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行論29課課後答題--20170721

《入行論釋·善說海》第二十八課複述

頂禮上師三寶各位師兄好 末學是4小組寧靜 今晚末學複述第28課 寅二受用不可靠

除憶昔經歷今吾良何余

然固執著彼屢違上師教

我在輪迴中也曾享受過一些受用但現在除了憶念之外 什麼也沒留下來 但由於貪戀這些受用 我屢次違背上師的教言 這實在是不合理 但願以後不再犯

我們沉溺輪迴的時間十分緊張從無始以來到現在 我們每個人都享受過無與倫比的世間快樂 無垢光尊者講「出家極為難得」時說 三界的主尊 我們也當過千百次了 但出家的身份唯一是這一次

我們只要相信佛陀的教言大家應該沒什麼懷疑的

受用不可靠:因此我們不應該特別執著貪戀這些受用現在看了大乘佛法以後真正體會到這就像做夢一樣根本沒有實在意義 如果有了這樣的認識 那說明他確實將佛法融入心了 所以我們對現在的受用 沒必要特別執著 這些財產 我們只用享用權而沒有擁有權 《富蘭那請問經》中也說過 不應該貪執財產 縱然得到了也要捨棄 從現在開始 唯一尋求甚深的佛法護持清凈的戒律 這是我們每個修行人應該做到的 以前噶當派的仲敦巴等上師都將修行教言歸納為一句話 看破今世 看破今世 看破今世

寅三親友不可靠

此生若順舍親友亦如是

獨行無定所何須結親仇

不僅受用不可靠就連自己存活的今生以及朝夕相的親友都要捨棄唯有我孤身一人前往後世 既然如此 又何必對親友特別耽著 對怨敵特別嗔恨?貪執這些真的沒有任何意義

以前有個修行人來到一位上師面前祈求上師給自己傳一個竅決 這位上師就誠懇地告訴他 我只有一個竅決:就是你也會死 我也會死

除此以外再也沒有別的了

在死的時候我們俱生的身體也要捨棄 父母兄弟子女同事同學等全部要遠離 那時候只有孤零零一個人 什麼東西會跟隨你呢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萬般帶不走 唯有業隨身 上師講 解脫是自己的事我們遲早有一天會離開人間 那時候你所造的惡業一點也不會空耗 所做的功德也不會無端消失

丑三(如何精進)分二一意樂二加行

寅一意樂

所謂的善與不善應該是心上安立的 就像無垢光尊者 在《心性休息》中所講的心裡三種不善(貪 嗔 痴)永遠也沒有開許 而身語方面的不善 如果發心是善 也可以有改變的機會

不善生諸苦云何得脫除

故吾當一心日夜除思苦

世間上的一切痛苦(行苦變苦 苦苦)都來源於不善業 哪怕天氣熱的時候出現熱風 天氣冷的時候出現寒風 這些不悅意的事物都是不善業造成的 佛在經中說 何人造善業彼人得安樂 何人造惡業 彼人得痛苦任何人如果造的是善業 果報必定是快樂 造的若是惡業 果報必定是痛苦 這就是因果規律 也即是所謂的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大家應該經常問問自己反反覆復地觀察自己一心一意地專心懺悔 日日夜夜中修持菩提心 否則的話 無始以來的罪業 那麼多 那麼可怕 我們是不可能從輪迴中獲得解脫的 如果我們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那就有解脫的希望了

寅二加行

吾因無明痴犯諸自性罪

或佛所制罪如是眾過罪

我由於愚昧無知而造作殺生邪淫等自性罪 或者受戒 才成為罪業的 過午進食等佛制罪

所有的罪業都可以包括在自性罪 與佛制罪當中 所謂的自性罪 任何眾生犯都會成為罪業 比如說殺生 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過戒的 沒受戒的 乃至氂牛等 做了殺生的事 都屬於自性罪在阿賴耶上都會染上罪過 什麼叫佛制罪呢佛陀針對眾生的根基相應的制定了 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戒條 如果受了這些戒又去違反的話 這就成為佛制罪 自性罪與佛制罪 包括了一切罪業無始以來這些罪業我們犯過不少 不管是能回憶起來的 不能回憶起來的 都應該在諸佛菩薩面前誠心懺悔 怎麼懺悔呢

合掌怙主前 以畏罪苦心

再三禮諸佛懺悔一切罪

懺悔的方式是這樣的首先將十方諸佛(包括自己的傳承上師 根本上佛)迎請在前方的虛空中作為所依對治力 在他們面前 自己身體 五體投地 恭敬頂禮 雙手以蓮花待放或合掌 心中充滿強烈的慚愧追悔之心 言語上念誦這一偈頌 懺悔確實很重要的《無盡智慧經》中說 懺悔是積累資糧的一種方便法 律藏中也說 通過懺悔 可使自相續中的罪業減少 功德增上 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我們相續中的如來藏明鏡 若被兩種障礙的灰塵障礙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影像就不會現前 可見 我們相續中的罪業沒有清靜之前 修什麼法也不會得到感應的 所謂的修行並不一定非要閉著眼睛一直安住在無分別念的境界中 只要把所學的法能用上就可以了 學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 否則中陰的恐怖景象現前時 那是根本不管用的 若能在相續中有一點點串習 即便只有短暫的時間也會有非常強大的力量

孑四返回對治力

諸佛祈寬恕往昔所造罪

此即惟菩行爾後誓不為

在世間導師諸佛面前我恭恭敬敬地祈求寬恕我往昔所造的一切罪 既然這些罪業不是善行 以後縱遇到再大的違緣我也決不再造這樣的惡業

若有這樣一種發自內心的懺悔罪業肯定會得以清凈的 法王如意寶在講這些訣竅時說 懺悔時一定要發露 也就是對所造的罪業不隱藏起來 在上師佛菩薩等所依對境面前必須具備兩種心態 一是後悔心 二是以後不再造的決心有了這兩種發心的話 不管造過什麼樣的罪業 也會得以清凈的

我們每個人過去造了很多惡業現在遇到 殊勝的善知識 依靠各種因緣 一定要一心一意地懺悔

《入行論釋·善說海》第二十九課串講

29課學習的第三品「受持菩提心」,在如何生起菩提心上,通過第二品「懺悔罪業」的供養、頂禮、皈依和懺罪四個方面,以及第三品「受持菩提心」的隨喜、請轉法輪、祈請不涅槃、迴向,凈化自相續,再通過第三品的布施,進行為利他而修心,受持菩薩戒。第三品講受戒的加行、正行和後行,最關鍵內容是正行部分:受持菩薩戒。本課主要講隨喜、請轉法論和祈請不涅槃三個頌詞內容。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辛五(隨喜)分二:一、隨喜世間善;二、隨喜出世善。

所謂隨喜《具舍論》的觀點,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隨喜在整個大乘佛教中相當重要而且一直具有無比的功德。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說「假如我們聽到別人行持善法,心裡沒有嫉妒的噁心,且誠心誠意對他的善根進行隨喜,那麼佛陀說此人能獲得同等的福德。」佛經中也有一個公案:從前,波斯匿王迎請世尊及眷屬應供,有個貧女對此積累這般大的福報資糧,實在太稀有了,發自內心非常的隨喜,獲超過波斯匿王的福報。

然而,在實際行動中,通過仔細觀察自相續,在無明的作用下,我們真正隨喜善根是沒那麼容易而且有一定的困難。學此論典,我們多要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盡量生起無有嫉妒心的善心,這一點極為重要。真實無偽的歡喜讚歎心態來隨喜,可以對治嫉妒的煩惱,可以斷除相續中的煩惱。有時候隨喜可以讓我們無勤獲得功德,只要隨喜對境的發心境界清凈。末學在這懺悔,有時候並沒做到身語意合一的隨喜,很是慚愧,要好好學隨喜。

壬一、隨喜世間善:

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以歡喜的心情隨喜一切眾生奉行消除惡趣痛苦之因的善業,積累脫離苦果享受人天安樂的福德。包括了因隨喜和果隨喜。

因隨喜是指:在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墮惡趣受苦,希望能夠獲得人天善趣的種種圓滿而修持十不善及四禪定,四無色,這些業都是不墮惡趣的因。果隨喜是指:有人往昔造過十善業或四禪,四無色,四無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沒有墮入惡趣(地獄,餓鬼,旁生) ,反而獲得了圓滿的人身,天身,阿修羅身,並正在享受各種福報,這時候應該對他們隨喜。在世間中,有些人在做一些善法,享受一些福報時,我們一定要學會不要摻雜自私自利的念頭,以純潔的喜心,發自內心,身語意合一進行隨喜,才能獲得福德。比如有朋友掙了很多錢,買了豪車和豪宅,或者獲得了好名聲,地位,不應該表面嘴巴說「多好啊,你真來不起,隨喜隨喜。」心裡確想「我擁有這些就好了,為什麼我沒有這些,那麼差,真不公平」等,這樣是不應該,應該發自內心隨喜。

假如有人造惡業,我們心生隨喜,必有同樣的過失。所以隨喜時要分清對境,隨喜一切善法,不應該隨喜惡法。這裡好提到了,隨喜的對境不同,獲得功德也不同。比如,上等者對佛菩薩的善根進行隨喜,只能得一部分功德;中等者誠心隨喜,可獲得同等功德;下等者隨喜能獲得超越他的功德。如意寶法王說凡夫人隨喜菩薩功德是沒法獲得同等功德的,要不我們早就成就了。如果他人隨喜自己的功德,也不會減少;如果投機取巧內心不純潔的隨喜別人善法,能不能獲得功德也不好說,隨喜獲得同等功德有一定的界限,情況不同獲得的功德不同,其實親自造一些善業最可靠。

壬二、隨喜出世善:分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士道善根的隨喜,二是對上世道善根的隨喜。

中士道隨喜頌詞:

隨喜積善行:彼為菩提因。

隨喜眾有情:實脫輪迴苦。

隨喜那些為了解脫所積累的一切善根和善行(修法),因為他們是獲得各自菩提果之因(因隨喜);同時,也隨喜一切有情眾生,因為他們的這些善行(修法),真正地脫離了輪迴之苦,獲得小乘菩提果位的聖者們之功德。(果隨喜)。

隨喜小乘善行包括因與果兩種,隨喜因:欣然隨喜積累作為聲聞緣覺,提之因的善行;隨喜果:隨喜眾生真正脫離輪迴痛苦獲得阿羅漢果位。

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緣起,抉擇四諦或者受持清凈的別解脫戒,應當把他當做自己的對境,生極大的歡喜心,這就是對中士道的因隨喜。若有人獲得聲聞阿羅漢果位,或者獲得了緣覺果位,如在佛陀時代,很多弟子一聞佛語馬上證悟了一來果,無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獨來果位,我們加以內心隨喜,就做果隨喜。當今已經過了釋迦牟尼佛的果法期,真正獲得羅漢果,緣覺果位的想像很少,但在這世間希求自我解脫的修行人很多,不管是修密法還是顯宗有相當一部分人希望自己從輪迴中獲得解脫,把他們當做對境歡喜心隨喜,也是中士道隨喜;還有漢傳佛教出家人,斯里蘭卡,泰國等處的小乘行人,或者看到別人行善法,應該從內心由衷隨喜。

有個公案講有 阿羅漢問世《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兩位童子取華嚴菩薩牙齒到印度的文殊講堂供養。上師告之不管怎麼樣,看到別人獲得聖果,我們一定要隨喜。

上士道頌詞:

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

亦復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意思就是說:隨喜諸佛所證得的無上究竟菩提,以及菩薩聖眾所修證的十地果德,也同樣用無比歡喜的心隨喜,能夠給予有情眾生無上安樂的,以菩提心受持,如大海般廣大功德的一切菩薩善意,以及能夠饒益有情眾生的之廣大菩薩善行。

隨喜大乘善行也包括因與果兩種,隨喜果:隨喜究竟果位的菩提與暫時果位的菩薩地;隨喜因:欣悅隨喜發心給眾生帶來安樂的如海善意以及利益眾生的善行。

大乘行人發心的果是佛的菩提和一到十地菩薩的果位,這些我們都要隨喜。真心誠意、沒有懷疑地隨喜,可以獲得巨大無邊的善根,然後通過再再思維、觀修和串習,善根會與日俱增,這是一種很殊勝的積累善根的善巧方便方法。

《般若攝頌》中說:「三千須彌可稱量,隨喜根部可量」《華嚴經》以微塵比喻宣講隨喜功德也很多。《普賢行願品》中說: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對於佛和菩薩的功德我們隨喜,功德無法衡量。

辛六、請轉法輪:

我於十方佛,合掌誠祈請,

為苦惑迷眾,燃亮正法燈

世間有許多可憐的眾生,被無明煩惱的黑暗遮蔽著,被業力繩索捆綁著,一直處於輪迴可怕的深淵中,若沒有點亮正法的明燈,他們沒有解脫的機會,這些眾生缺乏正法和善知識的引導,為了利益他們,我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恭敬合掌而祈請轉法論。

佛陀轉法輪的意義與功德:佛在世間轉了法輪,才給世間帶來了正法的光明,從而我們知道了三寶及取捨之道,知道要修行,知道本性,這些都是通過佛轉法輪的恩德才獲得的。如果佛不出世,如果佛出世之後不轉法輪,眾生就無法了知修行之道,沒辦法從迷惑和煩惱中脫離,也沒有辦法調伏自心,走向解脫。佛涅槃之後,正法留在世間,一代一代地傳承,一代一代地修學。現在我們有幸坐在這裡講聞佛法,也是因為佛轉了法輪的恩德,上師告誡我們以後不管在哪裡看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不轉法論時,一定要恭敬祈請。堪布根霍在講義里說:「如果祈請高僧大德轉法輪,自己生生世世都會得遇正法光明,不會墮入邪見的黑暗之中。」因此我們要請佛轉法輪。

辛七、祈請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

住世無量劫,莫令世間迷。

假如眾生的福報盡了,佛陀將要示現涅槃 ,我們應當在佛陀前合掌祈求:請佛陀長久住世 ,無量劫而不趣入涅槃,不要捨棄輪迴中的迷亂眾生,一定要度他們。

教證: 以前釋迦牟尼佛即將趨入涅槃時,純陀優婆塞在佛前 再三祈請住世,後來佛陀應允,又住世三個月為眾生講法(也有歷史上說是四個月)。上師如意寶以前也 講過,按照一些伏藏大師的授記,他老人家本應於六十七歲示現圓寂(跟麥彭仁波切住世時間相同),但 因為僧眾們的再三祈請,上師依靠幻化身在人間又多住了很多年。

我們若見到一些善知識將要涅槃,一定要他面前祈求長久住世。

思考題:

1、什麼叫做隨喜?隨喜分為哪幾種類型?有哪幾種說法?

答:隨,是跟隨一切眾生和聖者的善業和福德;喜,歡喜,跟隨凡夫和聖者的善根以及由此而來的殊勝安樂而產生歡喜心。

《俱舍論》的觀點,隨喜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大乘論典中,隨喜很重要。《現觀莊嚴論》第二品講了三種修道:勝解修道(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迴向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壞)和隨喜修道(令善根不壞且越來越增上),這三種修道從資糧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須具足。

隨喜可以分為世間的隨喜和出世間的隨喜。也可分為下士道的隨喜、中士道的隨喜和上士道的隨喜。世間善根可以獲得世間安樂,出世間善根可以獲得出世間解脫的安樂,世間善和出世間善分別可以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所以這兩個方面都要隨喜。

隨喜是一種心法、內在的歡喜心。我們隨喜別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身語意表示,但主要還是以心安立。隨喜的本體是遠離了嫉妒心、嗔恨心、懊惱心的一種善法,善根主要從內心安立,如自己可以誠心隨喜別人的善法、福德、安樂的話,自己也隨應修持這種善法,也可獲得如是功德。

隨喜一詞不一定用在善法上,跟隨惡業而生歡喜也是一種隨喜。如果隨喜別人的惡行,本體即是一種惡業和煩惱心,是產生惡行的因。所以,我們隨喜時,要分清對境,且要用一顆致誠的清凈心。

隨喜是積累資糧的一種善巧方便,但不是我們「巧取」的方便,最保險的功德還是自己去行持善法。

2、別人買福利彩票中獎了,見此情景你應該怎麼想?

答:頂禮上師三寶,末學的答案是,別人買福利彩票中獎了,應該發自內心地隨喜他的福報,希望他以後能中更大的獎,獲得更多的財富,不僅得到人天安樂,更希望他獲得究竟的佛果。而不能看到他中獎了,就想「我什麼時候能中獎啊?我要是能中獎該多好啊!」進而產生嫉妒心。如果這樣想的話,不是佛子所持的戒行。

3、有人認為:「見到別人行善、放生、布施,就算自己什麼都不做,一隨喜就能得到同等功德。」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頂禮上師三寶,輔導員及各位師兄晚上好,末學是16屆2班2組的徐子芳,末學今天回答的問題是:有人認為:「見到別人行善、放生、布施,就算自己什麼都不做,一隨喜就能得到同等功德。」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末學覺得這種想法不全對。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說:「假如我們聽到別人行持善法,心裡沒有嫉妒的噁心,且誠心誠意對他的善根進行隨喜,那麼佛陀此人能獲得同等的福德。」所以末學覺得如果我們在對別人行持善法隨喜他人功德的時候,心裡是不夾一絲雜念,沒有一絲的嫉妒心,嗔恨心,懊惱心,是出自內心的隨喜,那麼是有同等甚至超過的功德。但如果有投機取巧的心,自己什麼也不願去做,只想一隨喜就有功德,這能否有功德值得思考。

4、如果真心真意隨喜別人的善舉,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功德?為什麼?

末學回答的問題是:如果真心真意隨喜別人的善舉,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功德?為什麼?末學的回答是: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因為菩薩的善心不能離開隨喜,隨喜在整個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無比的功德。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說,假如我們聽到別人行使善法,心裡沒有嫉妒的噁心,且誠心誠意對她的善根進行隨喜,那麼佛陀說,此人能獲得同等的福德。值得一提的是,隨喜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對境,對境如果不同,獲得的功德也有差別。譬如,若對佛和菩薩的善根進行隨喜,只能獲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這是對上等者的隨喜,對中等者誠心隨喜,可以獲得同等的功德,對下等者隨喜,能獲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如果對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的善根進行隨喜,能不能獲得同等的功德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文殊菩薩一剎那度化眾生的無量善根,如果一隨喜就得到了,那我們早已經成就了。但與我相當的人在做善事的時候,若對她進行隨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比如我發了菩提心,另一個人只是為了世間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對他進行隨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因此,結合本題的提問,內心非常純潔,不參雜有任何的煩惱,真心真意的隨喜別人的善舉,是可以獲得同等的功德的。

5、隨喜什麼樣的善根所得的功德最大?

阿彌陀佛,頂禮上師三寶,各位師兄晚上好,末學是16屆2班2組的圓證,末學今天回答的問題是隨喜什麼樣的善根所得的功德最大?關於這個問題,上師開示中說道,雖然表面上看來,隨喜他人的隨福德分善根是一種功德。隨喜聲聞緣覺的隨解脫分善根,也是一種功德。對佛菩薩的因和果隨喜還是一種功德。但這些功德之間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如果把隨喜地對境定為諸佛菩薩或者他們的發心和行為,這個功德的卻無法衡量。佛陀在經中說,最初發菩提心的善根是無法衡量的。末學回答完畢,如果不如理如法的地方,

6、請轉法輪的必要性是什麼?在哪些情況下應該祈請大德轉法輪?

頂禮上師三寶!各位師兄晚上好!末學是2班03小組的琥珀。今天末學回答的問題是請轉法輪的必要性是什麼?在哪些情況下應該祈請大德轉法輪?

末學的回答是:世間上有許許多多的可憐眾生,他們被無明煩惱的黑暗遮蔽著,被業力的繩索緊緊捆縛著,一直處於輪迴的可怕深淵中,倘若沒有點亮正法的明燈,他們將永無解脫輪迴的機會,這些眾生缺乏正法和善知識的引導,為了利益他們,我們要祈禱十方諸佛菩薩,懇請他們轉動法輪,度化為業惑所困的苦難有情。

有些善知識對弟子的邪行生厭離心,或者因一生的度生事業已經圓滿,於是他們不再轉法輪,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善緣具足弟子若去懇切祈請,以此因緣這些大德也會重轉法輪的。


推薦閱讀:

考前突擊之案例問答題模板(二、三級通用)
入行論7課課後答題 --20170113
常見問答題 | Oat King
@初級按摩師問答題

TAG:答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