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測評|GP芝柏三金橋,可能是最美最實用的陀飛輪!
芯隨表動
| 接地氣的鐘錶自媒體|
6月6號那天做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期的「芯測評」之《芯測評|不到2萬塊錢就能買到的好表!》,和大家一起聊了聊相對親民的帝舵Black Bay。今天,咱們提高一下檔次,聊聊更貴更漂亮的手錶,它就是「GP芝柏三金橋陀飛輪」。
講這個話題之前,第一就要搞清楚「陀飛輪」到底是什麼?雖然這是一個快被講爛的話題。
機械鐘錶機芯裡面採用的是遊絲擺輪調速系統,這個系統直接決定了鐘錶的走時精度。遊絲是一圈金屬絲,按照阿基米德螺旋線排列(和常見的蚊香類似)。這樣排列的遊絲,它的重心就不在其中心位置。當遊絲被裝載到擺輪上去後會隨著擺輪的運動而收縮放大,此時,遊絲的外形會發生變化,進而遊絲的重心就會到處移動,比靜止時偏移更厲害。這樣的偏移很細微,但是對於一天運轉近50萬次的遊絲擺輪系統來講是不能忍的。一丁點的偏移放大以後都會影響鐘表的走時精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寶璣品牌的創始人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在1795年提出了將遊絲的一部分向上彎曲以形成雙層的遊絲,利用第二層的遊絲的重量去平衡整個遊絲的重心,使重心盡量保持在中央位置。這一設計,就是「"Spiral Breguet"寶璣上繞遊絲。
(遊絲擺輪重心偏移實驗數據,藍色為普通遊絲,綠色為寶璣上繞遊絲)
通過上面的實驗數據不難看出,普通遊絲的重心在機芯運動時偏移非常厲害。而寶璣上繞遊絲極大地改善了這種重心偏移。
到了1801年6月26日,即法蘭西共和國曆9年穡月7日,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又獲官方機構頒授一款嶄新調準裝置的專利權,有效期十年,命名為「陀飛輪」。寶璣設想將整個遊絲擒縱調速系統安裝於每分鐘旋轉一整圈的活動框架內。如此,所有誤差有規律地重複出現,從而互相抵消。此外,擺輪軸在其寶石軸承中的接觸點不斷變化,可確保潤滑效果更佳。
按照寶璣本人的設想,陀飛輪這種設計是非常牛逼。但是由發明設計到實物的轉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寶璣在1801年取得了專利,但是他當時只有實驗品。直達四年後,才將陀飛輪懷錶正式推向市場。並且還不是量產版,而是定製的。從1805年到1823年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去世,18年間寶璣僅售出35枚陀飛輪鐘錶。這樣的銷售成績和搭載寶璣遊絲的鐘錶一比,差別太大。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那是因為依靠當時的鐘錶加工技術製作陀飛輪難度太大。鐘錶機芯發條裡面的動力本來就不多,現在還要帶動一個活動框架。於是陀飛輪的活動框架必須做得非常非常非常的輕巧,整個陀飛輪框架的重量都不足1克,這樣機芯的輪系才能帶得動。如此輕巧的框架是難以在那個車床加工技術不完備的年代製作而成的,並且,即使做出了框架的外形,還要考慮到整個遊絲擒縱系統的平衡。所以陀飛輪的加工製作一直是難題!據記載,陀飛輪發明後的200多年間,只有200名左右的製表師掌握了這門高深技術。
這其中就包括本文要講的製表師Constant Girard。Constant Girard於1825年出生於瑞士,在他27歲的時候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Girard & Cie公司。2年後,他和另外一個世代從事鐘錶業的女子Marie Perregaux結婚。1856年,也是結婚後的第2年,他們各取了自己名字的部分,成立了Girard-Perregaux公司,也就是我們中文說的「芝柏」牌。
提到「芝柏」這個品牌,我能想到的幾個關鍵詞就是「三金橋」「高頻天文台機械機芯」「32768頻率的石英機芯」還有當代的「恆動力擒縱」。後面三個名稱,我想大多數普通的表友都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芝柏「三金橋」,一定聽說過!
發條盒
中心輪
陀飛輪
三金橋其實就是陀飛輪鐘錶的一種形制,它的特點就是機芯上擁有三個橋板,分別固定發條盒、中心輪和陀飛輪。
而同時期主流一點的陀飛輪機芯的形狀是這樣,大家可以很明顯辨別它們之間的區別。
製表師Constant Girard在1860年轉投陀飛輪研究。1865年起,他開始向瑞士納薩泰爾的天文台展示自己的陀飛輪作品。1870年代時,他所製作的機芯橋板開始出現特有的箭頭形狀,並且使用黃金材料。
1884年3月25日,製表師Constant Girard正式在美國提交了他對於箭頭形狀的機芯橋板的專利申請(專利號14919),狹義的三金橋陀飛輪正式誕生!
既然有狹義的三金橋陀飛輪,那必然有廣義的三金橋陀飛輪。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就在於三個機芯橋板的形狀,1884年製表師Constant Girard註冊到的是箭頭形狀的三金橋專利,而橫樑形狀的三金橋沒有專利,是因為在此之前有類似的版路設計。可以說,箭頭形狀的三金橋陀飛輪更原汁原味。
為了以示區分,狹義的芝柏三金橋陀飛輪在發條盒上面還特意手工雕刻了「Patented March 1884」字樣,以示自己是專利產品。
三金橋陀飛輪的三個橋板的製作材料除了有黃金以外,還有鍍鎳黃銅、白金、德國銀甚至鉑金!
據記載,自1865年起,GP芝柏提交了57塊陀飛輪給納薩泰爾天文台,其中只有24塊是三金橋陀飛輪。1911年,三金橋陀飛輪懷錶就完全停產了。
直到1982年,GP芝柏才重啟了三金橋陀飛輪的生產,但是並不是手錶。而是直接複製古董懷錶,產量逼近原古董三金橋陀飛輪懷錶的總產量,達20塊。
而在1991年,為了慶祝GP芝柏成立200周年,公司才第一次將三金橋陀飛輪技術移植到手錶之上。
而今天,測評的主角正是一塊GP芝柏三金橋陀飛輪手錶。
拿到這塊表的第一感覺就是非常美!三個黃金質地的箭形橋板規整地平行橫架在機芯基板之上,「發條盒」「中心輪」「陀飛輪」完全暴露出來,三者各司其職,機械感十足。
它們三者活動範圍都是相同大小的圓形,相互重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卻又不相互干擾。
陀飛輪在最底部圍繞著軸心不停地旋轉,每60秒一圈,上面的「中心輪「和「發條盒」的旋轉速度逐漸降低,肉眼看上去幾乎靜止,可謂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細節做工上,GP芝柏也一絲不苟。正面的橋板,除了做了平面的鏡面拋光,而且還進行了高難度的弧面鏡面拋光!陀飛輪框架也同樣進行了高規格的倒角和鏡面拋光,在一定角度可以呈現黑色。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是,這塊三金橋陀飛輪手錶上的螺絲雖然並沒有全部進行烤藍處理,但都進行了倒角。而在纖細的螺絲上倒角,其難度甚於烤藍很多倍!
機芯基板的正反兩面都裝飾有唱片紋路,在下沉的部分則全部進行了珍珠紋打磨。
除此之外,三金橋正面就一個發條盒.一個中心輪.一個陀飛輪。「簡到不能再簡」正是這設計的精華所在,三個部件把機械錶最重要的原動系.傳動系.調速系都表現出來了。
GP三金橋的中心輪和陀飛輪雖然在視覺上是相互重疊的,但實際上兩者並沒有直接聯繫。製表師Constant Girard為了達到美學要求,於是在沒有違背機芯設計基本規律的情況下,將部分輪系隱藏了。
在這張古董GP三金橋懷錶的實物拆解照片裡面我們可以清楚看見,紫色箭頭所指示的「中心輪」並沒有和紅色箭頭所指的「陀飛輪」有直接連接,它們之間其實是依靠了一個隱藏在下面的「三輪」(綠色箭頭所指)。
GP三金橋看起來簡單,但在背面卻隱藏了整套計時儀器運行所必須的全部零件。無論是機芯設計還是加工、裝配,越簡單越考驗功力!
僅第一眼就感受到強烈的「對稱美」「機械美」和「動靜結合美」,所以說GP芝柏三金橋可能是最漂亮的陀飛輪了!
我們回來再看看這塊GP三金橋陀飛輪,同樣延續了製表師Constant Girard的設計理念。綠色箭頭所指的「三輪」隱藏在背部,承前啟後,作為「中心輪」和「陀飛輪」的過渡。
仔細的朋友還會發現,上圖右上角還用藍色的畫筆圈出了一堆齒輪輪系。這堆輪系也是用來連接「中心輪」和「陀飛輪」的?
其實並不是,它們的作用就是讓這款古老的GP三金橋陀飛輪變得更實用!
大家再看看這塊GP三金橋陀飛輪的正反兩面,你能察覺它其實是一塊自動手錶嗎?並不單純依靠手動上鏈!
1991年GP芝柏開始了三金橋陀飛輪手錶的生產,但是當時的只是手動機芯。為了提高實用性,不用經常手動上鏈,1999年的時候,GP芝柏在瑞士申請了一項專利,為三金橋陀飛輪手錶添加了自動上鏈的功能。所以大家可以發現,古董表在發條盒上的「Patented March 1884」字樣已經更換成了「Automatic」。雖然擠佔了發條盒的位置,但這款三金橋陀飛輪的動力儲存時間還是能達到主流的48小時。
(紅色箭頭所指的就是隱藏起來的自動陀,綠色箭頭所指為空餘部分)
為了不打亂盤面的布局,GP芝柏巧妙地將自動陀部分設計到了發條盒的背面,不仔細觀察,絕對不會發現這塊表是一隻自動的。因為發條盒的尺寸較小,所以只能使用珍珠陀。但為了保證自動上鏈效率,GP芝柏不惜工本採用了密度更高的鉑金材料來製作。
另外延續了採用了寶璣遊絲的設計,進一步減輕遊絲中心偏移。查閱資料顯示,GP芝柏還為這塊陀飛輪添加了KIF避震器,提高日常使用的防震效果。
在保證顏值的情況下,最大地提高了實用性。GP芝柏三金橋,可能是最美最實用的陀飛輪!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麼本期的《芯測評》不做儀器測試精度了?因為,陀飛輪手錶不用也沒有必要測精度!更何況這塊是公價174萬8、限量50塊的三金橋,已經完全脫離工具手錶範疇了,它是藝術品!
關於《芯測評》
做芯測評,目的很簡單,就是給表友們提供一個真實和有趣的手錶測評。後面的測評會逐漸開始,大家有什麼想測的都可以提出來,在我能做到的情況下都會嘗試。當然,那種不切實際的都不要想了。作為野雞鐘錶自媒體,預算有限。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芯測評》絕對真實,今天不會、明天也不會去說假話!
評論區有精彩
推薦閱讀:
※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騙同事吃人造肉
※怒喝4000億乳酸菌,炸出地表最強嗑奶指南
※測評丨茉莉白雪花針:高性價比的花茶
※王子手中的冰魄寒光劍——勝利亮劍12L測評
※就在年底,一個小透明攝影Po主忽然「精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