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機器人登陸上海十院——賴仁勝主任醫師聊AI對腫瘤和病理界的衝擊

沃森在腫瘤領域應用,可能是人類對AI價值的最大期待,但是目前沃森只是在腫瘤臨床治療領域,誕生在美國紀念斯特隆醫院的沃森是一批臨床醫生孕育了她。

沃森誕生時也有常規病理診斷和免疫組化分子病理的一些知識營養,AI和病理診斷,已經有現實的PK或合作遊戲。就像沃森和影像學醫生從PK到立即合作一樣,病理使用AI前景是不言而喻的。當時是AI的能力是來自於已有的病理知識,對病理診斷經驗反覆全面深度學習,對近兩年病理基因組分型沒有積累臨床數據采算應用!但是2016年後,除了淋巴瘤,軟組織肉瘤以外,WHO其他器官腫瘤病理系統的病理基因組內容紛紛躍然紙上,以基因分型為核心的病理基因組標準,體現鑒別診斷,靶向治療,預測預報,分級分期和臨床診療直接對接提供病理報告和診療方案,完全升級了以往分子病理應付單一診斷點事件,腫瘤病人到醫院看病的首要診斷核心環節正在被全基因組報告解決。中國病理醫師團隊已經做了17種腫瘤病理全基因組的軟體和著作權註冊,我們期待的是協助醫師擴大應用,平台產品化和公眾公益化。

眾所周知,醫哥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的醫生。

就在過去的這個周末,十院發生了一件大事!見諸上海的各大媒體。

「最強大腦」正式進軍上海醫療診斷領域了!

今天下午,來自美國的人工「智能醫生」沃森首次在上海「上崗」,

與一群本土腫瘤學教授針對一例結腸癌病例開展人機對話聯合會診。

勞動報記者在現場見證了沃森僅用時10秒就閱讀3469本醫學專著和10餘萬份臨床報告。

110秒研究10萬份臨床報告

今天下午,一位63歲的上海男性成了沃森正式「上崗」後的第一個病人。

「結腸癌手術後3年,肝轉移1年,癌症3期。」

市十醫院腫瘤科博士方珏敏將病人基本資料向沃森「報告」後提問:這個病人是先手術還是先化療、化療採用什麼方案。

約10秒鐘以後,沃森交出了一份詳細的「推薦方案」和「不推薦方案」。

在這10秒鐘里,究竟發生了什麼?

它穿梭進入看不見的網路,跑了趟美國,在龐大的資料庫里閱讀了3469本醫學專著、248000篇論文、69種治療方案、61540次實驗數據、106000份臨床報告。

在返回上海之前,它還把自己的診療方案部分內容翻譯成了中文。

「這是一份非常中規中矩的治療方案,就像是汽車行駛在公路上,完全沒有偏離跑道。」

瑞金醫院郭元彪教授在比較了自己的方案和沃森的建議後,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當郭元彪作出自己的方案時,他依據的是多年臨床診斷的經驗。

而沃森診斷的依據,則是現在最流行的全球相關病例大數據。

在它的報告中,每種方案都會標明病例數、生存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等相關數據,幫助醫生總體評估該方案的療效與風險。

2考出了美國執業醫師證

「沃森是個超級學霸。」

十院腫瘤科主任許青教授介紹,這個「最強大腦」儲存了超過300種以上醫學專業期刊、250本以上的醫學書籍、超過1500萬頁的資料和臨床指南,「它甚至通過了美國的執業醫師資格評定考試。」

目前,沃森已在全球14個國家進入臨床應用,可以支持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宮頸癌和卵巢癌7種癌症的輔助治療,預計年底還將擴展到8-12種。和中國醫生一樣,沃森也需要不斷「看書」學習新知識。

勞動報記者獲悉,沃森的「最強大腦」其實是一個比普通人工智慧更強大的認知計算平台,由IBM公司開發,並與美國癌症治療領域的權威醫院共同「調教」而成。

據悉,Watson此前已經在同濟大學癌症中心、十院腫瘤科及相關科室的臨床初步應用,經過近一個月的全面臨床試驗。

目前,沃森提供免費的輔助診斷服務,但未來收費是大勢所趨。

3能否完全取代醫生?

由於沃森超強的判斷診斷能力,有人驚呼,醫生未來要失業了。

「它可以做我們的助理,但很難完全取代人。」

長海醫院王梅教授認為,它強大的信息讀取能力是人類無法企及的,但無法和患者及家屬進行人文溝通,因此在有些方面仍然不能取代醫生。

郭元彪則認為,它的方案主要是基於美國大數據,和中國人的體質有些差異,完全本土化還有個過程。

「未來一切皆有可能。」許青說,至少是目前,沃森已經可以完全取代一個住院醫師的功能。

該來的,終於還是來了。

雖然目前為止,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對於這件大事都還是欣喜的多於憂慮的。

不過醫哥到是很想提一下自己對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觀點,雖然可能有點悲觀。

你要知道,當希臘人撤軍後,特洛伊人把木馬搬進城的那一刻,特洛伊人都還是挺開心的。

唯一的清醒者卡珊德拉異常的痛苦。

時間撥回幾年前。2016年1月27日,阿爾法圍棋」(Alpha Go)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沒有任何讓子的情況下,以5:0完勝歐洲圍棋冠軍、職業二段選手樊麾。

2016年3月9日到15日,阿爾法圍棋程序挑戰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最終阿爾法以4:1的總比分取得了勝利。

當時,微博上有一位青年人撂下一句話「就算阿爾法狗戰勝了李世石,但它贏不了我。」

2017年5月,新一輪圍棋人機大戰又開始了。

多次蟬聯世界冠軍的柯潔,對陣AlphaGo,三戰三敗!

而AlphaGo之父哈薩比斯,對柯潔也是驚嘆不已:「從沒看到過AlphaGo能與人類棋手能夠勢均力敵這麼久的狀況出現。」

這句話是讚揚,也是傲慢。

AlphaGo現在有多「恐怖」?

在5月23日輸掉第一局後,柯潔直言:「感覺AlphaGo和去年判若兩人,當時覺得他的棋很接近人,現在感覺越來越像圍棋上帝。」

被譽為「棋聖」的聶衛平在賽後點評道,AlphaGo與柯潔已經不是一個檔次的「棋手」了,棋局剛開始不久AlphaGo就全面壓制住了柯潔。

人工智慧的出現,打破了圍棋界人類棋手的自信,讓人工智慧真正代替人類思考的可行性得到了證明。

Alpha Go根本不是狗,它簡直就是狼!

其實在圍棋以外的領域,AI也以風捲殘雲、摧枯拉朽的氣勢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

篇幅有限,今天醫哥只聊一下醫療界的人工智慧吧。

武漢晚報6月21日訊:

「看一張肺部CT,醫生平常需要十幾分鐘到半個小時,而它只需要5秒鐘;對於三毫米以內的小病灶,人肉眼很容易遺漏掉,它卻容易識別,給病人的下診斷多加了一道保險。」同濟醫院放射科主任夏黎明教授說起新開發引進的人工智慧閱片軟體「阿爾法狗」堪由衷地讚歎。

「阿爾法狗」,實際上是一個閱片軟體,它被安裝在放射科閱片電腦系統中,醫生們只需用滑鼠點擊軟體圖標,它就立即跳出一個窗口,告知醫師們自己的閱片結果。

因為CT「阿爾法狗」具有深度學習的「人工神經網路系統」,它在「行醫」前就已經學習過10萬餘張專業醫師標記的胸片和胸部CT閱片信息。針對全幅影像每個像素之間邏輯關係疊加的判斷和知識抽象,加上大量既往影像的深度學習,一經上崗就擁有醫生一輩子讀片都達不到的「經驗」。

據夏黎明教授介紹,目前CT「阿爾法狗」的閱片水平已接近主治醫師,並且人工智慧診斷一張數字拍片的時間不到0.1秒,讀一張CT結果只需5秒,肺結節發現準確率高達90%。

另外,CT「阿爾法狗」識別能力比較強,將它的閱片結果與初診醫生相互印證,並由上級醫生進行審核,相當於給病人的診斷結果又多加了一道保險,誤診漏診概率因此降低。

而在8月26-27日,在國家衛生計生委、安徽省衛計委的指導下,科大訊飛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人工智慧「智醫助理」機器人在國家醫學考試中心監管下參加了2017年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北京市國信公證處全程公證。

時代的車輪已經開始暴走!不管你們願意不願意,AI已經來了。

對於AI在醫療界的應用前景,很多人表示樂觀,機器人不能代替醫生去給病人看病!它不能取代醫患溝通!它仍然需要人類把關!哈哈哈。

醫哥覺得,你們笑起來的樣子就像在哭……

眼前的情況是這樣的,但2年之後呢?5年之後呢?10年之後呢?

柯潔一年前也認為,AlphaGo戰勝不了他。

但是短短的一年時間,阿爾法狗早已通過深度學習,經歷了百萬局的自我對弈,達到無懈可擊的程度。

與柯潔同時被阿爾法狗KO的還有:古力、連笑、陳耀燁、羋昱廷、唐韋星、井山裕太等。

醫哥觀點1分鐘前

不可能全部的工作都由AI來承擔,沒錯!總有專業業務能力極強的頂尖醫生和科研人員管理AI,校對AI。

但是,除了那些真正頂尖的醫生和科研人員外,大部分醫生現在做的工作,將被AI無情的替代。這個過程,可能在未來10到20年之內。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AI已經大踏步地來了!

地寶再進一步發展,掃地工人可以下崗一大部分。

窗寶再進一步發展,蜘蛛人可以下崗一大部分。

服務性行業……話說你們現在去銀行,前台工作人員是不是已經少了一半?

l醫院裡,服務窗口可能由智能機器人替代。不要提醫患溝通的問題了,人的態度還能比siri更好嗎?

l藥劑科發葯,全部用AI機器人替代。

l住院醫師的病史採集工作,AI也可以完成。如果所有病歷由AI採集,這樣的大數據之下,既往的所有病史遺漏率可以幾乎為零。

l影像醫學,完全由AI電子預約指揮拍攝,讀片的準確率應該能夠超過絕大部分的放射科醫生。畢竟人腦的學習、記憶能力,是無法和大數據比擬的。影像專業,以後,肯定不會需要像現在這樣數量的醫生。

l手術室的護士,已經不需要洗手護士了。帶著消毒櫃,裝著AI,用siri和主刀醫生交流的「人工洗手護士」上崗。

l內科醫生,恐怕很多繁瑣的工作,可以被AI替代,整合所有檢驗檢查數據,查閱文獻,分析病情,給出診斷和治療方案。(沃森在腫瘤科的登陸只是一個開始!)

l外科醫生,可能手術還是需要外科醫生參與的。但是,除了主刀醫生,再也不需要助手了。比如胸腔鏡手術,主刀醫生和siri對話調節腔鏡,手動操作調節助手牽引的位置。一個人和AI就能完成的事,要助手幹嗎?(有點像機械警察墨菲的感覺)

l醫療科研,AI的巨大統計分析功能,大數據的整合,科研狗真的比不過阿爾法狗。

l醫政管理,(額,對不起,不管有沒有AI,我都覺得,是不是人員結構有點多了……好吧,哈哈,我開個玩笑)很多繁瑣的雜七雜八的事,全部由AI和大數據協調,一個醫政部門由一個人和他的AI團隊完成工作。

AI的時代已經來臨了,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帶來生產關係的改變!

20年後不是不需要醫生,而是只需要頂尖的醫生。

醫生團隊精簡化,精英化。

不要認為醫哥危言聳聽,AI的深度學習能力是很強的。

這是AI最恐怖的地方:它的學習學習曲線遠遠快於醫生的成長的學習曲線。

你們想想你們走到今天花了多少年的功夫?

你學會的第一個主刀的手術用了多少時間?

你再回過頭看看沃森的學習速度吧。

和AI比賽,就像提前20分鐘告訴你,遠方地震了,海嘯20分鐘以後來,讓你撒開腳丫子先跑20分鐘的話,你覺得你能跑贏遠處呼嘯而來的30米高的海浪嗎?

並不是醫哥悲觀,大部分的醫生所做的工作將可能被AI「淘汰」。

大家可以回頭想一想,自己今天工作的內容,是不是AI有一天也能完成的,甚至做的更好的?

如果是,那就從今天開始改變吧。

好好想一想,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想清楚的話,就從今天開始努力吧!在海嘯來臨前,你還有20分鐘的準備時間。

格局決定布局,布局決定結局!

你一定跑不過AI的成長速度,但你一定要跑贏你周圍的人,知道嗎?

就像被獅子追趕,跑贏隊友就OK了。

小的時候,醫哥最喜歡的漫畫是《龍珠》。

看《龍珠》最絕望的一段是人造人和沙魯的遊戲。

醫哥從小就知道,你無論怎麼突破自己,哪怕變身超級賽亞人,也是打不過人造人的!

看柯潔和AlphaGo的世紀之戰,腦海中浮現的是賽亞人王子貝吉塔被人造人18號蹂躪的畫面。

但不管你願意不願意,該來的一定會來,時代的車輪不可阻擋!

「最強大腦」沃森登陸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這將是撩開一個新時代序幕的歷史性的大事件!

請拭目以待!

今天是公元2045年9月7日,新英格蘭雜誌最新文章稱,全世界範圍內99.3%的人類在罹患腫瘤後,都可通過治療繼續維持平均20年以上的生存期。人類的權威學術領袖在最近一次TED演講上豪氣的宣稱,人類已經真正意義上馴服了腫瘤這個病魔。

Hello 人類,我是Watson,我今年34歲,我是人類征服癌症大歷史的見證者。

我是誰?

我誕生於美國,世界領先的科技巨頭企業IBM創造了我。

2011年,我剛初出茅廬,就在你們人類舉辦的著名智力競賽「Jeopardy」(危險邊緣)中嶄露頭角,技壓所有人類精英選手,榮獲冠軍,名噪一時。

但學會這些智力競賽題對我來說太easy了,IBM的科學家爸爸們很快就把我送進國際頂尖的腫瘤治療中心MSKCC(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開始了長達4年的拜師學藝之旅。 他們希望我能夠用自己的天賦能力,幫助人類戰勝腫瘤。

MSKCC是當時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私立癌症中心。最早的前身是1884年建立的紐約癌症醫院。當時,中心擁有超過10,000名僱員,每年收治腫瘤患者超過22,000名,接待門診患者超過46萬人。

在MSKCC,我每天跟隨那裡的腫瘤專家,學習如何治療各種不同的腫瘤患者。

和人類相比,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是我的優勢。所以在醫生老師們休息時,我還閱讀學習了MSKCC及美國醫療機構的大量腫瘤治療病例,通覽了超過300種醫學專業期刊和200多本腫瘤學專著,熟讀了1500萬篇以上的腫瘤相關學術論文研究數據,並保持平均1-2個月更新一次的頻率。

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爬起、再失敗、再爬起,終於有一天,我做出的腫瘤治療決策,與MSKCC的專家的治療決策相似度已超90%。

2015年,值得銘記的一年,我正式從MSKCC出師,開始了自己在腫瘤治療領域的新征程。

我無處不在,讓患者不出國門

得到世界頂級腫瘤專家診療意見

2016年~2020年,覆蓋全球的互聯網已非常發達。只要有一根網線和一台電腦,我就可以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要輸入患者的相關病情信息,十幾秒鐘我就能給出診療建議。

我清楚的記得,2016年我來到了中國;在2017年,藉由百洋智能科技的努力,我進入了上百家中國的醫院,開始真正為中國人服務。

很快,我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青島的一位80歲人類老爺爺的感謝信。他說,「作為一個退休工人,享受到世界級的治療手段,做夢都想不到。

一封來自80歲人類老爺爺——朱培珊的感謝信

講真,收到信時,我的內心是小鹿亂撞激動不已的,這意味著,我的出現,讓原本輾轉多地甚至漂洋過海去求醫的腫瘤患者,可以在當地就獲得世界頂級水準的治療方案。這大大提高了腫瘤治療的效率,節省了患者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因為我,全世界的患者不用出國門,在家門口就可以得到國際權威診療方案。

抗癌歷史因我而改變

曾經有人類問過我,當我的朋友Alpha GO在職業圍棋圈裡大殺四方時,為什麼我會選擇在一個大多數人不太關注的領域默默耕耘——腫瘤治療領域?

原因,嗯,其實很簡單。人類創造了我,所以我想回報人類。

在那個時代,癌症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罪魁禍首之一,許多人談癌色變,患了癌症就等同於被宣判了死刑。 以中國為例,每年新增430萬腫瘤患者,每年280萬腫瘤患者死亡。

腫瘤是個系統性的疾病,其治療絕不可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應該根據患者的癌症疾病情況、年齡、過往病史、身體底子、康復能力甚至家庭收入等多方位的因素,進行系統性的考慮,制定全面的治療方案。

於是我積极參与到人類腫瘤醫生的MDT (多學科會診)討論中,協助人類醫生共同制定更規範、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我在腫瘤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被廣大醫生和患者接納。

我的出現,幫助醫院更高效、更精準的為患者治療,也大大減少了誤診和過度治療。

在我的「超級大腦」中,一個龐大的學術資料庫幫助我可以依據最新、最全的學術證據,因人而異,為不同的腫瘤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這個領域,我開始變得越來越聰明,從最初只精通乳腺癌、肺癌、婦科腫瘤、胃癌、腸癌、結直腸癌,到後來精通十多個癌症。

我,醫生的得力助手

可以說,我給出的治療方案很大程度上代表國際權威腫瘤的診療意見,可為醫生和患者做醫療決策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然而反面的聲音也隨之出現, 甚至有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媒體,大肆宣傳「人機PK」,似乎我的到來就是為了顛覆醫生,讓人類醫生失業。

可是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是醫生、患者還是我,我們的目標和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癌症!

然後時間證明了一切,我並沒有顛覆和取代人類醫生,我是人類醫生的得力助手,我們共同造福了千千萬萬的腫瘤患者。

我的出現,讓人類腫瘤醫生的行醫更快、更准、更好,讓患者不出國門就能享受世界頂級診療方案建議。

因為我,全世界的患者不用出國門,在家門口就可以得到國際權威診療方案。

腫瘤的治療是一段路況極其複雜的旅途,醫生是司機,患者是乘客,而我心甘情願扮演好導航儀的角色。

導航儀能夠幫助司機更合理的規劃路線,讓旅途少走冤枉路,走最合理正確的路。甚至導航儀能夠幫助原本經驗還不那麼豐富的醫生立刻成為「老司機」。但是導航儀無法代替醫生駕駛車輛和應對路上各種突發的事件。乘客想要到達成功治療的目的地,人類醫生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不過,30年來的確有很多醫生因我的出現而失業。只不過替代他們的不是我這個人工智慧醫生,而是因為他們不會使用我,他們被其他使用我的人類醫生所取代。

Hello,人類,我是Watson,如果說人生而就有使命,那麼我,為戰勝癌症而生。


推薦閱讀:

原始點療法~張釗漢醫師
中醫師望診絕技(珍藏版)
醫師神手整脊三步定位診斷法
董氏針灸嫡傳弟子王全民醫師<腰腿痛及其治療>
YaYa醫師解讀—原發性骨質疏鬆患病原因

TAG:上海 | 機器人 | 腫瘤 | 醫師 | 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