亂,遷於廣西西隆屬下巴結甲倮亭亞稿(阿稿)村落業」等記述,這算是隆林彝族故鄉在雲南的最直接史料。

  《明史》記載:「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曲靖亦佐酋作亂,討降之。因評定普定、廣南諸蠻,通田州糧道……又平越州酋阿資及廣西阿赤部。」也就是說,在明朝軍隊的不斷征伐下,居住在雲南的部分彝族,渡過南盤江進入廣西隆林,定居在了德峨阿稿、者黑等地,成為了廣西彝族的先民。

  「彝族的歷史、文化、科學,都是靠畢摩來傳承的。」王文魁感到憂慮的是,隆林現在能夠掌握畢摩文化的人幾乎沒有了。

  記者問:「以你現在的水平,稱得上是畢摩了嗎?」

  王文魁連連搖頭:「我哪裡算得上,我只不過是搜集了一些文獻資料,知道的比別人多罷了,很多畢摩經典我都不會讀,看不懂。」

  王文魁所說的經典也被稱為《倮文經書》,也叫做畢摩文獻。《倮文經書》內容涉及歷史地理、倫理道德、天文曆法、法律軍事、文學藝術、醫藥衛生、哲學、美學、生產生活等,被稱為「彝族的百科全書」。

  解放前由於廣西彝族居住分散,年老的畢摩很難找到合適的接班人,一些畢摩文獻逐漸失傳。

  10多年來,王文魁致力於搶救、整理彝族文化,現在隆林僅存的幾本畢摩經典,他抄錄了部分珍藏在家中,而對於那些口口相傳的畢摩誦經,他就想辦法用錄音機錄下來。他說:「這些經典是隆林的老畢摩珍藏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獻資料,由於很多畢摩已經去世,這些經典已經無人能夠讀懂,需要拿到雲南、貴州等地,尋找彝文專家進行解讀。」

  美酒醉人

  彝族人家待客之道

  彝族人愛喝酒,濃烈、醇香、醉人,就是彝家人的待客之道。

  在隆林德峨鄉阿稿彝寨的後山上,有一座被人們稱為「彝王寨」的古迹。為了去探訪彝王古寨,2009年5月24日記者到阿稿彝寨楊啟明家,請楊啟明做嚮導,結果體驗了一回彝族人家的酒一樣熱情。

  記者到阿稿彝寨時已過中午時分。走進楊啟明家中,卻不見他的身影,他的妻子王秀清說:「他中午和客人喝酒,有點醉了,在睡覺休息呢。」

  聽到有客人來,楊啟明趕緊起床來招呼記者和同行的鄉幹部,而王秀清則走進廚房開始生火做飯,楊啟明的兒媳婦阿珍則趕忙去買酒。

  記者:「我們在鄉上已經吃過了,不要再麻煩弄飯菜了。」

  楊啟明:「哪有來到家裡還不吃飯的呢?就算不吃飯,也要喝點酒。」

  不一會兒,王秀清就做好了飯菜,香炒臘肉、雞蛋番茄湯、辣椒骨炒豆腐,散發著濃郁的香味。阿珍早已擺好碗筷,給大家的碗里倒滿了酒。

  「按照我們彝族的風俗,見面先喝三碗酒!喝了酒,才是好朋友!」楊啟明端起酒碗,招呼大家喝酒。

  隨行的鄉幹部告訴記者,到彝族人家做客,得到了主人用美酒熱情地款待,客人要唱歌來表達謝意。記者要楊啟明唱幾首山歌當作下酒菜,他連連擺手:「現在老了,不能唱了。」

  記者要聽酒歌,楊啟明就從卧室里翻出幾張光碟,打開影碟機放給記者看,光碟中記錄的是阿稿彝寨舉行慶典活動時的場景。一位遠方來的客人在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後,端起酒杯,唱起山歌對主人表示感謝:「好客主人多客氣,寬敞房子人人誇。嘴裡酒肉沒咽下,碗里酒肉又裝滿。原諒客人嘴笨拙,不會講些感謝話。」

  主人看到客人這麼客氣,自然也要回上一首表達謙虛:「喜鵲枝頭唱歡歌,今日貴客到家來。我家房子小又窄,招呼不到客莫怪。」

  一杯一盞,滴滴美酒醞釀著的是彝族人民好客的性情;一唱一和,歌聲伴著酒香中飄揚出主客之間情誼。

  記者拜訪楊啟明,是想請他當嚮導帶路去探尋彝王古寨。連喝了兩大碗酒,記者生怕喝醉了沒法爬上山去看彝王古寨,就連勸楊啟明少喝點。楊啟明卻說:「酒不喝夠,哪裡爬得動山?」

  於是碗里的酒又滿上,主來客往杯不停。就在大家喝酒得盡興時,一個操著北方口音的小夥子敲響了楊家的門:「老鄉,你家做不鏽鋼扶梯嗎?」

  楊啟明見是來做扶梯生意的外地人,忙招呼進家來喝酒。小夥子有些害羞,連說「吃過飯了,不喝了」,結果楊啟明說了句「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到彝家沒有錯喝了的酒」,把小夥子勸入席。

  端起酒碗,小夥子連說「彝族人家就是熱情」。散席時,楊啟明對做扶梯的小夥子說:「以後到阿稿就來家裡喝酒,不要客氣。」

  記者問楊啟明:「家裡客人天天有,你不是要天天醉?」

  楊啟明笑了:「有客人來,說明我朋友多。朋友多,家才旺。哪裡怕醉呢?」

  「你想喝,也要喝;不想喝,也要喝!管你想喝不想喝,你都要喝……」2007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經過「改裝」的彝族民歌《叫你喝酒你要喝》驚艷亮相。彝族人民豪爽樸實的性格,向客人敬酒時「管你想喝不想喝,你都要喝」,真誠中透著霸道,一下子「震住」了全國人民。「有酒才有話,無酒話不生。」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酒是重要的飲料和待客品,年節、婚喪、祭祀、盟誓、探親訪友、待客敬客,均以酒為禮,彝族人民的血液中就流淌著一股醇香的酒味。

  事實上,彝族人熱情好客以酒待人,但到彝族人家喝酒也要把握個度,能喝就喝,不能喝酒少喝,因為彝族人瞧不起喝酒爛醉耽誤事的人。

  彝王古寨

  留下多少滄桑記憶

  喝完了三碗酒,楊啟明帶著記者走向後山,去尋找那神秘的彝王古寨。

  上山的路十分崎嶇,道路兩旁的灌木叢把本來就不寬的山路遮蓋起來,山路顯得破爛不堪。記者抱怨說:「這個彝王也不把路修好一點!」

  楊啟明說,到彝王古寨的路本來很好走,「彝王當年派人修了有十二道彎、幾百台石階的山路直達彝王古寨的寨堡」,但這些石階如今都被人破壞了,「都是被那些貪心的人,來找銀子時撬壞的」。

  見記者疑惑不解,楊啟明解釋說,彝王古寨是彝族土司龍雲濤於清乾隆年間修建的。龍雲濤貪財好色,看到誰家有錢就要想辦法搶過來。因為銀子太多,山上潮濕,為防銀子發霉,有太陽的時候,龍雲濤就會把銀子拿到寨堡外的一個平台曬銀子。好笑的是,龍雲濤不識數,只知道看自己的銀錠是單是雙。每次曬完銀子,他只會看看單雙數是否對,他的手下就經常趁曬銀子的時候,偷雙數的銀子藏在石階下面,他也不知道。楊啟明說,過去經常有人來偷偷撬石階挖銀子,還真有人找到過銀子,「如果我們運氣好,說不定就能撿到銀子呢」。

  經過近一個小時跋涉,一道兀立於險峻山崖上的石牆出現在了記者眼前。攀爬上石牆,才發現彝王古寨是如此的龐大——整個城堡分成了四層,延綿的石牆在山坡上圍成了一層層封閉的城堡,每層城堡都有獨立的石門,整個寨堡佔地面積接近7000平方米。

  在灌木叢中,楊啟明找到了一尊被打爛了的石獅。石獅高約1米,腦袋被打爛了一半,前腳已被截肢,殘破的石獅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楊啟明撫摸著石獅感嘆說:「古寨大門口原來是有一對石獅的,另外一隻被滾下山不知所蹤,這隻也被人打爛了,太可惜了。」

  整個彝王古寨分為四大區域,高低不等分為四層,每個區域之間有石門相通。石獅所在的地方是彝王古寨的第一道石門,穿過第一道石門,就進入了古寨的第一平台,這個平台是奴隸的住所。穿過第二道石門,就到了守衛山寨士兵居住的第二個平台,緊接著再穿過一道石門,就到了彝王親屬的居住區,處在古寨最高處也是最核心的是彝王大殿。

  攀過倒塌的石牆,記者爬上建在主峰北面山崖上的彝王古寨大殿。當年雄偉的大殿已經倒塌,只留下殘垣斷壁,但從石欄上破碎的雕花,還是能依稀看出彝王大殿曾經的風采。

  楊啟明帶記者找到一段長約兩米的石欄,上面雕刻一朵巨大的牡丹飄逸洒脫,透出濃郁的富貴氣息。在這朵牡丹雕花下面,用兩行小楷題刻「枝奪洛陽花富貴,層台石上綴紅蓮」,落款為「蒲月春」,字跡清晰,書寫雅秀,顯示出了非凡的書法功底和雕刻技藝。

  「彝王古寨的很多石頭上都雕有花紋,以前寨子里的姑娘們還專門到這裡描花,用來繡衣服和鞋墊。」楊啟明說,這些雕花石欄有的被來挖銀子的人撬壞,有的被盜走,沒有得到應該有的保護,「實在是可惜了呀」。

  在彝王殿石基北面,有一個深約兩米的大坑,這是當年專供彝王使用的蓄水池。楊啟明說,龍雲濤有很多奴隸,每天他要派奴隸到山下3公里遠的地方挑水到山地彝王寨來。龍雲濤對待奴隸非常殘暴,被當地人民成為「龍老蟒」。

  作惡多端的「龍老蟒」終究沒有好的下場,忍受壓迫和殘害的人民最後精心組織了反抗。一次偶然的機會,「龍老蟒」被手下灌醉,在德峨回彝王寨的路上被殺死,彝王寨也被憤怒的人們放火焚毀。

推薦閱讀:

班級管理之我見 - 【班主任論壇】 - K12教育論壇 - Powered by Disc...
【池兒誦讀】一件信物 - ┫聲色才藝┣ - 真愛家園 - Powered by Discu...
辨情砂 - 風水堪輿 - 書林網 - Powered by Discuz!
女人為啥容易以性生愛 - 周曉群的個人空間 - 環球博客 - Powered by X-S...

TAG:中國 | 習慣 | 風俗 | 彝族 | 熱情 | 風俗習慣 | Pow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