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課不如「補」好4個習慣,再也不擔心孩子學習!
我們經常發現這種現象:
第一次知道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第一反應是「補課!」;
第二次知道孩子成績不好,家長開始犯愁;
第三次,家長會直抒疑慮:孩子補課了呀!怎麼不見有進步呢?
這種「校內差、校外補」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實,把希望寄託於補課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孩子之間學習成績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他們學習習慣上的差距。補課,不如補習慣,好習慣對孩子才是管用的。那麼,什麼樣的好習慣需要「補」起來?家長快來看看吧!
一:「補」好閱讀習慣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我們都知道「不動筆墨不讀書」,在看書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動筆,隨時圈點書上的重要知識點,及時記下自己的想法,便於我們再次查看,遇到同樣困惑時,能更好、更快地了解之前我們的看法和體會,這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堅持,一定要有閱讀習慣。心理學研究顯示,只要堅持21天,就會養成個人習慣,每天保持閱讀,必然會讓自己打開知識面,不再畏懼學習。
二:「補」好做作業的習慣
首先是端正態度。作業不是負擔,而是一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家長要重視孩子做作業,「拖、抄、代」的做法要不得。
其次是細心審題。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家長還要培養孩子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糾正的能力。
三:「補」好上課習慣提高上課效能最重要的是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只有全神貫注才能跟得上老師的思路,才能進行透徹理解所必需的深加工。為此,只要上課鈴一響,孩子就應該提醒自己進入學習狀態,有意識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種因素。同時,聽課要抬頭,眼睛盯著老師的一舉一動,專心致志地聆聽老師的每一句話。這些都是基本的學習習慣與訓練,對提高上課的效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了這樣的意識和訓練,只要我們一上課就能夠條件反射地進入一種積極、集中的狀態,容不得鬆散,容不得想別的、干別的,這樣的心態和反應,會大大提高聽課的質量,吸收更多新知識。
四:「補」好自信心自信是人進取心理不可缺少的根基。當自信成為一種「習慣」時,那麼信心多一分,成功便會多十分。孩子的自信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活動。缺乏自信心,往往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一旦遇到挫折和失敗,就情緒低落,灰心喪氣,甚至驚惶失措,徹底崩潰。它不僅制約學生的行為,而且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學習各方面難以達到其理想的效果。
補信心,一要靠家長多鼓勵,多溝通,二要靠學生自我暗示,每天告訴自己「我能行!」
當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的時候,學習對他而言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他肯定會逐漸找到學習的感覺,成績會越來越好。到那時,還需要去補課嗎?
推薦閱讀:
※你們如何看待「打罵」孩子這件事?
※親子 | 孩子不聰明,都是你的錯!
※美國家長如何處理孩子早戀
※讓孩子真正聽話的關鍵根本不是吼
※父母最虐心的哪是孩子不聽話!看完感觸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