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真相

朝鮮戰爭真相(1)2005-07-01 16:30:55    【大. 中 小】 查看評論三年零一個月的朝鮮戰爭結束時,朝鮮北南雙方的分界線略有變化,但基本維持了戰爭開始前的格局。戰爭使分界線南北有上千萬人妻離子散,雙方的緊張對峙一直延續至今。這場戰爭中死傷了幾百萬朝鮮平民,各方作戰人員比較可靠的傷亡數字是:美國14.2萬、南朝鮮30萬、北朝鮮約52萬、中國90萬。戰爭中最可歌可泣不是統帥、將軍,而是獻出了血肉之軀的普通軍人。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全部戰爭費用多達100億美元。中國人流了很多血,損失了很多財產,雖然通過戰爭鞏固了新政權,但客觀的外國史家都認為戰爭的消極影響要多得多。由於蘇聯代表有意退出,使一些不利於中國的提案在聯合國得以通過,中國被排除於聯合國達二十年之久,嚴重影響了中國同世界的交往,阻滯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朝鮮戰爭之前,美國在台灣島和台灣海峽沒有軍隊。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50年1月5日發表的聲明中曾明確表示,美國無意保護台灣島上中國國民黨人的殘餘力量。國務卿艾奇遜也把台灣劃在美國在亞洲的防禦線之外。戰爭爆發後,美國改變了戰略方針,由於美國第七艦隊插手,使中國無限期延緩了統一台灣的目標(有材料說蔣介石得知朝鮮戰爭爆發時欣喜若狂,不亞於當年聽說日本人炸了珍珠港)。蘇聯領導人支持中國出兵朝鮮,希望中國人和美國人打下去(如果不是斯大林1953年3月去世,戰爭可能還不會在這一年停下來),卻沒給中國無償援助,給的東西都沒少要錢。中國1950年後借了蘇聯13.4億美元,其中多數用於購買朝鮮戰爭需要的軍用物資。蘇聯賣給中國的卻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剩下的舊武器(這也是後來中蘇交惡的原因之一)。朝鮮戰爭結束後,中國人勒緊褲帶連本帶利還了好多年債,就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很多中國人吃不上飯的日子,中國還在用糧食、豬肉、雞蛋等食品還蘇聯老槍舊炮的錢。美國人都看明白了:克里姆林宮感到最高興的,莫過於擴大朝鮮戰爭,把紅色中國也包括在內,而蘇聯在這場衝突中,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不投入一兵一卒。(奧馬爾·布雷德利語)最簡單的道理是:三個大國中的兩個打得不可開交,得利者肯定是袖手旁觀的另一個。朝鮮戰爭使美國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亞洲的投資大部分投在了日本,日本在朝鮮戰爭期間利用生產軍需品大發其財,迅速恢復了在二戰中崩潰了的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日本歷史學家中@②嶺雄撰寫的「朝鮮戰爭」一節中說:「朝鮮戰爭是一場有國際背景的內戰,它反映了現代朝鮮人民悲苦的歷史。一方面,它固化了這個國家的分裂狀態;另一方面,它支配了戰後亞洲的國際環境。由於這個緣故,它可以被看成現代史上劃時代的事件。」美國人認為,朝鮮戰爭是美國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中國都做對了嗎?中國有沒有更好的選擇?中國人是不是應該對這場過去的戰爭有新的思考,從經驗教訓中得出正確的認識,以恰當應對世界未來的挑戰。讀歷史不是輕鬆地看小說聽故事,而是對生命和鮮血的沉重思考,沒有歷史的思考,付出的將會是現實的慘痛代價。戰爭史是記錄政治家、外交官和元帥將軍們功過得失的歷史,更是成千上萬普通軍人和百姓血肉寫成的歷史。我讀戰爭史是想知道戰爭為什麼發生,只有人們都知道戰爭為什麼發生才能防止戰爭。我崇敬那些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戰死疆場的人們,我也為那些對戰爭真相併不清楚便死於戰場的人們感到深深的悲哀。字型檔未存字注釋:@①原字日加希@②原字山加烏註:中華網轉載此文不代表中華網同意本文觀點轉自:歷史風雲網朝鮮戰爭真相完全版 [複製鏈接].pcb{margin-right:0}

(英文:"Korean War ";韓國:"????/韓國戰爭或??? ??/6.25事變;朝鮮:??????/祖國解放戰爭;中國大陸:抗美援朝;港台:韓戰)  朝鮮戰爭,是一場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意識形態之戰,是美蘇兩強爭霸在朝鮮半島的體現。美國、蘇聯與中國三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戰爭於1950年6月25日朝鮮軍隊突襲韓國開始,1953年7月27日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由於沒有簽訂和平協議,「技術上講」這場戰爭仍然沒有結束,朝鮮和聯合國軍依然處於戰爭狀態。主要的參戰者除了南北兩韓外,還包括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國,以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5個國家根據聯合國的決議派小規模部隊參戰。蘇聯空軍的航空兵部隊與高炮部隊參加了朝鮮戰爭防空作戰。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本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半島被以北緯38度線為界劃分為兩個部分,由蘇聯、美國分別駐軍,以解除朝鮮半島上的日本軍隊武裝與日本的政治經濟殖民統治。美蘇雙方首先是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半島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  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准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半島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半島分成了南韓與北韓。1948年5月韓國舉行了總統大選,親西方的李承晚(???)當選總統,1948年8月大韓民國宣布建國。1948年9月,朝鮮建立了信仰共產主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為領導人。年底,聯合國安理會承認大韓民國政府為合法政權。朝鮮半島形成了兩個意識形態上敵對的政權。但根據歷次大韓民國憲法以及歷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南北兩韓雙方都認為朝鮮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 戰前南北雙方軍事力量的組建  當時的韓國軍隊武器匱乏,沒有重炮、坦克以及空軍,軍官多為二戰時期日本或滿洲國軍事學校出身,如後任總統的朴正熙,歷任師長、軍長、參謀總長的白善樺等。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所發表的講話中,將朝鮮排除在美國的防禦範圍之外。美國遠東軍隊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在接受訪問時,也將朝鮮和台灣劃在美國在東亞的防禦範圍之外。而副國務卿迪安·臘斯克(Dean Rusk)在6月20日接受國會質詢時也表示戰爭不太可能爆發。   朝鮮人民軍1948年2月精心準備建立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軍隊。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很快就建立起了有效的步兵、摩托化旅和邊防警察,而蘇聯還向朝鮮人民軍提供了大量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從1946年起蘇聯就培訓了幾千名朝鮮軍官,每個師還配約有十五名蘇軍顧問,再加上大批曾在中國東北與中國關內參加過中國抗日戰爭與內戰、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官兵,朝鮮軍隊的實力確實是韓國所無法匹敵的。為保證軍隊的政治向心力,朝鮮人民軍軍官均由抗日老兵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未與日本合作的人擔任。 戰爭爆發  1950年5月,大韓民國進行了新的一輪大選。李承晚總統的政黨只保住了210個席位中的 22席。   1950年6月7日,朝鮮領導人向南北兩韓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日在整個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號召為此目的於6月15日至17日在海州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朝鮮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此事是否屬實還有所爭議)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聲稱,李承晚在美國操縱下突然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行了全面的武裝侵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外國文出版社1958年)。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目前廣泛流行的觀點認為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兼朝鮮人民軍司令官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大韓民國的突然進攻。當時大韓民國國防軍三分之二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首爾就失守了。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攻佔台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還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在蘇聯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議中國代表席位被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繼續佔有而缺席的情況下,以13對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動議得到通過,但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時蘇聯駐聯合國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議,蘇聯代表應於6月底前返回安理會,以便行使否決權,反對聯合國通過不利於朝鮮的決議,但被斯大林拒絕了。這就使聯合國順利通過了上述三個決議聯合國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與大韓民國國防軍均歸駐日的美軍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在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首爾,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日則佔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遠接近地的洛東江一帶。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並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   9月15日,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首爾。   此外,由於在二戰後,美國為了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美國秘密和日本單獨媾和。在美國的的授意下,日本在朝鮮戰爭中秘密派出了掃雷部隊,是二戰後首次向國外派兵。 美軍越過三八線  美國原先將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的計劃因戰事進展極其順利而有所改變。麥克阿瑟將軍要求乘勢追擊,將共產主義逐出整個朝鮮半島。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但是總統要求麥克阿瑟只有在中國和蘇聯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攻擊朝鮮。次日美軍部隊就進逼三八線,10月1日韓國第一批部隊終於進入朝鮮作戰。   中國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將第四野戰軍的朝鮮族部隊以師為單位按金日成的要求轉交給朝鮮,構成朝鮮人民軍步兵主力。1950年5月底,金日成派密使至北京,但毛澤東主席表示了對美國參戰的擔心,並在戰爭爆發後,仁川登陸前,多次提醒金日成和朝鮮人民軍,指出仁川將會是美國登陸地點。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在7月13日即成立東北邊防軍,抽調4個軍及炮兵部隊,積極備戰。8月5日,毛澤東電告東北邊防軍領導,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戰準備,在9月上旬能夠出動至朝鮮參戰。此時朝鮮人民軍還在朝鮮南部洛東江一帶作戰,聯軍僅守住釜山防衛圈(僅占朝鮮國土3%)一小塊地區。   仁川登陸後,朝鮮局勢逆轉,中國政府幾乎每天都通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9月30日,總理周恩來在政協國慶大會上發表強硬講話,10月3日凌晨美國部隊大規模進入朝鮮前,周恩來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要他轉告美國政府:「我們不會坐視不顧,我們要管。」   中國雖然做出強硬聲明,高層領導人內部意見卻不一致,大部分傾向於不參戰,因為中國歷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捲入這場戰爭對國家發展不利。前蘇聯解密檔案表明,斯大林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首腦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中國政府仍然未能對參戰與否做成最後決定。周恩來趕赴莫斯科跟蘇方討論參戰問題。10月4日,中國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奉命抵北京商討朝鮮問題,10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才最終決定介入朝鮮戰爭。中國政府作出這個決定直接原因是美國飛機轟炸中國丹東的文物市場,中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如被佔領,將會更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政府十分顧慮麥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朝鮮後繼續向北進軍,威脅到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即使美軍不襲擊中國,一個與中國有長達1000多公裡邊界線的國家落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也是很大的威脅。而如果朝鮮亡國,中國勢必要讓金日成在中國的東北設立流亡政府,但這對中國十分不利,因為將為美軍侵犯中國東北提供了強有力的借口。同時,由於美軍進入台灣海峽,迫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止解放台灣的渡海戰役,讓中國直接感受到美國的威脅 。 基於這些理由,中國政府最終決定出兵朝鮮,抗擊美國。   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部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為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積極開始臨戰準備,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縣)渡鴨綠江入朝作戰。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軍大舉進攻前,與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會面。麥克阿瑟保證不會侵略中國,並且自信地表示中國「無意參加這場戰爭。當今是我們強大而中國軟弱的時代,若中國部隊渡過鴨綠江,我就要使他們遭受到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屠殺。」他同時還認為戰事將在感恩節前結束,稱要讓美國的子弟兵回家過這個美國的傳統節日。   當然此時麥克阿瑟是有理由對戰事感到樂觀的。10月11日大韓民國國防軍佔領元山,10月19日(同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跨過鴨綠江,不過當時美軍還不知道具體情況)美軍就已經佔領了平壤,朝鮮政府遷往江界市。大韓民國國防軍陸軍第六師的部隊已進抵鴨綠江畔楚山郡,美國空軍飛機多次進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市附近的機場與交通線,勝利似乎就在眼前。   但是,中國人民軍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當天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突然對敵軍發起攻擊,用了一個多小時便佔領了溫井,殲滅所有敵軍。該次戰役也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這場戰爭定義為「為援助危難的友好鄰邦和保家衛國而戰」,實際是履行共產主義陣營的國際義務,扶助弱小的共產主義鄰邦防止其滅亡。 中國的參戰  如上所述,中國高層在10月初就已經基本確定要派兵入朝參戰,但是由於蘇聯方面顧慮美蘇迎頭相撞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不願意提供空軍掩護,派兵計劃一直沒有執行。10月9日周恩來親自訪問莫斯科,與斯大林討論朝鮮問題。但是雙方還是無法就該問題達成協議,甚至一度在10月13日宣布放棄,準備讓金日成到東北組建流亡政府。不過經毛澤東與其他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高層討論決定最終還是出兵參戰,但要求蘇聯方面最遲在兩個半月內提供空軍掩護,還要負責中國各主要城市的領空安全。斯大林最後也在17日同意了請求。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今稱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輯安(今稱集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中朝邊界鴨綠江,10月25日發動突襲。   聯軍並未料到中國會在未對聯合國宣戰的情況下出兵,而且此前前方的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國軍隊已經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全面告捷結束,中方宣稱殲滅了3萬5千名聯合國軍士兵。   雖然第一次戰役慘敗,麥克阿瑟依然堅持中國出兵只是象徵性的,但同時他也承認「聯合國軍全部被殲的危險」,因此建議應該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地區,但是美國杜魯門政府顯然意識到在二戰剛剛結束後就立即與中國作戰將有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認為應該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而中國的參戰,令杜魯門政府再度改變政策,稱朝鮮半島的統一可以「日後再談判」,顯然拋棄了之前要一鼓作氣統一朝鮮的策略。   11月24日,麥克阿瑟發動了對清川江以北中朝軍隊的進攻,並宣稱要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示形於敵,誘敵軍進入戰役發起線後於11月25日發動第二次戰役,在西線戰場使用志願軍第38軍、42軍從左翼突擊美軍第8集團軍縱深。美韓軍被迫全線突圍南撤至三八線,12月5日棄守平壤。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推進至三八線以南50英里處,漢城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佔領。   杜魯門政府的另一個心患竟是自己的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在朝鮮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麥克阿瑟不顧政治目標,而僅僅追求軍事上的利益,這種行為其實會使任何一場衝突升級為世界大戰,而這在核武時代是非常危險的行為。麥克阿瑟提出過多次針對中國的攻擊,如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動用原子彈轟炸中國東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請蔣介石軍隊參戰等,都一一被杜魯門駁回。4月11日,杜魯門最終決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李奇微將軍接任。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是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樣知悉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杜魯門對他的羞辱。   此時的美國已經發現自己陷入朝鮮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個陌生的戰場打一場前途未卜的戰爭。因此美國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戰建議,但在順利的戰爭形勢面前毛澤東認為中國有能力將美國軍隊逐出朝鮮半島,他在給彭德懷的指示中稱現在停火「將給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熱打鐵,統一朝鮮。   很快地,毛澤東就不得不對其決定付出代價。4月,戰事再度大逆轉,到5月份,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過三八線,中國軍隊損失慘重。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1953年7月雙方簽署停火協議,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三八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直到52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戰爭傷亡統計  據中國方面的統計,朝鮮戰爭期間中國志願軍傷亡50萬餘人次,陣亡約18萬3千人,扣除多次負傷人次,負傷22萬人,合計傷亡39萬人。中朝軍隊傷亡總人數約63萬人。   聯合國軍方面,美軍傷亡約14萬人次。其中陣亡美軍36529人,負傷10萬餘人次,扣除多次負傷後的負傷人數不詳。韓國方面數字並未有結論,許多早前公開數字包括平民傷亡,但無論如何,以韓國人力,不可能有多達百萬軍隊傷亡。近年根據當年人口普查資料推斷,所謂傷亡失蹤百萬應該是軍民合計數字。韓軍的傷亡約在30萬-40萬之間。對平民的屠殺  朝鮮戰爭中,有確鑿證據證明美軍有屠殺平民的行為。   美軍方面,由於擔心朝鮮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難民,因此在混亂狀態下對成群的難民進行掃射。目前已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為有老根里事件,以及朝鮮宣稱的信川郡大屠殺。此外美國飛機還對城市及平民目標進行了轟炸。韓國軍隊方面,在韓國軍隊收復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佔領的朝鮮城市及鄉村中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朝鮮勞動黨黨員和被懷疑為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   朝鮮人民軍方面,在戰爭初期佔領韓國大部分領土後、以及美軍仁川登陸後被迫撤離韓國時,在韓國各地區進行甄別,對韓國政府官員、軍官、警察、憲兵、資本家、商人、知識分子、教師、記者、地主、宗教人士,以及上述人員的家屬進行了大規模逮捕和處決。戰俘  1951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第五次戰役之後,中美雙方對峙在「三八線」附近,戰爭進展到了和平談判階段,但是停戰一直沒有實現,其中一開始是因為軍事分界線問題,雙方僵持了近半年,終於使美國人同意了我方的「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建議。其次是關於戰俘的處理問題,就這個問題致使戰爭延長了1年之久,從而成為停戰簽字的惟一障礙 。  1951年7月10日談判開始到10月25日,雙方在用了44天,開了32次代表團大會和小會的情況下中斷了63天之後,會址由開城遷移到板門店。  開城談判確定了5項談判議程,具體是:一是通過議程。二是作為在朝鮮停止敵對行動的基本條件,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地區。三是在朝鮮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四是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五是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到11月底歷時4個多月,只有第一項通過議程和第二項即軍事分界線問題達成了協議,第三 項議程的談判剛剛開始,第四、第五項議程尚未討論。  板門店的談判於12月11日討論第四項「關於戰俘安排的問題」。本來戰俘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因為處理戰俘,既有國際戰爭的慣例,又有日內瓦會議之國際公約的約束。可是由於美國人別有用心、從中作梗,處理戰俘就成為停戰進程中一個重大障礙。沒想到他們在遣返戰俘問題上出新花樣,搞出一個「自願遣返」的原則來反對和抵制「全部遣返」的國際原則,這也是朝鮮戰爭久談不決,談打交織的癥結所在。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自持國力雄厚 以霸權主義的姿態隨意改變國際原則,無視世界人民的利益的真實嘴臉。  第五項議程於1952 年2月達成協議,第三項協議的達成與第四項協議是相輔相成的,戰俘問題解決不了,實現停戰就是一句空話。因此,以後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簽字為止,都是圍繞著戰俘問題而進行戰爭和展開討論的,就是這個戰俘問題致使戰爭延長了1年多的時間。  當時接送美軍代表的司機在一起打賭,看這次談判要多少時間能夠達成協議,最少的說7天,最多的說也不過3個月。誰也沒有想到,僅戰俘一項就花去了1年多的時間,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影響  朝鮮戰爭對交戰各國都有深遠的影響。 韓國  韓國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朝鮮方面開戰。4.16運動後,李承晚下台,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此後朴正熙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 美國  美國在朝鮮有數萬人陣亡,而且幾乎就要與中國和蘇聯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爆發全面戰爭。杜魯門政府當時做出的將朝鮮戰爭的規模限制為局部戰爭的政策,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經過了越南戰爭後的美國人,幾乎已經遺忘了這場戰爭。因此朝鮮戰爭又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朝鮮戰爭也令美國人首次意識到,戰爭的威脅隨時存在。戰爭結束後,美國軍隊人員數量增加了兩倍,軍費開支大幅度上升。 中國大陸  中國在朝鮮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在內的十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陣亡於朝鮮半島。由於朝鮮戰爭,台灣問題成為懸而未決的「歷史遺留問題」,至今未獲解決。但是,中蘇關係因朝鮮戰爭中中國堅定地反對「帝國主義陣營的侵略」而密切起來。蘇聯打消了中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建設全面的工業基礎,這些援建項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幾十個工業項目被合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為中國打下了冶金、石油、礦山採掘、煤炭、發電、電力裝備、機械製造、紡織、造紙、製糖、航空、航天、交通鐵路、國防兵器製造等全面的科研生產基礎,中國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建設道路。 蘇聯  戰爭對蘇聯的影響就十分複雜。一方面來看蘇聯是最大的贏家,戰爭令中美爆發直接衝突,而自己則從未正面介入。戰爭削弱了美國的實力,把美國超強的國力軍力從歐洲鐵幕一線的爭奪轉移到朝鮮戰爭的泥潭。為蘇聯爭取了時間在二戰後的廢墟上治療戰爭創傷,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而美國人則始終相信蘇聯是真正的幕後指示者。美國的國防軍費開支在戰後增加三倍,主要就是針對蘇聯。西方陣營也開始聯合對抗蘇聯。 日本  日本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戰爭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物資採購,對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復甦,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台灣  對當時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而言,朝鮮戰爭的爆發及中國的參戰使得美國認識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宣布台海中立化,阻止了中國共產黨渡海攻台及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企圖。有史家稱韓戰為「國民黨的西安事變」,挽救了國民黨的危局。朝鮮戰爭各國傷亡資料參戰國 參戰軍隊人數 傷亡人數 朝鮮 260000 214899 中國 2300000 401401 澳大利亞 2282 304 比利時 900 99 加拿大 6146 309 哥倫比亞 1068 140 衣索比亞 1271 121 法國 1119 288 希臘 1263 196 荷蘭 819 120 盧森堡 44 2 紐西蘭 1389 31 菲利賓 1496 112 南非 826 20 韓國 590911 58809 泰國 1294 129 土耳其 5455 741 英國 14198 722 美國 302483 172847

推薦閱讀:

1895年 紐約時報:清國官場腐敗危及人類道德 2010-04-29 01:27 星期四   下面是《紐約時報》1895年3月11日發表的一篇述評,此時,中日甲午戰爭剛剛結束,日軍全勝,清軍大
甲午印鑒(32)咀嚼120年前那場甲午戰爭(中)
美國建國史話(130):與印第安人的戰爭(2)
為何戰俘被集體屠殺時不會反抗?
護國戰爭的醞釀和雙方作戰準備

TAG:戰爭 | 朝鮮 | 真相 | 朝鮮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