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

北朝石刻藝術的瑰寶

——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

作者:邸剛孫銘濤

1996年10月,山東青州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博物館南的龍興寺遺址上,搶救性發掘了一處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餘尊。這批佛教造像,時間跨度大,涉及到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宋各時期;材質眾多,有石灰石、花崗岩、漢白玉、陶、鐵、木、泥質。造像數量眾多、貼金彩繪保存完好、雕刻技法精美,至今尚無出其右者。它是1949年以來,繼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四川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土大批佛教造像之後,又一轟動海內外的佛教考古重大發現,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它是佛教在中國興衰歷程的一處最集中的見證,是被稱為改寫中國美術史和傳播史的重要遺存。

龍興寺是青州著名的千年古剎。據元代益都人於欽所著《齊乘》記載:「龍興寺府城西北隅修身坊,宋碑,碑陰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齊武平四年賜額南陽寺,隋開皇元年改曰長樂,又曰道藏。則天天授二年改名大雲。唐中宗時改為中興,宗開元十八年始號龍興。今寺內有飯客鼓架,寺東淘迷澗……寺有北齊八分碑,制刻精妙。碑陰大刻四字,曰龍興之寺,是唐人續刻者」。宋元以來,代為名剎。在龍興寺遺址上還出土了一件長1.22米,直徑0.8米的唐代盤龍石柱,也可證明當年龍興寺建築規格之高,建築之宏偉。

龍興寺窖藏造像從形式來說,有單體佛、菩薩、佛菩薩三尊像、佛菩薩弟子五尊像。北魏末期至東魏期間,以佛菩薩三尊像居多。主尊通常著比較厚重的雙領下垂式袈裟,菩薩的配飾相對簡單。造像碑底部都雕刻有兩條呼之欲出的螭龍形象。這是青州造像碑最顯著的特色。螭龍都在主尊蓮花座兩側,螭首由小變大,到後期發展為昂首揚鬃四爪強健形體完整的螭龍形象,特點明顯。碑尖上的頂部雕刻火焰、飛天和佛塔等形式。飛天主要有伎樂、舞蹈和托塔等三種。北齊時期圓雕單體造像數量最多。輕薄貼體服飾中透露出優美的肌體輪廓,四肢與軀幹之間鑿空或較深凹入,突現出軀體造型的立體感,肌體的隆起度與力量感比前一階段顯著增強。這一時期,造像服飾顯著受到印度笈多美術因素影響,佛衣主要以通肩式、偏衫和袒右肩式袈裟為主,輕薄貼體,再加刻單、雙陰線或凸棱紋表現出衣紋的韻律感。菩薩像服飾雕刻著繁縟的瓔珞、項圈較前期更顯精緻華麗。

永恆的微笑

北魏時期貼金彩繪佛頭像,為石灰石質地的圓雕頭像,造像螺髻較高,面相清瘦,彎眉,大眼半睜,高鼻,小嘴的嘴角上翹,呈微笑狀;造像的顴骨較高,耳垂較短,眉眼細長,鼻樑尖聳,具有外來文化比較明顯的早期佛教造像的特點。雕塑大師們將他那發自肺腑的微笑,定格成了「永恆的微笑」。

宏大精緻震撼千古

東魏時期貼金彩繪背屏式佛菩薩三尊像,為石灰石質地。造像背屏呈蓮花瓣形,下部有榫,榫兩側下垂成弧形。背屏中佛像著褒衣博帶袈裟,下穿長裙,袈裟下擺和長裙垂直向下;佛像螺髻較高,面相較為清瘦,大眼半睜,鼻樑較高,耳較肥大,嘴角上翹呈微笑狀,雙手殘缺。右脅侍胸部以上殘,左脅侍保留完整,其面相較清秀,身材修長,頸佩項圈,瓔珞組成蝴蝶結狀由帔帛托襯,雙腳立於蓮花基座上。該蓮花基座獨具特色:由倒懸著的護法龍從嘴中吐出水柱,頂托著蓮花、荷葉、蓮蕊組成的蓮莖束,而最上端的蓮蕾就成為了脅侍菩薩的基座。這種匠心獨具的設計,是青州地區佛教造像的首創。在背屏的頂部,簇擁著佛塔的兩組飛天,造型生動,熱烈歡快,是造像最富生氣之處。眾所周知,佛教講究經過修鍊,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而這組背屏頂部的構圖中,有輕歌曼舞、弦竹聲聲,一片歡快情景,也有佛教徒們存放骨灰的舍利塔,這隻能說明,這裡是一個「西方極樂世界」。

該件背屏式造像雕刻技巧技藝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在一件3米多高的大型造像中,佛像頭部的厚度僅有4厘米多。就是這個4厘米,要支撐頂部的重量,又要在雕刻之時保存整體的完整,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而在1500多年前的東魏,青州的雕刻大師們做到了。並且,在這件作品中,構圖宏大,內容豐富,造型精美,是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是最具震撼力的傑作。

"蒙娜麗莎"的微笑

東魏貼金彩繪菩薩立像,為石灰石質地的圓雕造像。菩薩頭戴貼金高冠,寶繒下垂至肩部,黑髮順肩垂下,在肩部用貼金圓形發卡束住。面相俊秀,鳳眼半睜,嘴角微向上翹,使面部呈現出一種神秘的微笑。頸佩貼金項圈,長串瓔珞用帔帛襯托下垂至腹部,結於圓璧上後繼續垂下,至小腿後再翻卷向上,長裙自腰部垂下,垂折清晰,裙擺層層垂疊,折紋重重,以紅、藍、綠及黃金裝飾,使其在簡約中又顯豪華。菩薩像雙臂殘缺,故又有「東方維納斯」之稱,而她那神秘的笑容,更讓人折服,1500年前的藝術家的高超技藝讓人稱絕。

威嚴與祥和

北齊貼金彩繪佛坐像,為石灰石質地,圓雕造像。佛像右臂殘缺,左手手指殘。佛像的面部、手、足及皮膚暴露部分貼金。造像螺髻較矮,面相豐頤,大眼微閉,鼻樑較高,唇線清晰,大耳的耳垂較長。著袒右肩的袈裟,內著僧衣,結跏趺坐於圓型蓮花台基之上。造像袈裟線條清晰,施紅色彩繪,其色調沉著穩定。造像面部表情沉穩,神志剛毅,造型準確,立體感極強。雖然造像尺寸不算太大,但卻將佛像的威嚴凝重自然流露出來,令觀者肅然起敬,充分體現了以小見大的特點,是一件形神兼備的雕刻藝術精品。

端莊綽約集一身

北齊至隋貼金彩繪菩薩立像,為石灰石質地,圓雕造像。造像右手殘斷。菩薩頭戴透雕花冠,花冠中部有一頭部殘缺的坐姿佛像,證明這尊菩薩造像為觀世音菩薩。這尊觀世音菩薩面部豐腴光潔,雙眼微微閉合下視,形象端莊嚴肅。項圈、瓔珞及各種佩飾布滿周身,又彰顯富豪之氣。帔帛、裙帶刻劃得細緻入微,非常寫實。特別是左手臂微微彎曲,用兩個手指輕輕提起帔帛與瓔珞,動作自然舒展,極富韻律感。觀音菩薩裸露的肌膚質感很強,豐滿的下頜、細長的脖頸、柔軟的足腳,都表現得真實而細膩。所以,這尊觀世音菩薩像比較祥盡地體現了典型的北齊至隋造像那種面部豐頤、平潤光潔、平靜安祥、和諧統一的特點。

彩筆繪出異域風

北齊貼金彩繪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為石灰石質地,頭和左手殘缺。佛像身材修長,著圓領通肩袈裟,袈裟上無任何線條,右手彎曲,兩指輕提袈裟。在這件圓領通肩袈裟上,用紅、黑、綠、藍、黃、赭石及黃金等顏色,彩繪出眾多的人物圖案,其人物形象新奇生動。令人叫絕的是,佛像胸前左右肩部分別彩繪出似乎與佛教造像內容無關的胡裝男子形象。特別是右肩部的三位胡人描繪得更為生動,古代的繪畫大師們用極簡練的線條,只有方寸之間,就將三位胡人形貌畫得活靈活現。左側胡人側面而立,頭髮在腦後束結,高鼻突出;中間胡人滿面髯須,眉揚鼻勾,身著長袍,腰間束帶,足蹬高筒靴;右側胡人面向內,戴尖頂皮帽,著交領窄袖長袍,腳蹬皮靴。這幅畫面的背景採用濃烈的硃砂紅,也有別於其它的作品。這種造型、色彩和表現形式都有別於我國傳統的繪畫風格。

作為一種極其珍貴的外來宗教造像的形式,在佛教造像的袈裟上彩繪人物故事圖像,直至出現胡人形象,本應是一件極平常的事情。但我們認為,這幅胡人圖的作者很可能就是來自域外的畫師,這一推測,與我國繪畫史上這一時期的相關畫家及其作品的記載也是相吻合的。從有關青州的文獻記載和文物資料來看,東晉高僧法顯西行天竺求法,從海路返回,最後在青州長廣郡的牢山(今青島嶗山)登陸,和他同船到達青州的應有域外的使者、商人和僧人。據《高僧傳》記載,北天竺高僧佛馱跋陀羅等人都先後到過青州。1971年在青州城南發現的北齊武平四年(573年)石室墓線刻畫像,其中多幅出現深目、高鼻、捲髮、著長衫、穿皮靴的胡人形象。這些都很有力地證明了南北朝時期青州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活躍和頻繁。

窖藏出土的龍興寺佛教造像中,較之隋、唐、宋代,南北朝時期造像比例較大,雕琢精細,風格明顯。其從北魏晚期至北齊時期,有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傳承的過程;造像個性突出、風格獨特,有別於其它地區的造像風格。代表著這一時期中國佛教造像的最高藝術成就,被譽為「青州風格」。

(作者簡介:邸剛,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助理館員,孫銘濤,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圖書館助理館員)

2015年《理財收藏》7期

摘者註:本文摘自《徐斌_理財收藏雜誌主編的博客》


推薦閱讀:

學佛的真相(四)佛悟到了什麼?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四集)  1998/9/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4
請大德開示,佛教的咒語是否可以念?
如果沒事自己只修心,看道德經法華經心經能不能修個所以然?

TAG:佛教 | 遺址 | 青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