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玉米番薯:從古至今百吃不厭的主食
高粱如今多用於釀酒。 |
在廣西著名的龍勝梯田,番薯等美洲作物佔有重要地位。 |
文、圖/卜松竹 世間百味,珍饈精餚,都經不起天天吃頓頓吃,唯有「主食」例外。南方的米,北方的面,還包括土豆、番薯等塊莖類植物,是我們能量的主要來源。調查顯示,在農村穀類食物佔到居民一日三餐提供能量的80%以上,而城市居民也超過50%。但是今天出現在我們餐桌上的各種「主食」,在古代大多是沒有的。經過了數千年緩慢而持續的物種交換,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才終於能夠不再為餓肚子擔憂。 小米起源於中國北方高粱起源於非洲?
前不久,來自內蒙古敖漢旗的一粒小米,成了世界農學界的明星。
這粒小米和它的1500個左右的兄弟們在2002年一起出土於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學者們確定,小米起源於中國北方。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趙志軍指出,考古證據顯示,至遲在距今4500年前,栽培的黍已從中國北方傳播到了中亞地區,並繼續向西傳播最終到達歐洲;至遲在距今4000年前,粟已傳播到了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考古學意義上的小米,包括粟和黍,即穀子和糜子(去皮後稱黃米)。興隆溝遺址發現的這些小米,是目前歐亞大陸上所發現的具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的小米遺存,比歐洲地區發現的種植穀子早2700年。無論在日本還是歐洲,當地的小米都來自中國北部,歐洲的原始品種均是在興隆溝出土的炭化小米,並在其所屬年代的2000年之後從中國傳播過去的。小米的傳播通道,是歐亞草原之路。經由游牧民族的代代接力,小米終於向西傳到了歐洲。同時它也向南傳播,最遲在距今4000年時到了泰國和印度。小米在當代人的食譜中,不過是一種「雜糧」,很多人只有在想要換換口味或者平衡營養時才要吃它。但它曾經長期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主糧,從「五穀」之名——稻、黍、稷、麥、菽——便可以看出它的地位之重要。
高粱現在大家吃得也不太多,但電影《紅高粱》很多人還是看過的。黃土高原高粱地里那赤裸裸的相思,火辣辣的情愛,曾經很是震撼了一批中外觀眾。電影里高粱主要拿來釀酒,大酒缸、大酒窖,氣勢撼人。
關於高粱的起源,許多學者認為是非洲——在莫三比克的一個溶洞中找到了一塊10.5萬年前的石器,上面沾著當地的高粱顆粒,這被認為是人類最早食用高粱的證據——後來經印度傳入我國。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中國高粱和非洲高粱在雜交之後,往往表現得特別「優秀」,這說明兩者之間的親緣關係應該比較遠,所以持高粱起源中國說的人也有不少。確定無疑的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高粱的國家之一,至少在5000年前已經出現。我國古書中關於高粱的叫法很多,比如蜀黍、秫秫、蘆粟……《本草綱目》中記載:「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糧缺,余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
小麥:一萬年前即在裏海沿岸栽培
南北文化差異是中國永恆的話題,也是特別令人著迷的地方。一個「南方人」可能永遠也搞不明白一個「北方人」一手抓兩個看上去干硬幹硬的饅頭,一手拿一根大蔥或者黃瓜,怎麼就能風捲殘雲地解決一頓飯;一個「北方人」可能也永遠不能理解一個「南方人」面對一碗空無一物的白粥時那種由衷的欣喜從何而來。
面在「北方人」的手裡,是藝術品。饅頭、大餅、麵條這三大主力軍,每個旗下都有成員無數,據說中國的麵條有1000多種,僅山西一省,就有300多種做法。而被許多北方中國人視為人間至味的餃子,簡單到極致——皮包餡兒,又複雜到極致——幾乎什麼餡兒都可以包。有長居日本的留學生堅持說事事精細的日本人就是玩不好這種皮包餡兒的遊戲,還有人詳細論證說義大利土產的匹薩餅的老祖宗就是餃子,馬可·波羅從中國返鄉時向鄉親們傳授包餃子技術時,由於學藝不精,不會把餡兒弄到麵皮里,乾脆堆在面上。這些說法或許聽來幽默,但想說的大概就是:大道無形——這種既單純又豐富的感覺,就是「主食」令人百吃不厭的秘訣。
面是用小麥磨出來的。根據著名考古學者王巍的說法:「小麥是原產於西亞地區的農作物,在甘肅省距今5000年到45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開始出現。此後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遺址中也有少量發現。到了距今3500年前後的商代前期,在黃河中游地區,小麥顯著增加,成為北方地區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一些人說小麥是「人類最古的糧食」。我們今天知道大概在10000年以前,栽培小麥開始在裏海沿岸一帶出現。研究者們指出,如果用今天的國家來說,普通小麥不是起源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就是起源於伊朗。
小麥的出現和1.28萬年前地球的氣候劇變有密切關係,本來溫暖濕潤的「新月沃地」重新變得乾冷,野生動植物資源都大為減少,之前的狩獵-採集式生活方式實在支撐不起膨脹的人口了,於是人類最早的農業誕生了。
第一種馴化的野生小麥是一粒種小麥,至遲到1.06萬年前已經在今土耳其東南部山區馴化。之後是二粒小麥。大約8000年前,在外高加索到伊朗北部的裏海沿岸,栽培二粒小麥偶然與節節麥發生天然雜交,形成了普通小麥。由於普通小麥對環境有更強的忍耐性(特別是更耐寒),它最終成為了今天我們熟悉的「小麥」。
水稻或起源於中國玉米明代始從非洲引入
說完北方的面,來說說南方的米。水稻的起源過去也有不同的說法,包括印度和中國等。就中國說而言,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有稻種,距今約1萬年的湖南玉蟾岩遺址中也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種遺物,所以水稻起源於中國,或者至少說中國是起源地之一的說法,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著名水稻專家丁穎認為,中國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國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來。從喜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發源地向南傳播,經馬來半島、菲律賓等島嶼,演化為秈稻;北路進入中國黃河流域,演化為粳稻,約在公元前300年傳到日本。
中國雖然很早就出現了水稻,但仍然不斷地在本土之外尋求更加優良的水稻品種。原產今越南北部的占城稻在唐末傳入我國後,經宋朝政府的大力推廣,迅速掀起了一次農業革命。
占城稻最初的引入地是福建,由於品質優良,特別是耐旱,耐貧瘠,「仰高地而種,不擇地而生」。宋代時期我國氣候處在逐漸變乾旱的一個大趨勢中,因此占城稻大受農民歡迎。很多過去不能種植農作物的地方,都被開闢出來種上了占城稻。它的廣泛種植,促使南方長江流域出現了稻麥兩熟的稻麥輪耕制——這是我國農業生產史上的一次大的進步,對以後農業發展的影響不可小視——並促進了雙季稻在我國南方的發展,大大緩解了我國糧食供應的緊張局面。更重要的是,由於占城稻的出現而導致的糧食盈餘,讓宋代巨大的經濟擴張和更具商業化的經濟體系的出現成為可能。有的學者甚至認為,中國北部地區「煤鐵原始工業化」的發展,都依賴於糧食盈餘這一基礎條件。
和占城稻一樣在解決飢餓問題上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的,是明代來自美洲的玉米、馬鈴薯和番薯(又名紅薯、地瓜等)這「三駕馬車」。在它們的幫助下,中國的人口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這對之後中國的發展,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推薦閱讀:
※吃什麼主食減肥?
※降糖主食有哪些?(告訴你糖尿病吃什麼主食可控糖)
※義大利研究:先吃肉、蔬菜再吃主食,血糖下降1.9
※減肥不碰主食簡直作死,碳水化合物的正確吃法是...
※【謝靜】「糖尿病人選擇主食」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