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人愛「打點滴」

中國人愛「打點滴」

·方舟子·

一到秋、冬感冒流行的季節,中國許多醫院的門診、病房乃至過道走廊里就

躺滿了患者,身旁掛著輸液瓶,瓶里的葡萄糖鹽水、抗生素或中藥注射劑一滴一

滴地輸入到靜脈中,因此形象地俗稱「打點滴」,也叫做「吊水」、「掛水」,

似乎輸入的水分才是最重要的。

這絕對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景。感冒打點滴,算得上中國在醫學上的一大

創造,在其他國家是見不到的。比如在美國,如果你感冒了去看醫生,醫生通常

只是建議你多喝水、注意休息,實在太難受了就去超市、藥店自己買泰諾之類的

鎮痛解熱葯吃,不可能留你下來打點滴。

為治感冒輸入靜脈的那些藥物沒有一樣是必需的。葡萄糖、鹽從飲食中就可

攝取,只要能進食就沒有必要直接往靜脈里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是

用來殺滅細菌的,對病毒感染沒有療效,也起不到預防繼發細菌感染的作用。如

果並發了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也可以口服,沒有必要靜脈注射。至於中

葯注射劑,則沒有一種被嚴格的臨床試驗證明了確實具有療效,更沒有使用的必

要。

在某些情況下,打點滴當然是必要的,比如患者嚴重脫水、無法進食,或所

用的藥物不能口服或打針(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但是國內醫院打點滴許多時

候並不屬於這類情況。有些自限性疾病本來不需要用藥物治療,比如新生兒黃疸,

國內醫院卻通行打點滴「退黃」,用的當然是中藥注射劑。有些疾病確實需要用

藥物治療,本來用口服或打針就可以了,但在國內的醫院,卻也通行打點滴。口

服的藥物患者可以領回家自己服用,打針在門診打完了就可以回家,而打點滴卻

必須留在醫院裡佔一個床位,需要有護士進行處理、照料,既增加了醫療成本,

也讓醫院人滿為患。因此,濫用打點滴,是醫療資源的浪費。

在幾種給藥方式中,打點滴是最危險的。打點滴穿透皮膚屏障,直接把藥液

輸入血液中,需要嚴格的無菌處理。如果藥液在生產或儲藏過程中被污染,或者

沒有使用一次性針頭,或者針刺部位的皮膚沒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讓病毒、病菌

進入體內,輕則引起局部發炎,重則病原體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

會有生命危險。打點滴也比口服藥物更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特別是過敏反應。

如果是口服,藥物中能引起過敏的雜質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無法被身

體吸收,但是打點滴時這些雜質卻直接進入了血液,嚴重的能引起過敏性休克甚

至死亡。近來媒體頻頻出現患者因為使用了中藥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這個原

因引起的。此外,打點滴時所用的溶液太稀或太濃,都有可能破壞體內電解質平

衡;輸液速度如果過快,或者輸入的量過多,能引起高血壓、心臟衰竭和肺水腫;

如果輸入了大量的氣泡或血凝塊,能堵塞血管,讓心臟停止跳動。

因此,從節省醫療成本和安全的考慮,應該是藥物能口服的就不打針,能打

針的就不打點滴。這一點國外醫院做得比較好。《生命時報》住聯合國記者曾經

隨機走訪了紐約市中心的幾家醫院,竟沒有找到一位正在輸液的患者。為什麼國

內醫院卻反其道而行之呢?

一個明顯的原因是為了經濟利益。藥物注射液的利潤要比口服藥物高得多。

例如常用的抗感染藥物甲硝唑,如果是口服的,一個療程七天的花費只有大約3

元錢,但是改用打點滴,一天就要花費大約20元錢。甲硝唑口服能被迅速而完全

地吸收,根本沒有靜脈注射的必要,國內醫院之所以樂於用甲硝唑打點滴,顯然

是利潤的考慮。

但是,在醫療改革之前,國內醫院打點滴已很流行了,當時醫院的費用都由

政府承擔,並無經濟壓力。所以打點滴在國內的泛濫,應該還有別的因素,比如

文化的因素。患者去醫院看病,就想著要儘可能接受先進、徹底的治療,而打點

滴看上去要比吃藥先進、徹底得多。許多人覺得打點滴要比吃藥病好得快,這在

某些情況下是對的,靜脈注射藥物能被完全吸收,藥效也比較快,十幾秒鐘就能

讓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達到有效範圍;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就只是一種錯覺或心理

作用,感冒打點滴就屬於此類。對許多患者來說,上醫院看病就要打點滴,成了

理所當然的事,而醫生為了避免醫療糾紛,也樂於滿足患者的要求。如果有中國

醫生向美國醫生學習,對感冒患者不開藥或開點鎮痛解熱葯就打發走,自己拿不

了藥物回扣且不說,還會被患者認為是不負責任,萬一患者因為感冒並發了更嚴

重的疾病,醫生的麻煩就大了。

病人在醫院裡扎堆打點滴,其實是國內不正常的醫患關係的一個縮影。

2009.12.25.

(《健康管理》創刊號)

推薦閱讀:

聯合早報:中國與西方將進入「溫戰」時期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84)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何建議吃蛋黃和動物內臟? 營養教授有話說
誰搶走了中國男人的老婆?(圖)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櫻桃小口」?

TAG:中國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