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的傳統文化與傳統性格

我的觀點錯了嗎?看看「天不怕」的評論吧!

聲明:本文屬於一種廣義的地域文化概念,但凡有點常識,都會知道:不是指所有山東人。個別人請自重,不要以一己之偏見,與全體山東人為敵。特此贅語。

傳統性格是一個地區、一個群體的文化個性,是經過文化的長期熏陶,逐步積累、認同而形成的。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祥地,一直是中國人精神上的「首善之區」、「思想文化聖地」,山東人作為孔孟的嫡傳子孫,由於飽受「家學」濡染,忠誠踐行聖人祖訓,也一直被稱作「民族文化的長子」,視為恪守傳統美德的榜樣。數千年的齊魯文化特別是儒家的思想、道德、倫理觀念、價值導向,已經深深滲透到人民群眾的文化心理中,印刻到他們的靈魂上。

近代以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特別是革命戰爭的鍛造和新中國偉大實踐的創造,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化的融合,積澱形成了嶄新的齊魯文化,塑造了山東人鮮明的性格。誠實、尚義、節儉、勇敢、豪放、奉獻等等,凝聚成山東人,一代一代與時俱進,傳承至今,形成了當代山東人精神,這就是忠誠守信、勤勞勇敢、務實苦幹、實在、執著、義氣、大度、豪爽、善良。

1、忠誠守信

「忠誠守信」是山東人民的道德信仰。「忠誠守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基石,尤其是齊魯文化的基本內涵,是山東人性格中的精神支柱。

自古以來,山東民風淳樸,悍而不刁,山東人民一向有忠誠老實、厚道本分、勤勞質樸、豪爽熱情、捨生取義、誠實守信、一諾千金的品格。忠誠守信這一優良傳統,練就了山東人民的浩然正氣,這是山東人民的驕傲和自豪。《論語·子路》指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孔子明確指出:「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庸》指出:「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又指出唯天下至誠之人才能盡人性、物性,從而能夠參與天地造化。山東歷史上「忠孝誠信」的事例不勝枚舉,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精忠報國、氣節凜然的顏真卿、戚繼光、史可法、孔尚任、左寶貴、楊明齋、王盡美、劉謙初、張自忠、趙登禹等等。

忠誠是山東人的一種至高的精神力量。「忠」為盡職、盡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民族的整體利益,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誠」為坦率、守約,言必行、行必果,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忠誠就是赤誠無私、誠心儘力。人常說 「自古山東出好漢」,就是因為山東人具有忠誠不二的天性,忠誠一直被山東人當作美德來頌揚。忠誠是一種品格,是山東人的品格,忠誠構築了山東人生生不息的特質,而這忠誠的信念厚重地滲透沉澱在山東人的心靈深處,一旦他們認準了值得為之忠心耿耿的事或人,就會忠誠有加,不會有絲毫懈怠。

對國家無限忠誠,就是熱愛祖國,堅決捍衛國家的獨立、主權和民族尊嚴;對人民忠誠,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的利益勇於獻身;對理想與事業忠貞不渝,就是要追求真理,不畏艱難、銳意進取。抗日戰爭爆發不久的1938年春,中國軍隊在山東台兒庄地區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重創日軍兩個精銳師團,殲滅萬餘人,取得抗戰初期最大的一次勝利。台兒庄大戰悲壯的戰史,彰顯了中國軍人對國家對民族的赤膽忠誠。解放戰爭期間,「山東南下幹部」10餘萬餘人,他們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為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拋家舍業,別妻離子,把生命和熱血獻給了遠隔千山萬水的南方區域。他們分別在冀魯豫、鄂、皖開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征糧征款、支援前線、建立政權、擴大革命武裝;他們過長江,到蘇、浙、贛的老蘇區開闢新的解放區,支援江北解放區對國民黨軍隊的戰略反攻,建立大軍渡江作戰的前方基地;他們奔赴福建和大西南,參加當地的接管和政權建設;他們越雪山、穿苗嶺,到達貴州並紮根新區,為當地的解放和建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們入福建投入到炙熱的剿匪、反霸和土改鬥爭中,將自己的熱血、青春乃至生命融入進了八閩大地的解放、建設事業中;他們挺進重慶、川東、川南、雲南和貴州進行了建設新西南的工作;他們進駐上海,接管了上海偽警察訓練所、偽警察局、博物館等單位,為穩定上海局勢作出了貢獻;他們參加解放海南戰役,把生命和熱血獻給新中國的解放事業。

守信是山東人的一種立身處世的準則。誠實是守信的思想基礎,守信是誠實的外在表現。「誠實」是真實不欺,「信」就是說到做到。誠實側重於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對自己內心思想、情感的表達是真實的。守信側重於對自己應承擔、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的忠實,毫無保留地實踐自己的諾言。誠和信是內心和外部行為合一的道德修養境界。關於「信」,孔子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顏淵篇》指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憲問篇》也指出:「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首!」可見,「信」是立人之本、萬行之源。

誠實守信,就是忠誠老實,信守諾言,說話算數,講信譽,重信用,履行自己應承擔的義務。就是光明磊落,表裡如一,為人正派,清白做人,就是求真務實,艱苦奮鬥,為國家、社會和人民做出更大貢獻。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信守誓言無怨無悔,為了世界和平,為了祖國安寧,他們跨過鴨綠江,與美帝國主義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正義鬥爭,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浴血奮戰,克服困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在戰爭中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的36萬人中,有14萬人長眠於朝鮮的三千里江山,其中山東兒女共有19685名。他們用生命踐行了對祖國、對人民、對和平事業的忠誠信諾。

2、勤勞勇敢

「勤勞勇敢」是山東人民的優秀品格。勤勞是創造一切財富的源泉,中國人民歷來把勤勞作為立身立國的根本,認為「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強調「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倡導「克勤為邦」,「業廣為勤」。「勤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鮮明特徵,也是山東人民的鮮明特徵。「勇敢」就是堅忍不拔,迎難而上,無私無畏,百折不撓。

山東悠久燦爛的文化和革命傳統孕育了山東人的勤勞勇敢精神。山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儒家文化中的「節用」、「薄斂」、「富民」、「博施」、「使民以時」的思想,養成了山東人民勤勞勇敢、艱苦奮鬥、堅忍不拔的品格。山東人民富有光榮勤勞勇敢的革命傳統。近代以來,在推進民族解放事業的歷程中,無不彰顯出山東人民勤勞勇敢的品格。

勤勞勇敢作為一種精神,是一種表現人類文明狀態的先進思想,是先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有機統一和科學概括。作為人生觀,勤勞勇敢代表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它激勵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作為,其基本內容包括有理想、有志氣、熱愛人生、發奮圖強、自強不息等。作為價值觀,勤勞勇敢反映了人生目的和衡量人生意義的正確價值取向,無私奉獻、吃苦耐勞、以苦為樂、不怕犧牲是其基本原則。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這種價值觀的應有之義。

正是山東人民所具有的「勤勞勇敢」的品質,才能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著輝煌。

3、務實苦幹

「務實苦幹」是山東人民的價值理念,是山東人民一貫的優良作風,是山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齊魯兒女用自己實幹苦幹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齊魯文化。二千五百年前,50多歲的孔夫子率門徒14年周遊列國,漂泊無定,到處碰壁,吃盡人間楚苦。孟子高度歌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這種「苦其心志」精神的感應下,齊魯大地出現了很多以吃苦為榮而著稱的仁人志士,如金、元時期著名道士邱處機不顧70歲的高齡,毅然冒險西行赴詔。一路上跋山涉水,險阻艱難,他全然不顧,一心只希望通過自己的苦修、苦煉、苦行為北方人民做點事情,讓人們安居樂業。元代著名政治家張雄飛,為官一生,始終堅守「廉、勤、剛、正」四個字,他苦行以取廉,苦幹而勤政,苦煉以行剛正。邱處機、張雄飛,一道一俗,但都堅守苦己心志以得正果的信條。山東人天然普遍具有一種「苦行主義」,以苦為本,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成為民眾內心的真實體驗。他們堅定地相信唯有堅忍不拔、雷打不動的頑強勞動精神才是人生在世獲得衣食的根本。

闖關東,這個詞是山東人最為熟悉的。每一個家庭或宗族中,至少有一個人闖過關東。自清代,山東移往東北的流民在700~800萬人之間。民國以後,還有許多山東人下關東。據統計,現在的東北人中,有60~70%以上的祖籍在山東。闖關東的山東人在所有到東北拓荒的人中是最能吃苦的。他們化田野為田園,他們在近代東北工業、交通運輸業中從事艱苦創業的勞動,「勵精克己,勤儉耐勞,富於團結力,勞動者互相扶助,商人互通緩急,恰如一大公司」(《滿洲地誌》),山東人成為開發東北之主力軍。山東人的這種吃苦精神不僅為國人所公認,而且在國際上都很有名。德國人利希霍芬曾經說,就吃苦而言,沒有比山東人更優秀的鐵路工、礦工了,作為單個人來說,歐洲人也不會超出其上。

山東人這種吃苦的能力既有自然環境磨練的結果,也有天性遺傳因素,更有文化、精神的教誨和榜樣的力量。吃苦耐勞的精神造就了山東人務實肯乾的民風。

4、實在、執著、義氣、大度、豪爽、善良

山東人精神是由內涵豐富的優良的山東人品格組成的,山東人的實在、執著、義氣、大度、豪爽、善良等無不散發著山東人特有的人性光輝。山東人的「實在」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齊魯大地的淳樸民風,孔子在《論語》中即指出,「巧言令色,鮮矣仁。」認為花言巧語的人是不道德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認為「實在」這一品質就是「浩然正氣」,而不是「斤斤計較」。山東人有著堅韌的「執著」個性。《論語·泰伯篇》明確指出:「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子路篇》指出:「剛、毅、木、訥近仁。」孟子更是主張做人應該培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山東歷史上曾子、墨子、孟子、莊子、扁鵲、魯班、劉勰、鄭玄、王羲之、諸葛亮、匡衡、李清照、辛棄疾、蒲松齡、武訓無不是執著於「道」的山東人。

山東人粗獷豪邁,義薄雲天,不平則鳴,有著恢弘的俠義氣度,「山東大漢」這一美譽也總是與山東人的「義氣」、「大度」的性格密切相關。孔子即認為,人生一切事情都要以「仁義」作為最高權衡標準。《論語·里仁篇》又指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子路篇》指出:「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意為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善良人問心無愧。山東人向來的傳統就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湧泉相報,以自己的正直大度來回答別人對自己的誤解,正如《顏淵篇》所指出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正是山東人「大度」性格的體現。孟子所追求的集「義」與「道」」的「浩然之氣」也正是儒家的「大度」品格。山東歷史上婦孺皆知的《水滸》是這一特徵的典型代表。而山東人的「善良」即「仁、義、禮、智、信」的「仁」,它源於人們心底的「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篇》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論語》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善良是山東先民們一直留傳下來的優秀品格。(資料)


推薦閱讀:

沒文化有多可怕?明明只愛看臉 偏偏要說低調有內涵
唯有崇拜自己的人,才不會被時間打敗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圍棋國手有很多是少見的姓?
玉樹的唐蕃古道在我國歷史上曾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TAG:性格 | 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山東 | 山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