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比對簡本和帛本《道德經》

《學而》是《論語》的開篇之作,在閱讀本篇之前,不得不先提到中國思想史的另一部經典《道德經》。無論是哪個版本的《道德經》他們共同的特徵之一,就是一字不言易,一字不言卦。如果根據一般的常識理解,視《周易》是周朝的國書一點也不為過,但老子的《道德經》卻是隻字不提。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去深思。這是道德經的最根本特徵之一。其次任何版本的《道德經》中均沒有任何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老子據說是周朝的史官,為何用這樣最純粹、最抽象的方式來進行《道德經》的創作,這是道德經的最根本特徵之二。 《道德經》最核心的範疇是「道」、其次是「德」。1993年出土的郭店簡本《道德經》出現了「仁義」、「孝慈」等文字。「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的文字,說明仁、義、孝、慈的道德意識在當時已經很成熟。只不過當時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老子不得不去思考,在「仁、義、孝、慈」這些基本的道德意識淪喪的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於是老子從仁義孝慈出發,向上追溯,著重於道與德,試圖從當時的社會思想的最頂層入手來為當時的社會問題尋找藥方。而不是向下去形成嚴謹的道德思想體系。所以如「忠」、「信」、「禮」、「勇」這樣的有特定內涵的衍生道德觀念,在簡本的《道德經》從目前的證據而言,的確沒出現過。這是簡本的《道德經》自身不同於其它版本的特徵。同樣的特徵還有如:「聖人」「王」「臣」「百姓」「民」這類說法也出現在簡本中,但是簡本沒有提到「賢」。所以「不尚賢,使民不爭」之類的內容也自然不見於其中。 比對簡本和帛本《道德經》讓人不得不說,老子的思想到春秋時期,經過流變,《道德經》的修編者對當時社會問題開出了一些藥方,就是我們熟知的《道德經》中的如下內容: 當然在兩個版本中相同的文字也比較多.諸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但是通過深入的比較兩個版本的原文,我們會發現,在許多地方,帛本與簡本有很大有區別,有一些觀點更加極端,有一些觀點甚至完全對立,有一些觀點根本不是老子本人的觀點。總之帛本和簡本《道德經》的主旨有很大的不同。 如「不尚賢」、「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類絕對、極端、甚至於與老子背道而馳的觀點從何而來?不得不說,均是《道德經》的修編者在帛本《老子》中注入的自身觀點。他們注入自身觀點方式主要是通過增刪、演繹、引申、甚至篡改。這說明當時的社會上有人持有這種「反智」和「愚民」的觀點。同時也說明老子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正是這種影響力的存在,《道德經》的修編者在基於自身理解的「無為」觀點出發,試圖通過修改《道德經》來利用老子思想在社會上原有基礎,來張揚自身的觀點。現將其中的一些異同羅列如下,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帛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簡本: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帛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簡本:至虛,恆業。守中,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 帛本: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簡本: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 帛本: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簡本: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為棄慮,民復季子。三言以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帛本: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簡本:無此句 帛本: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簡本: 無 帛本: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簡本: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當然很難確定,孔子是否讀過或者讀過哪一版本的《道德經》。從「絕學無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而言,不論老子的本意如何,但是老子的思想在字面上反智的,反學的。老子這些話在當時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的。這種影響之一,自然也會通過帛本《道德經》就能體現出來。 在對於「仁」「義」「禮」態度上,孔子與帛本的觀點,特別是在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上並無實質上的不同,只不過表達的方式不一樣,開出的藥方不一樣。在《論語.八俏》等篇章,將為大家一一進行剖析。在對於「聖賢」、「為學」、「化民」、「教之」、「富民」的態度上則持有完全相反的立場。 應該說,孔子不管是否看過帛本《道德經》,對於類似於其書中所表達的思想,孔子是有所吸收,也有所摒棄。《論語》繼承了老子思想中關於「道」和「德」的兩個基本範疇,與老子不同的是,《論語》本身很少去繼續闡發「道」和「德」。所以,老子基本上只談「仁、義、孝、慈」之上的「道」、「德」,而孔子則以「仁、義、孝、慈」為入手點,深入發掘其內涵,並對其衍生出各種道德觀念,如「忠」「 信」「勇」「直」「剛」「毅」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總結。他在主張「志於道,據於德」,強調「依於仁,游於藝」。他進而主張「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應該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是孔子認為人能弘道,天下歸仁的現實途徑。 講到這裡,我們就能明白《論語》為什麼用《學而》作為第一篇。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探討《學而》的具體篇章內容。
推薦閱讀:

(轉錄)老子《道德經》以為喜愛者分享並求原文
《老子》的邏輯:愛人先愛己,治人先治身
月夜歸航08-【修真】道德經-分享版
道德經》是全人類最偉大的倫理經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十七集 體悟空無的奧妙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