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茶葉簡史
山中何事?
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1935年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
在其出版的巨著《茶葉全書》中稱
「婺源茶不獨為路庄綠茶中之上品,且為中國綠茶中品質之最優者」
這就是曾經被歐洲人心心念念
卻在故國被遺忘的中國好茶——
「葉質柔軟,細嫩而光滑,湯色澄清而滋潤」的婺源綠茶
英文版《茶葉全書》
- 1 - 「金三角」上的明珠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
江南是中國綠茶最為重要的產區
北緯28至32度地質帶上浙、贛、皖三省的三角形區域
又被稱為「綠茶金三角」
而婺源則位於這個「金三角」的核心區域
「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
婺源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溫度、水分、光照)
為茶樹提供了最佳的生長環境
年平均氣溫為16.7℃,晝夜溫差大
白天氣溫上升慢,夜晚氣溫下降快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達1821毫米
每年的4到6月(採摘旺季)降雨量達到了全年的一半
氤氳纏繞的婺源茶園,攝影師@歷險記
山谷幽深,林木蒼鬱,雲霧繚繞,溪澗迴環
遮陽效果顯著,大大減弱了太陽光直射強度
婺源縣境四周有大鄣山、五龍山、高湖山、石耳山
儼然一道天然屏障,擋住了強勁北風的侵襲
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森林覆蓋率80%以上
茶園大多分布在山谷之中,平均海拔在300至1000米
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大多是黃壤
而紅壤則遍及低山和丘陵
沖積土大多在溪河的沿岸
有少量分布在海拔較高的河谷地帶
如此天賜的土壤條件
使得婺源的山地丘陵、河谷平宕、田邊地角、村前村後都種滿了茶樹
梯田上的茶園,攝影師@比利
婺源全縣現有茶園面積將近19萬畝
由於地理環境、海拔高度、小氣候等方面的差異
婺源產茶區傳統上有高庄、中庄、低庄之分
高庄茶區即婺源縣的東鄉、北鄉一帶
最髙的茶園海拔達千米,是高品質茶生長的理想之地
中庄茶區在縣的中部,是婺源綠茶單產水平較高的茶區
低庄茶區在婺源的西南鄉,其中有許多是49年後新辟的茶園
- 2 - 千年茶鄉的前世今生
茶源於中國,始於巴蜀
婺源產茶歷史悠久
婺源產茶始於漢晉
在唐朝中期前,由於尚未有行政建置
無確切文獻資料可稽
然而兩晉南北朝時
「坐席竟下飲」的風氣已在南方風靡
且婺源附近的浙江吳興和安徽風台
在這時期已有產茶的史料記載
據此可推斷婺源有茶也是始於此時
唐宋入尋常百姓家
唐代,茶葉全面走向繁榮
被譽為中國茶聖的唐代陸羽
第一次將中國茶區域劃分為八個茶區
在列舉浙西茶區時
《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
婺源茶葉產量也頗為可觀
《全唐文》中記載
大和(827-835)中
以婺源、浮梁、祁門、德興四縣茶貨甚多
當時婺源茶葉主要走景德鎮經水路輸往各地
陸羽《茶經》記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
茶葉製作方法在唐代基本日臻統一
主要製成方形餅茶出售
到了宋代,蒸青散茶開始在民間大量出現
它比方形餅茶更能發揮茶葉的色、香、味
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
婺源的「謝源茶」已被列為優質散茶之一
與紫筍、雙井、陽羨、日鑄、黃龍等名茶齊名
有學者統計宋初婺源散茶總產
在1600到1800擔之間(一擔為100斤)
這個數字到元末時已增至
每年12000—17000擔之間
明時晉陞朝廷貢品
此時制茶技術已經有較大變革
炒青綠茶被大面積採用,沿用至今
蒸青團茶則逐步消失殆盡
僧人大方創製的休寧松蘿茶問世
獲得「武林之龍井,新安之松蘿」美譽
地處休寧隔壁的婺源
製作的松蘿茶亦頗負盛名並形成獨特的個性品質
明末清初,被譽為婺源綠茶「四大名家」
即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和濟溪上坦源茶
曾當做貢品,每年進貢的總量約有五千斤
今日溪頭的「梨園」有機茶
清時打開世界版圖
清康熙年間開放廣州口岸
英國商人開始直接到中國收購茶葉
並僱傭華商助理商務
敏銳而大膽的婺源茶商
也紛紛在十七世紀中後期南下廣東
詹天佑的祖父詹萬榜就是在那個時候離開婺源
到廣東去做茶葉生意
茶葉外銷市場的拓展
極大地促進了婺源茶葉生產
明時婺源茶樹還不足徽州的十分之一
而到清嘉慶時,婺源茶葉銷售已佔全州三分之一
無論產量、質量均執安徽綠茶之牛耳
光緒二十二年(1896)《徽屬茶務條陳》中說:
徽商茶以婺為最,每年銷洋庄三萬數千引(一引120斤)
民國世艱力挽狂瀾
由於印度、斯里蘭卡的紅茶搶佔歐洲市場
日本則擠占我國傳統的綠茶市場
中國外銷茶葉的總量急劇衰減
婺源綠茶卻因其品質優良
在逆旅之中仍保持興盛狀態
如僅有600多人口的思溪村
竟建有「順泰隆」等9家茶號
此時婺源綠茶可謂一枝獨俏
有人統計如果「婺綠」市場價每擔100元
那麼「屯綠」就在80-85元
浙江綠茶每擔則僅有70-75元
且先後出現了兩個產茶高峰期
即民國八年至十一年(1919-1922)
和民國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939-1940)
期間每年產量超4萬擔
並在國內外市場上斬獲各項殊榮
計劃經濟時代牆內開花牆外香
1949年後的計劃經濟時代
婺源綠茶雖成為外貿出口的「寵兒」
卻隱姓埋名成為「幕後英雄」
長期以「屯綠」的名分由上海進出口公司經營出口
只有極少數供自用或內銷
為增加茶葉的色澤和口感
由福建、浙江等各省茶葉拼配成的出口茶葉中
總要摻上十分之一的婺綠
為此婺源綠茶一時有「茶葉中的味精」之美譽
舊時茶農
但由於長期將重心放在海外市場
一時積重難返,改革開放後
歷史上曾如雷貫耳的「婺綠」在國內市場幾乎默默無聞
這就不能不提到婺源綠茶歷史上一直有外銷的傳統
- 3 - 風雨茶商路
茶葉色色,何舌能別?
武夷與貢熙,婺綠與祁紅
松蘿與工夫,白毫與小種
花熏芳馥,麻珠稠濃
這是1785年英國自由黨人寫的一首詩
詩中的貢熙、麻珠、松蘿均是婺源出口的精緻綠茶
可見婺源茶葉彼時已經名揚海外
而這離不開婺源茶商與茶號的苦心經營
茶樓收銀台
婺源茶商與茶號
執中國商界牛耳三百年的徽商
以鹽、典(當)、茶、木四業著稱
婺源茶商則是徽州茶商中的一支勁旅
早在唐代,婺源人就已將茶葉運至浮梁交易
隨著明中期徽商的崛起
南方省市以及北方不少地區
已經遍布婺源茶商開設的茶莊和茶店
為了謀取茶葉市場更大利益
三百年前的婺源茶商就已開設茶號製造精茶
在清末民初的鼎盛時期先後有300多家茶號
它們製作的精茶或在國內熾手可熱
或為國揚威獲得外國人激賞
其中頗負盛名的有太平天國時期
婺源東鄉的俞德昌、俞德和、胡源馨和金隆泰四家茶號
每年亦各制箱茶千百箱不等,運往香港銷售
婺源鶴溪村俞德盛茶號出產的「新六香」牌綠茶
更因質量優異而馳名海外
婺源路庄茶
婺源茶葉銷售有路庄茶(外銷)和土庄茶(內銷)兩種
路庄茶最早可追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
當時婺源茶商齊趨下廣東,謂之「漂廣東」
光緒三十二年(1907)出版的《婺源地理教科書》中寫道
「我婺物產,茶為大宗,顧茶唯銷於外洋一路」
19世紀中葉婺源在屯溪(黃山市)開設了數十家茶號
主要加工由婺北和婺東運來的毛茶
規模較大的如孫三森茶號,年產洋庄茶在萬箱以上
民國時期婺茶傳承清代傳統,基本外銷
鴉片戰爭後考慮地理便利
茶葉出口由廣東多轉至上海口岸
一部分經鄱陽湖入長江運往上海
一部分則人工挑屯溪,後由新安江、富春江至杭州後轉上海
風雲際會的上海成為婺源茶商新的大展拳腳之地
婺源茶商在上海
在整個民族風雨飄搖的近代
中國茶葉一落千丈舉步維艱
婺源茶商卻在上海這塊盤龍踞虎的彈丸之地
憑藉膽識和戰略屢屢創造奇蹟
清咸豐年間婺源人建立的「星江茶葉公所」
是當時上海影響很大的同業公所
擁有茶棧90餘家和茶工3000餘人
婺源茶商公會
到民國中期它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僅上海閘北區就有婺源人開設的茶棧、茶號50多家
著名的有鄭鑒源的豐潤源茶棧、孫子佛的慎源茶棧
以及祥記茶棧、夏達泉的大中華茶棧等
幾乎壟斷了上海口岸的茶葉外銷
其中鄭鑒源更被時人譽為「中國茶葉大王」
如此舉世矚目的成績
得益於婺源茶商長期的經營有方
婺源茶人的經營之道
婺源作為朱子故里,自古文風昌盛
一代代婺源茶商在經商活動中
恪守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儒商之風
崇尚并力行著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取利、以質求勝的經營原則
茶葉買賣用的秤
而由於經營茶葉常需要巨額資金
在兩百多年前就普遍採用股份制辦法
大多由家族共同出資、合夥經營、盈虧共擔
並且重視產權意識與品牌意識
他們為茶葉設計精美包裝、籌劃廣告文案
獲得消費者們的青睞
如婺源大畈茶商汪序經營的「陸森香」茶號
其申請註冊的雙獅國旗商標
是中國最早註冊的茶葉商標之一
並且首次在標籤上刊出為婺源茶葉沿用至今的廣告詞——
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
歷史上的婺源茶葉商標
這些茶商獲利後也會重視回饋社會
在家鄉或經營地修路建橋、興資倡學
他們的一言一行
都體認著傳承婺源千年的茶文化精髓
- 4 - 獨具一格的婺源茶文化
五嶺一日度,精力亦已竭。
賴是佛者徒,嶺嶺茶碗設。
——元代王儀《過五嶺》
方婆遺風
五代十國時,方婆在浙嶺嶺頭
常年為過往商旅免費施水供茶,分文不收
一千餘年過去,斯人已逝
但方婆遺風卻一直薪火相傳
茶亭
婺源的山路村道,凡五里、十里的路亭
總有為村人和行旅備好的茶水
此外,橋亭、商家店亭也設灶濟茶
婺源人把這些路亭叫做「茶亭」
歷史上,有名可考的茶亭有百餘座
浙嶺古道上供行人休憩的茶亭
茶具
婺源茶的器具大多簡單古樸
壺有瓷壺、錫壺、銅壺幾種
飲茶的有蓋碗、湯甌乃至農家的粗花大碗
農家下地勞作則帶茶筒
講究的,在茶筒上還刻些翎毛花卉
婺源農家茶壺,攝影師@山人小小
茶風茶俗
作為茶鄉,婺源的風俗中有許多都與茶有關
舊時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葉扎一朵「茶花」
出嫁時就在親朋賓客面前沖泡,敬奉他們
另外還有請「新郎茶」的習俗
年三十晚,要在灶前為灶司老爺備茶坐世
大年初一,家祭祖宗,要焚香獻茶
的的笊,笊枇杷,
親家仂,來吃茶。
百樣果子都有哈(hà),
差之白糖和芝麻。
——婺源茶謠《親家仂來吃茶》
品茶與茶品
走進婺源鄉村,無論窮富
家家戶戶都是客到敬茶,以禮相待
婺源民間飲茶簡樸實用,十分生活化
婺源人好喝「滾茶」(很燙的茶)
婺源綠茶的泡飲方法不苛刻,不繁瑣
融於生活之中,因而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泡一杯「滾茶」,攝影師@山人小小
早在1785年,婺源綠茶就以獨立的品牌「婺綠」進入英國市場
現今婺源綠茶的主要茶品有——
一是以「婺源茗眉」為代表的名優茶
婺源茗眉分為貢品、珍品、精品、特級四個級別
二是「婺綠」級內茶
即炒青葉茶(俗稱毛茶),分為六級十二等
三是精製眉茶
有珍眉、雨茶、貢熙、秀眉四個品種共21個級別
做茶,攝影師@山人小小
製作工藝
從最初的生煮羹飲到蒸青餅茶再到炒青散茶
婺源綠茶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和發展
明代形成的炒青製法傳承至今
婺源綠茶是以清明後採摘的一芽二葉為原料
經過殺青,造型揉捻,分段乾燥
分篩梗,風選,拼配等工序精製而成
其中,芽茶在清明前後採制,葉茶製法則與芽茶稍有不同
婺源茶道
由於碩儒朱熹的影響和風雅徽州的浸潤
婺源茶文化有著獨特的地域色彩
1990年,縣文聯主席王澗石在挖掘整理民間泡飲習俗的基礎上
推出獨具江南風韻與鄉土風情的「婺源茶道」
並透過演繹體現出「敬、和、儉、靜」的文化內涵和道德精神
婺源茶道開啟了江西當代茶文化的先河
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與進程
婺源縣第一代茶道小姐,省級非遺項目婺源茶藝文化傳承人方秀瑛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飲茶主體、條件、環境、功用等的不同
婺源茶道主要有「農家茶」、「富室茶」、「文士茶」三種演繹形式
其中最講究的當推「文士茶」
要做到「境雅」、「器雅」和「人雅」
茶藝表演中的「文士茶」
婺源茶道先後參與了數百場各種文化和經濟交流活動
並在1993年隨中國國際貿促會代表團赴科威特
首次將中國茶文化中這一特別的文化形態傳播到海外
2009年,婺源茶道被列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源茶藝表演隊在科威特
- 5 - 新時代的婺源茶葉
1950年
江西組建成立「婺源機器制茶廠」(後改為「婺源茶廠」)
為全國四大國營茶廠之一
摒棄舊時給茶葉「著色」等陋俗
積極置辦各種加工機器和採用技術革新
婺源茶廠
為培養茶葉專業人才
1958年婺源茶葉專科學校應運而生(73年更名為「江西婺源茶校」)
這些措施的投入使得婺源綠茶
在計劃經濟時期備受青睞
國家採購的每斤婺綠價格
通常都高於周邊的鐵觀音與龍井
四大國有茶場之一的武口茶場
1982年「婺源茗眉」就被國家商業部評為全國30個名茶之一
在這種氛圍中產生了一批時代的弄潮兒
全國第一支茶藝表演隊
1990年12月上旬
為人們展示婺源茶道新姿的
是全國第一支茶藝表演隊——婺源茶藝表演隊
這亦是婺源文化史上注入的一記新血液
1991年全國第一支茶藝表演隊集體亮相南昌
當時婺源縣委政府為此提出婺源茶道的宏遠藍圖——
立足江西,面向全國,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爾後的二十多年
這些雄心壯志伴隨著婺源茶葉的復興都已一一實現
婺源茶葉復興與崛起的大事記
雖說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
婺源人錯失搶佔國內茶葉市場的先機
進入90年代後,婺源茶人開始奮起直追
1995年底武口茶場與溪頭鄉茶廠的茶產品
通過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檢測認證
開始試水有機茶的出口貿易
1996年「大鄣山雲霧茶」
入選唯一符合國家綠色食品AA級標準的綠茶
2001年成為國內首家取得公平貿易認證(FLO)的出口企業
並連續18年通過歐盟品質認證
常年佔據歐盟有機茶市場百分之五十以上份額
為提升婺源綠茶的綜合競爭力
2005年8月1日
失落了半個多世紀的「婺源綠茶」承載著歷史與榮譽
作為商標正式啟用
數十個婺源綠茶品牌有了統一的身份標識
茶香書香共醉人
2001年5月29日
中共中央前總書記江澤民來到婺源視察工作
他深入到金山茶莊生態茶園
聽民意,察民情,與茶農拉家常
鼓勵婺源綠茶續寫新的輝煌
江主席品林生有機茶
2017年婺源榮獲
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
以及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
茶葉出口創匯位居全省第一
詩清只為飲茶多
婺源這杯被遺忘的中國好茶
正慢慢讓更多的人重新感受到
那干百餘年的一抹溫熱
END
參考資料:《中國茶經》陳宗懋主編、《新茶經》三聯周刊主編、《婺源茶葉產制史》王鍾音著、《婺源綠茶》程啟坤主編、《茶香婺源》 裘金印主編、《民國時期婺源之茶葉》余新祖&程丹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