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玩和做學問的關係!
最近拜讀了朱裕平先生一段話,感受頗深:「任何科學知識的增長總是從原有理論所面臨的問題開始的,對原有理論的修正、補充以至推翻,是科學的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正確路徑。一個無法被修正、補充的理論只能是宗教式的箴言而不是科學的理論。這正是對一切科學理論、對陶瓷考古理論、對元青花理論所應持有的唯一科學態度。」僵化觀念:民間沒有元青花長期以來,文物界曾形成這樣一種說法:就是全世界僅存300多件元青花,中國國內館藏只有100多件;而民間則沒有元青花!而後有專家著書斷言:當今古玩市場收藏元青花的幾率要比買彩票中大獎的幾率低得多,收藏幾率幾乎等零!應當承認,目前國內古玩市場出現了大量的元青花瓷器,而絕大多數確實是出自景德鎮的現代高、中、低檔仿品。但近幾年民間也的確相繼發現了一定數量的元瓷大器,而大部分是元青花器,其中不乏有珍品大器。據筆者目前所知的就有:上海2006「元代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有29件通過了國家博物館「DX-95X熒光能譜儀」檢測,大部分與元代瓷器釉面成分符合較好【注1】;另有近20多件通過雲南省收藏家協會2008年最新引進目前世界上較先進的「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檢測,其相關成分與元末明初瓷器數據符合較好,經古瓷窯口資料庫自動比對確認為元末明初景德鎮產真品器(當中有的是比較珍罕的元青花人物紋飾大器);以及近年國內外各大拍賣公司拍賣過的部分目鑒為「開門」元青花大器……本來,中國民間是否有元青花,這應該是個常識性的問題;且「中國民間擁有精美元青花瓷」的結論,早就得到過文物界幾位著名老專家、權威的肯定。已故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曾這樣說過:「長期以來,專家學者們對元代瓷器還處於研究不足的狀態……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和高速公路建設,中國民間湧現出一批精美的元代瓷器;為人們對元代瓷器的認識提供了一個新的視界。然而,由於過去對元瓷的認識比較模糊,這些精美的元瓷未被社會所承認,不被市場所接納,往往流至國外。現在,在歐美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的元青花,多數就是近幾年出現的元瓷精品」;同樣,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兼研究室主任、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李輝柄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五十多年前,美國波普博士提出了"至正型』青花;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考古事業的發展,元代青花瓷器大量的出現,彌補了元代青花瓷器在歷史上的空白。這就是歷史!歷史是不能再造的,但人們的認識往往是有局限性的。正如"至正型』未提出以前,人們不認識元青花瓷器一樣。一些人由於受到"元青花瓷器少』這種固定看法的影響,對新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一概加以否定,即便是紀年墓出土的,也一概視之為贗品。可見,我們對元青花的研究,不僅僅沒有進展,反而倒退了。」李輝柄說,作為體制內專家,他以前也認為 「存世元青花只有300件」,但三年前的一次實地考察改變了他的觀念。那時,有個藏家拿了一批元、明瓷器去拍賣行送拍,因為與館藏傳世品有很大區別,這批瓷器被鑒定為贗品。可那個藏家說這些東西是在三峽移民工程區出土的。李輝柄跟著他去了現場。進入現場,李輝柄發現還在挖掘,那裡出土的有明代瓷器和元青花,那些瓷器和故宮的館藏有明顯差異。「有了這番親眼目睹,我轉變了觀點。」【注2】參閱:《一個堅持真理的古陶瓷專家——李輝柄》當前,業內不少有識之士提出:為保護髮揚好我們的民族文化,一定要讓元青花的鑒定確認問題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得到圓滿解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國內仍有一些說話頗具影響力和手握鑒定封殺權的專家、權威始終抱著從前的老觀念不放,他們認為過去民間沒有元青花,現在怎麼可能一下子冒出那麼多的元青花來呢?這肯定是現在景德鎮新仿出來的!因此不肯承認民間會有元青花!他們提出:「對元青花的科學研究還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說白了,就是他們認為元青花的鑒定確認問題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能解決的!只能打包留給我們的下一代去解決!至於通過儀器檢測確認為真品的元青花瓷器,他們始終就是不予認可。說什麼「不能全面迷信高科技鑒定……」等等。國內元青花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了,「元青花研討會」開了一屆又一屆……;然而「民間是否有元青花」的討論,始終沒有個定論說法。難道中國目前鑒定行業的混亂局面還仍將長期繼續下去?難道民間元青花身份,就只能由我們的下一代來鑒定確認完成?或只能流至國外才能得到確認?據悉:近年來,日本、韓國、新加坡、歐美以及港台等地已從中國民間低價收購了近千件國內專家斥之為「現代仿品」的、具有元青花特徵的青花瓷器,其中部分是以國內文物部門或文博專家出具的「現代仿古工藝瓷」的身份報關,大搖大擺地帶出了境外!難道是這些境外古瓷「菜鳥」腦袋進水?萬里之遙來淘「現代工藝瓷」元青花?當然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盡皆知。「近年新出土的這批東西,有一些已被當作新的工藝品流到海外了。」李輝柄說,「我在某海關看到它們被集裝箱運出去,我流著眼淚差一點給他們下跪,但東西還是出去了。」李輝柄的話語里流露出的是沉痛。【注2】對於一些專家、權威一直不肯認可民間有元青花存在的觀點和對高科技鑒定古陶瓷的說法,筆者認為觀點僵化;說法是不對的!是與弘揚國家民族文化事業、實踐科學發展觀相違背的!不能說你沒有見過的東西就可以斷言沒有;不能因高科技鑒定技術剛從國外引進,不可能一下就100%的完美;目前還有它的局限性和一些有待克服的缺陷和不足,我們就「因噎廢食」,抓住一點,全盤否定!你專家、權威就要把它連同民間元青花一起否認、封殺掉!「師者昏昏,如何使人昭昭?」今後業內應該對那些境外竊取我國古代燦爛文化遺產的放行者提出問責(起碼要先把那些「疑似品」元青花留在國內);以及這類民間元青花要等到我們下一代才能確認的「在其位而不謀其事」、「在其職而不作為」、的「鑒定大師」、「權威專家」請其「靠邊休息」矣!因為「不僅好利的商賈們是民族文化的叛逆者,即放任他們將古物古書源源流出的責任者們,也將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這是前文物局老領導鄭振鐸先生留給我們文物工作者的鏗鏘遺訓。疑點否定: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當今古陶瓷鑒定中,不少鑒定專家、權威倡導一種「疑點否定」經驗——只要發現藏品有一疑點,無論它其他方面是否對,就要下決心把它「槍斃」掉(判為贗品)。應該說,作為民間收藏者在「淘寶」過程中,這種「經驗」有時是可借鑒的,因為它比較保險,能規避一些贗品的買入;然而站在權威鑒定專家的專業鑒定角度來津津樂道這種「經驗」,我認為是荒謬的。這一「經驗」,恰恰凸顯我國目前古陶瓷鑒定行業、我們權威專家的鑒定悲哀!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種「經驗」是明顯違背認知科學的;如同「嫌疑人」=「罪犯」一樣,如果我們僅僅是懷疑某人有殺人嫌疑,而沒有任何真憑實據就把人抓起來定罪判刑一樣。這樣搞,真不知會有多少冤假錯案發生?事實上,這種古瓷「冤假錯案」早已屢屢發生……;舉例來說吧(本文對事不對人,故隱去下述專家其名):筆者的一件「元代釉里紅鴛鴦蓮荷紋梅瓶」因為犯「疑」,曾被國家博物院研究員、著名權威專家xxx判定為新仿品;另一件「清仿明成化(款)釉里紅三魚紋高足杯(把盞杯)」因為犯「疑」,曾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xx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古陶瓷權威專家xxx判定為新仿品;另二件「五代白釉高腳杯」和「元代樞府釉(印款)龍紋碗」也是因為犯「疑」,則被另一位xx博物館研究員、著名古陶瓷權威專家xxx判定為新仿品。但這四件瓷器,最近通過「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進行高科技檢測,均被確認為真品!這說明什麼問題呢?答案只能有一個:專家、權威們的「目鑒」經驗因「疑點否定」而頻頻出現了錯判,把真的鑒定成假的了;否則,就該是最新引進、當今世界上較先進的古陶瓷檢測儀「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檢測,作為偽科學在「忽悠」藏家了!其實,「元釉里紅鴛鴦蓮荷紋梅瓶」是否為權威專家判定的新仿品?還是真正的釉里紅真器呢?高科技檢測的數據告訴我們:元代釉里紅真器使用原料構成的化學組成元素與現代新仿釉里紅使用原料構成的化學組成元素截然不同。元代釉里紅真器的化學組成成分中,必然含有十萬分之幾比例的「鉻」元素,含量多了少了都不成。凡是沒有這個「鉻」元素的哪怕別的其他數據都符合,也都統統歸入到現代仿品之列。仿製者對這十萬分之幾的微量元素添加,可以說是個「望洋興嘆」的難題,是無能為力的,至少目前是無法做到的。古瓷鑒定是門嚴謹的鑒真辨偽的學科,權威鑒定專家的鑒定結論代表著我國古瓷鑒定科學的最高水準。按照一票否決制,如果我們把凡是有「疑點」或看不懂的東西統統否定,無疑將很多精美的疑似真品(珍品)推出國門,讓外國人來鑒定成真品後,然又花大價錢「搶救國寶」回國。這不是如同「元青花雲龍象耳瓶」的命運——我們自己不承認自己的先人會燒有那樣精美的元青花器,最終是被外國人給鑒定出來一樣可悲嗎?這不能不讓人想到「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的遭遇:「20世紀20年代(1926年前後)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賁熙帶著一對原供奉在北京智化寺罕見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來到古玩高手雲集的北京琉璃廠請當時的「掌眼」專家鑒定出售。遺憾的是,這對珍貴的元青花象耳瓶被當時所有的古玩「掌眼」高手一致判定為贗品假貨。因為「元代無青花」,即是當時古玩界的共識。中國人就這樣在自己的家門口失去了認識元青花的機會!象耳瓶最終被英國人大維德爵士糊裡糊塗地買走,正是這難得的一次糊塗,使英國人擁有一件至寶。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瓷器學者霍布森是首位關注並認可元青花的專家學者。他於1929年發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詳細介紹了民國初年英國大維德爵士從中國收購去的一對至正紀事年款的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1952年美國佛利爾藝術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波譜博士發表了《14世紀的青花瓷:伊斯坦布爾托布卡普宮所藏一組中國瓷器》一文,1956年又發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國瓷器》,他以這對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為標準器,對照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館收藏的幾十件與之風格相近的中國瓷器,將所有具有象耳瓶風格的青花瓷定為14世紀青花瓷,從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國古陶瓷學者的重視和公認……。【注3】
呼喚:古陶瓷鑒定業早日實現、規範「目鑒」與「機鑒」結合我國著名古陶瓷鑒定大家耿寶昌先生說過:「現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標本,甚至整器,做起假來很可亂真。如果不依靠先進的科技手段去檢測,則很難識別它們。古陶瓷鑒定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傳統的"目鑒』方法與"科鑒』方法相結合,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已故的汪慶正先生對此也深有感觸,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誡大家,在文物鑒定上,誰要是說「百分之百地正確,永遠不會出差錯,那是吹牛!」尤其是現在,如果不使傳統的鑒定方法與科技手段相結合,不建立起古陶瓷科技鑒定體系來,那麼,「弘揚祖國陶瓷文化,就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大話。」當前,國內收藏投資市場總體很混亂。因我們所有的專家都是有局限性的人;而傳統「目鑒」知識更新滯後,「經驗」誤導導致鑒定業的混亂則是一個關鍵因素。在這樣的形勢下,就需要我們「目鑒」專家與高科技「機鑒」攜手;就要求我們的「目鑒」專家首先應該站在相信科學的立場上,尤其是自己首先不能成為「科盲」並阻礙鑒定科學的進步。面對國外引進的一些世界先進的高科技鑒定方法,我們應該把它當作鑒真辯偽的「戰友」或幫手,而不應該把它當作砸自己「專家」、「權威」飯碗的一個對手,抓住一點,全盤否定;對於高科技鑒定中出現的某些不足或問題,我們「目鑒」專家應該積極配合,查找問題結症,協助解決。在「目鑒」與「機鑒」的結合下,共同建立起我國古陶瓷科學的鑒定體系,最終較好地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古瓷鑒定問題。 |
|
專家只識「開門」貨:古玩市場99%的瓷器都是贗品「市場覓珠,求真善剔偽劣,唯憑法眼,抑待老行尊一過,肆間但剩糟粕,幾已淘無可淘;寶器現世,談何容易哉!」【注 5】筆者常聽聞有專家在給古玩市場「淘寶」者敲警鐘:「目前古玩市場99%的瓷器是贗品假貨!」當某人收藏了一屋子瓷器請專家到家「鑒賞」後,背地就聽專家說道「一屋子假貨,沒有一件是真的!」昆明一家頗具規模、檔次的私營博物館,館藏除了青銅器、古玉外,還有三五百件古陶瓷精品展出,然而一些號稱「文物專家」的人看後卻妄下結論:「除了房子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然而,筆者通過雲南省收藏家協會古陶瓷科學檢測實驗室半年近1600多件本省及省外送鑒藏品的真品率統計,真品約佔總數的25%(含民國前歷朝歷代仿品、民窯大路貨及民國器);如按昆明古玩市場總體匡算,保守估計:90%左右為現代仿品;10%左右為古瓷真品(含民國前歷朝歷代仿品、民窯大路貨及民國器)。為什麼會有不少專家認為古玩市場99%的瓷器是贗品假貨,只有1%的真品率呢?為什麼你沒有上手,用眼睛掃一遍就認定人家收藏的是一屋子或一博物館假貨而沒有一件真的呢?答案除了其擅長「過眼篩選法」、「疑點否定法」及「一眼定乾坤」來鑒別古瓷真贗外,還有就是專家只識「開門」貨。「看懂」的就是真品?看不懂的就是「現代仿品」?長期以來,筆者一直感到很困惑:專家鑒定結論只有「真品」、「x代仿品」或「現代仿品」之說,為什麼就不能有「疑似真(仿)品」或「存疑」的結論呢?這種「非真即假」的論斷表明專家沒有看不懂的古瓷。而這種結論從根本上講,也是違背認知科學的!那麼,專家到底是人還是神?專家有沒有看不懂的古瓷和「現代仿品」及高仿古瓷呢?大量事實說明,除了流傳有序的傳世品和有明確紀年考古發掘墓葬、可靠地層迭壓和可靠年代依據證明的出土器可以確定結論不會出錯外,高仿品已經使不少專家不能分辨真偽。不論資歷多深的權威專家,在沒有可靠科學驗證的前提下,通過傳統「目鑒」得出的鑒定結論,都不見得是完全可靠的!這一點,從不少持有國內權威專家鑒定證書的藏品,或某些從國內知名拍賣場上竟買來的「古瓷珍品」,未能通過當今世界較為先進的「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的檢測,即可以得到證實——檢測結果是「現代仿品」的結論(檢測出它們的化學成分中含有多種超量的現代化學元素添加劑),這就是「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機檢結論所體現的真正權威性;這也是任何「目鑒」權威專家不可能推翻得了的最終定論。有使用痕迹的古瓷才是真的,沒有使用痕迹的肯定是假的?現在不少專家鑒定古瓷的拿手絕活就是找「古瓷」口沿、底足、手柄釉面或其他凸顯部位是否留有使用過的「蛛絲馬跡」、「牛毛紋」及出土的土沁、水沁等痕迹,以此來判定古瓷真偽。在他們看來,傳世古瓷必然要留下歲月使用痕迹;出土古瓷也必須同樣要留下使用痕迹或土沁等痕迹,這才合乎常理;否則必假無疑!然而,靠這種「經驗」下結論的專家、權威不知道是否親眼目睹過眾多古墓及窯藏古瓷?比別人多上手過幾件出土的元青花?人們常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事物的客觀出現有時往往是出乎人們想像思維的。就拿元青花來說吧:國內一位資深鑒定師通過大量實踐總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元青花傳世品極少,多數是出土器,窯藏出土的既有有使用痕迹的,也有沒有使用痕迹的;墓葬出土的除極個別外,絕大多數都是燒成即入葬的,沒有使用痕迹;應該說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無使用痕迹的多。凡出土器,絕大多數沒有使用痕迹。相反,倒是仿古做舊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圖讓人誤以為是老東西……」【注4】;陝西馬廣彥先生對此也有說法:「……有四種情況下的瓷器沒有使用痕迹:第一種是新燒成的瓷器包括仿古瓷器;第二種是古代陪葬瓷器;第三種是沒有使用過的窯藏瓷器;第四種是『庫貨』」;而出土於古墓里地下環境保護良好,數百年未受土壤、地下水和空氣侵蝕的古瓷,往往器物如新,釉面是沒有土蝕、水沁等痕迹的。「巨墓所出土『極新極舊』——且如梓宮、石洞、石室內器物,往往呈『極新極舊』面貌,可借『精神奕奕』喻之。」【注5】前不久,中央電視台10頻道播放的《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說明,良好的地下古墓環境,造就了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這個事例,有力地佐證了上述論斷。誤導:出土古瓷玻璃光澤弱某著名古陶瓷專家著書有「出土的器物由於表面受到腐蝕,通常沒有光亮的光澤,特別是沒有玻璃質感的光澤……」一說。應該講這種「經驗」判斷是不對的!器物釉面沒有光亮光澤的不一定是古瓷,而器物釉面流光四溢的也並非都是新瓷!很多年代久遠的出土古瓷,往往「亮如新,明如鏡」,釉水光潤如脂;有的清除表面粘土或鈣化層後,往往呈現亮度較高的玻璃質感,且光向外爍,少蓄於內含;有的埋在土中歷經千年,依舊光亮不減,而它們的的確確都是貨真價實的出土古瓷。古瓷上的「簡化字」,並非現代人的「手跡」筆者十多年前收藏有一件刻有詩文「風雨一爐,滿地江湖」的宋代青白釉小執壺。因詩文中「風雨一爐」中的「風」和「爐」,刻成「風」和「爐」兩個簡化字,一直使筆者感到困惑不解:難道古代就有簡化字了嗎?因為這是一件土沁入釉、宋器特徵、出土痕迹非常明顯的古瓷,為此我專門請教了一位古瓷專家。專家看後認為古代絕不可能有簡化字;土沁、土蝕等出土痕迹對於現代造假者來說完全是小菜一碟!因此認定該小壺是現代仿品。十多年過去了,隨著自己對古瓷學習、認識的進一步提高,發現在其他有「真器」定論的古瓷銘文、詩文中也存在有大量的簡化字!由此證明:古瓷上的「簡化字」,並非現代人的「手跡」!古瓷上使用簡化字源遠流長,根據目前出土的實物資料證明,古瓷上出現簡化字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唐代長沙窯。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長沙窯》一書第274頁第67件器物(執壺)上有「富從長合起,貧不計來」中的「來」寫用了簡化字「來」字;第283頁第103件器物(雙系罐)上書有「貪飲二杯,萬丈休」中的「盃」寫用了簡化字「杯」字,第5字「萬」字寫用了簡化字「萬」字……等等;第315頁第225號磁州窯執壺上有警句「為君報此訓,世上說名利」中的「爲」寫用了簡化字「為」字……等等;河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元代白地黒花如意枕書有《詞寄西江月》「窗外日光彈紙……積玉金話濟口……」中的「彈」寫用了簡化字「彈」字;「話」 寫用了簡化字「話」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珍珠地劃花豆形枕上有「為惜落花慵掃地,愛觀明月懶胡(糊)窗」中的「窗」寫成「窓」,而其繁體字應為「窻」字;十分有名的元代青花釉里紅堆塑四靈塔式蓋罐上書寫「劉大使宅凌氏用」中的「劉」寫用了簡化字「劉」字……等等。見《古瓷上簡化字初探》【注6】總結:傳統「眼學鑒定」模式是古今古陶瓷鑒賞研究專家把歷朝歷代的古陶瓷真品,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系統地分類,通過器物造型、紋飾、胎釉彩等原料特徵、製作工藝、裝燒方法以及款識等方面,整理歸納其特點、特徵,著書成冊,成為古陶瓷鑒定的基礎知識;是古陶瓷收藏入門的必讀教科書。而具體鑒定方法則是靠眼光、手摸等;靠新出土的一些實物旁證,通過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知識經驗,採用比較、排比類推、標型學、考證學等來找出被鑒器物與標準器物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以此來推論、判斷被鑒器物的真偽。雖然傳統的鑒定方法(簡稱「目鑒」法),在過去的歷史階段,作為唯一鑒定手段的相對科學,曾經為我國文博鑒定事業作出過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老一輩的古陶瓷專家們用畢生精力實踐、探索、研究中國古陶瓷,撰寫了很多不朽的論文著作,這些論文著作是祖國燦爛文化中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認識由於受客觀歷史條件所局限,知識範圍往往狹隘、僵化、滯後而跟不上當今時代的發展。傳統「目鑒」方法存在不足的方面是:沒有科學手段對其傳統「目鑒」結論(真偽)進行驗證;無法確定胎、釉成分(針對高科技仿品而言);對器物、釉彩、甚至紋飾的敘述均無量化標準;由於鑒定依據的「非標準化」和專家們各自的專業經驗、社會關係、地域環境甚至是道德品質等各方面因素不盡相同,所以同一件器物的鑒定結果也常常是因人而異、不盡相同的。特別是當今採用高新技術精製的贗品,給傳統的古陶瓷鑒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傳統「目鑒」方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在古陶瓷鑒定中,常常出現專家、權威「盲人摸象」、「指鹿為馬」、 「坐井觀天」、「疑點否定」、「妄下定論」等等。因而它的準確性、客觀性、權威性及可信度均受到了廣泛的質疑。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高科技鑒定技術在古陶瓷等文物領域的介入已成為一種趨勢,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來進行古陶瓷的鑒定,在我國館藏文物甄別、古陶瓷鑒定業也已逐漸開始嶄露頭角。高科技與古陶瓷鑒定——化學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論與運用歷代名窯所用的原料和配方都有差別,真品和現代仿品也有差別。這些差別都可以通過胎釉彩的化學組成(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反映出來。現代絕大多數造假專業戶在進行仿製時都力求在外觀上做到和真品相似,但卻無法在胎釉彩的化學的組成上也做到與真品相似。之所以會這樣,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是他們認為,仿品只要外觀上能騙得過專家的眼睛就行了,沒有必要在化學組成上花很多力氣;其二是絕大多數造假者根本不知道真品的化學組成,所以無從模仿;其三是即使知道了也很難模仿;因為客觀條件都變了,比如說:有的粘土礦現在已經開採完了;如製作元青花的麻倉官土,早在明代中後期就已枯竭,而現代仿古瓷作坊已無可能在配製出同元代化學成分完全相同的配料。草木灰不容易得到了;有如古代的釉彩著色劑都用天然礦物,或工業廢渣,而現代不易得到,則採用化工原料,化工原料比較純,而天然礦物和工業廢渣中往往還夾帶其他雜質,會在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來;古代和現代水質不同,有時也會在外觀上和胎釉的微量元素上反映出來;四是現在的制瓷工藝,包括原料粉碎、成型、窯爐結構及燒成制度等都和古代大不相同。採用了現代的制瓷工藝,就很難同時兼顧真品的化學組成兩者不可兼得。由於上述種種原因真品和現代仿品的化學組成必然會有差別。所以利用化學組成來辨別真偽就成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手段,是很有發展前途的一種鑒定技術。 張福康——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古陶瓷化學專家《收藏》第146期 《高科技與古陶瓷鑒定—非破壞化學組成分析》藉助化學分析測試的手段可以幫助確認古瓷產地,它的基本理論根據是:各地區礦藏、地質結構不同,每處窯場瓷土的化學組成都與其他地方瓷土有所差異,而某些特定時期某窯場的瓷土化學組成是基本不變的,把被測古瓷的化學組成與不同產地的瓷土的化學組成進行比對,或與確定窯口的標本進行比對,就可以基本看出它的所屬窯口。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冼鼎昌院士指出:利用古瓷中的微量元素可以確定其「指紋」,「一個高明的造假者可以在釉料中按照已知的『指紋』進行配方,但釉料配方在燒制過程中還要發生物理化學變化,因此,用高科技手段對瓷器進行鑒定會使造假者露餡。還有些是造假者無法偽造的,那就是礦物形成時的環境和條件,以及形成之後的發展史,這是礦物的『指紋』。 實際上,這種測試方法不僅對於鑒別瓷器的年代有用,更主要的是還可以用在窯口的區分上。它的普及對於加速古陶瓷鑒別的客觀化無疑具有重大意義。冼鼎昌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能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見劉毅《瓷器鑒定三十講》微量元素是無法配入的——高仿瓷雖然可以按照已測試出的出土瓷的化學成分進行配方,但微量元素是無法配入的。所以這種測試方法在古瓷科學研究中有較大價值。 霍華《陶瓷述古》205頁我們通過對照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來排除贗品,所謂科技造假,幾可亂真,是收藏者神話了造假者的水平。隨著古玩收藏越來越熱,仿製的水平也在發展。但根據我們用成分分析的鑒定方法判斷,真要造得連科學儀器都分不出來,其難度很大,或者可以說,幾乎不可能。「具有理化知識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學成分和各個成分的比例在納克(NANOGRAM)水平仿到和真品相似幾乎不可能。就是想仿,化學配製也做不到,況且還要經過1000度以上的高溫;而且古代做釉的原料和現在是完全不同的,仿成概率為百萬分之一。【注7】」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原料特有的,有意為之不可能配出來,古代工匠也不是有意去配。而且歷史地域不同,含量也有差異。贗品中加入多少微量元素正合適,這個造假者是做不到的。 吳雋——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古陶瓷實驗室負責人【8】目前國際上採用科技鑒定古陶瓷的單位有英國oxfordAuthenticationlab.(牛津鑒證)、美國Daybreaklab.(黎明考古實驗室)和香港中文大學中科古物鑒證實驗室等。國內採用高科技方法來鑒定古陶瓷的單位有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國家博物館、復旦大學、上海博物館科技部、雲南省收藏家協會古陶瓷科學檢測實驗室等。這些單位分別採用了不同的科技測試手段,但結果往往非常接近,據專家們稱其測定結果準確程度可以達到90%或以上。由於科技鑒定避免了許多人為的不確定因素,而且不同機構作出的科技鑒定結果往往可以重疊,這樣就有了一個較為統一的標準。另外,許多文博單位開始重視利用科技檢測手段來鑒證古陶瓷,比如國際著名的英國大英博物館,其館藏中國古陶瓷100%要求經過科技鑒定;2003年美國佳士得拍賣行春季拍賣會所有的陶瓷器都附有科技鑒定證書;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兩大拍賣行已將提供科技檢測證書作為接受拍品委託的必要條件。目前國家文物局也在研究準備採用這樣的方法來規範國內的館藏陶瓷器和文物拍賣市場。【注7】探步「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雲南省收藏家協會於08年7月從德國引進「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筆者有幸成為最早體驗機檢的藏家之一。「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是當今世界上非破壞化學組成分析、檢測古陶瓷方面較先進的X熒光儀。該儀器配置德國硅漂移探測儀(月球探測車探測器)、牛津儀器X光管;它的分析範圍:1ppm(百萬分之一)-99.9%,準確率100%;釉下探測穿透深度:0.3cm.;檢測有效空間:(高)65cm(寬)65cm(深)55c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真空容量倉。「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在分析、檢測古陶瓷方面的優越性體現在以下方面:(1)非破壞化學組成分析是當今國際上公認的一種高科技檢測古陶瓷的手段;(2)是目前國內現有進口同類機中最先進、準確率最高的一台X熒光機;(3)具備檢測倉真空檢測作業標準;(4)具備檢測倉超低(-80個大氣壓中進行)壓檢測作業標準;(5)具備國內較全的古陶瓷科技測試資料庫:該檢測室擁有古代萬餘個考古古瓷窯口權威數據及國內所有研究機構長期積累的古陶瓷及青銅器的檢測數據。同時,機檢也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1)科學儀器始終不能全面取代人對送檢藏品其藝術風格、造型特徵、藝術價值及市場價值等的評估鑒定;(2)由於每件古瓷器身不同部位的元素含量是不相同或不均衡的,導致送檢藏品檢測靶點的元素含量與其他部位檢測靶點的元素含量不一致,雖然均在一定範圍之內;(3)古瓷窯口數據的取值缺陷——由於一個共同的古瓷窯口在相同時期燒制的瓷器中元素含量數值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個體之間的釉層厚度不一致,多色釉在不同厚度釉層中的化學組成是變化的,這些特點構成了古陶瓷中元素組成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致使有些窯口數據取值或過寬、過窄,因而導致某些送檢藏品進入資料庫比對數據時會產生一些誤差;(4)部分樣本採集源污染過重,導致某些窯口數據取值範圍或過寬,因而某些內含單一元素含量進入或臨近數據取值範圍的仿品,歸入真品判定的可能性存在。所以需要找出真實樣本中某些元素之間存在的特定關聯性,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5)由於古瓷生產歷史的延續性和其具有背景錯綜複雜的特殊性,它只能確定古瓷的特定「指紋」、窯口和其相對年代,如「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十五世紀(1401年-1500年)初期、中晚期」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筆者進入古陶瓷收藏至今也有17餘年,雖與「慧眼」相距甚遠,但曾經從檢測室送檢的四五百件藏品中,體驗、評估過自己的「目鑒」與「機鑒」鑒真辨偽結果,吻合率達60%-70%——即100件送檢藏品,「目鑒」與「機鑒」吻合率為60件-70件左右。當然,隨著今後不斷的「跟機」學習,相信自己「目鑒」與「機鑒」的吻合率還會有所提高。我想,檢測室如果「坐診」一位真正的古瓷專家,其「目鑒」與「機鑒」鑒真辨偽的結果吻合率應該在85%-90%以上,這是毋庸置疑的!檢測實驗室的沈華友主任就是這樣的一位「目鑒」與「機鑒」複合型的專家。沈華友——師從葉佩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生畢業。雲南省收藏家協會古瓷研究會總顧問。而另外有「結果不吻合」的10%-15%是否為「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檢測的分辨準確率不夠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是!因為「EDX-3600L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儀」檢測的準確率為100%!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目鑒」與「機鑒」結果不吻合呢?我認為原因無非有以下五種:(1)「目鑒」觀念、知識更新滯後或「經驗」誤導,造成「目鑒」與「機鑒」結果不吻合(這種情況應該占不吻合原因的90%以上);(2)古瓷窯口數據的取值缺陷問題——資料庫中某些窯口數據取值範圍或寬或窄;沒有找出真實樣本中某些元素之間存在的特定關聯性,作出正確的判斷,至使「機鑒」產生誤判,造成「目鑒」與「機鑒」結果不吻合;(3)送檢藏品污染嚴重(比如送檢藏品曾用強酸類擦洗過),致使某些氧化物含量超標,以致「機鑒」誤判,造成「目鑒」與「機鑒」結果不吻合;(4)古窯口資料庫一些冷門窯口數據不全造成個別送檢藏品「指紋」比對錯誤,造成「目鑒」與「機鑒」結果不吻合;(5)人為操作儀器不當可能出現的錯誤,造成「目鑒」與「機鑒」結果不吻合。一位藏友問得好:「專家鑒定古陶瓷,誰來鑒定專家「目鑒」對錯呢?」回答應該是高科技檢測驗證!而高科技檢測古陶瓷,誰又來檢驗高科技檢測到底準不準呢?我想不再是「目鑒」專家說了算!應該還是通過實踐——通過檢測流傳有序的傳世古瓷、和有明確紀年考古發掘墓葬、可靠地層迭壓和可靠年代依據證明的出土器古陶瓷(包括用大量不同品種,確認有真實現代窯來源的高仿品進行「考機」檢驗)!」實踐證明:傳統的「目鑒」方法是完全能夠與高科技「科鑒」方法結合成為一個鑒定整體的!通過傳統的「目鑒」與高科技「科鑒」方法結合互補,相輔相成,最終是能夠較好地解決當前古瓷鑒定業所面臨的鑒定問題的。
呼喚:古陶瓷鑒定業早日實現、規範「目鑒」與「機鑒」結合我國著名古陶瓷鑒定大家耿寶昌先生說過:「現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標本,甚至整器,做起假來很可亂真。如果不依靠先進的科技手段去檢測,則很難識別它們。古陶瓷鑒定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傳統的『目鑒』方法與『科鑒』方法相結合,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已故的汪慶正先生對此也深有感觸,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誡大家,在文物鑒定上,誰要是說「百分之百地正確,永遠不會出差錯,那是吹牛!」尤其是現在,如果不使傳統的鑒定方法與科技手段相結合,不建立起古陶瓷科技鑒定體系來,那麼,「弘揚祖國陶瓷文化,就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大話。」當前,國內收藏投資市場總體很混亂。因我們所有的專家都是有局限性的人;而傳統「目鑒」知識更新滯後,「經驗」誤導導致鑒定業的混亂則是一個關鍵因素。在這樣的形勢下,就需要我們「目鑒」專家與高科技「機鑒」攜手;就要求我們的「目鑒」專家首先應該站在相信科學的立場上,尤其是自己首先不能成為「科盲」並阻礙鑒定科學的進步。面對國外引進的一些世界先進的高科技鑒定方法,我們應該把它當作鑒真辯偽的「戰友」或幫手,而不應該把它當作砸自己「專家」、「權威」飯碗的一個對手,抓住一點,全盤否定;對於高科技鑒定中出現的某些不足或問題,我們「目鑒」專家應該積極配合,查找問題結症,協助解決。在「目鑒」與「機鑒」的結合下,共同建立起我國古陶瓷科學的鑒定體系,最終較好地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古瓷鑒定問題。
推薦閱讀:
※清宮舊藏古玩【1】
※【鑒賞收藏】古玩珍奇(3)
※文物鑒定專家是不是能在收藏市場大殺特殺?
※古玉4古玩-
※誰能給我說說古玩圈裡不成文的規矩和一些基本的行內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