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長答疑]不自覺孩子的家長身上的幾大通病


今天要答覆一位14歲男孩家長的問題,如果您的寶貝只有3歲,您就需要開始注意這些「家長通病」不要發生在您的身上,否則您的孩子長到十幾歲有可能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還記得《55人中47人進入中外名校的老師,告訴家長該做些什麼》這篇文章嗎?王老師的第22條「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家長的問題吧:

您好,我孩子今年上初二了,十四歲,男孩,總不聽我們的話,愛發脾氣,比如上學期間晚上總愛看電視,說他不該九十點還不寫作業,他說我們啰嗦,每次都是看到自己不想看為止,還有星期天就睡覺一睡到中午,其間咋叫都沒用,請問我們該怎麼辦?

答:

您所述的「按時寫作業、晨間自己起床」這些事情,不是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自己做到的嗎?為什麼到14歲了,還是您在催促呢?

形成這種局面絕不是「一日之功」,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它的形成過程吧:

  • 孩子3歲,自己醒了,想試著自己穿衣服,因為某種原因,家長嫌孩子穿得慢,趕緊幫孩子穿好衣服出門了。

  • 接著,孩子即使自己醒了也不起床,等著家長給自己穿衣服。

  • 再接著,孩子模模糊糊好象醒了,根本就沒想著要起床,幹嘛自己起床呢?醒了也得等著家長來穿衣服,還不如乾脆讓家長叫起呢。

  • 於是,每次讓家長叫起的習慣就這麼養成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衣服是自己穿了,但讓家長叫起的習慣一直延續著。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有人叫,那個警醒的生物鐘就會逐漸壞掉。

    同理,「家長不催促就不寫作業」的習慣也是這麼養成的。

    照理說,什麼事情都有人提醒有人催促,總該按照家長的安排來做吧。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按別人的安排就意味著自己的不自由,如果自己的意願與家長的安排相衝突,孩子就會發脾氣。

    每個人都知道要勞逸結合,但一個被人安排的孩子是不可能很適宜地做到勞逸結合的。我們來設想一下:

  • 孩子一進家門,放下書包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有可能今天學習任務很重,在學校時一直都在學習,孩子想看一會兒電視,稍微放鬆一下,休息好了就去做作業。)

  • 家長看到孩子看電視就催促,先把作業做完再休息啊。

  • 孩子不理睬家長,繼續看電視。(青春期又叫第二反抗期,你越讓他做他越不做。他本來想看一會兒電視就去做作業的,這下好了,你催促他,他反倒以歪就歪,乾脆看個沒完)

  • 我們再回到《55人中47人進入中外名校的老師,告訴家長該做些什麼》這篇文章吧,王老師的第26條「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作為一個14歲孩子的家長,應該做消極民主型的父母。試著不去管孩子,讓他自己管自己吧。您擔心他的成績掉下來,是嗎?給他一個月的時間,當一次月考成績落敗時讓他自己去承擔失敗的後果。

    當他想要從失敗中站起來的時候,您再伸以援手,幫助他制訂學習計劃、每日的學習安排。您可能要問,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幫助他呢?您可以一開始就幫助他,但一個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他提出要自己管自己時,他是不希望別人指手劃腳的,您可以試試看。

    我們為什麼總是忍不住要管孩子呢?其根本原因是我們的注意力全放在孩子身上了,我們為什麼不把注意力分散一點出來放在自己的生活上面呢?安排一兩次「二人世界」,滋潤一下夫妻感情?寫到這裡,我不得不再次拿出王老師的「教育真言」了,第7條「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我一直認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言傳身教」,而且「身教勝於言傳」。建議您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一些,別讓自己閑得太多,當您忙碌而有條不紊地處理各種事務的時候,您的孩子也會被您所帶動,並在這種家庭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安排著自己的學習。

    有不少家長問我,怎麼能讓孩子愛上閱讀?其實,愛上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您的家裡有很多書,當然也有很多適合孩子閱讀的書,而且,這些書隨手可取。休閑時光,一家人都安安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書桌前閱讀,閱讀一段時間後,一人有感而發,然後一家人進入熱烈的討論中。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他能不愛上閱讀、愛上思考、愛上交流嗎?

    我想說到這裡,家長一定能自己總結出「不自覺孩子的家長身上的幾大通病」吧:

    1、習慣於「包辦代替」;

    2、習慣於監督、催促、反覆提醒(即孩子所說的「啰嗦」);

    3、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

    4、平時不大注意自我學習、自我提高;

    5、忽視家庭學習氛圍的營造;

    6、不重視家庭體育活動和娛樂活動。

    作者:劉鴻雁 來源:兒童心理成長


    聲明:此文為本號原創,轉載或報刊採用請與本號聯繫。

    推薦閱讀:

    燒賣包法大全,不會的請自覺收藏!
    省級衛視:多點文化自覺
    讀經要自動自覺﹗
    【金剛菩提海】—自覺與覺他
    自覺用好批評利器

    TAG:孩子 | 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