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談|蔡三軍:Lynch綜合征——中外比較與思考

中國研究

Lynch綜合征的確定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但是在中國多數都沒有進行基因檢測。中國對Lynch綜合征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最初只有少量報道,此後在2006~2007年研究數量達到高峰,之後每年均有相關研究。目前國內發表的相關SCI論文有700篇以上,發表最多的有三個中心,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30多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45篇以上,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40篇以上。

中國的研究主要是基因檢測的研究。截止2015年,中國研究包含244個家系,檢出MMR種系突變141個;MLH1種系突變75個(53.2%),MSH2 60個(42.6%),MSH6 6個(4.2%);大多隻檢測MLH1和MSH2種系突變;單個中心檢測數量最多的是116例(復旦腫瘤);PMS2和EPCAM 基因種系突變的報道較少見。我國也有很多Lynch綜合征家系基因突變的研究。

中國也有遺傳性腸癌的基因資料庫,是由浙江大學遺傳與基因組醫學中心創建,完成了Lynch綜合征相關基因的收錄,登記的病例數還較少。資料庫中,包括其他疾病,共包含96個不同基因,其中Lynch相關基因MLH1、MSH2、MSH6、PMS1、PMS2、EPCAM等都已收錄。基於中國人資料庫的腸癌基因數據,中國發表了一些文章,但是數量不多。

國內也發現了一些新的突變,如PMS2突變。具有一些改良的檢測方法,如通過PMS2與MSH6兩者結合檢測MMR,簡便準確。

中國的腸外腫瘤也有部分與國外有不同的報道,日本、韓國與我國相似。

中國在隨訪、監測和腸鏡篩查獲益方面也進行了相關研究,發現MLH1或MSH2突變攜帶者70歲的Lynch綜合征相關癌症累計風險率達到93.8%。

國際研究

在研究數量上,20世紀90年代起逐漸增多,目前已有6370篇以上的相關文章,2010年之後,相關研究每年達300篇以上。研究主要關注診斷和篩查標準,以及致病基因的確立。

國際上對Lynch綜合征終生癌症風險方面有更多準確的研究數據,對患者的監測都有很多研究。國際上篩檢指南在不斷更新。

篩查對預後的影響也有很多研究,一項研究顯示,腸鏡篩查可明顯減少Lynch相關突變患者的腫瘤發病率與死亡率,發病率由41%降至18%,死亡率由22%降至0。美國具備完備的篩查計劃,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綜合癌症中心報告,71%的中心已針對結直腸癌患者常規開展Lynch綜合征組織檢驗。美國還開展全國性檢測服務,旨在提高腸癌患者Lynch綜合征檢出率。

目前,國際上主要有13個包括Lynch綜合征相關基因的資料庫。主要資料庫InSiGHT登記病例數較多,對基因突變數量和突變種類都有明確記錄。

國際上的腫瘤遺傳諮詢也開展得非常好,對陽性、陰性和未知變異以及價值都做了很多研究和分析,具備完善的遺傳諮詢流程,在檢查前諮詢、檢測分析和檢查後諮詢方面都建立了規範。

在醫學普及方面,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機構如NIH等,都大力開展Lynch普及工作,讓普通民眾更了解這種「會遺傳的腸癌」。此外還有患者網站,進行疾病科普、患者交流、日誌分享,為Lynch綜合征患者提供信息分享及精神鼓勵。

思考與建議

對比國際情況,中國的積極現象是資料庫基因種類開始建立,常規篩查已逐漸開展,主要研究中心示範作用,高通量測序等檢查開展。有待完善的方面,如資料庫例數相對較少,篩檢計劃有待完善,缺乏遺傳諮詢服務,患者教育滯後,人文關懷不足。

對於這些問題,蔡教授提出了下列建議:積極普及遺傳性大腸癌的臨床診斷治療知識; 規範遺傳性大腸癌的診治;建立遺傳性大腸癌登記中心;建立區域遺傳性大腸癌基因檢測中心和資料庫;建立區域遺傳性大腸癌諮詢中心;完成中國人遺傳性大腸癌篩檢共識。這些建議將會提高中國大腸癌的診斷、治療、篩檢和諮詢等,大腸癌協作組的成立也有助於改善中國的大腸癌研究。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想必下雨並非雨的本意,太陽也並非自己想要升起,那為何又有日升雨下之說?我又為什麼要思考這個的問題?
人的命運是註定的還是可以主觀改變的?
如何反駁「你不惹他他怎麼會惹你,他怎麼不去惹別人」?
放手,只是想讓你靜一靜地思考
盤曉波:對派出紀工委監察分局如何履職的幾點思考

TAG:思考 | 比較 | 綜合 | 綜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