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逛紫禁城-故宮(五)賞御花園欽安殿-堆秀山~

逛紫禁城-故宮(1—9)均轉載於新浪博客快樂劉媽的原創文章  故宮御花園在坤寧宮後方,故宮中軸線的最北端,御花園正南有坤寧門同後三宮相連,左右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面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

  御花園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略有改建,現存多為明嘉靖、萬曆朝建築。明代稱宮後苑,清代始名御花園。東西寬130米,南北長90米,佔地近12000平方米,是紫禁城內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宮廷園林。園內嘉木蔥蘢,奇石羅布,有數百年古柏藤蘿和「海參石」、「木化石」等各式盆景。殿、亭、樓、閣20多座不同形式建築,對稱分布在中軸線東西兩側。園內甬道上有以不同顏色石子精心鋪砌的900餘幅不同內容的圖案。  御花園是明清兩代皇帝、后妃玩賞遊樂的御苑。清代曾在此選秀女。

  奇特古柏;

  圓柏  別名「」檜柏、刺柏 科屬:柏科、柏屬  古柏枝幹蒼勁,與延輝閣有機結合為一體,形成「高閣倚紫垣,翠柏映延暉」的絕妙景觀,其樹榦奇特,瘤狀突起,俗稱「疙瘩柏」。

  門口的鎏金獸;

  養性齋位於御花園西南,是一座樓閣式藏書樓;

  齋為兩層樓閣式,原為7間,座西面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於樓兩端向前各接出3間,改建為轉角樓。前出月台1座。嘉慶二十年(1815年)重修,月檯面改墁金磚。道光時亦曾修葺。

  養性齋  建於明代,初稱「樂志齋」,平面呈「凹」字形,它和「繹雪軒」「凸」字形建築相對稱。 齋前山石迭障,上層迴廊西出,環境秀麗優美。清嘉慶、道光兩帝曾時常來這裡休息讀書。民國初年英國人庄士敦曾在這裡教授遜帝溥儀英文。

  千秋亭在御花園西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千秋亭與花園東部的萬春亭相呼應,造型相同,兩亭都精美絢麗,可稱宮內最美的一對亭子之一。

  千秋亭  明代建。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平面為十字形的重檐多角亭,與萬春亭相呼應,造型相同,成為一對。兩亭都精美絢麗,可稱宮內最美的亭子之一。千秋亭與花園東部是園中構造裝飾完全一致的建築。明清兩代都在此供佛。同治帝神牌亦曾供奉於此。按五行方位,西方屬秋,千秋亭在御花園西邊,故名。

  萬春亭  明代建。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平面為十字形的重檐多角亭,與千秋亭是園中構造裝飾完全一致的建築。清代都在此供關帝像。按五行方位,東方屬春,萬春亭在御花園東邊,故名。

  園內有象徵四季的亭子: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等名亭,分別象徵春夏秋冬四季。萬春亭與千秋亭一東一西,都是方形重檐的亭子,上有傘狀攢尖圓頂,四面出廈,構成十二角。浮碧亭、澄瑞亭兩亭也是一東一西,均為方形,亭南伸出抱廈一座。造型奇特的它建在一座單孔石橋上,石橋下是 一池碧水,水中有清雅的睡蓮和遊動的金魚。

  欽安殿  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牆垣後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間曾在前檐接蓋抱廈3間,後拆除。欽安殿位於御花園正中,是北京中軸線上唯一的宗教性建築也是紫禁城最北面的一座宮殿。欽安殿坐落於正中北面,是園中的主體建築。它把花園分成東西兩個部分,近二十座不同風格的殿宇軒齋大致建在東西兩側對稱的位置上。

  欽安殿內供奉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

  欽安殿  欽安殿坐落在紫禁城中軸線上,是御花園的主體建築。始建於明代,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牆垣後自成格局。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盝頂,安鎏金寶頂。院牆正中辟門,門曰「天一門」,出自《易經》「天一生水」,意在克火。門內正中有連理柏,院內東側的琉璃亭是祭祀時用的焚帛爐。  明清兩代都在此供奉、祭祀道教諸神中的水神__玄天上帝。清代,每遇元旦都要在天一門內設斗壇,以供皇帝拈香行禮,每逢年節,則設道場,供道官設醮進表。

  倚北宮牆用太湖石疊築的石山「堆秀」,山勢險峻,磴道陡峭,疊石手法甚為新穎。山上的最高點是御景亭;

  堆秀山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在觀花殿原址上,倚北宮牆疊太湖石堆成。初名堆綉山,清乾隆朝始名堆秀山,山高約10米,山頂建有御景亭,有蹬道直達,是清代帝、後、妃重陽節登高的地方。山腰內部有縱貫東西的磚券洞,山下洞室為磚砌的穹隆式頂,嵌石雕蟠龍藻井,洞門開在南面山腳下,門額題有滿漢文「堆秀」。山腰有銅缸儲水,水由高而下,從山前左右側獅背上承托的翹首蟠龍口內噴出,是宮中現存唯一設有水法的地方。

  山上的御景亭是 帝、後重陽節登高的去處。

  山腰內部有縱貫東西的磚券洞,山下洞室為磚砌的穹隆式頂,嵌石雕蟠龍藻井,洞門開在南面山腳下,門額題有滿漢文「堆秀」;

  山腰有銅缸儲水,水由高而下,從山前左右側獅背上承托的翹首蟠龍口內噴出,是宮中現存唯一設有水法的地方。

  山勢險峻,蹬道陡峭,疊石手法甚為新穎。山上的最高點是御景亭;

  位於堆秀山東側有一棵古柏,被封為「遮蔭侯」。它在園中名氣最大。此樹高7.8米,樹圍0.9米。它雖貌不出眾,所在的位置也不顯赫,但怎麼會得此殊榮呢?  相傳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天氣很熱,隨從人等個個汗流浹背,惟有乾隆爽身愜意。回朝後,乾隆皇帝在園中遊玩來到此樹前,一太監奉承道:皇上去江南時此樹枯萎。皇上一回來此樹又茂盛起來了,看來是此樹隨皇上一同去了江南。乾隆一想,去江南的路上別人大汗淋淋,而自己卻很涼爽,再聽太監這麼一說,想必此樹暗中為我遮蔭,不禁心中大喜,便賜封此古柏為「遮蔭侯」。後來還為它題寫了《柏樹行》刻在碑上,碑就在樹旁的搞藻堂西牆上。

  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
推薦閱讀:

讓婚姻成為愛情的花園
給窗檯花園化個歐式美妝
姑娘們不遠千里,跑來看他的花園
花事 | 到處是花園的小鎮,等老了就想住進去!
垂吊花草我愛你 打造空中花園

TAG:原創 | 故宮 | 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