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黃帝陵
十月四日,一早就離開西安,準備到黃帝陵和壺口瀑布參觀,西安人太多了,一個兵馬俑足夠了。
中午到達黃陵,主要看看黃帝陵,這也是我第二次來到黃帝陵,以前到這裡來還沒有同高速公路。現在從西安一路高速,非常快就到達了。
黃帝(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身、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
黃帝陵位於陝西北部,今黃陵縣境內的橋山之顛。相傳五千多年前,他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中原部落後,融合黃河中下游直至長江流域的眾多部落,建立了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族。黃帝率領先民始制衣冠,造舟車,養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算數,發明指南車……,由此結束蠻荒渾濁,開創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
軒轅廟,也稱黃帝廟,是祭祀黃帝的主要場所,位於橋山東南麓半腰之處,坐北面南,總體呈長方形,古柏院長140米,寬84米,總面積11760平方米。其主體建築按南北軸線逐次排列,有山門、過亭(現誠心亭)、碑亭、大殿,東側有碑廊,西側有接待室和文物陳列室。其外圍原用紅色磚牆圍護,現改成花崗石砌築圍牆。院內古柏16株,小柏樹7株。
最早建於漢代,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戰亂,至唐時已基本湮滅無存。唐代時重新修建黃帝陵建軒轅廟,成為後代歷朝祭祀黃帝的場所。到了宋朝太祖趙匡胤時,他降旨修繕各位功德昭著的前代帝王祠廟,但因為舊時黃帝廟地勢狹隘,不便於尊崇,同時也為避水患,才將黃帝廟由原來的橋山西麓遷至橋山東麓(即保生宮、黃帝手植柏處)。遷移後的軒轅廟,佔地面積有所擴大,還重新修建了廟院、山門、過亭(現誠心亭)和大殿。
到明代時開國皇帝朱元璋,規定對軒轅黃帝的祭祀,皇帝要親自撰寫祭文,派遣重臣前往參加祀典,要「御制祝文」(即祭文)並要刻石留存。因得知黃帝陵廟年久失修、損壞很大,隨即撥出銀兩,令專人負責修繕。
天啟元年(1621),對黃帝廟再次進行整修。增加了東、西兩個長廊,而且新修了數處耳房和碑亭,以及供陳置祭祀品的場所。清世祖登基後,「以帝命肇祀於廟」,在黃帝陵軒轅廟進行祭祀。康熙初年數下詔令,命中部縣知縣先後多次對黃帝陵廟進行整修和保護。據史籍記載,有清一代,維修黃帝陵廟十餘次以上。
民國二十八年(1939),陝西省政府令設黃帝「陵園管理處」,對黃帝陵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地維修,並對廟產進行了清理,共得廟產地121畝。
橋山,面積333公頃。6萬株古柏參天遍野,長青不凋。黃帝陵就在橋山之巔。山頂有一塊「下馬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在「下馬石」左前方,有十數米高的大土丘,碑稱「漢武仙台」,傳漢武帝北征匈奴,歸來時祭祀黃陵所築。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黃帝陵。陵高3.6米,周長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牆。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橋山龍馭」 4個大字,相傳黃帝即由此乘龍升天。再前有祭亭,紅柱綠瓦,四角飛檐,亭中石碑刻「黃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對黃帝陵和軒轅廟的整修和維護更加重視。國務院並確定其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為古墓葬類第一號。經1992年擴建整修後的軒轅廟建築以漢代風格為基調,形式結構取法於漢畫像石,多為石造建築或仿石建築,著意突出石材本色,充分體現了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氣象。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才是真正的無上的神功秘籍
※17《黃帝內經》如何運用【陰陽五行】計算地球自轉公轉運動?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脈解篇第四十九篇
※《黃帝內經》里的經典養生名言,傳承千年的智慧!
※「太一」小考昭穆的實質黃帝為什麼是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