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吃肉多的問題

孩子吃肉多的問題

羅大倫

前幾天我到外地給一個單位做公益講座,他們公司裡面的一位朋友,把自己的小孩子帶來,讓我看看,說孩子的身體比較弱,我一看這個孩子,眼睛下面都出現眼袋了,這個下眼袋微微發紅,我覺得這是一個明顯的脾陰不足的指征,就問家長,這個孩子是否特別喜歡吃肉?家長回答:「是啊,我們的孩子基本不怎麼吃青菜,就愛吃肉!」

我聽了以後,覺得這個孩子的情況比較典型,就是脾陰不足了。現在,我發現這樣的孩子非常的多。

我覺得這與吃肉多有關,很多家長問我,孩子吃肉多好不好,我一律回答,必須葷素搭配,必須多吃青菜,千萬不要讓孩子只吃肉,不吃青菜。否則會引起脾陰不足。

中醫認為脾非常的重要,是人體後天之本,我們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是需要脾來運化吸收的。如果脾胃虛弱,對人體的影響則很大。

要補脾的話,就要分出陰陽來。因為脾是有陰、陽的。我們今天說說脾陰吧,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脾陰,實際上這是明代名醫繆希雍所倡導的內容,我在《百家講壇》欄目中講過繆希雍的故事,他倡導脾陰學說,這個學說後來清代名醫葉天士大力提倡,但這部分內容現在沒多少人提了,也都不會用這個方法。但是我發現,孩子恰恰是脾陰不足的多,正因為大家都不了解這個內容,所以對一些病總是搞不好。

為什麼現在孩子脾陰不足的多呢?我的觀點是:因為現在傷陰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吃的好多肉類都是帶激素,因為動物吃的飼料裡面就已經添加了激素。這是我的觀點,是我見到很多孩子後得到的結論,需要進一步找個什麼機構做個雙盲對照統計學研究,才能得到最終的結論。如果只吃純粹天然飼養的動物肉,是否會有此影響,我們無法知道,因為這樣的肉基本是找不到的。

激素進入人體後,因為激素的東西都是陽性、熱性的性質。長期食用,脾陰就傷了。

我遇到過很多脾陰虛的孩子,都是常年吃肉,有的孩子甚至一口蔬菜都不吃,家長一旦讓他們吃蔬菜,就哭鬧不已,家長束手無策,結果只能妥協。

嚴格地說,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家長的問題,管教無方,不知利害,表面上看是順從了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我曾經見過一個這樣的孩子,是母親、姨、姥姥、姑姑五個人陪著來的,五個人照顧一個孩子,可見有多麼溺愛,她們告訴我說,孩子平常一口蔬菜都不吃,只吃肉,多動,像猴子一樣在沙發背上跳來跳去,無一刻寧靜。真難以想像這個孩子將來上學會是什麼樣子的。

對於這樣的家庭,我都會教育他們,一般父母要教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要教育,我碰到的很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給慣壞的,我會告訴他們,孩子就像金魚一樣,他本身對健康是沒有概念的,只要好吃的,他會一直吃下去,直到傷了脾胃,我們怎麼能夠聽從孩子的命令呢?我們愛孩子,就更要控制他們,如果孩子喜歡吃什麼,我就給他提供幾倍的量,那就是害了孩子。所以,要讓孩子聽大人的,每天就是吃這麼多的內容,大人給安排好的,千萬不能孩子一皺眉頭,家長心就慌了,馬上按照孩子喜歡的,就給呈了上去,孩子是高興了,日後出了問題,家長後悔可就晚了。

所以我總說,很多孩子的病,是家長愛出來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判斷孩子是脾陰虛呢?

脾陰虛的小孩一般有什麼樣的情況呢?嘴唇鮮紅,因為脾在竅為口,其華在唇。這種孩子的嘴唇往往是鮮紅鮮紅的,舌頭伸出來也是紅的,舌苔非常的薄,或者乾脆沒有舌苔。

這種孩子往往下眼袋比較明顯,而且眼袋微微發紅。這是因為中醫認為,眼瞼與脾相應,中醫管眼瞼叫「肉輪」,一般水腫的患者,脾虛不能控制水濕,往往出現眼瞼水腫。而脾陰不足之人,我的觀察,眼袋不但大,而且往往發紅,尤其是孩子比較明顯。

然後晚上睡覺容易盜汗,手腳心熱。

飯後容易肚子脹。這種孩子特別愛動,特別容易發火,脾氣不好,容易哭鬧,因為心裡煩躁。很多孩子幾乎沒有靜的時候。你讓他靜下來,你就覺得他像火一樣,不斷的在燃燒,非常的容易發火。

另外,脾陰虛的孩子大便會特別乾燥,好多家長跟我說,奇怪,這孩子的大便怎麼比大人的還嚴重呢?經常把廁所堵住,還會口乾舌燥。

脾陰虛,會引起孩子的很多疾病,比如容易感冒,一感冒就咽喉腫痛,這是因為上焦有熱的緣故,還有很多疾病都有脾陰不足的影子,甚至連自閉症的孩子,很多都是脾陰不足的。

那麼,脾陰不足怎麼辦呢?

下面我給大家推薦一些補脾陰的飲料的小方子。這個方子,只是一個思路,具體使用的時候,請家長讓附近的醫生具體分析,進行加減使用才好。

山藥、蓮子肉、薏苡仁、木瓜、麥冬、沙參、生地、甘草,基本都是食療的東西。

以六歲的小朋友為例,這個方子的分量是:山藥九克、蓮子肉九克、薏苡仁九克、木瓜六克、麥冬六克、沙參六克、生地六克、甘草三克。冰糖一塊。

製作方法:把這些葯放入鍋里,添入四杯水,然後大火開鍋,小火煎半個小時,大約剩下兩杯左右的葯汁,把葯汁濾出,放入冰糖一塊,然後放溫。這就製作完畢了,這個湯甜甜的,孩子會很喜歡喝,不必按照服用藥物的方法服,可以像飲料一樣隨時服用,一般一天服用一貼即可。可以連續服用一個星期,但是一般感冒後滋補脾陰,五貼就夠了。再次提醒,使用的時候請讓當地醫生具體分析,進行加減,然後才可使用。

如果沒有濕氣可以不加茯苓,但明代繆希雍往往會加入茯苓,以防止有濕氣混雜。

孩子感冒咳嗽過後,我們馬上給他補脾,就是滋補脾陽或者脾陰,如果是脾陰虛,喝這個飲料,五貼就可以了,就補足了。大人也可以喝這個,大人陰不足,口乾舌燥,舌頭紅,然後眼睛干,手心熱,喝這個飲料也挺好的。

我曾經講過,當歸中醫學堂的李先生的孩子,每年秋天都會感冒,然後咳嗽一冬天,後來遇到我,因為當時晚上盜汗明顯,嘴唇和舌質都很紅,所以我判斷是脾陰不足,所以感冒治癒之後,我讓他喝的就是這個滋補脾陰的方子,只用了四貼,就阻斷了他不斷的感冒過程,這一冬天就沒有再感冒了。

這裡面的山藥是補脾陰的,白色,色白潤肺,味甘入脾,它還有點補腎的作用,但總的說來補陰的效果比較好。蓮子肉是補脾的,熬的時候,你最好給搗碎了。如果整個熬的話,二十多分鐘都不會熬爛,搗碎後,藥性就會煎出來。蓮子肉裡邊蓮子心已經去掉了。蓮子肉是補脾的,蓮子心是泄心火的,所以補脾一般是用肉。薏仁是去濕的,木瓜是跟甘草配著,中醫叫酸甘化陰,同時木瓜還有疏肝的作用,繆希雍認為此時也要防止肝經受到影響。木瓜還有個特點,它是可以去濕的。而麥冬和沙參完全是滋陰生津液的。白芍和甘草配起來也是滋陰的。

脾陰不足的癥狀我們再總結一下。就是手腳心熱、心煩、夜裡盜汗、眼睛干、口乾、渴喜冷飲,脈搏跳得快、舌質紅,舌苔薄或者沒有舌苔,以上是陰虛的癥狀,同時還要加上脾虛的癥狀,就是吃完飯肚子脹,會鼓起來,半天下不去,大便乾燥。這是脾虛,吃完了以後肚子脹,堵在裡面,是脾運化不了,陰虛和脾虛的癥狀合起來,就是脾陰不足。

對於這個小方子,家長可以找附近的中醫醫生根據孩子的體質具體分析一下,然後做出加減,這樣效果會更好。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喝了這個飲料,就可以敞開吃肉了,不是的,這個飲料只有一點滋補脾陰的作用,但是如果您繼續讓孩子天天吃肉,不吃青菜,這個飲料是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的。

這裡面,最關鍵的是,脾陰不足的孩子,家長注意要盡量少給他吃辛辣的食物,減少吃肉的比例,當然,如果您能買到全天然飼養的,飼料裡面沒有加激素的肉類,也是可以吃的,除此之外,我建議還是不要吃太多,盡量葷素搭配,增加青菜的攝入量,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非常愛孩子,但是,不能因為愛,耽誤了孩子的身體,我們一定要保證孩子葷素搭配,一定不要讓孩子整天吃肉,不吃青菜,那將會是家長的失職。

孩子吃肉多脾陰會不足要補脾,就要分出陰陽。因為脾分陰陽。脾陰是明代名醫繆希雍所倡導的,後來清代名醫葉天士大力提倡,這部分內容現在沒多少人提了。但我發現,孩子恰恰是脾陰不足居多,正因為大家不了解,所以對一些病總是搞不好。

  要補脾,就要分出陰陽。因為脾分陰陽。脾陰是明代名醫繆希雍所倡導的,後來清代名醫葉天士大力提倡,這部分內容現在沒多少人提了。但我發現,孩子恰恰是脾陰不足居多,正因為大家不了解,所以對一些病總是搞不好。

  前幾天到外地做公益講座,有朋友讓我看看一個孩子,說身體弱,一看,眼下都出現眼袋了,微微發紅,這是一個明顯的脾陰不足指征,問家長孩子是否特別喜歡吃肉?家長答:「是啊,基本不怎麼吃青菜,就愛吃肉!」這就是典型的脾陰不足了。現在,這樣的孩子非常多。

  我覺得這與吃肉多有關,很多家長問我,孩子吃肉多好不好,我一律回答,必須葷素搭配,多吃青菜。否則會引起脾陰不足。

  中醫認為脾非常重要,是人體後天之本,我們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需脾來運化吸收。如果脾胃虛弱,對人體影響則很大。

  要補脾,就要分出陰陽。因為脾分陰、陽。脾陰是明代名醫繆希雍所倡導的,後來清代名醫葉天士大力提倡,這部分內容現在沒多少人提了。但我發現,孩子恰恰是脾陰不足居多,正因為大家不了解,所以對一些病總是搞不好。

現在傷陰的東西太多,好多肉類都帶激素。因為激素的東西都屬陽性、熱性。長期食用,脾陰就傷了。我遇到過很多脾陰虛的孩子,都是常年吃肉,有的孩子甚至一口蔬菜都不吃。

  怎麼判斷孩子是脾陰虛呢?

  脾在竅為口,其華在唇。這種孩子的嘴唇往往是鮮紅鮮紅的,舌頭也是紅的,舌苔非常薄或沒有。眼袋明顯,且微微發紅。眼瞼與脾相應,中醫管眼瞼叫「肉輪」,一般水腫患者,脾虛不能控制水濕,往往出現眼瞼水腫。而脾陰不足之人,眼袋不但大,且發紅,尤其孩子明顯。晚上睡覺容易盜汗,手腳心熱。吃完飯肚子脹,會鼓起來,半天下不去,大便乾燥。這種孩子特別愛動,容易發火,脾氣不好,易哭鬧,因為心裡煩躁。很多孩子幾乎沒有靜的時候。大便也特別乾燥,還會口乾舌燥。

  脾陰虛會引起孩子很多病,如易感冒,一感冒就咽喉腫痛,這是因為上焦有熱,還有很多疾病都有脾陰不足的影子,甚至連自閉症的孩子,很多都是脾陰不足。

  那麼,脾陰不足怎麼辦呢?

  下面我給大家推薦一些補脾陰的飲料小方。這個方子,只是一個思路,具體使用時,請家長讓醫生具體分析,加減使用才好。

  以6歲小朋友為例,方子的分量是:山藥9克、蓮子肉9克、薏苡仁9克、木瓜6克、麥冬6克、沙參6克、生地6克、甘草3克。冰糖一塊。

  製作方法:把這些葯放入鍋里,加四杯水,然後大火開鍋,小火煎半小時,約剩下兩杯左右葯汁,把葯汁濾出,放冰糖一塊,然後放溫。湯甜甜的,孩子會很喜歡喝,不必按照服用藥物的方法服,可像飲料一樣隨時服用,一般一天服一帖即可。可連續服一星期,但一般感冒後滋補脾陰,五帖就夠了。

  如無濕氣可不加茯苓,但繆希雍往往會加入茯苓,以防有濕氣混雜。

  孩子感冒咳嗽後,馬上補脾,就是滋補脾陽或者脾陰,如是脾陰虛,喝這飲料,五貼就補足了。大人口乾舌燥,舌頭紅,眼睛干,手心熱,喝這個飲料也好。

  山藥補脾陰,色白潤肺,味甘入脾,還補腎,但補陰效果較好。蓮子肉補脾,熬時最好搗碎,藥性會煎出來。薏仁去濕,木瓜跟甘草配著,中醫叫酸甘化陰,還可疏肝,繆希雍認為此時也要防肝經受影響。木瓜還有個特點,可以去濕。而麥冬和沙參完全是滋陰生津液的。白芍和甘草配起來也是滋陰的。

  但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喝了這個飲料,就可敞開吃肉,這隻有一點滋補脾陰的作用,如繼續讓孩子天天吃肉,不吃青菜,這個飲料起不到多大作用。

  脾陰不足的孩子,要盡量少給他吃辛辣食物,減少吃肉的比例,盡量葷素搭配,增加青菜攝入量,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吃的肉安全嗎——央視曝光部分肉類飼養非法添加激素等藥物

今天,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曝光了部分山東雞肉養殖場,非法在養雞的過程中,給雞餵養18種抗生素,最後還有喂激素類藥品地塞米松。這樣的雞肉,沒有經過任何檢驗,就被送到了市場,當然,記者跟蹤他們送到了肯德基等洋快餐,今天新聞現場就拍攝到有幾萬公斤的這樣雞肉被送到了上海百勝食品物流中心,然後送去洋快餐那裡。

請大家一定登陸央視網站,看看新聞頻道的視頻,為了孩子的健康。

當然,我們曝光的是洋快餐,但是大家想想,我們的菜市場呢?

魯迅說過這樣的話:「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總是把中國人往壞里想。我小的時候,父親就總對我說,所以對我影響深遠。當看到電視裡面養殖戶慈祥的老奶奶在給雞餵食藥物的時候,我心裡就想起了這句話。

我一直對大家講,讓孩子少吃些肉,現在的肉不安全,但是很多人反對,很多專家出來闢謠,說我們的肉類是安全的,不添加激素的,雞長得快是優選品種的結果。但是,這些專家不了解中國的國情,你們這麼講完,養殖戶們都很開心的說:「就是,俺們從來不添加,莫有事,莫有事。」然後,轉過身給雞灌地塞米松。這樣,這些肉給孩子吃下去,會影響發育,當你到醫院看到有五歲的女孩來月經的時候,要知道,我們的專家都成為了幫凶,因為我們被利用了,這次,是央視記者拯救了我們,令我們這些不深入基層的專家免於犯助紂為虐。此時提醒我們學者,必須了解中國國情,必須嚴謹。

有的朋友說,吃點抗生素和激素不好嗎?可以預防感冒啊?

我告訴大家,亂用激素,可以讓體內激素紊亂,後果是嚴重的,孩子的發育會被干擾,同時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瀦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還可對腎臟本身造成一些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腎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與多囊性腎病等。較長時間給予較大劑量的糖皮質激素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與體溫調節紊亂,會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嚴重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因而可引起一系列更嚴重的副作用和併發症,有些併發症可以直接威脅到病人生命。

更嚴重的是,體內激素紊亂還會引起腫瘤。

所以,那些天天給孩子吃洋快餐的朋友,你們愛孩子,給他們吃這些你們心中的美味,可是,不知道正是自己,給孩子親手吃了這麼多的藥物。

看了這樣的新聞,我覺得簡直出離憤怒,這樣的事情,一定持續很久了,我們才曝光出來,而且,我知道根據我對中國的了解,過兩個月之後,一切依舊,或者山東檢查嚴厲了,其他省份依舊。相信也一定會有專家站出來,說殘留其實很少,吃那麼一點沒有問題,對身體沒有影響。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其實,問題產生的原因,是我們的道德建設和法律規範兩者都缺失了。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什麼都不怕的年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道德體系,不怕因果報應,因此什麼都敢往食品裡面放。總之,種果樹的農民自己吃的幾棵他不用什麼葯,要賣的他都用;然後,種糧食的自己吃的幾畝地不用藥,其他的都用,都以為自己是安全的,但是,種果樹的就不吃糧食嗎?種糧食的就不吃水果?因為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誰都逃不出去,因此,最終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民投毒」的時代,所有人,吃的東西都不能倖免。

孟子早就說過:上下交征利則國危矣。意思是:如果我們不講道德,只講利益,那麼國家就危險了。今天,這話尤其重要。我們再不重建道德體系,任何一個慈祥的老奶奶,都可能是一個危害眾生的投毒者。

我平時在講國學養心的時候,很多朋友可能都覺得與自己無關,其實,只有我們全社會關注,社會風氣才能改變,我們是無法全部移民的,所以不能總說「快移民吧」這樣的話,其實,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呼籲,每個人都從我做起不斷重視此類問題,有關部門一定會嚴格規範,嚴格檢查,這樣我們才能自己拯救自己。

最後,還是勸朋友們少吃肉,正是因為我們太愛吃肉,十幾億的人,要多少肉來供應啊,供應不上,於是就開始作假了。如果我們少吃肉,且盡量選有機食品,那麼養殖戶也會重視,去養殖有機的肉,這樣就會良幣驅逐劣幣,這樣才會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我今天確實非常憤怒,無法寫出流利的言辭了,只能說,為了孩子們,我們都努力吧,呼籲!誰都別做旁觀者,做旁觀者的結果,就是我們自己已經吃了無數的添加劑了。

最後,向深入一線的新聞工作者深深地致敬!如果不是你們的採訪,我在講課時說的話,大家經常將信將疑,如果不是你們,我們的孩子還會吃很久的此類劣質食品。現在,你們的視頻暴露了真相,謝謝你們!你們功德無量!

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前兩天看了一個視頻。視頻里一個黑人跆拳道教練在鼓勵一個哭泣的黑人小男孩兒勇敢的突破自己,發揮出極限力量打破一塊木板。教練說的很多諸如「想想你作為一個黑人小孩兒註定要承擔更大壓力……」之類的話我並不贊同,這樣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種下了註定被歧視的種子。但是,他不斷重複的一句話卻深深地把我打動。

「你可以哭……我也一樣會哭……哭不是錯……」

孩子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的時候,負面情緒也就會馬上冰釋。看完了視頻,再讀讀這篇文章。面對孩子哭泣,也就有了方法。

最值得推薦的一招就是——替孩子說出他(她)的此時的感受,百試不爽。

前幾天,約了朋友一起下午茶。朋友帶來5歲的女兒朵朵,大家在咖啡館坐下後,朋友給朵朵點了一份冰激凌。冰激凌之於小孩子,也許比一大筆年終獎給我們帶來的欣喜還要多吧。朵朵一邊吃一邊幸福的手舞足蹈,突然不知怎麼回事,冰激凌啪嗒一下掉地上了,裙子上也蹭到一大塊。朵朵楞了楞,然後轉頭過來看著她媽媽,小嘴癟著,感覺快要哭了。

想來也是,糊裡糊塗冰激凌掉了,裙子也髒了,心情一下子打入谷底,多委屈啊。可是,朋友並沒有在意,輕描淡寫的說:「不就一個冰激凌嗎?算了,掉了就不吃了唄。」朵朵一聽,不僅沒有「算了」的意思,還立馬哭起來。朋友覺得有點尷尬,連忙說:「誰讓你剛剛吃東西手舞足蹈來著?你看你衣服都蹭髒了,我還沒批評你呢,你倒哭起來了,快別哭了啊!」可是朵朵卻越哭越大聲,朋友有點不耐煩了,大聲說:「明明你自己搞掉的啊!有什麼好哭的?!真是不講理!不準哭啦!」可惜,朋友的話完全沒有管用,剛剛乖巧的朵朵,這會兒不依不饒哭得完全停不下來,本來下午茶後一起晚飯的計劃,也就這樣取消了。

為什麼我們不愛「哭」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旦孩子開始哭,很多家長便會想一切辦法進行制止。溫柔一些的會哄孩子說:「乖,別哭了!」鼓勵型的會說:「寶寶不能哭,寶寶要勇敢!」耐心差一些的可能會呵斥「有什麼好哭的」或「不準哭」!還有想孩子快點安靜下來便嚇唬說「再哭媽媽就不喜歡咯」或「再哭警察叔叔來抓你哦」。總之」哭」,是被禁止的。  

很多人說,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開心,當然不想他哭啦。但事實上,哭是人本能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是疏導壞情緒的一種武器,只有適時將壞情緒疏導出去才能更好地感知「快樂」。所以,「哭」並不是一件壞事。

但「哭」為什麼卻被冠以「不勇敢」、「不聽話」、「不講理」等等各種標籤而被阻止呢?因為,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會觸及父母內心的同類情緒,引起家長的焦慮,讓負能量飆升,最後失控崩潰。

當孩子「哭」,家長會懷疑自己是否是合格的父母,否則孩子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另一方面,家長也會擔心,哭泣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懦弱,難以面對以後生活中的困難?同時,孩子大哭,家長還會擔心,如果安撫他順從他,是不是以後就會養出一個「熊孩子」,用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我們不喜歡「哭」的孩子。因為我們不願意麵對自己的焦慮,而阻止孩子哭,其實是緩解家長自己的焦慮,通過控制孩子的表現和感受,讓自己獲得「我是好媽媽」、「我是好爸爸」的滿足感。

每次哭泣都是孩子的成長 

哭與笑一樣,也是一種情緒的表現,這是一種「原生」的能力,嚴格來說,「哭」其實比「笑」發育得更早。初生嬰兒在飢餓、疼痛、尿布潮濕或有其他不適時,就張嘴啼哭。這是嬰兒特有的語言,通過「哭」來告知自己的需求,尋求幫助。這個時候孩子是處於全能感時期,他會認為自己是「全能的」,哭能控制一切。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哭」往往摻雜了更為複雜的因素,他發現世界好像不是他想像中圍繞他轉動,有很多原則不能打破,有很多規則不能逾越。當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或遇到不高興、不舒服的事情時,孩子就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哭是情緒的一種,而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悲傷哭泣也許是面對挫折的開始,也是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的過程,當孩子遭遇不如意,這是他學習體驗挫折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哭對他來說是一種釋放,讓孩子能夠面對自己的弱小,進而逐漸能接受現實,他的內心會得到鍛煉,逐漸變得真正強大。

愛孩子是允許孩子哭泣

孩子哭,大多數父母都會坐立不安,焦慮糾結,難以接受,所以千方百計想讓孩子停止哭,但其實,一再壓抑孩子的情緒不讓他哭,會給他帶來很多危害!

1、內心恐慌,失去安全感,變得退縮、封閉。

2、情緒越積越多,到了hold不住的那一刻,可能會以父母不可預知的更具破壞力的方式爆發。

3、從父母身上學到同樣粗暴的處理情緒的辦法,對他人及自身情緒缺乏了解,無法敏銳地察覺他人感受,或漠視他人的感受。

4、迫於壓力,在父母面前表現得很隱忍,試圖以此搏得父母歡心。一旦脫離父母,遇到合適的機會,則將負面情緒發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對象身上。如攻擊小夥伴,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面前表現得蠻橫不講理等。

5、壓抑自己情緒,習慣以「剛強」的假面具示人。當遭遇無法承受的挫折時,反而更缺乏韌性。

所以接納孩子的情緒,給孩子釋放壞情緒的機會。接納而後釋放通常比維持表面上的歡笑更能給人實在的力量感和安全感。比起只想看孩子笑臉而一再制止孩子哭泣,允許孩子哭泣是愛孩子更正確的打開方式。

孩子哭時該怎麼做?

當然,允許孩子哭絕不是對孩子不理不睬或者被孩子的哭聲所控制。  

孩子嚎啕大哭,該怎麼辦呢?  

用大大的擁抱安慰他吧。

擁抱代表的是「我懂」。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哭鬧的時候,越是制止哭得越厲害,這是孩子不被理解的一種宣洩。

但當孩子被擁抱,他的不開心被理解,他的不滿得到安慰,自然慢慢就平靜下來。就像朵朵的那個冰激凌,如果一開始朋友給她了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安慰她「媽媽明白,冰激凌掉了不能吃了,你一定好不開心,」我想大概後面的場面會溫和很多,我們的晚餐也可以如約進行。  

除了擁抱之外,給孩子建立一個發泄牆或情緒角;讓孩子胡亂塗鴉;跟孩子把不開心畫在紙上,做成飛機飛出去……都是可行的辦法,唯獨別跟孩子說那句「別哭」。  

父母總是希望每天都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然而,人生不總是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著拒絕哭泣。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哭出來,是孩子完整情緒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一課。因為哭出來,情緒才得以發泄,內心才更有力量。  

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溫柔地說一句:孩子,我懂,想哭就哭吧!其實,即使對於我們成人來說,這不也是漫長人生里最動人的一句話嗎?

孩子哭泣時,家長的第一反應決定了你們的親子關係

兩個媽媽帶著差不多年齡的兩個孩子到森林公園玩,走到小賣部處兩個孩子分別要了一瓶泡泡水,輕輕一吹,七彩的泡泡隨風飄到遠方,如同孩子們雀躍的情緒。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往外跑,一不留神,兩個孩子都被地上的石縫絆倒了,未擰緊的泡泡水灑了一地,看到剛買的泡泡水灑了,兩個孩子都委屈地哭了起來。兩個母親同時跑向了孩子。A媽媽看了看地上的泡泡水說:「別哭了,那麼點事,至於嗎?」A孩子仍舊哭,不理睬。

A媽媽又說:「你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反而讓孩子哭得更厲害,因為媽媽不要自己了。

A媽媽不耐煩了:「煩死了!叫你別哭你還哭?這麼嬌氣,一點出息都沒有!」因為媽媽的嘲諷,孩子被觸電似的,大哭突然止住了。

B媽媽呢?

「這真的是太難過了,泡泡水竟然灑掉了,你一定很傷心,來給媽媽抱抱!」

B孩子委屈地抱著B媽媽大哭,B媽媽沒再說話,只是輕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安慰。

沒多久B孩子自己止哭,很快就忘記了剛才的不快。事情還沒完呢。

沒多久兩個孩子在草地上採摘起黃色的小花,B孩子高興地摘下一朵花後插到B媽媽的頭上;而A孩子呢?他只是拿著手上的小花在把玩。A媽媽因為孩子的「不懂事」感覺臉面掛不住,B媽媽對A孩子說,「小花真好看,給你媽媽插上吧!」

A孩子一口拒絕:「不要!」A媽媽裝作不以為然。

B媽媽問:「為什麼不要?」

A孩子說:「媽媽不喜歡我!」兩個媽媽面面相噓。

為什麼會有如此天差地的區別?

一個母親的某些行為能反映這個母親平時的教育。大家可以從這兩個孩子哭泣時兩個母親的應對看出區別。A母親想方設法結束或阻止A孩子的哭泣,而B母親的態度完全是接納的,她只是在一邊靜靜地等待孩子將情緒宣洩完。

情緒經常被接納的孩子,他們的性格一般比較平和、與父母的關係也比較親近;而經常被阻止宣洩情緒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壓抑的,親子關係也往往不是那麼的親密。孩子哭泣真的不好嗎?

孩子雖然年幼,但他們也會像成人一樣,有傷心、焦慮、緊張、煩躁、疲勞、委屈等不良情緒。大人把哭泣當作宣洩情緒的方法,但是我們卻美其名曰以「關心」阻止了孩子的哭泣。「男子漢竟然哭,羞羞」,「只要你別哭,想吃什麼都給你買」,「你再哭,看我不揍你」……很多家庭都害怕孩子哭泣,或以威脅、或以嘲諷、或以哄勸等方式千方百計讓孩子停止哭泣。

我們很多家長似乎都有了一個這樣的共識——孩子哭泣是不好的!但事實上,孩子哭泣不是壞事。為什麼呢?眼淚含抗菌和抗病毒製劑,能殺滅幼兒眼裡的一些細菌,能讓某些眼疾自愈;並且眼淚還是潤滑劑,防止孩子眼睛乾澀,讓孩子擁有明亮的雙眸。孩子還能通過哭泣宣洩內心的不愉快情緒,所以請不要阻止孩子哭泣。

父母請別再否定孩子的情緒

父母一味阻止孩子哭泣的後果,相當於否定了孩子的情緒,最終給了孩子們這樣的暗示:

爸媽不喜歡我害怕、委屈、焦慮等情緒,這些都是不好的行為,爸媽喜歡的是乖巧的自己,否則爸媽就不喜歡我了,所以我有負面情緒時要壓抑、忍住甚至隱藏住。與此同時,父母在孩子心裡也變得不可信賴,孩子也不再願意跟父母完全分享內心感受,漸漸地親子關係就會疏遠。當孩子哭泣時,爸媽最正確的應對方法是什麼?

1、父母自己調整情緒

「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孩子的哭鬧會讓父母處於一種特別狀態,讓許多家長懷疑他們為人父母的能力,所以父母會對孩子的哭泣緊張、排斥、反感。所以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要父母自我調整情緒。

2、輕擁孩子讓他們發泄

孩子哭泣時,不要打斷也不要呵斥,嘗試著就像對待一個好朋友一樣,你只需留在他們身邊,輕擁著孩子,讓他們盡情地哭泣,不要急於發表意見,你只需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媽媽始終關心你的感受。待孩子發泄完就自動會停止哭泣,而不需要別人的呵斥或中斷。

如果面對的是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表現出來的哭泣呢?同樣也可以讓他們靜靜地哭完,但不要對孩子的某些無理要求妥協,堅決Say No,讓孩子知道,我理解你的要求,但是媽媽也有自己的原則。

怎樣幫助兒童克服焦慮症

近年來患焦慮症的兒童越來越多。據報載,專家通過對萬餘名學生的抽樣調查,發現有32%的中小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如厭學、抑鬱、焦慮、恐懼等。其中,焦慮癥狀更為普遍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是過重的學習負擔和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那麼,兒童焦慮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1.家庭不和睦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家庭和睦可以培養孩子活潑聰明的天性。相反,夫妻不和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癒合的創傷,孩子的情緒會變得焦慮起來。家庭不和睦會使孩子痛苦難言,受傷的心靈、受壓抑的性格和焦慮的情緒會使孩子萬念俱灰、悲觀厭世。這種焦慮狀態如果不能得到調節和解脫,無形之中會毀掉一個人。2.家長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處心積慮,嘔心瀝血,甚至「踏破鐵鞋」為孩子尋覓成才的路。但是,人們往往會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究方式而落得事與願違。3.懼怕考試,心生焦慮讀書、升學、就業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但家長過高的期望值,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效應,給孩子造成嚴重的焦慮心理。這種焦慮會使孩子在考場上情緒激動緊張,甚至會因恐懼而出現怯場現象。有的孩子考前患得患失,神經緊張,不能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在考場上則頭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嚴重干擾和影響了正常水平的發揮。心理學家認為:學生懼怕考試更多的是懼怕失敗。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頭場考試失敗後就擔心下一場又失敗,結果造成惡性循環,失分現象接踵而至。那麼,如何使兒童克服焦慮症呢?1.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是孩子的天然課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孩子整體素質的基礎,是從小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要想把孩子培養成自信、豁達、活潑、開朗的人,家庭環境一定要整潔、樸實、條理、明快;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2.恰當指導孩子在孩子成才方面,父母要依孩子的天性、愛好、興趣給予適當的指點和幫助,要不急不躁。在家中應儘力為孩子開闢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學習生活小天地,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求知慾。3.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作為父母,應當準確把握孩子的考試情緒,不要有意無意地給孩子施加壓力,要採取平和的態度。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應該看到,孩子準備考試已投入了很多,即使達不到理想的成績,只要儘力就行了。千萬不要對孩子嘮嘮叨叨,嘲諷挖苦,或者板著臉不搭理,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壓抑,或是出於逆反心理而對抗,加重孩子的焦慮。兒童焦慮症的患病機制是多種多樣的,即使患了此症也並不可怕。作為父母,首先要帶孩子接受心理治療,心理醫生可以幫你找出孩子焦慮的原因。相信通過心理醫生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焦慮期」。

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比給ta快樂更重要

文:吳靜| 壹心理專欄作者

作者註:本文為根據《頭腦特工隊》電影,解讀孩子情緒的講座。以下為內容:

心理學、書籍、影視劇,幾十個世紀以來都在解讀什麼是悲傷。心理學會告訴你悲傷源於情緒過程的激烈擾亂,川端康成會「凌晨四點鐘,看海棠花未眠」,大話西遊會告訴你「他好像一條狗啊」。成人的世界被悲傷情緒隨時左右,兒童也一樣。

最近熱映的《頭腦特工隊》,裡面解讀了小主人公萊利的五種情緒,但實際上它講的是成長的故事,是一個學著「接受悲傷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故事。今天我們就跟隨這部電影一起看一下孩子從小到大情緒是如何形成的?面對孩子的悲傷和負面情緒時大人們該怎麼做?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但不現實,所以學會如何接納和處理孩子的悲傷更重要。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們總是盼望著孩子一直快樂,就像影片中樂樂所說的,我們將有一個快樂的一天,進而是快樂的一周,然後快樂的一年,最後就有快樂的一生。

帶著這樣的期望,每個人都對悲傷避之不及,連憂憂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但在孩子哭鬧,生氣發脾氣,不聽話的時候根本無法避免,你是怎麼如何處理孩子的悲傷和負面情緒的呢?

孩子的情緒天生存在不同,不需要因為孩子比其他人更容易悲傷,所以覺得不對勁

影片一開始我們的萊莉的出生就伴隨著樂樂的誕生,在萊莉的童年時期都是由樂樂主要掌控的。每個寶寶都是由樂樂掌控的開心寶貝嗎?不是,孩子出生就伴隨著不同的氣質。

寶寶出生幾周,自己的氣質和行為風格就展示出來了。我們把寶寶分成四類:10%的困難型寶寶,這類寶寶經常哭鬧,容易暴怒,還會把吃進去的食物吐出,睡眠和飲食也不規律。這類寶寶是不是很像怒怒在掌握操作台?

15%的寶寶屬於慢熱型寶寶,這類寶寶不太活躍,對環境適應比較慢,行為退縮,似乎總是在某種消極情緒中,這類寶寶像不像憂憂來掌握操作台?

還有40%屬於容易型寶寶,這類寶寶天生開朗,能夠很快的適應新事物,就像萊莉由樂樂主導控制台一樣。那麼剩下的35%屬於混合型的。

寶寶天生的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容易型儘管樂觀但可能衝動,慢熱型儘管緩慢但做事時更加專註。

家庭對孩子情緒發展的後天培養很重要

影響情緒最大因素是家庭的後天培養。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視崖試驗。將幾個月的嬰兒放在一個特殊的玻璃上,製造出懸崖視覺效果,媽媽站在對面召喚孩子。這個時候如果媽媽表現出恐懼或憤怒的表情孩子就不會爬向媽媽,而媽媽如果表現歡快,孩子會爬向媽媽。也就是說,寶寶會根據父母的情緒來進行他的行為。而且嬰兒這個時候會通過自己的張嘴和翹舌頭來模仿周圍人的面部表情。這個時期嬰兒會根據養育者的情緒表現和行為來評估修正自己的情緒表現和行為。

如果你的孩子常常大吼大叫,回想一下你是不是常常對你老公大吼大叫?

2-6歲時如何處理悲傷情緒

2-6歲屬於童年早期,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2-3歲時孩子出現第一個反抗期,會反覆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例如:「別動我的玩具!」而4-6歲的孩子開始主動探究這個世界,並且發展想像力和創作力。影片中萊莉的假想朋友「冰棒」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她在玩耍的時候會把地板想像成火山岩漿。

更加複雜的情感,如悲傷,孩子則是通過玩來展示的,孩子還會留心觀察別人的示範行為來了解情緒的自我調節。為什麼必須在玩中表現?因為對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最好的發展就一個字:玩遊戲!比如孩子玩給娃娃打針的遊戲,是幫自己克服打針時候恐懼的感覺,所以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是學習和成長的必要方式。影片中,萊莉有兩個核心記憶球,友誼和冰球都是此時發展出來的。冰球是萊莉喜歡的遊戲。遊戲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控制,家長可以利用遊戲改造孩子的問題行為。

這個時期,孩子出現情緒問題,那麼家長可以關注孩子的遊戲活動,在遊戲中了解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緩解情緒。

有個4歲的小女孩,一度爆發悲傷,沉默寡言,鬱郁不歡,無論家長如何詢問也得不出結果。有一次玩遊戲的時候,她在擺弄幾個玩偶,孩子把其中三個玩偶擺在一起,另一個放在遠的地方。孩子說三個一起是爸爸媽媽和弟弟,遠遠的那個是自己。她認為:「弟弟出生後,爸爸媽媽只喜歡小弟弟不喜歡我了。」

如果家長感覺孩子情緒不對時,不妨首先來觀察孩子的遊戲活動,做什麼遊戲、怎麼遊戲、對玩具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可以幫助你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然後父母可以在適當時候加入孩子的遊戲中,通過遊戲的語言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並為孩子示範調節情緒的方法。

7-11歲的孩子如何處理悲傷情緒

進入童年後期,7-11歲,也就是萊莉搬家和離家出走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知道情緒可以被轉移,就是影片中樂樂一直試圖利用的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悲傷的時候想想開心的事情。影片中萊莉第一天上學晚上家庭爆發衝突的時候,萊莉試圖將厭惡,恐懼偽裝成快樂。

同時這個時期的他們學會了隱藏,包括悲傷情緒,都容易被孩子隱藏起來,這時候可能你需要去猜測你孩子的情緒。最後,這個時期的孩子知道他們的情緒不一定非要付諸行為,如果有人傾聽他們會表達出來。

搬家第一天情況很混亂,各種情緒蠢蠢欲動。但周圍人誰都不願承認這個不開心。樂樂試圖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努力維持快樂。轉移注意力,回憶美好時光,搞怪等等方式,你們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候是不是也做過這些嘗試?總之,在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努力在維持場面的快樂。

而上學第一天,萊莉還是爆發了悲傷,這讓其他人極為恐慌。大家都在試圖改變憂傷,變為快樂。萊莉的父母應該也是採用這些對策來應對悲傷的。每個人都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悲傷,每個人也都不接納悲傷這個情緒。

影片中第一次衝突發生在萊莉爆發悲傷的晚飯時間,媽媽感覺到女兒不對勁。女兒試圖掩蓋情緒表現出快樂。而爸爸對女兒的憤怒採用的是用更大的怒氣將女兒擊退,爸爸認為萬事大吉沒有闖禍。過後又試圖通過都逗笑的方式換回女兒的快樂。

總結起來,他們都迴避悲傷試圖快樂。用的方法包括呵斥,制止。轉移注意力,搞怪,無力的安慰「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生活中甚至有的家長會用威脅和恐嚇的方式,「你再這樣我不要你了,你再這樣讓警察抓走你了!」儘管萊利的父母已經比較有耐心,但可以看出他們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還是經驗不足。

接納悲傷是根本

那如何才是有用的?其實,接納悲傷是根本。

從一開始所有人都迴避憂憂,討厭憂憂,到慢慢的樂樂發現,憂憂能理解別人的痛苦,憂憂能安慰傷心的冰棒,憂憂看了所有頭腦手冊所以能指導他們的線路,有了憂憂,父母和球隊才來安慰和支持萊莉。樂樂才明白,這個時候只有接納憂憂,讓憂憂去操作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而且獲得快樂。

家長朋友們,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怎麼做?相信如果你已經領悟其實每個負面情緒都是有用的,都在極力的保護著孩子,不那麼恐慌的要一生的快樂,你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一位爸爸帶著他三歲的兒子坐火車,晚上的時候小男孩開始了哭鬧,他一直在喊:我要媽媽,我要媽媽…… 爸爸也開始了應對模式,你們可以對號入座。

呵斥:不許哭!

溫和:別哭了~

講道理:媽媽帶著妹妹在另一個車廂,你是男子漢,不要找媽媽了。

威脅:別哭了,再哭我也不要你了!

消極應對:不說話,聽他哭。

很顯然這些方式全都沒有用。爸爸的應對和孩子的哭聲交織了半個晚上。

好,請大家閉上眼睛,想像一下自己就是爸爸懷裡那個三歲的孩子,晚上了,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想像你會有什麼感覺?我想那個男孩在想我想找媽媽,媽媽為什麼不跟我在一起呢?我想媽媽,我要媽媽抱著睡,我好傷心媽媽沒在身邊,我好想她,她為什麼可以陪著妹妹不陪著我呢?我好難過。

好,帶著這樣的心境,再看爸爸對你說的話,你是什麼感覺?別哭了!你是男子漢不許哭了!

所以,下次你的孩子遇到負面情緒,請閉上眼睛,想像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是什麼感覺,你想聽到什麼,那麼告訴你的孩子。

如果伴隨著情緒,孩子有不良行為,有以下幾個步驟可以進行:

首先,共情孩子的情緒,先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理解孩子的情緒。

然後,制止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例如「媽媽知道其他小朋友搶你的玩具你很生氣,但打人是不對的,以後不能夠打人」

最後,告訴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如何處理。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可以需求支持等等的方式,教給孩子如何做。例如「你可以告訴對方,你搶我的玩具我很生氣,你想玩的話我們可以交換玩具」等等。

接納負面情緒,每個負面情緒都有積極作用,成人可以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負面情緒

影片最後,萊利說自己很想念明尼蘇達。幸運的是,父母沒有繼續用老的方式應對,而是同樣的表達了自己的悲傷:「你知道嗎,我們也想念明尼蘇達了,想念我們一起踏青的森林,想念我們一起玩耍的後院,想念你學會溜冰的春湖。」接納和表達悲傷後他們才收穫了快樂和美滿。

這是萊莉帶著她的父母學會的新的方式,接納孩子的悲傷,接納他們的不同,孩子不僅僅是需要我們的養育,其實,他才是我們的老師,帶領我們長大。

救救孩子?還是先救你自己吧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你是樹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

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問題在孩子上身的「開花」。

孩子是你的投射影幕,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問題,那是你自己問題的內在投射。

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

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當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現問題時,那是「頭腦」出了問題,「心」一直健康,心怎麼可能有問呢?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那是你問題的投射

這幾乎百分之百,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

如果你眼中有有問題的小孩,那是誰的問題?誰製造出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你,你創造了一些問題概念,然後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看成了一塊醜陋的石頭。

如果你看到你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要尋找他的問題,先反過來,在你身上尋找問題。

如果你看到影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到投影儀的鏡頭上有沒有問題。

你自己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有一個恐懼的家長,你肯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

恐懼導致掌控。

如果你越恐懼,你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以讓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頭腦,通常小孩都是自由的心,他們像水一樣流動,他們很難被掌控,這使越想抓住、越想駕馭、越想掌控的你,越抓不住,越駕馭不了,越掌控不住。

每個小孩都像一條活生生的龍,不是一個完全無恐懼的家長無法騎得住他自由翱翔生命的天空。

當你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問題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個有問題的小孩,真是這樣嗎?

沒有你的恐懼,沒有你的壓制或判斷,他是一個很難教育的小孩,這是真的嗎?

問一問你自己。

當你是一個完全無懼的父母時,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長

人們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一個小孩長大以後,呈現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

那就是天性成長。

如果一個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樣子成長,他長大以後的智慧和能力將會最大化。

但是如果不是那樣,而是你特別有意識的去培訓或訓練他,成年以後,或許他在某方面的技能或能力不錯,但是他的智慧心將發揮不足。

如何才能讓一個小孩天性成長?

當你是一個完全無懼的家長時。放一小匹小馬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奔放成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馬的主人可需要多大的無懼的心啊?

他會擔心小馬在他的道路上會不會遇到這危險,會不會出現那問題;

他會擔心,這樣的任著小馬,它以後怎樣,它長大會如何,等等問題。你怎麼敢於撒手你的小孩?

你沒有那麼大的勇氣。

在一個小孩的自由形態上,可以看出一個家長無懼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樣大敢的人,他的小孩無法享受那純然無邊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麼對他的人生道路最好?

在孩子面前,我們似乎都是上帝。

在一個幼小的小孩面前,我們在無意識中扮演上帝: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最後,我們知道什麼樣的道路對他最好……

從其一生的長遠角度來看,你真的知道什麼對你的小孩最好嗎?

以你的「知道」,來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認為是好的或對的東西強加給你的小孩,那簡直是挾持和強姦。

你在挾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強姦他的心。

在那無明中,以愛或對他好的名義,你對你的小孩做過多少蠢事兒你知道嗎?

當一個人在不明中時,你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怎樣對待他人。

你用懲罰你的方式來懲罰你的小孩;

你用責備自己的方式責備他;

當你還是一個有多多問題的家長時,你怎能教育出一個和你不一樣的小孩?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不希望他成為的那部分——他就越成為你內心中你所討厭的自己的那個形象。

你只有你管得他越少,他才會越來越不像你,他才會越來越發展出你的生命中你所沒有的新的部分。

你確定什麼樣的道路,才是你小孩該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

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麼?

你是上帝嗎?

如果你真的是上帝,它徹底撒手讓它的「孩子」自己成長。

看,那天底下的眾生——老虎、獅子、螞蟻、蜜蜂,哪個不是它們自己在自我成長,上帝可沒有操控它們的人生道路哦。

知識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們往往把知識多當成有智慧,這是個錯覺。

在這個錯覺的影響下,人們都期待自己的知識多、都拚命的往自己的頭腦里裝知識,這也導致他們的教育模式是這樣。

家長們在在自己身上的「希望」過期了以後,他們把曾經對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

往他腦子裝更多的知識唄。

如果一個小孩在四歲時就能識別二千個字、背誦三字經、千字文,我們就以為他很聰明。

而這有什麼用處?

你只不過是在往一台電腦的硬碟上,多儲存一些數據而已。

智慧是一種空盈的狀態,而不是一種滿實的狀態。

過多的知識只能使一個副頭腦變得狡猾,而狡猾並不是智慧。

電腦能夠隨時調度出千萬知識信息,但電腦並不是一個智慧的人腦。

對於人來講,智慧不取決於他裡面的有,而取決他裡面的空。

當他裡面空的部分越多,他的越用知識的空間和能力就越大,猶如電腦的硬碟和內存里越有更多的空白,它的運行速度就越快一樣。

教育你的小孩,給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的太滿。

如果你把他的頭腦填的太滿太實,猶如一個瓶子被塞的太硬太實一樣,它那裡面的空成為死空,這樣一個小孩的智慧就發揮不出來了。

知識教育是一種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種空的教育,記住保留給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請重視智慧教育勝過知識教育。

要求、期望、負責是不是愛?

我們往往衡量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是否有愛,或愛有多深,我們往往看對他們有沒有要求、期望或負不負責,或那程度有多深。

當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的越很——我們叫越負責時,我們就越愛那個人;

反之,我們就不愛他,或愛他不深。

這是真的嗎?這是錯誤的。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僅僅都是恐懼的替代物,它們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另一個名字。

要求、期望和負責意味著愛,你確定那是真的?

在我們的教育中,因為我們自己有恐懼,結果「要求」、「期望」或「負責」成為了我們與另一個個體的連接物,當我們對他要求、期望或負責時,這能使我們感受與另一方連的更深、更緊,以使我們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為彌補安全感的,當一個人越強調教育,其背後的不安全感越大。

教育似乎是一種掌控,它建立在對未來和恐懼幻覺存在的基礎上。

教育是恐懼的面目,一個人越恐懼就越需要它,一個人越恐懼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聖人們沒有教育的概念,因為他們不需要教育。老子從未提倡過教育,因為他處在了道的源頭。

萬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而實質,在人的智慧創造之中,也只有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義和起作用的。

要求、期望和負責是不是愛,嚴格的說,那不是愛,那是完全的恐懼。我對教育有什麼態度?我對它的意義下降到最低。沒有人需要教育,他們需要自我教育。

別把小孩當「人質」

因為家長心存恐懼,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他們在無意識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你必須變成優秀和美好的,否則我就不安全;

你必須變得有能力,否則我怎麼能夠安心?

瞧,家長們在把孩子變成他們內在安全的要挾物了。

當一個小孩是一個家庭中的「人質」時,你猜,這個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

小孩變成了整個社會或家庭的內在恐懼之河上的波濤,他當然無法獲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當你恐懼,他能感受到恐懼,即使他很小;

當你放鬆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

小孩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

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來。

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

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沒有把孩子當成你的「人質」?

來檢點一下你自己。

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

教育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治療,它治療的正是人類之心的恐懼和愚痴。來從更深的層面理解教育。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

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

真正的愛是什麼?

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叫真愛,也並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就叫真正的愛,真正的愛和此無關。

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它沒有要求,它裡面沒有任何恐懼的陰影,它不隱藏任何掌控的企圖。

它像太陽給予萬物光和熱一樣給出能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你,你要求你和你本來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試圖改造你或修正你,真正的愛完全無條件的。

無論如何他都愛你,怎樣么他都愛你,他的愛甚至和你無關。

這才是真正的愛。

這愛像老天對萬有的態度一樣,它給予你但對你沒要求、沒期待,它對你無為。

如果把這個標準稱為真愛的標準,那麼來檢點一下你對你小孩的愛是不是真愛?

你還期待他學習好呢,你還期待他做個好小孩呢,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經暗地裡帶給他多少壓力嗎?

你期望他越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壓力。

這對小孩的成長有好處嗎?

我對我的小孩沒有期待,他怎樣我都愛他;

我盡我所能,但不要求他。

這才是真正覺悟的父母的愛呢。

對孩子沒有期待的教育,並不一定比對孩子有更多所謂的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覺得是這樣嗎?

在對待小孩的問題上,來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愛,那是否是真的真愛?

解決小孩的問題,先解決你的問題

在教育之中,要解決小孩的問題,先解決你的問題,這是在根子上解決問題。

沒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就不存在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一個小孩只是家庭和社會之樹上的一枝花朵,它開出了家庭或社會的優點,同時它也把整個家庭或社會隱藏的毛病也給開出。

如果一棵樹長的花朵長了毛病,我們通常就要深入樹根去治療,而不僅僅停留在花朵本身上;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小孩要出了問題,我們該深入何處對他加以幫助呢?

顯然,家庭和社會是根源。

當然,我們也完全深入小孩本身去改變問題,因為一個人的問題,和一朵花的問題還不完全相同。

這是解決一個所謂的、有問題的小孩問題的兩條途徑,在我看來前者仍是向外,後者才是向內。

向內的才根本,向外的流於表層。

宇宙里只有一個「心」的問題——而且是你自己的心

原來的宇宙是沒有問題的,那是一個無問題的宇宙。

如果你在宇宙中發現了問題,那問題一定是「心」的——而且只是你自己心的。

當心不向宇宙投射問題,宇宙怎會生出自己的問題?

如果在你宇宙中發現了問題,那問題一定是你的——因為宇宙沒問題,而你又是透過你的心來看到宇宙和問題的,因此那問題只能是你的。

我處在一個沒有問題的世界,如果你處在一個問題重重的世界,那麼,反諸向內,去探究你的心。

問題一定出現在那裡,是投影儀出問題了。

心就是一台投影儀,如果你在生命的畫面上看見了問題存在,那麼那看一看你的投影儀吧。

如果你發現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瑕疵,解決的方式一樣:去先看看你自己的投影儀,然後再檢查別人的投影儀吧。

這才是解決問題正確有效之道呢。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在我看來,教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人類的自醒,一種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

在實現孩子圓滿的過程中,你圓滿了你自己。

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圓滿你自己;

同樣的道理,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小孩也必圓滿。

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藉著你有一個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來實現整個存在的圓滿。

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

你的孩子能否成人、成材,關鍵在這25個法則!

孩子能否成人、成材,關鍵在於教育,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無論是哪一種教育,基本上都有這25種法則滲透在內,父母應從這些法則中汲取教育孩子的精髓,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從人格到靈魂都獨立的人!

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孩子聽不懂外國人說的英語?原因其實是... | 推廣
孫雲曉:孩子總是拿家裡的錢怎麼辦?
每天只問孩子四句話,將改變孩子一生
用一具骷髏表達女孩子的日常
燒一鍋孩子最愛的元寶肉

TAG:孩子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