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鯊池塘養殖技術
06-28
淡水白鯊池塘養殖技術
淡水鯊魚 學名蘇氏圓腹芒(Pangasius sutchi)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江河湖泊中,2000年引入我國試養並繁殖成功。淡水鯊魚是一種較好的名特優魚類養殖新品種。養殖技術簡單,對飼料要求不高。其肉質中所含流酸軟骨素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商品魚市場價每公斤60元,經濟效益顯著,也是人們喜愛的垂釣對象。 一、生物學特性 1、淡水白鯊屬熱帶魚類,生長適宜水溫為20-36℃,當水溫降至14-18 ℃時,活動減弱甚至停食,水溫低於12℃ 即開始死亡,適宜於南方或溫棚、火電廠餘熱水養殖。PH值6.8-7.2。 2、耐低氧,膘內密集分隔為大量泡囊狀的呼吸小室,並高度毛細血管化,為重要輔助呼吸器官,能在空氣中呼吸,對低氧的耐受力很強。 3、食性較雜,幼魚底棲生活,以浮遊動植物為餌,如輪蟲、扁蟲類、枝角類或各種藻類,也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成魚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飼料為食,也喜食剩飯、麥糠、菜葉及動物屍體等。 4、生長快。我國北方地區,當年魚種在池塘養殖4-5個月可長到 0.5-1kg,南方地區可達1-2kg。 二、成魚養殖 1、單養:池塘5-15畝均可,水深2米以上,每年4-5月,水溫達18℃以上時,每畝放養規格為5—10厘米的苗種1000-3000尾。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或小魚、小蝦、米糠等。 2、混養:在不需增加投飼量的情況下,與四大家魚、蝦、蟹等混養,一般每畝放養規格為5-10厘米的魚種60-100尾,可充分利用池塘水體空間,提高產量與經濟效益。 3、網箱養殖:網箱體積15-20m3,每立方放養體長8-10厘米的魚種50-150 尾,用蛋白質含量在35%以上人工配合飼料投喂,一般每立方產成魚60-100公斤。養殖成活率達80%-90%,比池塘養殖成活率略低,這與淡水白鯊底棲生活有關。 日常管理:苗種階段可每天潑灑豆漿、粉狀配合飼料等,每天投3-4次;一周後可改用紅蟲、水蚯蚓或人工顆粒料投喂。投喂要做到「三看」:即看天氣、 看水質、看魚活動攝食情況;「四定」: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該魚很貪食,應避免喂得過飽,嚴格掌握投飼量,做到既能吃飽又不浪費,飼料一定要「鮮、嫩、活、適」,保質保量,使鯊魚較快生長。飼料中應添加各種維生素和大蒜素或魚苗寧等藥品,水體定期潑灑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藥品,以預防病害發生。鯊魚不具鱗片,對化學藥物敏感性較強,應盡量避免使用高錳酸鉀、甲醛、流酸銅、孔雀石綠等副作用較大的化學藥品,多採用一些中草藥預防與治療。 三、魚病防治 1、腸炎病:按每公斤飼料添加大蒜素 0.1-0.3克(或痢特靈0.2-0.3克)投喂可以預防;用鹽酸黃連素拌飼投喂,同時水體用二氯海因或溴氧海因隔日消毒,治療效果很好。 2、白點病:用驅蟲精0.5毫克/升潑灑;或在飼料中添加4%魚蟲清投喂,以驅殺蟲體。該魚對魚蟲滅、殺蟲精或 敵百蟲等較敏感,選用時應注意用量。而驅蟲精、魚蟲清等中藥製劑副作用較小。 3、氣泡病:池塘施有機肥產生的氣泡、氧氣飽和狀態、池底的氨氮氣體過多都易引起苗種氣泡病。因此水體施肥應選用肥水寶或氮磷鉀合劑。池底注意用底凈、氨凈等處理,缺氧時適量使用增氧劑,少用或不用增氧泵。 4、爛腮病:每畝水深1米用百毒清200g全池遍灑,連用兩次,治療效果很好。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