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摘要: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歷次通貨膨脹不同。本次通貨膨脹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動造成的,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與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並存。因此,要治理它就得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同時下手,我國目前應該採取「供給擴張、需求緊縮」這樣的政策組合。需求緊縮應該主要依靠「量化貨幣緊縮」政策,具體政策包括進一步加強資本管制和鼓勵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供給擴張主要依靠降低企業稅收的政策、加速人民幣升值、深化改革、改善管理,以及技術進步政策。

關鍵詞:滯漲,供給管理,流動性過剩,總供求模型

進入2010年以來,我國的通貨膨脹率逐漸提高,10月份中國的CPI上漲率達到了近年來的新高4.4%,這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重視。央行也隨之在10天內連續兩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那麼,本輪通貨膨脹有什麼特點?成因是什麼?我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本文就討論這些問題。

一、我國本次通貨膨脹的特點

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有三個特點。首先,基本上是物價普遍上漲。圖1a和圖1b畫出了2010年1月至10月我國的居民消費分類價格指數(同比)的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在8大類商品中,除了衣著、交通和通訊兩大類商品之外,其他各大類商品價格均上漲而且通貨膨脹率有上漲的趨勢;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和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兩大類商品的價格指數也從年初的低於100逐步上漲到100以上。其次,食品價格的漲幅遠遠大於其他類商品,而且食品類價格的漲幅與其他各類商品價格漲幅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10月份食品類價格漲幅比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高出5.7個百分點。而在食品類價格中,蔬菜類價格的漲幅又遠遠高於其他食品價格的漲幅,10月份鮮菜價格的同比上漲率達到31%,鮮果價格的上漲率達到17.7%。[1]

第三,本輪通貨膨脹是在資產價格飛漲之後發生的。與商品價格的上漲相比,資產價格在近幾年的上漲更為引人注目。從2008年到現在,中國的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價高速上漲,其中僅2009年,從年初到年末,北京的房價幾乎翻了一番,而政府的房價調控措施幾乎毫無效果。玉石、文物、古董、字畫、高級酒等可以儲藏的商品價格也大幅度上升。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面臨的是物價普遍上漲的局面,這種局面包括資產價格的上漲和商品價格的上漲兩個部分。其中,資產價格的上漲從時間上領先於商品價格的上漲,漲幅也遠遠超過商品價格的漲幅;而在商品價格的上漲中,食品類價格尤其是蔬菜類價格的上漲幅度有要遠遠高於其他商品價格的漲幅。

二、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的成因

本人認為,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是由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這跟以前的通貨膨脹有所不同。我國以前的通貨膨脹多數為需求拉動型的,現在,隨著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我國的通貨膨脹中成本推動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們分別討論為什麼會出現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兩個類型的通貨膨脹。

1.需求拉動

需求拉動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貨幣供給增長過快,而貨幣供給增長過快的原因則是外匯流入過多。近年來,外匯流入已經成為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唯一途徑。圖2反映了這種情況。圖2給出的是從2000年1月到2010年9月我國的外匯占款與儲備貨幣(也就是基礎貨幣)之比。在2001年,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的比例為43%左右,2006年初這一比例超過100%,此後這一比例繼續上升,最高時達到129%,目前維持在120%左右。這意味著我國的基礎貨幣完全是由購買外匯投放的,不僅如此,中央銀行還得通過其他途徑回收因購買外匯投放的部分基礎貨幣。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提供的數據計算繪製

外匯流入導致我國的貨幣供給增長過快,雖然中央銀行採取了大量發行央行票據的政策回收基礎貨幣,依然無法完全擺脫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其結果,物價上漲就不可避免。但是,我國的物價上漲卻有其特殊性。當流動性過剩出現時,首先上漲的是資產價格,隨後商品價格開始上漲,而且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遠遠低於資產價格的上漲幅度。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我國目前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從供給一邊說的,從需求一邊看就是所謂的「有效需求不足」,二者是一個意思。「有效需求不足」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的基本消費需求快達到飽和[2],老百姓的邊際消費傾向已經很低,因此隨著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增加,老百姓並不大量增加消費,而是增加儲蓄,而儲蓄就是對各種資產的需求。其結果,資產價格首先上漲,而商品價格由於產能過剩的存在不漲或小幅上漲。隨著資產價格的上漲,資產的預期收益率逐步下降,過剩的流動性會逐步流入商品市場,導致商品價格上漲,但由於人們的消費需求不足,因此消費需求增加的幅度遠小於資產需求的增加幅度,從而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要遠小於資產價格的上漲幅度。

2.成本推動

生產成本上升是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的另一個原因。

首先,工資成本上升。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出現的各種引人矚目的事件如「民工荒」現象、某企業連續出現十幾次員工跳樓事件、頻頻出現的勞資糾紛和罷工等等都表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形勢已經跟以前大不相同。相應的,中國各地政府相繼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等因素也導致工資成本上升。

我們應該明確的是,工資成本上升並不是壞事。實際上,工資成本上升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目的之一。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取決於其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資收入,因此,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就必須提高工資,這對於企業來說就意味著工資成本的上升。因此,工資成本的提高本身對經濟就有了兩面性:一方面,工資提高是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資提高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給企業生產和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問題。

其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中國對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長,中國對國外資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這導致資源價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第三,隨著節能減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認可,以及我國經濟面臨的資源壓力,我國政府對節能減排也越來越重視,相應的要求和標準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這種要求,企業就得增加人力、物力,這就客觀上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第四,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對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重視,因而對環境保護、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適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滿足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這就客觀上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加大了物價上漲的壓力。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的特點就是所謂的「滯漲」。美國兩次石油危機期間的情形就是如此。我國目前的成本上升也會有相同的結果。

3.小結

以上分析有助於解釋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特點。首先,流動性過剩導致物價的普遍上漲,這包括資產價格和商品價格兩方面;其次,流動性過剩和產能過剩二者共同作用導致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以及商品價格上漲從時間上落後於資產價格的上漲、從漲幅上低於資產價格的特點;第三,由於生產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要高於其他產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因此,在本輪通貨膨脹中,農產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如蔬菜價格的上漲幅度遠高於其他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

三、我國目前應該採取的政策組合

那麼,我國應該如何應對目前的通貨膨脹呢?我認為,目前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的宏觀經濟政策分析框架過於簡單,已經無法應對目前的通貨膨脹。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需求管理,而需求管理在應對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時效果很好,但在應對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時就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們就應該在宏觀經濟政策分析框架方面進行創新。在本節,我們首先討論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然後引入新的宏觀經濟政策分析框架,然後討論應對目前的通貨膨脹的總體思路和政策組合。

1.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

關於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標準的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上都有所論述,本文就不重複那些了。在本人看來,教科書上說過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並不是最重要的,需求管理政策最主要的局限性有兩個。

首先,需求管理政策不能同時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眾所周知,在宏觀經濟學中存在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也就是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交替關係。要想解決失業問題,就必須忍受較高的通貨膨脹,而要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就得忍受高失業。這是需求管理必然的結果。

其次,需求管理政策在治理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即「滯漲」)方面效果很差。如圖3所示,假定開始時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此時的價格水平為Pf,產出水平為Yf。假定由於某種原因,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導致總供給曲線左移至AS2,均衡價格就會上升到P1,均衡產出下降至Y1,經濟中就會出現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的局面,也就是「滯漲」。此時,如果用需求管理來應對,效果就較差。比如,如果要消除失業,那就得擴大總需求,使得總需求曲線右移至AD2,其結果均衡價格水平很更高,加劇通貨膨脹的問題;而如果要消除通貨膨脹,就得降低總需求,比如把總需求曲線左移至AD3,這就可以維持價格水平不變,但失業問題又會加劇。因此,需求管理無法應對這種局面。

因此,在經濟面臨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需求管理不管怎麼做都有重大缺陷。要解決失業問題,通貨膨脹將更嚴重;而要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就必然進一步推高失業。因此,要應對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就必須引入一種新的管理工具,這就是供給管理。

2.供給管理

在圖3中,在出現「滯漲」的情況下,如果政府能夠採取某種辦法使得總供給曲線移回AS1,那麼失業就會被消除,而且物價也不會上漲。這樣的政策就是供給管理政策。

蘇劍(2008)、劉偉和蘇劍(2007a、2007b)探討了供給管理在短期宏觀調控中的作用。許多人認為,供給管理政策只適應於長期調控,不適合短期宏觀調控。在他們看來,一個經濟的總供給是由這個經濟的技術水平和可用資源的規模決定的,而這些因素在短期內都是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的,因此在短期內總供給是無法調控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從圖3中可以看出,總供給曲線的位置是由企業的生產成本決定的,而企業的生產成本卻是可以由政府在短期內調控的,政府只要能夠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就可以影響短期總供給。因此,供給管理是可以用於短期調控的。

那麼哪些政策可以影響短期總供給呢?也就是說,政府的短期供給管理政策工具都有哪些呢?蘇劍(2008)、劉偉和蘇劍(2007a、2007b)對此有較為細緻的探討,他們列出的短期供給管理政策工具有以下幾類。

首先,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可以影響短期總供給。因為貨幣政策調節的是利率,而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因此,利率的變化直接會引起企業生產成本的變化。當然,貨幣政策也影響總需求,因此,貨幣政策既是需求管理政策,也是供給管理政策,其需求效應可能大於供給效應。

其次,財政政策。一些財政政策工具也可以影響短期總供給。比如針對企業的稅收政策,減稅意味著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實際利潤上升,其效應相當於企業生產成本的下降。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其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均可以作為供給管理政策工具,因此,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既然可以被用於短期需求管理,自然也就可以被用於短期供給管理。

第三,要素價格政策。調節生產要素的價格,比如能源、原材料價格等,都能夠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實際上,貨幣政策也是要素價格政策的一種。

第四,行政、法律手段。通過行政、法律手段調節企業在某一市場的准入條件和審批手續辦理的難易程度,可以達到調節某一行業的總供給的目的,這也屬於供給管理。

第五,提高企業生產率的政策,比如促進技術進步、改善管理、深化改革等等,都有助於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3.以總供求模型為基礎的宏觀經濟政策分析框架

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分析框架採用的還是IS-LM模型,強調的是需求管理,政策工具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我們知道,IS-LM模型是上個世紀50-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那時的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需求一邊,對供給一邊缺乏了解,也不甚重視。因此,基於IS-LM模型的政策體系就被稱作「需求管理政策」。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總供求模型(即AD-AS模型)已經取代IS-LM模型成為宏觀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和分析框架,但宏觀經濟政策體系依然強調和倚重「需求管理政策」,對「供給管理政策」依然不理不睬。在宏觀經濟學已經發展到總供求模型的今天,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卻依然是古老的IS-LM模型,宏觀經濟政策體系顯然嚴重滯後於宏觀經濟理論體系的發展。

本人認為,在宏觀經濟學已經發展到總供求模型的今天,繼續用IS-LM模型作為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已經過時,應把總供求模型作為這樣的框架。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分析框架應該讓位於以「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分析框架。這兩個框架對於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的不同在於:

(1)在目前的政策分析框架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被看作是需求管理政策。這實際上是不對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二者都既可以影響總需求,也可以影響總供給,因此可能是需求管理政策,也可能是供給管理政策,一項具體的政策也可能同時具有供給效應和需求效應(蘇劍,2008)。

(2)以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為核心的政策體系顯然比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核心的政策體系高一個層次,因此內容也更加豐富,可以實現多目標,應對更為複雜的經濟問題。一個經濟面臨的衝擊無非來自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因此,只要我們能夠認清楚衝擊的來源,就可以採取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來應對它;(蘇劍,2008)指出,一般情況下,應儘可能用需求管理應對需求衝擊、用供給管理應對供給衝擊。

(3)與需求管理相比,供給管理政策工具更為靈活多樣,可以實現對宏觀經濟的精細化管理或者「微調」。比如產業政策、區域經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都可以對受影響人群、地區或行業予以精確界定,因此就可以針對特定的人群、地區或行業設計政策。我國的外資優惠政策、高科技行業優惠政策、國企優惠政策等等都屬於這類政策。

4.我國目前應該採取的政策組合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我國應該採取「供給擴張、需求緊縮」這樣的政策組合,用需求緊縮應對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用供給擴張應對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在圖3中的反映就是使得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移回原來位置,從而既避免了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也避免了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在原有的框架下談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鬆緊搭配已經解決不了目前的經濟問題,因為在原有的框架下不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搭配都是需求管理政策,不同的只是需求變動的來源和需求結構的變化。無論需求方面如何變化都應對不了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四、我國目前應該採取的具體應對措施

那麼,「供給擴張、需求緊縮」這樣的政策組合中,應該採取哪些具體政策呢?

1.需求緊縮

需求緊縮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財政性需求緊縮,一是貨幣性需求緊縮。在需求緊縮的大框架下,需求管理內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可以鬆緊搭配,這跟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沒有區別。

首先,在目前的情況下,財政緊縮不合適,因為財政性需求政策直接影響總需求,因此會直接影響到實體經濟,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儘管我國目前面臨通貨膨脹,但應該承認的是,通貨膨脹率只有4.4%,絕對水平並不是很高。無論如何,在一個市場經濟中,物價不可能不變,否則價格機制就不可能起作用,因此物價的變動是很正常的。物價上漲率過高,老百姓可能就承受不了;而物價上漲率過低,經濟就容易陷入通貨緊縮,而治理通貨緊縮的難度遠遠大於治理同樣幅度的通貨膨脹。因此,一般而言,2-3%的年通貨膨脹率是最佳的,低於2%經濟就容易陷入通貨緊縮,所以一般而言,一旦通貨膨脹率低於2%,調控當局就會緊張起來;而高於3%的話,某些特定人群受的影響可能過大,政府就必須應對,原因就在於物價上漲往往不是所有商品價格以相同幅度上漲,而是某些商品價格上漲快,某些價格上漲慢,某些商品的價格甚至還在跌,比如目前的經濟形勢就是這樣。因此,目前的4.4%的通貨膨脹率總體上來說不算太高,但由於食品價格上漲幅度過大,對低收入家庭影響較大,所以應該採取措施治理。在我國目前流動性過剩現象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商品價格總體漲幅僅4.4%,這足以說明商品價格受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也就是說儘管老百姓手中有錢,他們想買的也是各種資產,以使自己的資產保值,而不是大量增加消費,因而資產價格的漲幅遠大於商品價格的漲幅。因此,我國就不應採取財政性需求緊縮政策。

其次,我國應該通過數量型貨幣政策來實施緊縮性需求管理,也就是所謂的「量化緊縮」政策,而不是價格型政策,即加息。

在我國,利率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關係跟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不一樣。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利率是市場化的,貨幣供給和利率之間有因果關係,因此,貨幣供給和利率之間中央銀行只能盯住一個,放開另一個;而在我國,利率不是市場化的,貨幣供給和利率同時受中央銀行控制,二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因此,貨幣政策的效果跟那些國家就不一樣。

假定我國不緊縮貨幣,但提高利率。結果會如何?加息會導致企業減少投資,這一方面會緊縮實體經濟,另一方面會導致企業的交易性貨幣需求下降,在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多餘出來的貨幣就會流向資產市場,加劇資產泡沫。因此,加息在我國的效果就是緊縮實體經濟、擴張虛擬經濟。這不符合我們調控的目的。

而「量化緊縮」政策的效果就不一樣。假定我國不加息,但設法減少貨幣供給。由於我國目前面臨流動性過剩的局面,所以貨幣供給減少並不影響資金的可得性,而利率不變也不影響企業的投資成本。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不受影響,貨幣供給的減少直接減少了資產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因此有助於抑制資產價格泡沫。也就是說,「量化緊縮」不影響實體經濟,但緊縮虛擬經濟。正好滿足我國目前的調控目標。

那麼,如何實施「量化緊縮」呢?首先,應該採取更為嚴厲的資本管制以限制熱錢的流入。我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高達18%,提高的空間已經很小;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等政策的空間也很小。因此,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已經不足以應對目前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如前所述,外匯流入是導致我國流動性過剩的根源,所以,減少外匯流入就應該被作為緊縮貨幣的主要著眼點。而在我國目前利率相對其他國家較高、人民幣升值預期比較強烈的情況下,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等手段不便採用,實施更為嚴厲的資本管制幾乎就成為唯一選擇。

其次,應鼓勵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對外投資有助於消化掉目前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化解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我國經濟高速發展30多年之後,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資金規模等都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已經具備了對外投資的條件;而我國對國外資源的依賴又迫使我國通過這一領域的對外投資來保證我國的資源安全。因此,鼓勵企業對外投資對我國經濟有利無害。

2.供給擴張

擴張性供給管理政策是應對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即「滯漲」的最佳對策。

首先,減稅政策。降低企業的稅收,比如企業所得稅、企業增值稅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企業實際得到的利潤率,有助於刺激供給。近年來,我國的稅收增長率一直高於GDP的增長率,意味著資源急劇向政府積聚,政府稅收佔GDP的比例持續攀升。給企業減稅有助於抑制這種趨勢,同時也抵消了成本上升給企業增加的負擔,增加了總供給。

其次,加速人民幣升值。我國目前對外部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人民幣升值有助於降低原材料和能源價格,因而有助於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對於我國經濟來說,這相當於一個有利的供給衝擊。

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目前國內多數人對人民幣升值充滿疑慮,主要是擔心其對出口的負面影響。劉偉和蘇劍(2010)指出,堅持人民幣不升值的人,強調的只是升值後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的價格優勢會被削弱;在劉偉和蘇劍(2010)看來,人民幣升值也罷、不升值也罷,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最終都會被削弱,但不升值反而會導致國內的通貨膨脹。他們比較了人民幣升值和不升值兩種情況。如果人民幣升值,那麼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會立即被削弱;如果人民幣不升值,那麼這種價格優勢會繼續維持一段時間,但貿易順差、人民幣升值預期會導致外匯大量流入中國,結果導致國內的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貨膨脹,從而引發工資和生產資料價格上升,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最後傳導到國際市場上,中國產品價格還得上升,從而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被削弱。因此,在他們看來,不管人民幣升值還是不升值,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最終都會被削弱,但升值還能避免國內的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貨膨脹,因此,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更有利。

第三,改善管理、深化改革,以降低成本。比如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有助於改善政府服務、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金融體系改革有助於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交易成本;勞動就業體系改革有助於促進勞動力要素的流動、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等等。

第四,從長遠來看,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最終還得依靠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比如促進技術進步,包括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技術改造、調整要素投入組合、進行自主研發等等,這些都有助於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但這些起作用往往比較慢,從政策實施到效果顯現之間時滯比較長,而且不確定性較大。但這些措施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此不管其作用什麼時候顯現,都對當時的經濟有利無害,緩解那時宏觀調控的壓力。因此,雖然對目前可能效果不大,但也不能忽視。

五、總結

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歷次通貨膨脹不同。本次通貨膨脹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動造成的,因此,要治理它就得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同時下手。尤其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在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下根本找不到好的解決辦法。因此,我國目前應該採取「供給擴張、需求緊縮」這樣的政策組合。需求緊縮應該主要依靠「量化貨幣緊縮」政策,具體政策包括進一步加強資本管制和鼓勵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供給擴張主要依靠降低企業稅收的政策、加速人民幣升值、深化改革、改善管理,以及技術進步政策。

應該看到的是,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導致的對資源需求的增加,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都將呈現出上升趨勢,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將是中國經濟的常態。因此,著眼於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擴張性供給管理政策應該受到我國政府的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蘇劍,2008,「供給管理政策及其在調節短期經濟波動中的應用」,《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6期

劉偉、蘇劍,2010,「人民幣升值及應對措施」,《金融研究》2010年第11期

劉偉、蘇劍,2007a,「供給管理與我國現階段的宏觀調控」,《經濟研究》2007年第2期

劉偉、蘇劍,2007b,「供給管理與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原載《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1期


[1]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2]這是在目前的經濟體制和收入分配格局下說的,隨著經濟體制和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我國的消費也會發生變化。

推薦閱讀:

保加利亞有什麼知名的大學?
救命稻草
大學與城市
【轉載】廈門大學風光

TAG:經濟學 | 大學 | 經濟 | 北京大學 | 北京 | 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