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傳說中的序列編劇法
專業的編劇獵頭
「序列編劇法」是一種被廣泛應用和教授的實用編劇方法,其被作為一門課程教授開始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早期,最早是在哥倫比亞大學,之後是南加州大學,後來查普曼大學也開設了這門課程。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序列編劇法。
我的願望很簡單:大電影是由小電影構成的,我希望這一觀點和方法能夠幫助那些從事電影長片構思和編劇工作的人。
——保羅·約瑟夫·古林諾
(編劇、大學教授、《序列編劇法》的作者)
什麼是序列?
不論是寫梗概、大綱、節拍點進度表(beat sheet)還是場景摘要,這些編劇方法的核心功能都是相似的——讓編劇在辛苦創作每個場景的同時,也能對故事整體有很好的掌控,將撰寫120頁劇本的浩大工程拆解成易被消化和攻克的片段。
一部兩小時的經典電影,通常由若干個8-15分鐘長的序列構成,每個序列都有著自己的內在結構。說的極端一點,每個序列都有著自己的主角、張力、上升情節(rising action)和結局,它們是一部大電影中隱藏著的若干個小電影。它與一部獨立的15分鐘短片的區別在於,一個序列中出現的衝突和事件在這個序列中只是部分地解決了,當它們被解決時,結局通常會引發一個新的事件,即下一個序列的主題。
序列的源起
電影最初就是序列,或者說,電影最初就是短片。1897年電影放映出現,當時的一盤膠捲長度約為一千英尺,按每秒18格估算,大概能播放10-15分鐘。二十世紀的頭十年里,絕大多數影院都只有一台放映機,當一盤膠捲放映完時,放映員不得不停下放映機,換上另一盤交片再接著放映。這就要求影片敘事也順應這種人為的中斷,每一盤膠片的內容都保持其自身的完整性。
當技術的限制得到突破,這種結構卻保留了下來。多年來,故事長片的編劇們也一直不自覺地在用八序列式的方法構建故事,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可能會使故事本身出現問題。這種持續存在的現實並非偶然,後來得到了心理學理論的印證。正如一部戲劇通常是一個半小時到三個小時,如果超過這個時長,人們會感到疲憊和不適,注意力也會受影響。而將兩小時的電影劃分成10-15分鐘的序列也是根據人的注意力極限。如果沒有序列劃分產生的戲劇張力的變化,觀眾會覺得疲憊、乏味,無法被銀幕上的內容吸引。
序列如何工作?
通常來講,在典型的兩小時時長的電影中,八序列式結構會按照以下方式運作。當然,這種模型是一個理想的布局設計,實際應用時可以有不同的變化。
第一幕1序列1(開場+現狀)一般來說,影片開頭的15分鐘用以解答誰、何時、在何地、做了什麼,以及電影故事發生的初始環境。第一序列的目的除了展示,非常重要的是要抓住觀眾並吸引他們看下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勾起好奇心。大多數成功影片的做法是:一開始便向觀眾提一個謎題,讓他們產生疑問,並許諾會在後面給出答案。例如電影《唐人街》以一系列讓人疑惑的男女親熱照片開頭,伴有驚訝的畫外音;《落日大道》的開頭是警車蜂擁而至,警察迅速包圍了案發現場——一個男人面朝下死在游泳池裡。
觀眾通常會在第一序列看到主人公出場,並了解他的「現狀」——這部分被塑造得越詳實,之後平衡被打破的戲劇衝突就越強烈。觀眾也將在這一部分了解主人公的心理需求(Need),並期望主人公能發生改變。
通常在第一序列的結尾,會出現一個「激勵事件」,也稱為「攻擊點」(point of attack)——現狀被破壞,逼迫主人公對此做出反應。對《唐人街》中的傑克來說,是他發現自己被騙了;對《沉默的羔羊》中的克拉莉斯來說,是行為科學科的導師克勞福德給還是FBI學員的她指派了一個棘手的任務。
2序列2(辯論+鎖定)通常設置主要張力,提齣戲劇疑問,以此來引導影片發展的方向。通常主人公會在這一序列與打破其現狀的事件進行抗爭,但主人公做出的任何努力都只會把他/她引向更大的麻煩或者困境,標誌著第一幕的結束。例如《唐人街》中主角試圖查出到底是誰僱用了他以及僱用他的原因,然而在莫瑞先生突然死亡並被「真正的」莫瑞夫人僱用後,情形又陡然緊張起來。
名詞解釋:戲劇張力與戲劇疑問
戲劇張力就是利用觀眾對問題答案的期待心理,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未來的情節。而每個序列也具有這樣的內在戲劇張力,角色想要得到(或者逃離)某物,出現阻力,慾望與阻力間產生張力,以及結局導向新的張力。主人公能否得到他/她想要的東西?這即是戲劇疑問。
和懸念一樣,戲劇張力也是作用於觀眾的好奇心,不同的是,戲劇張力效果的實現更需要觀眾和主角之間的某種情感連接,這就是第一幕設置set up的作用——介紹主人公和現狀,並在主人公和觀眾之間創建情感紐帶。一旦這個紐帶創建好,觀眾的感情就有了一個支柱,遠不止好奇,還幫助他們在長片放映過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第二幕3序列3主人公初次看到有希望解決第一幕結尾出現的問題。在這一序列中,主人公通常會進行某些探索性質的活動,或是為了將要做的事接受訓練,他/她可能解決了一個眼前的問題(在其他序列中也是如此),但這一問題的解決會引發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電影《午夜狂奔》中,傑克無法用飛機把囚犯從紐約送到加州,於是選擇了火車,但卻被土匪襲擊,在FBI的壓力下他只能選擇計程車。選擇的交通工具愈發與願望相悖,主角所面臨的困難也不斷升級。
4序列4
主人公的第一次嘗試以失敗告終。該序列的結尾通常會引向影片的第一個高潮——中點(Midpoint),可能是對的未來危急解除的前瞻,或與影片的結尾正好相反。在有些影片中,它是為徹底逆轉主人公的目標而存在的。許多成功的影片在中點之前會出現虛假的勝利,一切似乎都非常好,問題即將解決,而隨後出現重大反轉,主人公的境遇可能比開始更糟。這就是終點反轉(Midpoint reversal)。例如影片《窈窕淑男》中,主角達到了事業的小高峰,但他一直生活在謊言中,並沒有與朱莉成為戀人,在影片結尾情況顛倒過來了:他失去工作但擺脫了謊言,並且與朱莉開始交往。
5序列5主人公開始著手解決中點出現的新問題,成功的劇本在此還是會給出一個失敗或是虛假勝利的結論,然而不會像之前中點的那麼意義深遠。好劇本在中點之後的序列,通常會探索主人公的心理層面。有時這裡會引出新的角色並給出人物介紹,或是展開次要情節,但需要與主要張力相關。例如《沉默的羔羊》中,整個序列幾乎都是關於漢尼拔如何逃跑的,而這直接關係到主要張力——失去漢尼拔的幫助,女主還能否找出連環殺手比爾,因而緊緊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與之前其它序列一樣,此序列解決的並不是主要張力,只是創造了新的「併發症」,帶來更大的困難。
6序列6主人公已經放棄了所有簡單的解決方式,選擇了困難的那一種,並開始破解主要張力,最終戲劇問題得以解決。同樣該序列的結尾也可以是對影片結尾的一種預覽,但更多情況下它是結局的反面鏡像。例如《落日大道》中,男女主人公相吻,標誌著他們感情的高潮,然而這與結局恰恰相反,影片結尾主人公失去了一切,他的屍體面朝下浮在泳池中。《沉默的羔羊》中,漢尼拔成功逃脫,女主人公失去了一切希望,認為被連環殺手綁架的受害人必死無疑,而影片結尾她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了受害人。將這一幕的結尾設置為故事的最低谷可能會喪失許多故事發展的可能性,許多成功影片的規律顯示,在此刻將主要張力以某種深刻的方式結合起來會更有裨益——要麼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更深刻地對其重新定義。至此第二幕結束。
第三幕7序列7好的劇本會在第三幕的開始重新設置張力。該序列的特點是更高的風險及更緊湊的節奏,它的結束通常伴隨著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例如《回到未來》主人公要趕在穿越回現代之前,讓他年輕的父母走到一起,而此時懦弱的父親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幫助,還將直面一直霸凌他的比夫,情況千鈞一髮。影片《子彈穿越百老匯》則釋放了主要張力,但必須處理一個隨之而來的意外——主人公奇科迷上了奧莉薇,也因此導致了奧莉薇的死亡。
8序列8影片最後一個序列,通常包含影片的最終結局。無論好壞,始於激勵事件所導致的不平衡將得以解決。觀眾之前在中點和第二幕結尾預覽了結局,隨著每個序列節奏的加快,累積的張力最終得到了全面徹底的釋放。
該序列通常還包含一個尾聲部分,一個或一系列簡短的場景,連接起所有鬆散線索的結局,解答所有懸念或次情節,給觀眾一個喘息的機會,讓他們逐漸從整部電影的緊張情緒中慢慢放鬆。
結束語
序列的實質就是,在總體戲劇張力中提出一系列戲劇疑問,在故事大結局之前,給觀眾提供許多故事發展的可能性,以此來抓取觀眾的注意力。編劇常會被勸誡:要時刻記住,角色並不知道電影走向——為了創作出令人信服的戲劇故事,影片發展務必「自然」,不必顧慮角色的所想所求。通過序列的方式構思故事正好能達到這個目的。
推薦閱讀:
※編劇蘆葦說
※知情的魔咒
※學會美劇九大套路,教你做一個出色的編劇【美劇知識】
※編劇入門,應該看哪些入門基礎的書籍
※《那年花開月正圓》編劇是個川籍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