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核心是區域協同創新!

大家上午好!前面李教授講了東北,下面我來講講華南,一南一北,差異非常明顯,但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轉型與創新,這也是我們今天這個專委會的主旨。今年中國有兩個熱點的區域概念,也可以叫規劃概念,第一個是雄安新區,全國人民都在熱切關注,畢竟它是一個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全國人民對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戰略新區都充滿著憧憬、想像和期待。第二個是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人民高度關注,這是一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已經成型的一個經濟區域,改革開放30多年來它一直不光是中國也是全球矚目的的地區。按照規劃界的語言,它叫存量地區,在「大灣區」這樣的新概念之下,這樣一個存量地區,又可能會有一些什麼新的讓我們驚喜的地方呢?

前段時間,廣東省城市規劃協會組織註冊規劃師培訓,讓我講講粵港澳大灣區。我找了一些資料,也梳理了一下自己平時的一些看法,因為我跟著許學強老師讀的博士,許老師是我們中國率先開展珠三角研究的學者。根據當時有限的閱讀,我感覺「粵港澳大灣區」很熱,大家很關注,媒體、會議、文件經常提。熱在哪裡呢?有三個關注熱點:一是大灣區的概念與特點。大家對灣區的概念很感興趣,基於此概念,尤其是特徵,像灣區經濟等很多相應的名詞就出現了。第二個關注點是我們如何應對,尤其是廣東的各界,包括企業、政府、學界都在想,我們的企業、我們的行業、我們的機構、我們的地方,在大灣區這樣的戰略中,我們的機遇是什麼?我們的戰略、定位是什麼,我們如何回應。第三個熱點是大家很喜歡討論大灣區的格局和發展戰略。

熱點1.大灣區的概念與特點

關於灣區的概念,各行各業的專家從地理區位、空間形態、經濟特徵、國際連接,甚至灣區的Feel等很多維度,給出了各種各樣或感性、或理性的解讀。專家們核心的觀點,認為當今世界發展條件最好、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地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是世界公認的三大灣區,而粵港澳是全球第四大灣區。其實大家知道,世界銀行在2015年就有一個報告,已經提出珠三角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地區。他們有一些指標,如果用這些指標,我們不一定是第四大,我們很多(指標)可以排在首位。專家們還指出,灣區城市一般都是區域創新的引領者,最典型會講到的就是矽谷,在舊金山灣區,在中國就會講深圳,在粵港澳灣區,所以認為灣區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特別是引領技術變革,或者廣一點,是引領創新發展的領頭羊。這兩點不得了,灣區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當然有些解讀我就覺得比較好玩一些了。「灣區」概念很熱,這個在外省可能還不感覺,在廣東呢,因為我們是海洋大省,幾乎所有濱海的地方都在說灣區了,一時間出現了很多灣區。國家層面,最近也看到有些專家建議說在杭州灣打造中國第二個灣區。甚至我覺得「灣區」的概念有時都有點被神話了,有些專家說一叫了灣區,就脫胎換骨,完全不同了,真的是有這樣的說法。比如有位作者,他說,從「地區」變成「灣區」——原來珠三角08年的時候編製了《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的是「珠三角地區」,一字之差,內涵大有不同。這位作者總結了5個方面,我不一一講了,他的結論是「過去三角洲在內涵上更強調對內輻射、帶動腹地發展,灣區更強調對外鏈接,搶佔全球戰略、產業鏈的制高點」。這個就似乎有點過度解讀了,珠三角什麼時候不是對外開放的典型代表啊?

第二個熱點,關注大灣區的機遇

媒體、專家、政府、企業,都在關注「大灣區有什麼機會」?「我們在大灣區的角色」?「我們應該怎麼辦」?反應最快的首先是企業,4月份為了準備那個講課PPT,我在百度搜索,發現股市湧現一批「灣區」概念股,這個地區的許多房地產項目都迅速披上灣區的馬甲,百度里查詢「大灣區」,跳出來最多的是「大灣區優質旺鋪」的廣告。所以說,企業,永遠是對這個戰略機遇跟得最緊的。當然政府也不會落後,更不用說專家、學者和相關智庫,所以感覺目前在廣東,在珠三角,幾乎所有城市、行業和企業做研究報告、做規劃,一定會把大灣區的背景作為機遇,作為定位的背景和基準,這段時間參加任何一個評審會或者諮詢會,一定是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在裡面列為發展背景的,如果不列,肯定有專家問,你為什麼不聯繫大灣區,所以就熱到這個程度,所以百度和微信就出現這樣一種新句型:「粵港澳大灣區橫空出世,XX市機遇何在?」,「從珠三角到粵港澳大灣區,XX市將如何作為」?當然這是廣東的情況。

第三個熱點,就是大灣區的格局與戰略

最早是從網路開始,然後包括傳統紙媒、各種論壇、學術會議、智庫報告,陸續出現一些關於大灣區發展格局的構思。我這裡展示的是網路上隨便找的兩張圖。這些研究、這些構思,有些是出於專業人士長期的研究積累,希望給地方政府建言獻策,也有很多是來自民間人士,他們有敏銳的觀察思考,也有指點江山、參與城市發展的激情。所以可以說很有意思。

在這樣的格局討論中呢,媒體最喜歡問、最喜歡講的是「誰是大灣區的龍頭」?我們開玩笑說以前喜歡講「雙城記」,現在演變成三城記:香港、廣州、深圳。下面是一些截圖,誰是領頭羊、核心、誰是龍頭等等。香港很少去講這些事情,因為香港從政府到民間都很低調,香港政府當時的特首梁振英先生說我們香港要發揮多元化和國際化的優勢,做好「超級聯絡人」,他講的是這個。廣州也不怎麼講,廣州其實覺得我向來就是中心阿。深圳很積極。在政府層面,廣州是講要做樞紐型網路城市,深圳的政府實際上是很謙虛的,它主要強調的是要做創新之都,而民間智庫和各種研究機構則很熱切,他們討論得特別多。比如有人說:深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CBD,是引領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領頭羊(然後其實主要講深圳),而廣州則是泛珠三角的中心。

我老是被問到,所以就在想:「灣區」的概念很熱、確實很時尚、也很有內涵,但「灣區」是不是就是「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中最主要、最核心、最實質的東西呢?第二,大家都喜歡討論自己在大灣區中是什麼角色,但大灣區整體上到底是什麼?這就像有導演要拍一部戲,很多演員來了,每個演員都有很多粉絲,他們都在說我要怎樣怎樣演,但是這部戲整體的主題和劇情是什麼你還不清楚。所以我們首先要思考,整體上大灣區的目的、期望,它是什麼、要幹什麼?可能的政策是什麼?

其實,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要編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時,完整的提法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這裡面有好幾個詞,現在被火熱解讀的是「灣區」或者「大灣區」概念。那麼到底這裡面哪個是最核心、最實質、最關鍵的呢?我的感覺是一頭一尾:「粵港澳」和「發展規劃」。為什麼這樣講呢?「粵港澳」,一般的理解,這個是地方概念,是區域範圍,就像京津冀。但是講到粵港澳大灣區呢,這三個字就不是簡單講區域的範圍。為什麼呢,我講了三個方面的理由:一個呢,粵港澳大灣區,它是一個特殊的區域,粵、港、澳三地地域相連,文化同源,其實一直是一個很密切聯繫的一個區域,但是它又是一個跨制度的區域,我們簡單來說,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地政治制度、法律體系、行政體系都不一樣,所以別的地方講協同發展、區域協調,跟粵港澳講這個事情,他們的機制是不一樣的,甚至連表達方式可能都不是用同一個詞。

第二,這個區域30多年來發展的主要機制,是在全球化、中國改革開放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粵港澳三地合作的迅速發展,並且因此推進了珠三角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也推動了香港和澳門的經濟轉型和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轉換,從而使得整個地區成為了世界矚目和全國具有重要角色的地區。所以,粵港澳之間的關係,是使得這個地區這30多年來成為中國最核心區域的一個主要機制,未來這個地區的發展,機制、路徑也好,瓶頸也好,都會在這裡。

第三,這個區域,不光是經濟,它是中國的三大經濟核心區之一,是中國和世界聯接的最主要的樞紐,更是在一國兩制、祖國統一和港澳長期繁榮穩定,這樣一個歷史使命中,承擔特定的角色。所以呢,實際上,在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編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以及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以及很多個中央層面的文件裡面提到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的時候,都不是在空間格局、區域發展的標題下,而是放在了「一國兩制、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這樣的內容項下。所以我感覺,「灣區」有其內涵,值得關注,但這個區域本質上最核心是粵港澳合作的拓展和深化,是一國兩制下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並且提升粵港澳地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才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核心和實質。所以我說過這樣一句話:重要的不是灣區,而是粵港澳。

第二個關鍵詞,我要講的是「發展規劃」。為什麼講這個是關鍵詞呢?因為這個區域一直都有學術研究、有政策制定、甚至有行動計劃和實質性行動,這個區域中的城市各自在做規劃的時候呢,都很強調互相之間的合作,甚至粵、港、澳三地政府在前幾年還聯合編製過《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以及《環珠三角宜居灣區重點行動計劃》,但是沒有編過粵港澳區域整體的發展規劃。之前很多人在嘀咕,在國家戰略格局中,廣東(珠三角)地位是不是下降了?因為京津冀有國家級規划了,長三角也有了,珠三角怎麼沒有?實際上,如果只是做珠三角,那就是廣東省一個省的事情,廣東省編製就好了;但是一講粵港澳,那就需要中央政府層面來考慮。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概念出來,大家就明確了,這個地區並沒有被弱化,還是在國家戰略層面的。所以「規劃」是實質的事情,對這樣特殊的跨界區域由政府來做統一的規劃,這才是問題的實質意義所在。

大家都說,這是國家戰略、國家級規劃。不光是因為它是總理宣布、國家發改委組織、國家級研究隊伍具體編製的,還因為這個區域重要、這個區域特殊、甚至包括這個規劃特殊。這個規劃的核心,不在於我們城鄉規劃領域非常熟悉的「幾圈幾軸幾帶」這樣的空間設計,而在於制度設計、政策設計、機制設計,這些屬於頂層設計的東西。所以我說這個規劃是特殊的。

粵港澳,字面上指的是廣東加香港加澳門,但實際上這裡的「粵」指的是珠三角。廣東的區域差異很大,形成珠三角和粵東西北不同的發展層次,因為珠三角的發展太引人矚目,我們講廣東時往往指的是珠三角,大家說的廣東的發展實際上是講珠三角的發展,所以這個區域講的是珠三角加港澳。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區域,有史以來就是聯繫密切的區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一樣的結構。最早是廣州為中心,然後出現了穗、澳雙中心,澳門先發展起來,成為重要的外貿口岸。鴉片戰爭之後,港澳易位,香港成為中心。所以有個區域概念叫做省港澳,省是指省城廣州。在49年以後78年改革開放之前,廣東和港澳各自發展,香港正好是在這個時期經濟騰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到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這個區域進入粵港澳合作大發展的時期。簡單地說,在生產上,港資北上,以「三來一補」的形式,構建了「前店後廠」的分工格局,最後結果是香港成為了珠三角製造業全球供應鏈的管理中心、世界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而珠三角成為世界工廠、全球製造業基地。在生活上:香港回歸後首先是香港民眾的跨境消費、度假、定居、養老等,回廣州回珠三角,後來,慢慢的,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廣東的民眾赴港旅遊大幅增加。所以兩地的跨境生活來往非常密切,所以香港-深圳的口岸成為全球最繁忙的口岸。而在空間上,一個是特區建設和深圳奇蹟,一個是穗-莞-深-港,我們有時候也稱穗-深-港,這條全球關注的城市發展走廊迅速崛起,形成了雙中心和走廊的發展格局;而整個區域在30年內的發展迅速成為全世界都關注的焦點,有的稱之為珠三角「城市集聚區」,有的叫「大都市帶」,有的叫「巨型城市區域」等。

1996年Manuel Castells在其著作中就提到:「我將討論一個正在成型的巨型城市,.....它即將成為21世紀卓越的工業、商業與文化中心:香港—深圳一廣東一珠江三角洲一澳門一珠海都會區域體系",他講的就是粵港澳地區。2015年1月,世界銀行發布的《東亞變化中的城市圖景:度量十年的空間增長》報告中提到:無論就地域還是人口規模看,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在2010年就已超過日本東京地區,成為全球最大城市地區。這是發展的空間結果。這是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做的一張表格,做了三個區域的比較,生產總值,粵港澳地區已經超過了1.3萬億美元,講面積講人口講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甚至講機場旅客吞吐量,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及三藩市灣區相比都是第一位的。

簡單總結一下,粵港澳合作是改革開放這30多年來,這個區域發展的主要機制。合作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簡單來說,主要是生產和貿易領域,主要是講「前店後廠」式的加工貿易合作,這是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最典型的是珠三角成為世界工廠。

第二階段是2003年簽署了一個CEPA,是中央政府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從加工走向貿易、從貨物貿易走向服務貿易,並進一步拓展到了逐步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這是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叫做什麼,叫做「自貿區」,嚴格來講,它是叫做「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原來很多研究是希望粵港澳整個地區能夠往自由貿易區的方向走,現在來講是沒走那麼快,而是在深圳、廣州、珠海各找了一個地區作三個自貿試驗區,主要任務是「建設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強化國際貿易功能集成;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增強輻射帶動功能」。那麼這是第三個階段,叫「自貿區」政策下的戰略性制度性合作。CEPA是從2003年開始,現在還在實施。自貿區是從2015年開始,現在是在試驗發展階段。

在2017年7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香港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這樣一個文件,裡面提了合作宗旨: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完善創新合作機制,建立互利共贏合作關係,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句話一方面點明了這個區域未來的主攻方向,一方面也能看出它和其他許多區域合作的表述是有差異的。

簡單講講關於大灣區規劃的一些看法。首先是基本認識。第一是變化,要在變化中來看粵港澳大灣區。一方面,全球環境、世界格局、國家戰略都在發生變化,另一方面,粵港澳區域整體以及粵港澳各自在國家在全球的角色在變化,粵港澳內部各個城市之間的關係也在變化。第二,視野,粵港澳要在全球格局、國家使命、區域能力的框架下看它的發展。回顧過去,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粵港澳是開放的窗口、進出的門戶;面向未來,粵港澳要在國家的全球戰略中尋找角色、勇於擔當。第三,增量,我講的不是土地空間,而是指的這個區域如何存在。現在這個區域為什麼提出這個概念,我是覺得要讓三者能更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希望能協同組織起來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分開各自做不了的事情。各自能做、或者兩兩互通有無的事情自己干就好了,為什麼要在中央層面上來提這個事情,是希望我們能夠出來一些系統整合的效應,包括功能、機會、政策等。最後一個,就是頂層設計,我們相對熟悉、經常脫口而出的哪些空間概念,其實是下一個層次的事情。

時間關係,我有一些觀點,簡單說一下。一個是區域概念。政府的提法是「世界級城市群」,這是一個中國特色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外文中很難翻譯。這樣區域的表述,其實全世界也沒有一個大家共同認同的詞。我個人比較喜歡「全球城市地區(global city-region)」這個概念,之前在提交給政府部門的有關研究報告中用的就是這個詞——攜手港澳共建全球城市區域,引領中國城鎮化發展新高度。但不管用什麼名稱,這樣的區域,我想應該有三個核心的界定(特質):一是高端要素、高端功能的大規模集聚,成為國家經濟的核心區域、主要引擎和創新中心,並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二是區域內部的高度一體化,區域內的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存在著密切的交互作用,形成網路化的結構;三是這個區域一定是國家的中心,同時也是國家連接世界的樞紐。這三個特質很關鍵。

那麼在這樣的角度來講,粵港澳要在國家戰略、全球格局中明確使命,簡單講,三句話:引領發展新高度、連接中國和世界、引領改革與創新。這三方面其實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這個區域在中國發展中表現出來的角色,未來還要在這個角色中繼續去深化。其中第一點引領發展新高度,我簡要解釋一下,什麼是新高度?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著稱於世的主要是速度和規模,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追求高度和品質,像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這些地區,要成為引領這種高度和品質的核心區域。

這個規劃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是區域關係重構,包括三個層次,第一,粵港澳區域整體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再定位、再連接。以前我們是世界工廠,將來是什麼?這是全球的關係。第二,粵港澳區域關係,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的方向、核心、機制等問題。第三,珠三角內部的區域關係,尤其是我們現行行政區體制下城際之間關係的組織。

我們也要提出區域創新體系。一方面,創新發展已經是全球趨勢、國家戰略,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在創新和包容等方面具有優勢。這個區域的創新可能主要不是技術創新,而是產業、金融、科技的協同創新,以及體制機制的創新。

最後當然是我們規劃師比較喜歡做的事情,包括優化空間配置、解決空間瓶頸、提升空間品質、創新空間治理等,這些算是城鄉規劃的傳統領域和強項,各位同仁將有廣闊的創意空間。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網路基礎、組建網路和區域網的相關知識大全
謹慎個別區域長痣多晦氣
跨區域用鹽犯了什麼"罪"?
怎樣在Excel中對包含錯誤值的區域求和
重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5月底正式出台,這些區域即將迎來大爆發

TAG:創新 | 規劃 | 發展 | 港澳 | 粵港澳大灣區 | 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