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林老和尚講法華經》第009集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妙玄節要》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

上來講的這個《妙玄節要》,上來講到「十如境」,講了了。下面,「次用蓮華譬十二因緣」。這個都是用蓮華為喻,喻上來的「跡門十妙」。譬喻過了以後,還要喻這個「本門十妙」。本跡兩門,這個二十妙,這是《法華經》的全體的意義。那麼既然這個,譬喻呢,那都要譬喻。

我們這個講經啊,就是學習。在這個講經的時候,除了講經以外,隨時隨地,遇到什麼問題,能夠給以學習的,因為它都是佛法,也是大家關心的。比方說,這是我提出來的,我們去年聽講《楞嚴經》,交光大師是「舍識用根」。禪宗參禪,也講「離心意識參」,這個大家呢,都樂於接受。說是講到《妙觀初機》,《妙觀初機》既然是一心作觀,必須有所觀之境。那麼當然呢,境就是有真境,有妄境。我們還是觀真境,還是觀妄境呢?

《法華經》中,上面呢「境妙」,這個有事有理。從理上說,七種二諦境,五種三諦境,還有一實諦境,這是就理而觀的。那個境呢,既然講理,都是真的,理么都是真的。參禪的人,也有境呢,念佛的是誰?不是說念佛的是誰,就是念佛的是誰不明白,以這個為境。這是什麼境呢?就是以疑情為境,「起疑情」。

講到《妙觀初機》,立識陰為境,大家呢就有點,都有這麼一個問題,大眾都有此疑。這個《妙觀初機》,上頭我給大家作介紹的時候呢,因為大家沒有這個本,沒有這個文字,現在這個文字去複印了,複印了以後,大家有個本本看著,照著作參考,比沒有看到這個本,單憑我這一個人瞎念道,也不行,這是你自己編的,是吧?沒得根據。那我們就找個根據,找了根據以後呢,我做了介紹呢,管到真的假的呢,我就不負責任,是吧。

學佛法,要講究「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有這個「四依」。講佛法,必須有依據,就是智者大師為《法華經》做這個五重玄義,都是以經解經,從來沒有說是以自己的意思,就是我。就是智者大師,得「法華三昧」,他悟的也是法。「依法不依人」呢,這法是可依的,人就不一樣了。有的人說話呢,令人家能夠相信理解,有的人說話呢令人呢,這個人,這個人當然有種種形象。人這個形象,看來也是個本錢,有些人呢,他是以貌取人的。當然作為佛法來講呢,是「依法不依人」的。在眾生份上,這個以貌取人呢,還是蠻多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當中,想成佛,這個佛是可以成了。那麼如果想度眾生呢,還有欠缺。我智慧也滿了,福德也滿了,能不能度眾生呢?還不行,美中還有不足的地方,什麼不足呢?就是這個相好沒有。他還要一百劫種相好因,這個眾生見像作佛啊。

所以有一位法師,他也出於好心,他要給我照相,說你把這個紅祖衣搭起來,黃海清穿起來,找個好背景,他說你不能夠那個「吹鬍子瞪眼睛」不行啊,要笑笑啊,人家看著么生歡喜。人家看著生歡喜么,人就供養也有啦,利益也有啦,那麼你講法呢,人家也能夠,管他怎麼講,他都歡喜聽。

這個相啊,所以要培植,相貌也要培植的。在因中啊,什麼都要培植。音聲,人的語言啊,這個音聲啊,你比如我們這個唱念,有的人唱的就好聽,有的人唱的就不好聽,這眾生呢是有分別心的,他就分別好歹。你不要說我們這個凡夫了,六祖大師跟那個神秀大師,都是五祖會下的兩位大德。神秀是拜了國師啊,那個武則天是拜神秀做國師的。神秀國師呢,相貌好,國師的相貌嘛。你比如我們臨濟宗的玉琳國師,那個相貌也好。哦,玉琳國師,那也是宿世培植得來的,從他的這個身體來講,他是「琉璃體」。什麼叫「琉璃體」呢?從外面可以看到裡頭,「琉璃體」。他這個皮膚啊,又細又嫩,所以玉琳國師穿衣服,他都穿這個細綢衣服。像我們這個粗布衣服啊,穿他身上就像銼刀一樣銼他,難過。「琉璃體」,修的來的。

神秀大師,「南頓北漸」,「南能北秀」,這個神秀大師到了皇宮裡面去說法,他自己感覺到呢我還不夠,他說我還有個善知識叫個六祖,就介紹,介紹給武則天皇帝。他讓武則天么那你把他請得來。那他那個法比我好,比我高,比我妙。那個武則天就聽啊,好那我就請他吧。下詔書,「三請而不赴」。六祖大師是個明眼人呢,他說做國師,到那個宮裡廂去,那些個人挑肥揀瘦的,看好看歹的。六祖大師的相貌不好,你不要看他做祖師啊,相貌不好,又小又瘦,個子也矮。你哪兒看見的?我沒有看到,但是我在書上看到的。那個五祖叫他在碓房裡廂舂米,這個舂米啊,他個子小,舂米么要有份量,打那個碓啊要有份量,個子小份量輕,幾十斤重,不行,所以他呢弄個大石頭背在身上,就說明他個子小。他說我不能進京,我進京,有道的人倒也罷了,無道的人他一生誹謗那還有罪過,我不能令他種善根,還要令他種惡根,所以六祖大師是「三詔不赴」的。

是的,所以這個相貌要好。所以那個法師要給我拍這個相片,他說你拍得好一點,將來我給你宣傳宣傳,到時候化緣也好化呢,對不對啊?他說,你看別個法師都蠻好的。怪不得我這個高旻寺,所以修不起來,這個相貌不好,化緣化不到,一直到現在化不到。這個也是宿世沒得修哎。但是我們今天呢,管他相貌好,相貌丑,我們是「依法不依人」。《妙觀初機》這一則公案,我既然提出來了,大家都有這個疑問。等到那個複印本印出來以後,跟大家再商量商量,介紹介紹。這個「依法不依人」,這個法可不是我說的。

《妙玄節要》

次用蓮華譬十二因緣者。烏皮污泥。水草重覆。即是無明支。種子能生力。即是行支。內有卷荷華須備具。即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支。含潤。愛取有支。團圓盤屈不能得出。即老死支。若能芽鋒萌動。鑽烏皮破。即是無明滅。不復在烏皮內生。即是諸行滅。出殼殼外。即是老死滅。此略譬四種十二因緣也。譬四諦者。烏皮譬界內苦。白肉譬界內集。泥譬界外集。水譬界外苦。道滅可知。此通譬四種四諦也。譬二諦者。蓮蕅莖葉等。譬俗。蓮蕅莖孔空。譬真。此通譬七種二諦也。譬三諦者。真俗如前。四微擬常樂我凈。譬中道第一義諦。此通譬五種三諦也。四微無生無滅。譬一實諦。劫初無生。今時無滅。譬無諦無說也。用蓮華譬境妙竟。

下面我們接下來,講這個蓮華譬喻。上面譬這個十如,已經解釋過了。

次用蓮華譬十二因緣者。

我們再要跟大家說一說,這個譬喻是譬法的,既然是譬法,首先你要對這個法呢要熟悉。如果我這個地方以蓮華譬「十如是」,那麼你對這個「十如是」毫無了解,連名字都不曉得,那麼這底下呢,用蓮華譬如是,那你就摸不著頭腦,對不對啊?下面如果說是譬「十二因緣」,你這個「十二因緣」也不懂,法數也不知道,那你也是沒頭沒腦的,就犯這個毛病啊。聽經也好,講經也好,要有一個底子,要有一個基礎,那麼你才能理解。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個十二因緣,順生的。逆滅呢,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老死憂悲苦惱滅,這個十二因緣。

用這個蓮華譬十二因緣。

烏皮污泥。水草重覆。即是無明支。

那就是「無明」啊。你用這個蓮華一譬喻,不就是清清楚楚的嘛?這不要多講,多講就啰嗦了。這是「無明支」。

種子能生力。即是行支。

種子,有能生的這個能力,是個「種子能生力」啊,「即是行支」。行,就能生啦,你有了行為這個因,就感果的。所以這個種子,即是「行支」。

內有卷荷華須備具。即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支。

那個「卷荷」,就是蓮子裡面的蓮心。這個蓮心,蓮子不是白的嘛,蓮心么就是綠的。那個蓮呢,都是從那兒生出來的,根徑枝葉都是從那裡生出來的。所以那個蓮心呢,雖然看起來是個蓮心,這個蓮心裡頭,它就有花,有須,都有。所以說呢,「即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支」這個五支。

含潤。愛取有支。

「愛取有」這個三支。「愛取有」,是現在因。含潤,就是「愛取有支」。

團圓盤屈不能得出。即老死支。

這個是呢,約順生,十二因緣約順生。

這個十二因緣,是講三世因果的。無明行,是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是現在果。含潤愛取有,是現在因;老死,是未來果。這個講這個三世因果。

若能芽鋒萌動。鑽烏皮破。即是無明滅。不復在烏皮內生。即是諸行滅。

出殼殼外。

底下,出殼(ke)殼(qiao)外,這個殼(ke)殼(qiao),這兩個字。

殼(ke)么,比如我們吃雞蛋的雞蛋殼(ke),吃核桃的核桃殼(ke),外殼(ke),吃白果的白果外頭一個殼(ke)。殼(ke)跟殼(qiao)呢差不多。迦陵頻伽鳥,它在殼(ke)中就能叫,出了殼(ke),更能叫了。

出殼殼外。即是老死滅。此略譬四種十二因緣也。

十二因緣,有三世因果的。

底下呢

譬四諦者。烏皮譬界內苦。白肉譬界內集。

「烏皮」,這是說蓮子的果,感的果。

「界內苦」,界內苦就是苦果。

這個「四諦」,明「界內因果」。這個苦集二諦呢,是界內因果。道滅二諦呢,是出世因果。「烏皮」是果,這是苦,這是果。「白肉譬界內集」,這個白肉,就是烏皮之內的蓮,我們吃的那個蓮子,白的,「譬界內集」。集是煩惱,集者是感召為意。有了煩惱之因,它就感煩惱這個苦果,界內的苦果。

那麼他這個譬喻啊,我們要是善於理解呢,烏皮譬界內果,這個大家都知道,蓮子么就是果。「白肉譬界內集」,界內集是什麼意思呢?上邊把那個白肉作為「如是性」,性德是不改。因中的四微,與果上的四德是一不是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這個集呢,為什麼講這個集是譬這個「如是因」呢?集是煩惱,按大乘的道理講,煩惱即是菩提,這性呢是它不改的,性是不改為義。在這個地方呢,「譬界內集」。

泥譬界外集。水譬界外苦。道滅可知。

大家去會,他這兒不講,我也就略去了。

此通譬四種四諦也。

四種四諦,小乘有兩種,大乘有兩種,生滅四諦,無生四諦,這是界內的。界外呢,是

無量四諦,無作四諦,都用這個蓮華來做譬喻。

譬二諦者。蓮蕅莖葉等。譬俗。

譬俗諦,看得到的,在外面。俗諦都看得到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這依正莊嚴都看得到的,俗諦。十法界,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以至於如是本末者,這叫做俗諦。

蓮蕅莖孔空。譬真。

蓮,蓮子。藕。這個莖呢,就是那個莖桿,它當中是空的,譬什麼呢?譬真諦,用這個呢譬真俗二諦。二諦呢,有七種,七種二諦。「此通譬七種二諦也。」

譬三諦者。

三諦么,空假中,這三諦。

真俗如前。上面說過了

四微擬常樂我凈。譬中道第一義諦。此通譬五種三諦也。

這個都是這個教理上的事兒,七種二諦,五種三諦,約大接小小入大,有這麼五重,乃至於七重道理。

四微無生無滅。譬一實諦。劫初無生。今時無滅。譬無諦無說也。用蓮華譬境妙竟。

《妙玄節要》

次譬九妙者。內有生性。譬智妙。卷荷生性。譬空智妙。須葉生性。譬假智妙。蓮台四微生性。譬中智妙。此三生譬一心三智妙也。蓮子雖小。備有根莖葉華。譬行妙。莖即智慧。葉即慈悲。須即三昧。開敷即解脫。又葉譬三慈者。覆水青葉。譬生緣慈。覆水黃葉。譬法緣慈。倚葉。譬無緣慈。倚荷若出。蓮生不久。無緣慈成。得記不久。又根莖子葉利益人蜂。即檀。香氣。即屍。生泥不辱。即忍。增長。即精進。柔濕。即禪。不污。即慧齊此譬行妙也。

底下呢譬這個九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應妙,神通妙,說法妙,眷屬妙,功德利益妙,譬這個九妙。

內有生性。譬智妙。卷荷生性。譬空智妙。須葉生性。譬假智妙。蓮台四微生性。譬中智妙。此三生譬一心三智妙也。

這三智,三智一心中得,是「三生譬一心三智妙也」。這是三智一心中得。

蓮子雖小。備有根莖葉華。譬行妙。

你想想看,這個蓮子,這個蓮華也好,蓮子也好,這個蓮華整個的全部分譬喻《法華經》的這個妙字,本門十妙,跡門十妙,意義非常好。我用兩句話啦,就是譬喻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因為什麼道理呢?蓮華就是法門。上根利智人看,它本來就是法門。這蓮子雖小,它蓮子「卷荷在心」呢,它那個本身根莖葉華都有的,但根莖葉華雖有,你要它發生根莖葉華呢,你必須要行,要修行,才能夠顯出來。

莖即智慧。葉即慈悲。須即三昧。開敷即解脫。

莖空的,所以這屬於智慧。葉是可見的,屬於事相,這是慈悲。須即是三昧,在蓮華之內,在花台之外,三昧么,那個須很多,所以有無量三昧。「開敷即解脫。」

又葉譬三慈者。覆水青葉。譬生緣慈。

這蓮華出水以後,有的蓮華這個葉子,荷花葉,浮在水面上,這個譬什麼東西呢?譬生緣慈,

覆水黃葉。譬法緣慈。倚葉。譬無緣慈。倚荷若出。蓮生不久。無緣慈成。得記不久。

是呀,你說這個譬喻,就這麼念念,好像是沒有味道。有沒有道理?有道理。「覆水青葉」,青呢,它是有生,有生力的。譬如我們講這個慈悲,有生緣慈,有無緣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什麼叫做「生緣慈」呢?我們看到一個人,或者是受諸苦惱,渴求救拔。這個慈能與樂,跟那個悲能拔苦呢,要給它結合到一道。如果說,這個眾生受諸苦惱,你說我給你快樂,那麼給與快樂,你先要把他的那個苦惱拔忒以後,才能給與快樂啊。我不給他拔這個苦惱,就給他快樂,那他那個樂,樂得了不了呢?樂不了,他苦還沒受盡呢。所以這個呢,叫做「生緣慈」。像我們一般呢做做好事情吧,這個人蠻苦惱的,就像我們這個見像作佛,見像布施一樣,這叫做「生緣慈」。用這個覆水的青葉,青葉呢它是有生,有這個生的意義。

這個「覆水黃葉」,這個葉子么,有點時候到了成熟的時間,它就黃了。黃的葉子譬什麼呢?譬「法緣慈」。那麼,法是方法。「生緣慈」呢,是有這個事實的。「法緣慈」呢,再有這個「法」,這個法用什麼道理來解釋呢?小乘教里廂,有一個「四無量心」,這個「四無量心」怎麼修呢?它並不是像生緣慈一樣有這個人,有這個事,要我們來拔苦與樂,僅僅乎有這個法。他在定中,他就這麼觀想,大地眾生都苦,我要給他拔他的苦,我要給與他樂,這個呢,就是「法緣慈」,它不是個現實的。為什麼要修這個「法緣慈」呢?這是練心的,把我們這個心,都要跟菩薩一樣,學菩薩道啊。「大慈大悲憫眾生」,你那個大慈大悲憫眾生,那就是「法緣慈」。你大慈大悲,你憫哪個眾生呢?哪個眾生受你憫的?那個就是「法緣慈」。所以他這個此中呢,就是用這個黃葉,「覆水黃葉」譬「法緣慈」。

倚葉譬「無緣慈」。這個倚葉,底下呢,「倚荷若出。蓮生不久」。那個蓮華,就是那個藕啊,不是有個藕嗎,這個蓮華從哪裡生的?從藕生出來的。這個藕啊,藕是在淤泥里是一段一段的,三段,四段,五段,我們平常吃的藕就是這個樣子。這個藕是在淤泥里廂,出淤泥的東西是什麼東西呢?要麼就是蓮葉,蓮華葉子,要麼就是蓮華,這兩個東西。倚葉,譬「無緣慈」,就是「倚荷若出」,從這個藕生出來的葉子,出水以後就是蓮葉,蓮華葉子。從這個藕里出這個荷花,荷花不是在水裡廂是荷花啊,那長出來以後才能開花呢,這叫「倚荷若出」。這個「若出」出來以後呢,曉得「蓮生不久」。是的,生出來以後,它就開花嘛,開花就要結果啊,叫「蓮生不久」,這叫做什麼?這叫做「無緣慈」。

無緣慈成。得記不久。

無緣大慈。

又根莖子葉利益人蜂。即檀。

根,就是藕。莖呢,就是從藕里長出來的,那麼有的莖呢是長蓮葉,有的莖呢是開蓮華的。那麼這個東西,這個蓮華蓮藕,無論是水面上的,或者是水底下長的,渾身都是寶,都有用,對吧?你看藕有沒有用啊?藕有用。蓮葉有沒有用?蓮華的那個葉子也有用啊。我記得過去那個做食品,包粽子或什麼東西都用蓮葉包,取它那個清香味。就像我們包粽子一樣,用那個粽葉,粽葉清香啊,葉子也有用,莖也有用,當然蓮子也有用。

「利益人蜂」,不但是利益人,還利益那個蜂啊,就是蜜蜂,還蝴蝶,蝴蝶么採花呀,釀蜜呀,所以這個蓮渾身是寶。你看我們這《法華經》,這法華不是渾身是寶嗎?什麼人都利益的啊,可以說是三根普利,九界同收,啊十界同收。

這個「檀」呢,上來是譬這個三慈,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剛剛我讀的這段呢,是下面譬這個六度,六波羅蜜的。這有利益,全體的這個蓮華藕葉,都能利益人蜂。這就是布施度,這是檀。檀就是「檀波羅蜜」,就是布施啊。

香氣。即屍。

香氣即屍。「屍」呢,就是「屍羅」,「屍羅」翻為我們中文意思呢,就是戒。「聞香破戒」,「知味即貪」,這屬於屍。

生泥不辱。即忍。

那個藕啊,生在什麼地方啊?生在這個泥里廂,它本身是乾淨的,把我生在這個泥里廂,它也不以為辱,這是忍辱,「即忍」。這個藕,蓮子在泥里廂它會增長的。

增長。即精進。

柔濕。即禪。

你看他用這兩個字,「柔濕即禪」什麼意思呢?我們這個眾生,禪么就是禪定,我們這個凡夫眾生沒有禪定,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煩惱多多的。煩惱是火啊,對不對啊?入了禪定,沒有火了,只有清涼,這屬於濕,柔濕即禪。沒有入禪定的時候,煩惱眾生都是剛強眾生,他不得柔順。有了禪定的人他就柔了,打他也好,罵他也好,你打他罵他,他也不嗔恨,就像那個寒山拾得一樣,你打我,我就睡倒給你打,不跟你抵抗,這柔順。

不污。即慧

「不污」,就是不受染污,就是智慧。蓮子在淤泥而不染,有智慧的人就是這個樣子,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不染污啊。

齊此譬行妙也。

行妙,就指這個六度萬行,用蓮華譬這個行妙。

《妙玄節要》

蓮譬理即位。芽鑽皮。粗住位。芽出皮。細住位。鑽泥。欲定位。齊泥。未到位。出泥在水。四禪位。禪定如水。能洗欲塵。處水增長。譬無色位。齊此譬觀行蓮華位。出水。譬破見思。相似蓮華十信位。處空含而欲敷。譬十住位。須台可識。譬十行位。隨日開回。譬十向位。敷舒成就。荷負蜂蝶。譬十地位。須葉零落。蓮子獨在。譬休息眾行。妙覺圓滿。果上無事。真常湛然。此皆譬位妙也。蓮有四微。譬真性軌。蓮房內虛。莖蕅中空。譬觀照軌。台房圍繞。譬資成軌。此譬三法乘妙也。

蓮譬理即位。

下面譬喻這個六即位。蓮就是蓮子,譬「理即位」。「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這個蓮子,譬喻理即。從理來說,有這個蓮子,這個蓮華什麼東西都在蓮子裡頭,根莖枝葉藕都在蓮子裡頭,這是「理即位」。

芽鑽皮。粗住位。

這個「芽」就是卷荷之芽,「鑽皮」是粗住位。

芽出皮。細住位。

這個「粗住位」跟「細住位」,都是欲界里廂的人天果報之位。

鑽泥。欲定位。

鑽泥,是欲定位,是欲界定。

齊泥。未到位。出泥在水。四禪位。禪定如水。能洗欲塵。處水增長。譬無色位。齊此譬觀行蓮華位。出水。譬破見思。相似蓮華十信位。

處空含而欲敷。譬十住位。須台可識。譬十行位。隨日開回。譬十向位。敷舒成就。荷負蜂蝶。譬十地位。須葉零落。蓮子獨在。譬休息眾行。妙覺圓滿。果上無事。真常湛然。此皆譬位妙也。

位妙,就是用這個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這個六即。

從這個「芽鑽皮」粗住位,「芽出皮」細住位,「鑽泥」欲界定位。這個呢,「齊泥」,這個位呢,是屬於「名字即」的。

從「出泥在水」,四禪位。「禪定如水。能洗欲塵。處水增長。譬無色位」。「齊此」,是觀行位。

「出水」譬破見思,這個相似位呢,是破見思煩惱的。六信以前破見惑,到了七信呢,七信破思惑,破相似位,那就有神通啦,那就了了分段生死了。這個呢,從蓮華上呢這個十信位,十信是內凡位。

「處空含而欲敷。譬十住位」。這底下呢,十住位里廂有,這個分證位呢,一共有四位,是住行向地,《法華經》中是開示悟入,它用這蓮華的「空含而欲敷」,這個蓮華出來了還沒有開,要開不開的,譬什麼呢?譬十住位。

「須台可識」,蓮華開了,這個須也看得到,台也看得到呢,譬十行位。開了以後,這個蓮華「隨日開回」。這個蓮華呢,太陽出來它就開了,太陽落下么它就合起來了,「隨日開回」譬十向位。

敷舒成就。荷負蜂蝶。譬十地位。

大地,就像這個蓮華一樣,這蓮華成就了,蓮台成就了,峰啊碟啊就採花了,「譬十地位」。

須葉零落。蓮子獨在。譬休息眾行。

休息眾行位,到了妙覺,都譬這個位妙的。

蓮有四微。譬真性軌。蓮房內虛。莖蕅中空。譬觀照軌。台房圍繞。譬資成軌。此譬三法乘妙也。

這個「三軌」。上面這個位妙成就了,位妙成就了,這個位住在什麼地方呢?住在「三德密藏」,他這個地方講「三軌」。「三軌」就是「三德密藏」。

「蓮有四微。譬真性軌。」

「蓮有四微」,色香味觸這個四微,其性不改,這叫做真性。真是不改,不變不改,從始至終。

「蓮房內虛」,長蓮子的那個蓮蓬,一個洞眼一個洞眼的,那是空的。「莖蕅中空「,蓮莖也是空的,藕也是空的,你看那個藕不是有洞眼嗎?藕是空的,譬什麼東西呢?「譬觀照軌」。

「台房圍繞。譬資成軌。」這些道理呢,都很好,用這個蓮華譬這個「三軌」,譬得非常恰當。

「四微」譬真性軌,用這個「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真性不變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嘛。軌呢,軌者,就是軌道。你這個行,行在什麼地方行呢?就在這個地方行,行軌。

「蓮房內虛」是觀照軌,依實相般若起觀照般若,這個觀照般若,觀照軌。這底下呢有一個「蓮台圍繞」,要資成。修道的人,他必須要有助道因緣,這個資成,資呢就是資助。修什麼法都要有一個資助,「三軌」也不例外啊。

你就是我念佛的人,念佛管念佛就可以了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就叫做資成軌。我們參禪的人,參禪的人也要有助道因緣呢?我們前天講的修觀的人還要「二十五方便」呢?你參禪的人,我不管飯給你吃,你能參禪嗎?沒有衣服給你穿,你能參禪嗎?資成哎。修觀的人有「二十五方便」呢,你說我閉關,你閉關用功沒得人護關,你能修不能修啊?資成。這資成軌。

「此譬三法乘妙也。」

這個蓮華,想結一個蓮子,為了結這個蓮子,就是它最終的目的,這個蓮華就是為了結這個蓮子,這個蓮子它自己能結嗎?也要資成,它必須還有個房子給它住,「台房圍繞」,它慢慢在里廂才能生長,對不對啊?

人家說那個蜂,馬蜂。馬蜂它自己不能生兒子,它怎麼辦呢?沒有後代不行啊,它就把草里廂的青蟲含得來,把那個青蟲含得來放在窩裡廂。放在窩裡廂啊,它就念「像我,像我,像我,像我」。它慢慢長長,長長就成了個小蜂子,慢慢長起來了。它那個蜂子,要它長,也不能隨便擺個地方,不行啊,它也得搭個窩啊,那個窩呢就是個資成,就像這個「台房圍繞」一樣。像我們人一樣,人活著沒個房子也不能活的啊,露天地能活的嗎?你就是住山么,住山,住在山裡廂,也有個洞哎,住茅棚,有個茅棚哎。資成,有正道修行,就有助道因緣。

《妙玄節要》

蓮成處空。影臨清水。譬顯機顯應。影臨濁水。譬冥機冥應。影臨風浪之水。譬亦冥亦顯機應。大經雲。闇中樹影。夜影臨水。譬非冥非顯機應。此等譬感應妙也。若風搖蓮華。東昂西倒。向南映北。下風則合。上風則開者。即譬東涌西沒。中涌邊沒等。此譬地動瑞。日暮華合。譬入定瑞。日出華開。譬說法瑞。遠望則紅。近望則白。赤華青葉。相映輝赫。譬放光瑞。流芳徧野。譬栴檀風瑞。蘂粖飄颺。譬天華瑞。風雨飄灑。翻珠相棠。譬天鼓自鳴瑞。此等皆譬神通妙也。華合未開。譬隱一乘分別說三。華葉正開。譬會三歸一。但說一乘。華落蓮存。譬絕教冥理。若知如來常不說法。乃名多聞。此等譬說法妙也。

蓮成處空。影臨清水。譬顯機顯應。影臨濁水。譬冥機冥應。影臨風浪之水。譬亦冥亦顯機應。大經雲。闇中樹影。夜影臨水。譬非冥非顯機應。此等譬感應妙也。

你看這個譬多好,你像我們都想不到。這個蓮華,長出水了,超出水面,超出水面它就有影子,就像我們人站在地下,太陽出來了就有個影子,月亮出來了也有個影子。

「影臨清水」,這蓮華池裡廂水是清的,這個譬什麼東西呢?譬顯機顯應。「蓮華處空」,這是顯機,「影臨清水」這是顯應。

那麼這個蓮華池的水有的是清,有的是渾濁的,「影臨濁水。譬冥機冥應」。這個蓮華出了水,在水裡廂,這個水如果是清的,就是有個影子,這個水如果是渾的,哪裡有影子呢?看不到。你眼睛看不到,它冥冥之中有個影子在裡頭。這個道理呢,不是用我們這個凡夫的眼睛,用我們這個凡夫的心去卜度的。你如果水渾得沒得影子,沒得影子就沒得影子啊?不行,它也有影子。這影子呢,理上就有這個影子。

「影臨濁水。」

「濁水」,譬冥機,這個影子到了濁水裡廂,這個機呢稱為冥機。啊冥應,上面說的,十方諸佛對於一切眾生,他雖然沒有發菩提心,佛菩薩冥中都加被呢,上面有的,上面我們講過這個道理。

「影臨風浪之水。譬亦冥亦顯機應。」

你看看這個影子,如果這個水無論是清水也好,無論是濁水也好,沒得風,它是穩定的,影子呢也穩定。遇到有風浪了,這個水就起波浪,起波浪這個影子在波浪的水裡廂,這個影子呢,你說他冥么,他顯,你說他顯么,他冥,對不對啊?這叫做「亦冥亦顯機應」。

「大經雲。闇中樹影。夜影臨水。譬非冥非顯機應。」

你說你要相信呢,你要看經啊,你不看經你就不相信。說是我這個樹,白天有太陽有個樹影,那麼到晚上,沒得太陽哪來的樹影啊?你說沒得樹影,那佛說的話難道說錯了嗎?「暗中樹影」啊!「夜影臨水」,我夜裡廂,我站在水邊上,說是白天我站在水邊上有個影子,夜裡廂站在水邊上也有影子,這個影子呢就是你看不到,有人看得到的。這叫「譬非冥非顯」。這是譬感應妙。

若風搖蓮華。東昂西倒。向南映北。下風則合。上風則開者。即譬東涌西沒。中涌邊沒等。

這個底下呢,譬這個神通妙。神通妙是譬《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未說《法華經》之前,入無量義處三昧,放光,動地,雨華,這就屬於神通妙。

「東昂西倒」

說這個蓮華,一旦有風了,東方來了,向西倒,西風來了,朝東倒。

「向南映北。下風則合。上風則開者」。譬什麼東西呢?「譬東涌西沒」。那個地動啊,有聲有形,聲有三,形有三,動起涌,震吼擊。動起涌,這是約形來說的;震吼擊,是約聲音來說的。

大地啊,地動的時候,怎麼動法子?這個地方本來是平平的,一下湧上來一大塊,那個大塊不是一大塊啊,湧上來以後不能老湧上來,就像我們水裡起波浪一樣,一下波浪起來,一下波浪就落下去,這個大地,整個的大地。

「東涌西沒。中涌邊沒。」這個呢,譬喻「地動瑞」。

日暮華合。譬入定瑞。日出華開。譬說法瑞。遠望則紅。近望則白。赤華青葉。相映輝赫。譬放光瑞。

這就容易懂吧,容易懂的哦。

流芳徧野。譬栴檀風瑞。蘂粖飄颺。譬天華瑞。

你看蓮華那個蕊啊,風一刮的時候它就四處飄揚,這譬喻是天雨四華。天雨華瑞。

風雨飄灑。翻珠相棠。譬天鼓自鳴瑞。

你看那個蓮華葉子在水裡廂,那個蓮華有個特點,它那葉子是不不浸水的,像水銀在地下跑一樣,它不浸水。假使要是下了雨,有水從上面一個葉子上的水掉在底下這個葉子上邊,這像什麼,「翻珠相棠」這有音聲啊,從上邊掉到底下,像天鼓一樣。他用這個譬喻,譬得好不好啊?譬得好!

此等皆譬神通妙也。

這上邊是譬神通妙。

華合未開。譬隱一乘分別說三。華葉正開。譬會三歸一。但說一乘。華落蓮存。譬絕教冥理。

底下呢,是總譬「會三歸一」,開權顯實。「華合」譬「隱一乘分別說三」,這是隱實施權。華開呢,譬開權顯實,會三乘歸一乘,但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說一乘」。

花落以後,是「絕教冥理」啊。教,理,冥理則教絕。教是引導我們會理的,會了理以後,這個教就不要了,什麼意思啊?像我們參禪,敲門的瓦子一樣,敲門那個瓦子敲門呢,門不開我用這個瓦子,門開了我還要它做什麼東西呢?我就不要了,這叫「絕教冥理」。所以初發心的呢,念這個東西啊,這就有好處嘛。

若知如來常不說法。乃名多聞。此等譬說法妙也。

《妙玄節要》

從一蕅邊。更生一華。展轉復生無量蓮華。譬業生眷屬妙。從蓮房墮子在泥。更生蓮華。展轉復生無量蓮華。譬神通眷屬妙。掘移彼藕。採蓮子。種於此池。蓮華熾盛。譬願生眷屬妙。彼池飛來。如遊絲薄霧。入於此池。蓮華熾盛。譬應生眷屬妙。魚虌噞喁其下。蜂蝶翔集其上。譬眾生果報清涼之妙益。見者歡喜。譬於因益。採用其葉。譬三草益。採用其華。譬妙小樹益。採用其蓮。譬妙大樹益。採用其蕅。譬妙實事益。此等譬功德利益妙也。

從一蕅邊。更生一華。展轉復生無量蓮華。譬業生眷屬妙。

上頭我們講這個神通妙以後呢,就講這個眷屬妙。因為說了法以後,所被之機,那麼有

種種成就,有業生眷屬,有神通眷屬,有願生眷屬,有應生眷屬,有那麼多的眷屬。

「從一藕邊」,這個藕在泥里廂,「更生一華」,又生一華了。不但生一華,「展轉復生無量蓮華」,這個叫什麼呢?「業生眷屬」,附體而生的,從這個藕直接生出來的,這叫「業生眷屬」,這個就很明顯。

從蓮房墮子在泥。更生蓮華。展轉復生無量蓮華。譬神通眷屬妙。

從這個藕,生一個蓮華出來,蓮華上面呢結蓮子,這個蓮子從蓮台里跑出來,再落到水裡廂,再進入污泥,它再生出來,這個生呢就不是附體而生的了,這叫什麼生呢?這叫神通眷屬。而且這個神通眷屬呢,可以生得無量無邊的,一個蓮蓬里廂可以生很多的子兒。

掘移彼藕。採蓮子。種於此池。蓮華熾盛。譬願生眷屬妙。

「掘移彼藕」,就把這個藕從泥里廂挖出來。「采彼蓮子」,不用它的別的,用它這個蓮子。「種於此池」,從那個池子里廂,把那個藕挖出來,種在這個池裡廂來,這就不在一個地方啊。「蓮華熾盛」,長得很茂盛,這個譬什麼眷屬呢?譬「願生眷屬」。這個願生呢,就是用人,我把這個池子的蓮華移到那個池子里廂,有這個願力。

彼池飛來。如遊絲薄霧。入於此池。蓮華熾盛。譬應生眷屬妙。

這個呢,就難懂了,怎麼難懂呢?「彼池飛來」,你說從那個蓮華池子里廂,飛到我這個蓮華池子,什麼東西飛的來呢?也不是藕飛得來,也不是那個種子,蓮子飛的來的,「如遊絲薄霧」。

「遊絲」啊,那個絲,就是說這個東西很微細的,看不到。那個「薄霧」呢,也是似有似無的。這個應生,應化而生的,你看看哪個看得到啊?釋迦牟尼佛應化到我們世間來,你看到的啊?他怎麼來的?你看不到他就來了嘛,他總有個來處啊。這個來處你看不到,如「遊絲薄霧」,這個就叫做應生眷屬。這《法華經》啊,非常好。

魚虌噞喁其下。蜂蝶翔集其上。譬眾生果報清涼之妙益。

以這個蓮華譬「功德利益妙」。這個功德利益,入於三草二樹一實諦。荷花長在這個蓮華池裡廂,魚啊,這水裡廂的動物啊,鱉啊,這些東西,「噞喁其下」。「噞喁」呢,就是魚鱉在水裡廂或是吃水,或是吃東西那種形象,「噞喁」。這個魚鱉在水裡廂它也吃東西,不吃東西它怎麼活呢?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么就吃泥,「噞喁其下」。「蜂蝶翔集其上」,蜜蜂蝴蝶,都落在這個蓮華之上。

「譬眾生果報清涼之妙益」,清涼啊,就得到這個利益。假使說這個蓮華池裡廂,要是到了夏天了,空氣炎熱,那個魚呀鱉呀,它在水裡廂也找個背陰涼的地方,它到荷葉底下去,「噞喁其下」,它也得它的利益啊。這個「蜂蝶翔集其上」,采蜂啊,它也得它的利益啊,這叫做「眾生果報清涼之妙益」。

見者歡喜。譬於因益。採用其葉。譬三草益。

三草益么,小草,中草,上草,這三乘。

採用其華。譬妙小樹益。

這是屬於通教的。

採用其蓮。譬妙大樹益。

這個就譬喻別教的大樹,獨菩薩法。

採用其蕅。譬妙實事益。

這是佛法,純圓獨妙的。

此等譬功德利益妙也。

你看看這一個蓮華,藕葉,它有這麼多的好處,利益眾生,「此譬功德利益妙也」。

上邊呢譬這個跡門的十妙,大概我們就介紹到這個地方,底下呢,譬本門十妙。

《妙玄節要》

次譬本者。譬如一池。蓮華始熟。熟已墮落。投於泥水。方復生長。乃至成熟。如是展轉更生熟。歲月既積。遂徧大池。華田布滿。佛亦如是。本初修因。證果已竟。為眾生故。更起方便。在生死中。示初發心。復示究竟。數數生滅。無數百千。本地垂應。俯同凡俗。更修五行。烏蓮更生莖葉。譬更修聖行。四微稍稍增長。譬更修天行。荷葉始生。譬更修梵行。蓮子墮泥。譬同諸惡。更修病行。蓮芽始萌。譬同小善。更修嬰兒行。如是三世益物。不可稱計。徧滿法界。無非分身。垂跡。開跡。廢跡等益。若非蓮華。何由徧喻上來諸法。法譬雙辨。故稱妙法蓮華也。

次譬本者。

這個沒有多少啊,給大家,沒多少,「本門十妙」就簡單。

譬如一池。蓮華始熟。熟已墮落。投於泥水。方復生長。乃至成熟。如是展轉更生熟。歲月既積。遂徧大池。華田布滿。佛亦如是。

成熟,更成熟。

證果已竟。為眾生故。更起方便。在生死中。示初發心。復示究竟。數數生滅。無數百千。本地垂應。俯同凡俗。更修五行。

上面我們說過這個「五行」啊,五行么,說是,聖行,天行,梵行,病行,嬰兒行。「更修五行」。

烏蓮更生莖葉。譬更修聖行。

聖行么,就是戒定慧,修這個聖行。不修戒定慧,怎麼能夠成聖果呢?這個烏蓮,雖然是有這個生性,但是你沒有這些個助道因緣,它這個莖葉華果,它也不能生。所以用什麼生呢?「譬更修聖行」。

四微稍稍增長。譬更修天行。

天行,就是天然之理。天然之理,怎麼能夠生長呢?也要助緣,也要有緣的。比如我們這個「卷荷在」心,它雖然是「卷荷在心」,你擺在干土地上把它曬太陽,它也是生不出來的。你必須擺在泥里廂,假借四大,那是「四微稍稍增長。譬更修天行」。

荷葉始生。譬更修梵行。

梵行呢,就是慈悲喜舍,謂之梵行。「荷葉」,我們看得到的,就記住是一種事相。

蓮子墮泥。譬同諸惡。

「同諸惡」,就病行。更修病行。

蓮芽始萌。譬同小善。更修嬰兒行。如是三世益物。不可稱計。徧滿法界。無非分身。垂跡。開跡。廢跡等益。若非蓮華。何由徧喻上來諸法。法譬雙辨。故稱妙法蓮華也。

上來么,這個「妙法蓮華」,這叫「別題」,介紹到這兒。下面呢,介紹這個「通題」。

《妙玄節要》

次釋通名者。經一字也。梵雲薩達磨分陀利修多羅。薩達磨。此翻妙法。分陀利。此翻蓮華。已如上釋。修多羅。或雲修單蘭。或雲修妬路。彼方楚夏。此土翻譯不同。或言無翻。或言有翻。釋此為五。一明無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無。四曆法明經。五觀心明經。言無翻者。彼語多含。此語單淺。不可以單翻復應留本音。而言經者。開善雲非正翻也。但以此代彼耳。此間聖說為經。賢說子史。彼聖稱經。菩薩稱論。既不可翻。宜以此代彼。故稱經也。而含五義。一法本。亦云出生。二微發。亦云顯示。三湧泉。四繩墨。五結鬘。

次釋通名者。經一字也。梵雲薩達磨分陀利修多羅。薩達磨。此翻妙法。分陀利。此翻蓮華。已如上釋。修多羅。或雲修單蘭。或雲修妬路。彼方楚夏。此土翻譯不同。

解釋「經」這個通名。通名呢,一切大,小乘法寶,皆稱為「經」,所以這個名字呢,通。這經,這一字,是我們中國翻過來的,翻譯我們中國的意思,稱為經。所以這個,聖人說的稱為「經」。那麼諸子百家,降聖以下的諸子百家稱為「論」。

經一字也。梵語薩達磨,又叫做分陀利,又叫做修多羅。什麼叫做「薩達磨」呢?此雲妙法。這個法都微妙呢。什麼叫妙法呢?法都不可思議,特別是這個《法華經》,稱為妙法,你看看有多少妙啊?一百二十妙。

「分陀利。此翻蓮華」。蓮華就是法,蓮華就是妙法,跟那個「薩達磨」意思是一樣的,翻譯的字呢不一樣。這個蓮華的意思上面已經說過了。

「修多羅,或雲修單蘭。或雲修妬路。彼方楚夏」。像我們中國人呢,東西南北啊,這個語言不同,此土翻譯也不一樣。

或言無翻。或言有翻。

解釋這個無翻有翻呢,底下分五,作為五個方面,就是五科。

一明無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無。四曆法明經。五觀心明經。

言無翻者。彼語多含。此語單淺。不可以單翻復應留本音。而言經者。

中國的語言呢「單淺」,這個印度那個語言呢「多含」,好像這一句話啊,含很多的意思。這個是就「五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此方無不翻」哪,「多含不翻」哪,這個「尊重不翻」哪,此方無不翻哪,(另有,密秘不翻,順古不翻)有一共五不翻,——這個屬於「多含不翻」。

「此語單淺。不可以單翻復應留本音。而言經者。」這是藉此喻彼的,開善法師說了不是正翻,這「經」還不是正翻。

但以此代彼耳。此間聖說為經。賢說子史。

孔老夫子說的「四書五經」,那稱為經書。那諸子百家呢,那他就不能稱為經,稱為「史」。

彼聖稱經。菩薩稱論。

彼,就是印度,佛出在印度,印度佛所說的那個經呢,佛說的稱為經,「菩薩稱論」。在我們中國也有經呢,也有部經呢,那就是六祖大師,《六祖壇經》,獨一無二的。

菩薩稱論。既不可翻。宜以此代彼。故稱經也。

是以此方的聖人所說,例比印度佛,聖人所說的,故稱為經也。

而含五義。一法本。亦云出生。

這個經有五種意義。經呢,一切法之本,「亦云出生」。這個經,出生什麼東西呢?出生無量義。

二微發。亦云顯示。三湧泉。四繩墨。五結鬘。

這個「微發」,「亦云顯示」。這個經,有權有實。論權,則是微發;論實,則是顯示。

「三湧泉」。湧泉,這個泉水啊,從地下湧出來,永出無盡。經也是這個樣子,經中的義理那是沒有窮盡的。佛說的法,哪有窮盡呢?

「四繩墨」。經,大小乘經,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界限。比方說「十如是」,那就給他有個界限啦,十法各有各的界限。講「十法界」,十法界也有界限。就像那個木匠做生活,他有個墨斗么,他就上規矩了。

「五結鬘」。結鬘是智慧福德莊嚴,智慧福德莊嚴都出於經,都依法修行而得到的。結鬘呢,不是一朵花兩朵花呀。就像你到印度去,人家對你客氣啊,給你戴一個大花環,把那個花串一大串,像挂念佛珠子一樣,套你身上一套。結鬘,就我們這個經啊,妙法蓮華,就這麼一串花一樣,用這個經文七卷,把它串在一道,前後連貫的,稱為結鬘。

《妙玄節要》

今秖作五義不可翻。於一中作三。三五十五義。言法本者。一切皆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則有言說。世界悉檀說。則為教本。為人對治。則為行本。第一義悉檀。則為義本。言教本者。金口所說一言為本。派出無量言教。若通若別。當時被物。聞即得道。故經言。一一修多羅。復有無量修多羅以為眷屬。若後人不解。菩薩以佛教為本。作通論別論。申通別經。令佛意不壅。尋者得道。良由其論有本故也。諸外道等。雖有所說。不與修多羅合。戲論無本。不能得道。經是行本者。示人無諍法。導達通塞。開明眼目。救治人病。如教修行。則起通別諸行。從此至彼。入清涼池。至甘露地。泥洹真法寶。眾生從種種門入。故知經是行本。經是義本者。尋一句。詮於一義尋無量句。詮無量義。或尋一句。詮無量義。尋無量句。詮於一義。

今秖作五義不可翻。於一中作三。三五十五義。

底下解這個,五義么,就是法本義,顯示義,湧泉義,繩墨義,結鬘義,這個五義。

一呢,就是解釋這個法本,什麼叫做法本?

言法本者。一切皆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則有言說。

「四悉檀」,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佛說法,佛以什麼說法呢?佛以「四悉檀」說法。這個「四悉檀」這句話,是「華梵並語」的。「四悉」這兩個字呢,是華言,「檀」這一個字呢是梵語,你看「檀波羅蜜」,「檀」就是布施。以四法布施一切眾生,這叫做「四悉檀」。

哪四法布施一切眾生呢?就是一個生歡喜,我今天說法,令你生歡喜。昨天有個法師介紹我啊,他說你呀,你說法的時候,也要弄點花頭精(上海方言,意思是「噱頭」),叫大家生生歡喜,提提精神,說個故事,提提精神,對不對啊?不是老一本正經的,說得說得人家都睡覺去了。這個呢,世界悉檀,是歡喜益,說些故事,世界悉檀。世界啊,有分期段落的,這個叫做「世界悉檀」。

「為人悉檀」,是生善益。為人,與人為善,用這麼一句話來解釋,就是為人,生善益。他不能夠接受大法,怎麼辦呢?看看他的根基,給他說個三皈依哦,給他授個五戒啊,叫你諸惡莫作啊,眾善奉行啊,這叫做「為人悉檀」,生善益。

「對治悉檀」,是破惡益。有什麼機,說什麼法。說是你這個人散亂心重,散亂心重怎麼辦呢?那你就數息對治。說是我這個業障重,業障重怎麼辦呢?修念佛觀,是吧?說是我這個貪心重,貪心重你趕快作那個不凈觀,要對治。對治悉檀,破惡益啊。包括六度六弊,都是屬於對治悉檀的。

「第一義悉檀」入理益。這個「第一義」呢,是就大乘道理說的。比如說《法華經》就是第一義悉檀,「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不是第一義嘛。「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就是第一啊,第一義悉檀么,入理的。入什麼理呢?住行向地,至於等覺,入理益。小乘也入理呢,小乘入理不究竟。

世界悉檀說。則為教本。為人對治。則為行本。第一義悉檀。則為義本。

言教本者。金口所說一言為本。

「佛以一音演說法」。

派出無量言教。

「眾生隨類各得解」。

若通若別。當時被物。聞即得道。

「若通」,通三乘所說的。「若別」,別教菩薩法。

「當時被物」,佛在任何一個時間,「談經三百餘會」,都是「當時被物」,都是被當時所被之機。物就是機,機緣呢,「聞即得道」。

故經言。一一修多羅。復有無量修多羅以為眷屬。若後人不解。菩薩以佛教為本。作通論別論。申通別經。令佛意不壅。尋者得道。

你看這個《法華經》,一個是從印度的文字翻譯到中國來,這是一個階段。雖然翻譯到中國來,佛經深妙啊,沒有人解釋,你怎麼能懂啊?假使說這個《法華經》,沒有過去的歷代祖師,這個大德善知識來作疏疏經,我們看得懂嗎,看不懂的。那怎麼看得懂啊?看不懂。那麼怎麼辦呢?所以佛菩薩乘願再來。你包括那個羅什法師,七佛譯經之師啦,那都是乘願再來的。為了什麼事情呢?為了報佛恩,弘揚佛法。

尋者得道。良由其論有本故也。

所以我們這個學習呢,學經呢也要有這個本兒,沒有本兒不行啊。這個本兒呢,雖然是文字,文字顯義理,義理就是本。

諸外道等。雖有所說。不與修多羅合。

這個外道他也說呢,歪門邪道,他會說的很。雖然有所說,「不與修多羅合。」就是不與法合。

戲論無本。不能得道。

他沒有本,你比如說,什麼叫本呢?大乘經教,以一實相為理體,理體就是本。小乘教呢,以三法印為理體,三法印就是本。依這個大乘的一實相印,小乘的三法印,那麼你修大乘教呢,就得大乘果,修小乘教的,他也得小乘果。外道,他沒有這個本,所以他修行不得果,狂花無果。上頭我們說的,狂華無果。沒有本,不能得道。

經是行本者。

這更不要說啦,經是一切修行之本,依教修行嘛。

示人無諍法。導達通塞。開明眼目。救治人病。如教修行。則起通別諸行。從此至彼。入清涼池。至甘露地。泥洹真法寶。眾生從種種門入。故知經是行本。

經是修行之本,修行修行,教你怎麼修行啊?經中所教導我們的是「無諍法」。無諍法,無諍。什麼叫「無諍」呢,就是沒有妄想,有妄想就有諍了,對不對啊?那個龐居士講的,無諍就是無為啊,有為就有諍,無為就無諍了,「個個學無為」嘛。

「示人無諍法。導達通塞。」我們現在對於佛法的這個道理,有很多不太明了,這個有通有塞,明了就通了,不明了就是塞啊。你比如說,這個《妙觀初機》,為什麼事情觀識陰啊?這不懂,不懂就有障礙了。

這個經教呢,也是開明人們的眼目的。「開明眼目」不是說我這兩個眼睛這個眼目啊,開我們心的眼目,明心見性這個眼目。

「救治人病」,煩惱病。

「如教修行」,依教修行,就能夠證果,這個果位呢,就「從此至彼」,從此岸至彼岸。「入清涼池。至甘露地」。甘露是不死之地啊,甘露是天上的一味葯,吃了這個葯之後呢,他就不死了。

泥洹真法寶。眾生從種種門入。故知經是行本。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兒為止。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推薦閱讀: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三十三
《法華經玄義》提要
【法華經】我執,是最厲害的屠刀
惟賢長老:法華經要義 · 中
白話法華經10

TAG:法華經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