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為何會墮落成漢奸?
周作人落水是樁悲劇,有他個性的原因,也有偶然因素的推動。
周作人個性很像其祖父(周介福),他的祖父因科舉受賄入獄時,周作人常陪伴左右,沾染了懦弱、孤高、多疑的性格。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魯迅和周作人的祖父受賄,根據當時的法律來說,確應嚴懲,但目前很多論文是拿清朝盛期處理的方式來和清代晚期對比。可事實上,到嘉慶時,科舉已原不如乾隆中期那麼嚴格。比如明令不得帶書入考場,舉子必須搜身,但嘉慶時,書生已僱傭書童公然將書挑入考場,考試期間且有人送飯,而行賄行為亦不罕見。
中國古代民間的圈子行為與王法之間一直存在衝突,取決於統治者的力度,力度強,則民間收斂,力度弱,民間迅速反彈。魯迅與周作人的祖父做法是典型的潛規則,不想被人出賣,於法自然不合,但在當時,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自然會想不開。這與他性格比較孤傲、與同儕關係不佳有關。據說周介福善謔,周作人曾檢討自己說身上有「流氓鬼」纏身,這大概就是受祖父和當時強者為王、弱肉強食的周邊環境影響了。
家道中落後,魯迅作為長兄,承擔較多,考上赴日留學生(當時人們不願意出洋,同期5人考上,有人借故不去,所以不算太難考),後學業半途而廢,將周作人帶到日本。
魯迅對周作人比較粗暴,動輒痛毆,周作人則比較懶散,這對周作人的性格會產生負面影響,更偏於懦弱。
周家兄弟回國後,周作人先成名,因他日語好於魯迅,又擅德語、希臘語等,創作上也比較有成績,一度領袖文壇,而魯迅此時專註於考據,強弱易位,二人情感已有裂痕。
魯迅因《新青年》而成名,周作人與新月派中人交好,魯迅則與徐志摩、陳源等勢同水火,加上羽太信子的因素,導致魯迅與周作人徹底分裂。
周作人性格懦弱,凡事不願出頭,他很少主持文壇活動,雖然也推薦了不少新人,但基本不管事。張作霖佔領北京時,魯迅等人被迫南下,周作人卻巋然不動。由此不難看出,1937年他選擇不走,實為「遇事隱忍」「不願遷移」的習慣性選擇。
周門四弟子中廢名曾勸周作人南下,但周作人表示,跟那些人走,不會有好下場的,不如留在北京。
當時許多人勸周作人走,如胡適等人,但周不為所動。一方面他的妻子是日本人,加上他的知名度,他認為日本人不會拿他怎麼樣;另一方面,周的生活技能太差,擔心漂泊之下,難以自養。
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南下時,托周作人保護北大校產,周更有了不南下的理由。但北大初期還有一點匯款,後期這點前也沒了,周作人一大家子人生活出現了一點問題。
周作人不肯離京,加上他夫人是日本人,一時「投敵說」甚囂塵上,胡適等人還為他辯誣,但愛國學生(都是當時的高幹子弟)組成的「鋤奸團」決定拿周開刀,以粉絲之名登門拜訪,一槍打中周作人的腹部(周系皮帶甚高,子彈正好卡在皮帶扣上,未傷及性命),還打傷了周門弟子沈啟無(後因學術爭論,被周逐出師門)。
其實,此時周作人屢次拒絕日本軍方誘惑,不打算投敵,此次刺殺卻讓周誤會為日軍的警告,所以很快便投靠了日偽組織,由於周的巨大影響力,全國輿論為之嘩然。
在日偽組織中,周作人基本沒做什麼罪大惡極的事,還曾幫助抗日愛國青年逃脫,因受王揖堂等人排擠,周任偽華北教育督辦,不到一年便被「擠下了台」。不過周曾穿日軍軍裝公開活動,還參拜過靖國神社的,喪失民族尊嚴。
周作人在北大,紅樓地下室為日軍關押愛國志士之所,拷問終日不斷,慘叫聲聲入耳,周作人卻泰然自若,令人憤怒。
抗戰勝利後,傅斯年力主嚴懲周作人,傅本是周的學生,但頗重視氣節,此外在中山大學時與魯迅曾發生衝突,對周無好感。周作人稱自己留在北大,出任偽職,是蔣夢麟所託。可令人驚訝的是,同鄉蔣夢麟竟不肯為周作人作證。周作人頓覺自己落入祖父相同的人生悲劇中,更加憤世嫉俗。
原計劃處死周作人,可能是胡適暗中助力,只判了15年徒刑,不久因病獲釋。
周的落水大概可給人三點啟示:首先,大是大非的事上不能含糊;其次,好朋友現在委託你,但將來他也可能出賣你;其三,胡適是真君子。
推薦閱讀:
※墮落的大乘佛教(轉載)
※怎樣看待唐代宮廷詩的墮落萎靡?
※吳昌碩齊白石:「文人畫太墮落,不能再忍了!」|畫事
※處在非一流大學之中,合群是墮落的開始
※「清華蝦哥」拒千萬投資,執迷「鎖鮮術」願一直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