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由胡人建立起來的盛世?
李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李淵和李世民率領著他們的家族,承接著「西魏--北周」一系的發展,建立起了一個囊括農耕地區和游牧草原的龐大帝國,以此名垂青史。
有些人為了突出胡人血統和胡人文化的影響,甚至直言李世民就是胡人,而李唐王朝就是一個胡人建立起來的王朝。事實上我們真的可以直接將唐朝皇室看成是一個胡人家族嗎?可以將漢族人引以為傲的大唐盛世看成是由胡人建立的嗎?
胡 人 俑
○唐朝建國前北方瀰漫的胡化氛圍
中國北方在經歷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分裂割據之後,終於由強大的鮮卑拓跋部完成了統一,建立了北魏政權。就像所有北方游牧民族佔據華夏衣冠土地之後所做的那樣,處於統治集團的鮮卑人也開始了他們的漢化過程,試圖自居華夏正朔,建立自己政權長久統治的合法性。孝文帝遷都洛陽,並採取了一系列強制漢化的激進政策,正是這一漢化過程的集中體現。
鮮卑人自己的民族傳統又反過來抵抗這種漢化。北魏在北方設立的六個軍鎮來守備更北方的柔然的鮮卑人和胡化的漢族人們,也就是所謂「六鎮鮮卑」,面對著首都南遷,漢化鮮卑地位日隆的局面,不得不生出「處世無入朝之期,在生絕冠冕之望」(《魏書》卷九十四《抱嶷傳》)的感慨。
六鎮和北魏前都城平城的關係,正是這裡的鮮卑人升遷無望,才釀成的六鎮反叛
出於對這種現狀的憤怒和不滿,六鎮鮮卑釀成了一場影響北魏存亡的動亂,最終直接導致了北魏統治集團的分裂,變成了東西兩魏相互對峙的局面。舉足輕重的六鎮鮮卑則大部分歸入東魏,日後被胡化的漢人高氏所篡,成為了北齊;一小部分歸入西魏,日後又為宇文氏所篡,是為北周。六鎮鮮卑就是這兩大對峙集團的統治核心。
六鎮起義導致北魏分裂後的東西對峙
北魏的分裂就是鮮卑傳統對漢化過程的一次巨大反動,這個過程在北方得以弘揚的就是鮮卑的胡人文化。而李淵的李氏家族就是在這種漢化過程停滯、胡化過程再起的兩魏時期得以發展和崛起的。
○「胡風漢雨」中成長起的李唐皇室
李氏家族在太原起家,承接著「西魏--北周」這一脈絡而來。北周后來依據自己佔據的關隴一隅,最終打敗了擁有大多數六鎮鮮卑、軍力無敵於中原的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之後周隋革命,最後由隋朝代表著「西魏--北周」集團統一了全國。因此位於關隴的「西魏--北周」系統的文化氛圍對李氏家族的塑造至關重要。
所謂的「關隴地區」所在地
建立西魏勢力的宇文泰為了能在狹小的關隴之地發展自身來和北齊與南梁抗衡,依陳寅恪語,建立了一套「關中本位政策」,最大限度地融合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最大程度地塑造相同的自我認同。一方面以六鎮鮮卑為核心建立了「府兵制」,用鮮卑的制度治軍,彰顯了其鮮卑本位;另一方面又自我標榜為漢文化真正的發祥地,直接採用古老的《周禮》進行自己的官職設置,來收攏漢族士大夫的歡心。
同時「關中本位政策」還改入關的漢人和漢化的鮮卑人的籍貫為關隴地區,來塑造關隴內漢人和鮮卑人的自我認同,加強整個政權的凝聚力,例如李淵家族就從中原的趙郡改入了關隴地區的狄道;又恢復了曾被改為漢姓的鮮卑人的胡姓,賜給漢人胡姓,例如李淵家族就曾被賜胡姓「大野」。綜合言之,「關中本位政策」的核心就是「胡漢雙軌」來綜合胡漢文化,共同以關隴地區的建設和發展為核心。
胡漢雙軌在「西魏--北周」系統中至關重要
因此與其說李淵家族成長在一個胡人環境中,不如說李唐皇室更多的成長在一個胡漢傳統雜糅、共同影響塑造的文化環境當中。
○唐朝王室自始至終都以漢人自居
如何評定當時的歷史人物屬於漢人還是胡人,血統當然是其重要標準之一。以此觀之,李唐王室從李淵父親開始到李世民,配偶分別是孤獨氏、竇氏和長孫氏,都是確定無疑的胡姓。依此說李世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胡人血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時的民族評定是否應當用血統來下定論?
東魏的高洋篡位之後,曾問:「治國當用何人?」身為漢族士大夫的杜弼就回答說:「鮮卑車馬客,會須用中國人。」高洋就以為這是在譏笑自己。(《北齊書》卷二十四《杜弼傳》)出身漢人望族渤海高氏的高洋胡化已久,已經自認為是鮮卑,反而認為漢族人在用這件事譏笑自己。又:源賀本是拓跋部的純種鮮卑人,其血緣關係得到了鮮卑皇帝的認可;而當他根據天文學的現象請求依照漢族傳統舉行祭祀時,卻被當時的丞相譏笑為:「漢兒多事,強知星宿。」(《魏書》卷四十一《源賀傳》)血統純粹的源賀卻因為通曉漢文化而被稱為「漢兒」。因此陳寅恪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據這兩條史料判曰:「此為北朝漢人、胡人之分別,不論其血統,只視其所受之教化為漢抑為胡而定之確證……」因此在討論李世民是不是胡人,唐朝究竟是不是胡人王朝時,我們另一個所要考查的是李氏家族的文化問題和民族認同。
唐太宗雅好書法,他的文化底色仍然是漢文化的底色。
我們會看到,唐朝王室不僅出身於漢族世家,也很大程度上認可漢文化、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同時也一直以漢人自認。
首先,李淵家族曾自托為漢族士族高門。據陳寅恪考證,李淵的祖先墳墓的所在地和當時的漢人望族趙郡李氏的所在地接壤;而李淵家族當地雖然不見趙郡李氏支脈的活動記載,但其旁支余脈就在他們的周邊,因此李淵家族要麼是趙郡李氏的「破落戶」,要麼是趙郡李氏的「假冒牌」(皆陳寅恪語)。李氏隨著西魏集團入關,偽造籍貫的時候,同樣沒有否定這段傍托趙郡李氏的歷史,仍然驕傲地自敘其祖先封號「趙郡公」。李淵家族歷史上曾傍依漢族士大夫高門,無論如何都標誌著李淵家族內部對於自身漢族身份的認同。
其次,李淵家族在後來的姓氏改革當中仍舊歸於漢姓。在隋文帝楊堅執掌北周政柄時,曾經有之前在「關中本位政策」建設中改漢姓為胡姓的漢人,都可以改回漢姓。李淵家族被賜胡姓為「大野」的姓氏就隨之改回姓「李」,從中可以看出李淵家族仍然以自己的漢族血脈為重。
這些回歸漢化的改革並沒有恢復到之前改造的籍貫上來,可見當時掌朝的楊氏和李氏家族認可「關中本位政策」與認可胡人文化並無直接上的聯繫,也可以看出當時西魏系統「胡漢雙軌」中漢文化和胡文華共同起到的重要作用和關鍵影響,不能認為李氏家族僅僅是漢人胡化的產物而否定作為其主體認同的漢人身份。
複次,李氏建國後沒有民族統治。依北魏、元清為例,這些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胡人」所建立的政權;這些朝代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高壓的民族統治。鮮卑人、蒙古人或者滿洲人身為統治民族,地位比普通的漢人高出一等;但是李唐王朝並沒有這種胡人風格的民族政策,反而是有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資治通鑒》卷一九八)這樣的博大胸懷。這體現著李世民在「西魏--北周」系統當中深受胡漢兩種文化的共同影響。因此,李氏王朝以漢文化為主體,吸收了胡文化的剛健樸素的氣質,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後來氣勢磅礴的盛唐氣象,而不是單一的所謂「胡人」血統所能夠塑造和建立的。
李世民最多算是一個深受胡人文化影響的漢族統治者,李唐王朝也只能算是深受胡人文化型塑的漢人王朝。
如果從血統而言,唐朝的主要建國者如李淵、李世民都有著母系的胡人血統;而從其文化和自身認同而言,李氏家族仍然以漢文化和漢人身份作為自己的主體意識。那些稱李唐王朝是一個胡人王朝的觀點,大多僅僅是突出和誇大胡人文化對唐朝建國影響的矯枉過正,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參考文獻: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論述稿》,三聯書店2001年版。
李光生,羅建新:《魏晉南北朝和唐朝胡漢文化雙向選擇的考察》,《求索》2004年第五期。
李鴻賓:《論唐朝的民族觀念》,《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年第5期。
編排:@old qiu
推薦閱讀:
※被嚴重醜化的大唐軍神,擊滅三國並生擒其主,使唐朝疆域達到頂峰
※張柬之八十歲當宰相,做了一件有關大唐命運的大事
※觀瓷說大唐
※迷失的大唐秘史,李建成多少功勞被抹黑,唐太宗唯一的污點
※圍觀大唐的金銀器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