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修前行(一)

壹、 邁向佛陀的境界

一、前言

這次夏安居課程,我們可以把它取名為邁向佛陀的境界,這一次訓練是要我們體驗,如何由凡夫到達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的境界,佛陀是怎麼成就的。現在站在一個行者的立場要想了解一個修行者,怎樣由凡夫透過這樣一個生命改造的工程,而達到那個殊勝、不可思議的境界,他需要具備那些條件,需要進行那些工程。

兩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當初是怎麼成就的,我們現在可以說非常的茫然,大家也很期望,能夠很快的擁有像他一樣的成就。可是,我們也確確實實的看到,大家都很認真,但是在很辛苦的情況之下,幾乎沒有辦法成就,所以非常的懊惱。

現在首先要跟各位重新建構,釋迦牟尼佛當時的環境跟背景,讓我們能夠體會到當時他是怎麼進行的。在他那個時代,社會普遍存在著修行的風氣,就像今天台灣社會普遍存在著暴戾、跟賺錢的風氣一樣。台灣的這股暴戾風氣姑且不論,但是台灣這一股積極賺錢的風氣,事實上不能夠說全部都錯,那是世間人的一種用心方法。

二、精進修行前應具備的三個基礎條件

在兩千五百年乃至三千年前,希達多太子當時的社會環境,普遍存在著那一種精進修行的風氣。像悉達多太子當時認真修後,而有大解脫、大成就者很多,你不能說當時只有他一個人成就而已,那你就錯了。就像我們這個時代裡頭,你不能說只有王永慶賺到錢,跟他一樣賺到錢的人還很多。所以,想要賺錢不是用你的想法,你要去知道那些成功者,他是怎麼賺錢的;同樣的,你想要修行有成就,不要用你的想法,你要知道那些成功者,他們是用什麼方法,這個背景你要先了解。

首先要告訴各位的是,當時的人他們很認真在修行,你要先肯定這一點。換句話說,當時的人已經擁有某一種基礎條件,而這一種基礎條件,你現在大概都沒有具足。他們的條件是什麼,各位你有沒有這樣問過?我跟各位舉三個條件:

第一、 當時的人具有禪定的基礎,你有嗎?第二、 當時的人對於善知識的指導,是絕決對的服從,現在你有嗎?第三、 是大家很難體會的,就是在人與人之間保持著,絕對不跟人衝突的這個基本條件,你有嗎?

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跟人家起衝突,在這個前題之下,你一切的修行都是白費。就像你想要經營事業成功,凡是來到你這裡的人,你都要跟他吵一架一樣,看你怎麼成功。有可能嗎?而我們面對群眾,你認為他那裡錯了,而相對於他的立場你才對,那我告訴你,你什麼修行都別談,因為基本上你已經弄錯了。修行是要修正我們自己,調整我們自己,既然會跟人家衝突,那表示你沒有辦法修正自己、調整自己,那你這樣子已經沒有用了!

古代做鍋子用的那種鐵材叫做生鐵,那個生鐵是不可鍛的,它成型後就是那個樣子,怎麼講都沒用,你知道嗎?你既然不能修改自己,那你就跟它一樣,沒有辦法調整。最起碼你要加進一點鉻鐵,使它變成可鍛的鑄鐵,不要是不可鍛的生鐵。你這塊材料假如是生鐵的話,那根本就沒用,你必須要可鍛。

所以,第三個條件你要是不具足的話,根本沒有用,你連一般凡夫都不如,所以我們多少都應該具足這個條件。即使未必百分之百,也應該到達相當的程度才對。而真正修行最難的,是你還沒有達到百分之百之前的這一段的距離,也是你要修行的,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從百分之六十能轉,要把它提昇到百分之八十能轉;到百分之八十能轉,你還要提昇到百分之九十能轉;逐漸的到達百分之百都能轉,這樣的地步跟境界。接下來你才能說:我要來找一個善知識完全依止他。要不然,即使你找到一個天王巨星的善知識,不要兩天你就會跟他吵架,因為你是不可轉的生鐵嘛!對不對?你可以有一萬零一個理由來說他的不對;甚至於,還可以把佛教的因果論,拿出來套在他的身上,叫他下無間地獄;這個就是你第三個條件沒有具足所產生的情況,那你更不用講禪定了。因為你的妄想那麼多,那有禪定!所以,先把這些基本條件弄清楚了,看看我們是屬於什麼樣的料子,是可成就的,還是不可成就的,或者,只是一個放空話的貨色而已。自己要先好好嚴格的評審自己,不要人家來定位,人家定位絕對說你很好,說你不修行則已,一修行則很快會成佛。那你要到什麼時候修行,那就沒人知道了。

三、修行成就的重要因素──自我反省的功夫

在這樣的前題之下,我們看到希達多太子當時很多人都具足這個條件,而且,他又具有一個特別超人的能力,那就是反省的工夫,他很能夠放反省。他從凡夫到成佛,我們將它劃分成七個階段,你去注意看看他的反省能力有多強。

第一、他生在王家,富貴已經具足。我們現在還要戒除貪,因為你還拚命想要貪,而他已經到達了可以不貪的地步。第二、他身體健康,武功第一。所以他才能夠在世界比武大會上,贏得美人的芳心,討回美麗的太太。我們現在有沒有?我們還在怎麼吃才健康,吃什麼比較補,還要學氣功,可見你的身體是零零落落的。第三、他受的是宮廷教育。當時第一流的學者,都到過他的宮廷來教育他,所以他的文學素養、學術涵養是相當深厚的。他不是不學無術之徒,他的知識領域非常的廣泛而堅固。我們現在反省自己看看,你到底懂多少?知識領域固然不見的要很高,但是基本上的應該要具足。第四、 他家庭生活幸福,感情生活圓滿。

可以說以上四個人天福報的條件他都已具足,今天,我們要具足這四個部份就已經不簡單了。好多人在講所謂的修行,幾乎在追求的就是這四個條件,而他超越了。現在你從這個層面來看,你必須超越這四個部份。假如身體不健康,你要怎麼放下?假如你不夠富有,你要怎麼放下,不去追逐?你的家庭生活幸不幸福,不去管它,能不能把它擺開?你所受的教育不論高或低,知識夠不夠,能不能把它放下,超越它?希達多太子他雖然擁有,但是他能超越,他並不執著。我們在座的各位,你不管有沒有,希望你也能超越,不要執著;也不要自哀自憐、自怨自嘆。希達多太子就是能超越,所以他才能夠半夜爬牆出去。他有這種勇氣,能夠這樣反省。那麼富裕的生活,那麼幸福美滿的生活,他經過反省以後能夠超越、能夠放下!這個是他第一個可貴的地方,也是一個相當偉大的生命情操,你要能夠感受到,而通常我們都忽略了。

他出家之後,首先就依止師父。雖然以現在來講是外道,可是在當時來講卻是真實的師父。你不能夠說他跟外道學怎麼樣,因為當時他沒有善知識啊!他離家後有人要教他他就學了,所以可以肯定,他一定拜訪過很多善知識,因為他在宮廷裡頭聽說有這樣的修行人,可是他並沒有真的接觸到。從佛傳裡頭,可以看出老國王很怕他出家,所以關於修行這一方面應該是沒有讓他知道很多。就像我們多少聽人家講過陰陽五行八卦,雖然你不見得會精通,但多少都聽過。他跑出去以後到處參訪,花了六年的時間他修學到了最高的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也就是當時在印度他所能學的。可是呢?他反省的功夫,在這裡又發揮出來,他發覺非想非非想處定也不究竟。可是各位你知道不知道,他怎麼確定它不究竟?你要是沒有修禪法,你絕對不知道。所以,告訴各位,大家在聽學佛法絕大部份所聽的都是佛教的常識,及佛教的故事而已。在這個地方,他到底是憑什麼斷定,他所依止的師父所教的是不究竟,你知道嗎?他憑什麼斷定?假如你連這個智慧都沒有,你別想要成佛了!我告訴各位他就有這個智慧。

孔夫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媽媽懷胎十月生下來的凡夫,他到底在那個關鍵點上,做了決定成為聖人。現在,希達多太子也一樣,他跟當時印度的人都是修行一樣的東西,那麼,在那個關鍵點上使他出類拔粹,讓人類萬古的黑暗頓然點亮了明燈。那個關鍵點在那裡?這就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所以,你若想從聽佛教故事上來了解,那是絕對無法理解的,一定要從實修的過程中去發現它。而我們在這個教材裡頭會教你

悉達多太子是用六行觀的修法,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定」。但要知道六行觀是什麼?六行觀又叫欣厭觀,欣上一地的三個殊勝點,厭此地的污著點,這個叫六行。一般來講三界分九地,欲界算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無色界也有四地,加起來一共有九地。在這九地當中,一個行者怎麼修呢?他就是運用這五趣雜居地有三個缺點,而初禪天有三個優點,運用這三個優點,把五趣雜居地的三個缺點給排除掉,而進入初禪定;然後,對二禪定的三個優點產生信心,對初禪定的三個缺點產生厭惡心,用歡喜心把厭惡心的部份給去除掉,進入二禪定、再用三禪定的三個歡喜心,來把二禪定的三個缺點排除掉。這樣子一再地轉化,經過九個次第、九個層次,進入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不是用講的,是用修的。你要把他到達那個目的的方法找出來,你才有辦法修啊,悉達多太子在他師父那裡就修這個法,修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比起當時他那些師兄弟來講,他年紀最輕、成就最大。

有些人修了好久,好像在煮石頭一樣,煮了幾千年、幾萬年他還是石頭。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你要修行就不要變成老油條,老油條就跟石頭一樣,再怎麼煮還是石頭,沒有用的。希達多太子不一樣,他很快地就到達最高的終點。可是他發現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定」後沒有東西可以比較;因為他在最上面了,再上面沒有了,沒有他就沒有辦法比較,沒有辦法比較,他還在三界內,不能出離三界。那要怎麼辦?於是,他就是在這個時候發揮他的反省力。他要去找一個可以離「開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方法?他開始在找這個東西,這是他用功的地方。

四、行法的殊勝在於用心超越

現在台灣的佛教徒非常的可憐,第一,人家沒有「法」給你,你手上擁有的頂多只是做功課:早課、晚課。你也跟人家五堂功課,做得一塌糊塗,儘是修得人天福報。就靠這早課、晚課及五堂功課就能超生啊?告訴你,一無是處。你要成就什麼?你有什麼定?有什麼慧?有的話說好聽一點,只是擁有很好的人天福報,因為你的修養很好,但你不是在修行。

真的修行是有一個行法可行,行法跟做功課不一樣,做功課不叫行法。你功課做到最後就是:早上起來不做功課覺得怪怪的,所以早課一定要做完今天才有精神。到了晚上,晚課沒有做完,你也要爬下來再做一次,等晚課做完了去睡覺,那很好睡。這個是做功課的心理安慰,這不是行法。行法本身是要你用「心」,怎麼用「心」使自己的生命品質得到超越。這些外道他也能超越,而到達這麼高的層次。你看看!你有沒有在超越?做幾堂功課、念幾個佛號、持幾個咒,這樣子叫做超越?希達多太子從這個地方發現不對,他的師父也沒有辦法教他,那怎樣辦呢?因此就離開那個僧團,自己去精進苦行,他用比在他師父那邊更嚴格的苦行又修學了六年。

要記住一點,他的禪定功夫已經相當高了,在當時古印度來講,算是最高了;然後他又六年苦行,昏倒了,被牧羊女把他救起來。這個你要知道,第五階段跟師父學;第六階段自己苦修。被牧羊女救起來時,他大概一身是病,病到昏倒了。想想看,從一個全身是病的人,要恢復起來,那要多少時間?所以,你不能夠說他一杯羊奶喝下去就醒來,就恢復健康了。羊奶不是仙丹,羊奶可能是很滋補、很營養的東西,但是一個身體非常弱的人要恢復建康,一定需要一段時間。希達多太子恢復健康後,他開始思索我這樣子修行對不對,萬一我就這樣死了,那我這樣子出家修行對嗎?他開始在尋找正確的修行方法,這是他第三個反省。他這個反省,發現一個問題──用這種「苦行」不對!

但是你要知道,他已經透過苦行才發現苦行不對,假如今天我們還沒有苦行,你千萬別說苦行不對,要記得這一點。現在許多修行人常說:「唉呀!不要太重儀式啦!」那我先勸你,要先有儀式才講不要重儀式。尤其知識份子最喜歡說:「聽經啦!聽經最好。」;我是講經的,我怎麼不知道。但是你沒有修行啊!聽經不能成佛,聽經要能成佛,釋迦牟尼佛應該是聽經成佛才對。

一定要透過修行才能成就,透過真實的生命改造才能夠成就。你的生命沒有經過改造,你不能成為聖人。所以在這個地方他發覺不對。他要什麼呢?這是一個關鍵啊!佛傳上講希達多太子,接受牧羊女羊乳供養後恢復健康,就可以到尼連河下去洗澡,洗完澡就走到菩提樹下。但是我要告訴各位,這當中至少要經過一年的時間,尤其是他內心觀念的轉化!那是驚天動地的,這個地方記載的文字沒有辦法把它交待清楚。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悉達多太子他從富裕中來,然後放下富裕到森林裡去修行,之後放下一切精進苦行,乃至於一天吃一粒麥,這樣過日子,現在他又要把它改變過來,過一個正常的生活。你要記得這一點。

五、進入最後成就階段的準備──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一個人色身所需要的必須要正常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常常跟各位講的,七菩提分、八正道。所有的大乘經典講到佛陀的境界、行者成就的境界,裡頭一定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那意思是告訴我們,心要浸泡在七菩提分裡面,像七寶池一樣;行要行在八正道上,像飲用八功德水一樣。這是佛陀在這個時候他最大的轉變。轉變以後一定有一個實習的階段,他自己要如何將「心」浸泡在七寶池裡面。七菩提分裡面是什麼?他怎麼樣把「心」安置在那裡面,置心一處。禪修講的置心一處相當廣,每個人每一階段只能置心一處。這個時候,他置心一處在七菩提分裡面。我們初學禪,沒有辦法做到,也不要想那麼多,只要置心在鼻息當中就好了,然後行在八正道上面。所以我們初學一定要安住道場,把性命交與龍天,色身交與常住。你現在無法行在八正道上,因為你還沒有成就,還沒有那種功夫。你就交給常住、交給龍天,這在層次上是不同的。

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實習以後,他發現這樣就對了,他開始進入第七個階段的修行,所以他肯定到菩提樹下絕對可以成就。這個七菩提分、八正道,也就是我們第三個階段要講的「法界三觀」。我們已經花了兩次的時間,講前行十法,講了一百個小時,後面的就是它境界的兌現。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這裡面三止三觀交替出現的時候,那就是海印三昧。佛傳講得很簡單,他坐在菩提樹下一再地深入,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就在第七天上午,天將黎明的時候,那是天空最黑暗的時候;突然間,所有的星星統統出現了,天上變的特別的黑暗,很快的星星就消退了,消退到只剩下寥寥的幾顆;那時東方已白,那最後一顆的星星在天邊一閃一閃的,觸動了他那微弱的目光,他就這樣成佛了。你根本沒有辦法去了解他內心的澎湃,激盪、那種震憾,你根本體會不到,知道嗎!這個很難很難,甚至於你根本沒有辦法體會。

我跟各位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他說在珠子裡頭有無量寶藏,一直要打開它卻打不開。有一天他在搬東西,一面想著要怎麼樣把珠子打開,因他打開後就有無量的寶藏,而他現在打不開,他又是無量的窮困,所以他需要去工作,而且是很粗重的工作──搬大石頭。就在搬大石頭的時候,他也在想著,這個珠子要能打開不知道多好!就這樣一面搬石頭,一面想著要把珠子打開的時候,不小心珠子掉下來,他在慌張中腳去踩到珠子。就在這個時候,大石頭掉下來把他的腳給打爛了,但是,珠子也打破了!

你能不能體會那種境界,腳被砸爛了,但是寶藏又出現了。請問你是要哭呢?還是要笑?你知不知道那種心理狀況是什麼樣子?腳砸爛了,是不是極端的悲哀,但是無量的寶藏又現前,那是他日夜夢寐以求的;那種震撼你大慨沒有經驗。

釋迦牟尼佛投其畢生精力,要去追求那個境界,你能不能想像的到。今天,假設我們坐下來連續七天不動,癢也不抓,廁所也不能上,肚子餓也不能吃,開悟以後才可以動;到了精疲力盡,已經奄奄一息時,而內心裡頭還不是那麼頹廢,他的境界逐漸逐漸地逼近了,內心裡頭的那個影像重複地出現──真空絕相止、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止、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止、周遍含容觀,那些境界深淺程度不同,很有次第,交互地一再出現。到了某一個階段,剛好星光觸動他那微弱的目光時,所有的境界全部現前。靜止!你知道嗎?那一個境界的出現,我把它叫做心靈工程的滿分狀態。生命改造到這個地方才算完成,這才叫止於至善。

六、如何進入佛陀的境界──從何處下手

現在可以說大家都在追求這個境界。「師父!怎麼樣可以到達那個境界?」我說:「法界三觀啊!」回去搞了老半天,一觀也沒有看到。你知道嗎?你看不到啊!直接過去沒有用。你要記得我為什麼講這一段,他那個背景已經告訴我們了,基本禪定一定要有。所以我們這個訓練當中,在這個地方大概會用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時間跟各位說明。

我們進行基本禪定的訓練方式,主要有兩個部分,一個叫坐禪,一個叫行禪。坐禪觀鼻息,行禪觀心法。坐禪觀鼻息主要訓練定力、攝心,行禪觀心法主要在訓練覺性。當這部份完成以後,那就可以有種種的修法。那才能夠說念佛殊勝呢?還是參禪殊勝?還是持咒修密法殊勝?才有可能。因為必須建立在這個禪定基礎上,這樣才可以轉入真正的大乘行法,我把他統稱為六根覺性的訓練。所以第一個階段的訓練是屬於基本禪法,基本禪法選定的是數息觀。

六根覺性的訓練,還是按照傳統,我們會有一種演練,其它的要靠你自己了。那就是二十五圓通,全部打開,但是重點,還是在意根。參念佛是誰,你要運用耳根圓通也可以。這個地方大概要一個月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就要帶入華嚴禪的訓練。這一次法界三觀,大概只能夠跟大家簡單地提一下,透過華嚴禪你怎麼進入法界三觀,大概我們講到這個地方。以後前面的部分會逐漸的縮短,後面的部份會逐漸加長,大概未來幾年內,華嚴禪跟六根覺性的訓練會比較重,再往後就以法界三觀為主。所以,不要急著從法界三觀馬上去成就,那絕不可能。你想直接由法界三觀去成就,是成就「知識」,而不是成就「佛法」。要成就修行,基礎一定要有。

為什麼要從基本禪定來呢?因為我們欲界的的眾生,煩腦多、慾望多、妄想多,這個叫三多。各位想想看,你要不是煩惱,就是慾望,要不然就是妄想;這三個要破除,必須要有色界的初禪定,二禪、三禪、四禪是你個人的決定,但是初禪定一定要有,才有辦法止息一切妄想,才能起觀。要不然你只是觀想,不是真正的的觀照。觀想跟觀照那品質完全不一樣,就好像仿製的勞力士手錶看起來像真的,但是它就是假的。

觀想是假的觀照,而你可以發現,絕大部份的人在講的都是觀想。告訴你,觀想是妄想的一種。觀照是不用想的,想要用觀照就必須要擁有真正的修行基礎,若沒有禪定是無法觀照的,基本上你先把這部份具足,沒有這個基礎條件,沒有辦法完成。

所以大家在用功的時候,你還是從基礎來。有了這個基礎,你觀照才能起來,才有辦法講大乘行法,華嚴禪怎麼訓練,那才有可能,否則都沒有用。弄到最後是一堆知識,而一堆知識不是我們基本的要求。

我跟各位講,學佛有三個層面:一個是求知識的,這個叫佛學專家。另外一個是講佛教故事的。講很多的佛教故事和常識,好像也有一些教化作用,所以經常講一些因果觀。碰到壞人就多講一些閰羅王的故事,碰到好人就多講一些天王的故事,這些都不是我要跟各位講的重點。我們要講的是第三個修行的方法,希望各位從這個地方來,擁有真正的方法,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法門。但是你一定要找到,讓法門現前,這是最重要的,這個部份能夠現前,下面的部份我們才有辦法講。

下一章,我們就要跟各位講行法怎麼著手的問題。現在只是開場白跟各位講講背景。我們進入這個道場,你要追求的是什麼?所以過去不管你有沒有學佛,基礎多好或多差,這都不管,你從現在開始重新來過,才會知道自己應該要走的方向。

推薦閱讀:

凈化心靈 西雙版納的禪修課
鑫子的文件夾【禪與禪修】
永嘉禪修班講記之六·五種方便行——行五法
真實的岡仁波齊的轉山故事,一個諮詢公司合伙人的朝聖之路
【禪修人生】看破世事,生什麼氣;看透人情,認什麼真

TAG: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