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方花鳥作品欣賞
王明方,男,1957年生。現為西安中國畫院畫家,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灞橋區灞橋書畫院院長,國家二級美術師。花鳥作品多次獲全國書畫大展金獎,並被報刊電視等數十家媒體做專題報道。同時為中南海、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陝西省圖書館等單位收藏。2006年4月在西安中國畫院舉辦個人花鳥畫作品展。2000年至2011年與張皓老師先後5次在西安和咸陽舉辦師生聯展,2011年5月在陝西美術館與全國著名畫家江文湛.張雪丹,衛俊賢,宋國琦等13人舉辦寫意花鳥畫聯展。2011年9月6日至10月6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館舉辦個人花鳥畫作品展。出版有《王明方花鳥畫集》、《國畫家—王明方》、《中國名家藝術成就展系列—王明方》《王明方花鳥畫》等個人專輯。
美出自然 境由心造——讀明方花鳥畫郭義民
客廳里,懸掛著明方的花鳥畫。一幅是四尺整張《大吉圖》,一幅是四尺對開條幅《居高聲自遠》,另一幅則是四尺斗方《秋風秋雨潤心扉》。畫兒里,花草樹木是鮮活的,雞兒、雀兒、蟬兒是鮮活的,所有生命都蓬勃著生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仔細品味這些形神兼備,濾去塵世喧囂的畫兒,一顆心如沐春風,安逸寧靜了許多,忽然覺得我這不起眼的小小的客廳,也蓬蓽生輝,溫馨敞亮了許多。
明方的畫,畫里有詩,詩畫交融,清新淡雅,於揮酒自如中見雋永,於童心質樸中見飄逸,讀他的畫如同欣賞一篇篇耐人咀嚼的藝術散文,看似質樸無華,但卻親切自然,別有一番人生的真味。有道是藝無止境,沒有捷徑可走,從師法自然,到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無不滲透著作者的心血與智慧,明方深諳此理,所以每每動筆之先,總要琢磨一番,三思而後行。明方作畫,既不跟風,也不追求以怪異的絕招取勝,但筆下有法,控放自如,始終將功夫下在實處,默默地從傳統藝術精髓這口深井之中吸取營養,並在與大自然的親切擁抱中獲取靈感,將自己的性情融入筆墨,既注重於意境的深遠,又著力於情景交融。他筆下的畫,幅幅皆為傾情之作,精品、商品、贈品一視同仁,從不馬虎。這種處事認真,耐得寂寞孤獨的務實精神,在時下浮躁、功利的書畫圈內,委實是難得一見得。我之所以欣賞明方的花鳥畫,原因有三:一是他的筆墨路數純正,傳統繪畫元素用得爐火純青;二是格調高雅,文化內函豐厚;三是生活氣息濃郁,清新可人,看後神清氣爽。在明方的畫里,看不到嘩眾取寵討巧賣乘的旁門左道,筆墨處處洋溢著淡雅平和的自然之美,無論尺幅大小,明顯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與自然相生、依存和最終回歸的意義。他不僅將筆墨視為技法,著意於繪畫語言的寫形功能,而更多思考的卻是筆墨的傳情作用,從而於不經意間顯露出其高雅淡然的運墨心境。所以,在他的畫里,總能看到他嫻熟的筆墨精心點綴於其間的一個個被人性化了的小精靈——一隻居高歌吟的秋蟬,一對枝頭呢喃的小鳥,一隻輕盈漫舞的蜻蜓,抑或三二隻忙碌於花間辛勤的小蜜蜂……,而這些常常被人忽視的小生命,在他的筆墨下卻獲得了靈性,一個個神彩飛揚,生動傳神,巧妙地融入作者精心創造的畫境之中,由不得令人眼前一亮。站在他的畫前,仔細觀賞這些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佳作,常常會勾起你散落在記憶之中的童真童趣,讓你重溫那段久違了的悠悠歲月帶來的感動,禁不住陶醉於其間了。故而明方的花鳥畫,走著一條「緣情」而「尚意」的道路,而且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一點的確是難能可貴的。愚以為,明方的畫之所以耐看耐讀,是因為厚積的文化意識以單純素樸的形式自然流出的。畫如其人。在他的作品中,竹是不可或缺的題材之一,明方就象活靈活現於他筆下的有節有骨的《風晴雨露竹》,在滄桑歲月的交替中,他誠實做人,不慕虛名,苦其他心志,藝海行舟,一門心思經營著自己的藝術家園。數十年來,明方在花鳥畫的創作實踐中,始終以繼承傳統文脈、開拓創新的精神指導自己的藝術實踐,自覺傳承優秀先進的民族文化傳統,並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求新求變。為了拓展自己的藝術視野,豐富自己的藝術素養,力求實現作品「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和諧統一,他畫外求功,廣泛涉獵諸多藝術門類,一面潛心拜讀名家大師的經典之作,一面研讀唐詩宋詞及古今文藝經典,從中級取營養,致力於作品的詩意化追求,從而增強了畫面的藝術感染力。生活是藝術的唯一源泉,數十年來,明方堅持深入生活,師法自然,那厚厚的幾十本寫生筆記,記錄了他天南地北親近大自然的足跡。老天總是眷顧那些為事業痴心不改的人,經多年的苦修與奮鬥,曾經是一位中學教師的王明方,於1991年加入省美協,2003年成為西安中國畫院畫家、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現已出版個人國畫專集三部,不僅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繪畫作品,還多次榮獲全國書畫大展金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作品已有了自家面目,形成清新高雅有情有趣有骨有香的藝術風格。而他和他的花鳥畫也正走進一些收藏家的視野,引起陝西畫壇方家、學人的關注。成為眾多書畫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實力派畫家之一。
當然,成績只能說明過去,而藝無止境,明方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若心人天不負」,憑著他對繪畫事業的虛誠與苦心,最終成其大業只是個時間問題。
收穫,永遠屬於辛勤耕耘的人。
胸有成竹品自高評 方
議及藝道,人們以為大凡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必須具備兩種品格:一是要有執著追求,奮力拚搏的精神;二是要有敏銳的悟性和創作激情。青年國畫家王明方可謂兼而有之。
明方幼喜愛繪畫,初學從臨摹起步,獨對青燈,苦下功夫,年復一年,樂此不疲,為其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拜師於張皓先生門下,入室十餘載,悉心研讀恩師及今古名家的畫品、藝德,獲益匪淺。由於他的敏銳好學,勤而聰慧,加上良師的嚴格訓導,鑄就了他堅毅刻苦,努力向上的品格。明方的痴畫似乎出於一種淳樸的天性,因而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平和淡泊的心境,沒有嘩眾取寵的虛榮,沒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只知埋頭作畫,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走,在孤獨中尋求寬慰,在探索中步步登高。歷經十多年的苦修,這位出生於普通農家的青年國畫家,硬是以其既具古典內涵,又有時代風貌,令人賞心悅目的國畫作品,鮮鮮亮亮地展露於長安畫壇。
明方擅長花鳥,尤以月季墨竹見長;早期作品似乎受導師的影響太深,未能形成自家風貌。隨著閱歷的增長,視野的拓寬,使他深深體味到,生活乃是藝術的唯一源泉,倘若只重古人名人而忽略了生活,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創作生命會隨之而枯竭,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話。因之,他將深入生活,潛心悟道貫穿於自己的藝術探索之中,並在實踐的基礎上突破自我。十多年來,他幾乎用去星期日及寒暑假的所有時間,身背畫板,自帶乾糧,遍訪名山大川,畫下數以千計的速寫,記錄了自己的真實感受;使其繪畫語言更趨完美、豐富。觀其作品,構想新穎獨到,用筆洒脫自如,飄逸而自有定格,典雅而絕少浮躁,幾株新竹,幾棵小草,幾朵野花,幾隻小鳥,乃至玉米青豆,入畫皆充滿生趣,於平易中透出透逸之神韻,總是那麼貼近生活,瀰漫著人間煙火,己不再是對某家某派的秉承效法,而是別具個性的藝術品了。
讀明方國畫,首先當讀他的墨竹。那一株株清瘦挺拔蒼勁如鐵的墨竹,會給你力量,讓你怦然心動。初讀似有板橋竹的味兒,十分的得體傳神。再讀,你會漸漸發覺與板橋竹的不同,一株細細的被風折斷的老竹,驀然從腰間伸出幾條新枝,且枝枝向上濃墨揮灑出的勁枝闊葉,似在風中搖曳,讓你感受到一種寧死不屈的倔犟,並會由此聯想起一個為畫而苦為畫而樂的人來,此人亦如王明方。此之謂畫如其人矣。明方的愛竹畫們,蓋緣自他對竹的欣賞、理解與推崇。用他的話說,他的鐘情於竹,蓋因對竹品格的傾慕和嚮往。他曾說過,竹雖無一花一實可作炫耀的資本,卻有一身錚錚的鐵骨,若要畫出竹的精魂,須得先修其身。故而明方以竹為鏡,久而久之,竹便爛熟於心,信手揮之,便有了一幅幅形神兼備的《詠竹圖》。因受竹風骨的陶治和感化,明方牢記做人的準則,不僅注重於筆墨功夫的修養,更注意畫外的學習和人格、品格的磨練。所以明方的畫能植根於生活的沃土,並將其對生活與藝術的真實體驗,淋漓盡致地釋放於作品之中,看似平淡無奇,卻有耐人咀嚼的深味,給人以鮮活的生趣與希望。因之,凡熟悉王明方的人,不僅喜愛其畫品,更讚賞他的人格。
執教於西安市5 5中學的王明方,現在已是省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陝西書畫聯誼會副會長。但他仍然在硯邊苦苦地耕耘,因為他知道藝無止境。他說:「書畫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學問需要日積月累,是一個由量到質的漸變過程,它並不因現代生活的高速度、快節奏而改變自身規律,沒有幾十年如一日扎紮實實的敬業精神,很難得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由此可窺其心靈世界之一斑。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句話來一一胸有成竹品自高。藉此贈於王明方君,愚以為明方是受之無愧的。
也說文人畫文/王明方
元明以來,中國繪畫的主流是文人畫,詩書畫印乃文人畫不可或缺,也是文人畫家的必修課。尤其是題畫詩,因落款是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落款的文辭多為詩詞歌賦,率意而為的筆墨,配上有感而發的文辭,大大提升了畫面的意境,可觀的畫面多了一層可讀可品的意味。這一優秀的傳統形式在當下極有視覺衝擊力的「西畫」和「工筆」「製作」之風的比照下,顯得不那麼搶眼。特別在展廳文化走強的當下,大有退廢之勢,僅以國展為例,「工筆」「製作」的畫入展率持續走高,寫意畫尤其是寫意花鳥畫連續下滑,不能不引起深思。畫面落款的書法尚可隨繪畫筆墨功夫的磨練得到提高,所謂善畫者亦能書,落款的文辭只能是畫外功,沒有長期的修鍊,想有感而發,落筆成文是很難的。一些善畫而文辭不濟者,只能抄錄古人、他人,或者乾脆落「窮款」,甚至一些工筆畫只蓋一枚名章了事,更有一些因不善文辭而拒絕甚或貶低題畫詩者。
一千多年的中國畫史,形成了詩書畫印集於一紙的審美定式,說明其生命力的根深和氣盛。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遠遠超出了純粹的視覺範圍。歷史上詩書畫印兼善者比比皆是,從王維、徐渭、朱耷、石濤、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等一路下來,燦若群星。他們不僅畫風獨樹一格,配合畫面的文辭書法亦屬上乘,極大的提升了畫面的品味和可讀性。如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徐渭的「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前者優美的意境,後者凄涼的晚景,動人心魄,鄭板橋的「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更是膾炙人口。這些里程碑式的巨匠,自然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領域燦爛的明珠。其身後難以盡數的畫家群體無不是詩文書畫兼善的,即使是書畫圈文脈下滑的今天,畫家中的詩文高手也不乏其人,學識淵博而聞名全國的范曾就不說了,僅長安畫派的石魯,趙望雲,後繼的王子武、徐義生、江文湛等,不僅詩書畫出類拔萃,畫面上落款的文辭亦為大家稱道。率意的筆墨配以精新的詩文,極大的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力。如石魯作於壬亥暮秋的《黃河急流》一畫題款:「風霜幾度過冰河,老朽無夢春秋多。但逢天野雲影動,笑看飛浪引長歌」極富浪漫色彩。以閑花野草入畫的《綠茵藏月色》中題到:「綠茵藏月色,無風葉影斜。枝頭春意老,傍伴有人家」大大擴展了畫面的意境,耐人尋味,再如江文湛的《種瓜得瓜圖》落款為:「終南石畔掘肥土,清明不誤種瓜時。最喜秋忙收穫季,滿筐硃色無價值」,《八月累枝》題為:「我畫石榴四十年,只畫酸來不畫甜。老根盤錯坐禪定,枝柯蒼蒼似龍顏。花到五月紅似火,八月累枝鐵蛋蛋。雨露風霜摧皮老,開口一笑百味全」詼諧幽默,讓人體味到畫面蔬果以外的東西。以山水畫名世的徐義生,一部詩集,即使在詩壇也屬上乘,「奮身裂土煙霏下,且看萬山雨後新」,可和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相媲美。「東籬又見新菊好,煙籠竹林隱棲鴉」,很有陶淵明之田園風情。
當然,詩文為畫面營造的這種高深境界,沒有數十年的修養是很難達到的。唯其難,更顯珍貴。這份優秀的傳統需要繼承,更需要光大,幾十年的筆墨生涯,在磨練書畫能力的同時,我沒有輕視文辭方面的修養,每完成一幅畫,都儘可能配上自作的詩文短句,多年下來已集有二百多首題畫詩句,使我的花鳥作品有了比較濃郁的文人畫氣息。如我畫的《野籬扶蔬圖》題為:「不與大田爭野曠,不與富貴爭廟堂。只在溝溝坎坎処,賦完秋色奉秋香」,再如《開顏奉玉圖》落款:「金風一曲醉朱顏,龍枝龍桿巧盤旋。滿腹珠璣藏不住,開懷一笑謝地天」,讓人多了一層遐想的空間。精到率意的筆墨配以恰當的題畫詩,使我的花鳥畫創作多了一些追求,少了一些重複,多了一些儒雅,少了一些匠氣。
當今中國畫壇,呈多元發展態勢,文人畫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打破,各種表現形式應運而生。尤其是工筆畫發展迅猛並以其造型的嚴謹,色彩的豐富,形式多樣,近似西畫的寫實能力為國人所觸目,在國展中出盡風頭,入展獲獎率遙遙領先。然而,傳統文人寫意畫並未過時,只是近千年的發展,其可供挖掘的個性空間越來越小,已有的面孔易生審美疲勞,表面看作者隊伍龐大,而高水平者不多。文脈旺者,造型較差,造型強者,文辭欠佳,狀物與抒情兼善者寥寥。傳統文人畫亦有自身的弱點,重意境、輕造型,重筆墨、輕色彩,率意而為的筆墨形式,容易讓人產生胡塗亂抹之感,以至有人說,能拿毛筆就能畫中國畫,明白前的胡塗和明白後的胡塗在大眾眼裡較難區分,給混世者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一個有責任心的畫家,應在強化文辭修養的同時,把生動的筆墨和精到的造型結合起來,努力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筆墨精鍊、造型生動、色彩豐富、獨具個性的中國畫。
推薦閱讀:
※關山月作品 (花鳥)
※書法古詩作品欣賞
※美國水彩畫家George James作品欣賞
※「王孫逸興——溥儒作品專場」作品欣賞
※晚清海派陸恢 國畫作品欣賞(三)
TAG: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