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故地重「游」,別樣心境——記與翼城大河口墓地的兩次邂逅

以翼城大河口出土文物為主題的展覽,已經在全國很多城市展出,在大家為展出的霸國文物唏噓讚歎的同時,我們這支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翼城縣文物旅遊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時隔三年再一次進駐大河口村,並逐步展開工作。本次工作被稱為「翼城縣大河口墓地第二期考古發掘」,顧名思義,這次發掘就是第一期發掘的延續,並且再次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大河口墓地位於山西省翼城縣城以東約6公里處大河口村北的高台地上。墓地北望為二峰山,西鄰澮河主幹道,南鄰澮河支流,兩河交匯的三角洲正是墓地所在的高台地。從北向南地勢逐步降低,為後來修整的層層梯田。自西向東,南北向的溝壑將澮河三角洲切割為多處相對獨立的台地,大河口墓地即位於西起第二台地的北端。

大河口墓地位置衛星圖

第一期考古發掘期間曾對墓地做過大面積的鑽探,經勘探表明,目前的大河口墓地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50米,面積約4萬餘平方米,埋藏著2000餘座墓葬和數以百計的灰坑。在一期考古發掘結束後,大河口墓地仍然面臨著被盜的威脅,這也就是我們進行第二期發掘的緣由。

第一期發掘期間我曾有幸做為實習學生參加了大河口墓地的發掘,親身見證了一個湮滅在歷史中的國度——霸國的橫空出世。學生時代我們對未知事物都會好奇,尤其是所學專業方面的。當快放暑假聽學校老師講大河口墓地會給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時,我和宿舍的小夥伴們第一時間都報了名。放假後直接驅車前往翼城,從侯馬到翼城大約50公里,車窗外一路上我們彷彿嗅到了上馬墓地、橫水墓地、天馬-曲村遺址、羊舌墓地、鳳家坡墓地、橋北墓地……的氣息,但並沒有想到幾年後雎村墓地、陶寺北墓地也會閃現在這張地圖上。我相信再過上幾年,一定還會有更多的驚喜出現。

到了大河口墓地駐地短暫休息安頓後,我們就前往發掘區。從駐地到發掘區大約步行10分鐘,而且是一路上坡。走到山坡盡頭後,映入眼帘的是好開闊的一大片平地,地面上密密麻麻分布著方形的坑,以後才知道這些坑是探方發掘找到墓口後,下挖一定深度的墓坑。

發掘區場景(由北向南)

到了工地第一件事情就是參觀,在李永敏先生的帶領下,我們直接下到了M1017的墓室二層台上,這座墓葬是大河口墓地最為重要的墓葬之一。說實話,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麼大的墓葬,心裡還是很激動的,看著眾多精美的青銅器,思緒萬千,彷彿回到了墓主人生活的那個年代。

參觀M1017

參觀完畢後的幾天里我們在工地駐地接受了領隊謝堯亭先生的培訓。經過他詳細講解後,我們了解到西周墓葬的特點和發掘要求、方法。這對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有了一定理論基礎後,加上我們曾經參加過一些田野考古實習,就立即投入了墓葬清理工作中。

剛開始工作中,最讓我們感動的是謝堯亭先生在百忙之中還抽出時間親自指導我們找墓邊、辨認活土與死土。他教給我們在田野發掘中的平剖面結合的方法使我們受益匪淺。地層學是考古學中的基本理論,而平剖面結合正是地層學的精髓所在。

謝堯亭先生指導發掘

第一期發掘期間,在大河口墓地實習工作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儘管時間不長,但是收穫很多,掌握了西周墓葬發掘的基本方法,而且認識了很多朋友。記得離開大河口時不知為何竟然傷感的眼圈紅了。那時在想還有沒有機會再回到這個地方呢?我有預感,我一定會再回來的。後來從媒體上獲知大河口墓地先後獲得「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2009-2010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獎」,聽到這個消息很是興奮,因為我曾與它同在。

四年後果然應驗了我當初的話,我再次來到了大河口墓地,不同的是這次不是以學生的身份實習,而是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工作。正所謂故地重「游」,別樣心境。

兩次與大河口邂逅的感觸是不一樣的,那時做為實習學生,清理好自己負責的墓葬就是做好了工作。那時想的是如何快速找到墓邊、如何才能確定棺槨情況、骨架清理到何種程度才算滿意……但現在考慮的問題就多了,比如最為重要的安全問題,安全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只有保證了人身和文物安全,工作才能順利進行。執行領隊王金平先生每次召開安全會都會說:工作做得再好,安全方面一旦出問題了,一切等於零。這句話深深的印在我腦子裡了,其實闡述了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我們要做的就是「安全第一、質量至上」,不可偏廢其一。

安全教育會現場

為了保證人身和文物安全,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安排了安全巡查員專職負責安全隱患的排查。每個房間都配有滅火器,以備不時之需。當墓葬深度達到3米以上且口小底大必須擴方以保證發掘人員的安全。考古工地就近在北側搭建保衛工房。工地四個角落養狗。說起有來一條大黃狗可謂是大河口墓地保衛工作的「功臣」了,從第一期發掘到第二期發掘這隻狗一直在工地。安裝監控裝置,全方位覆蓋到發掘區內的每個角落。工地四周修建護欄,以保證外邊的無關人員被隔離在網子外邊。保衛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

我們還引進了紅外線對射報警裝置和煤氣漏氣報警裝置來加強工地的文物和人身安保工作。同時為了防止工作人員不小心掉入墓坑中,我們設計了專用鐵絲網框子,直接扣到墓口上,以到達萬無一失。

紅外線對射和煤氣泄漏報警裝置

自製鐵絲網保護框

在發掘質量方面我們對技工們提出了若干要求,並隨時檢查驗收,最為關鍵的是人骨清理必須到位,要有立體感,給大家的感覺是彷彿看到墓主人睡著了,我們都不忍心打攪他。

M8110清理情況

下面說說我們這兩年都做了哪些工作。

2014年6月份,在村民土地賠償、駐地選址、物資儲備、工地活動房搭建等發掘準備工作做好的前提下,7月初我們正式開工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第二期發掘是在一期勘探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勘探結果為依據,確定發掘面積和區域。首先在第一期發掘區域一區、二區的東側,五區、六區的南側開始。這一區域順延編為七區和八區,七區、八區分為東、西兩部分,首先發掘西部,西部共計布10×10米的探方50個,東西一排5個探方,南北一列10個探方,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

大河口墓地二期探方俯視

探方的發掘方法與第一期發掘時相同,採用大面積布方,成片發掘的思路,以便獲取相對完整的科學資料。我們按層位揭去所有探方上層土,暴露墓口,拍攝探方全景照後,打掉隔梁,然後將每座墓葬下挖約30厘米,對墓葬進行整體測量繪圖、航拍,再按計劃分步驟的發掘各個墓葬。

墓葬採取半剖面或多剖面結合的發掘方法。發掘過程包括墓口確認、填土清理、葬具蓋板清理、葬具立板清理、人骨清理、二層台清理、葬具底板清理、墓底清理等八個步驟組成。發掘過程中要認真做文字、圖表、照相、錄像等方面的記錄。

我們還總結了絳縣橫水墓地和大河口墓地一期發掘的經驗和教訓,並展開了熱烈討論和業務培訓。有時候大家會因為一個小問題意見不統一而爭得面紅耳赤,但都是為了工作,並不存在個人恩怨,工作方面交流結束後大家丟掉嚴肅,又像往常一樣嘻嘻哈哈的開玩笑。我們還制定了《翼城縣大河口墓地二期考古發掘工作細則》、《翼城縣大河口墓地二期考古發掘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翼城縣大河口墓地二期考古發掘工地安全保障細則》、《翼城縣大河口墓地二期考古發掘公眾參觀考古工地暫行辦法》等應用文本,從制度層面上來規範日常工作。

第二期發掘兩年以來,在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我們交出了一幅滿意的答卷。

從2014年7月份到2015年3月底,我們完成了七區、八區西部的發掘。七區、八區西部共發現墓葬238座、灰坑45個、房址1座、車馬坑1座。

大河口墓地七區、八區鳥瞰(自東北向西南)

我們在M8038發現單棺合葬的現象,在M8044出土的彩繪陶罐,在M7019出土的青銅龍飾都是本墓地以前所不見。在發掘七區中部的M7030時,在其內棺蓋板上發現了多件漆器,同時存在其它器物。我們鑒於現場清理的難度以及文物保護的必要性,決定將M7030整體搬遷到室內進行下一步清理。

M8038單棺合葬現象

M8044彩繪陶罐

M7019青銅龍飾

2015年4月份到2016年3月份我們開始並完成了九區的發掘工作,九區位於一期發掘五區、六區東側,發掘面積6000餘平方米,布方69個,共發現墓葬361座、灰坑56個、長溝1條。最引人注目的是在M9041和M9043中發現本墓地先前不見的兩件卜骨。M9041:2卜骨位於棺內人骨盆上方,M9043:2卜骨位於棺外二層台之上。

在發掘九區墓葬的同時,我們已經計划下一步的工作了。從2015年10月份到12月份,我們完成了七區、八區東部和十區探方的發掘工作,這就為下一步的工作打了好的基礎。七區、八區東側和十區發掘面積合計約8000平方米,布方84個。發現墓葬638座、灰坑52個。這一區域西側、北側為七區、八區、九區,東側緊鄰溝邊。2016年春節過後,在九區發掘完成之後,我們向南轉移進入這一區域。2016年3月份我們完成了十一區探方的發掘工作,十一區發掘面積約4500平方米,布方48個。至此台地最南端的區域我們已經全部揭露。十一區南部的墓葬已經相對稀疏了。

七區、八區東部和十區墓葬分布

另外,要保證工作秩序井然、正常進行,我們還通過有效的管理來實現,比如在出土文物、資料、硬體工具管理方面,工地出土的所有文物都建立了一式三份登記表,移交文物由專人保管,並簽字備查,登記表一式三份,一份由文物接受者持有,一份裝墓葬資料袋,一份由工地負責人保管。小件器物有專用箱櫃保管,另搭建一間專放陶器和人骨的房間。資料專人管理,交接要登記,負責人要審核,有問題必須糾正。硬體工具有專門庫房放置,平常用的照相工具、發掘工具、繪圖工具、有專門的存放點。

墓葬灰坑資料存放點

最後再說說田野發掘過程中的文物保護和科技考古工作,現場無法保護的我們就地封存,試圖搬回室內妥善清理。在田野考古過程中,提高科技考古意識,加強科技投入,多學科合作是目前田野考古學發展的大勢所趨。我們注重對各種信息的採集和提取,例如對葬具材料、織物痕迹、器物內部底部土樣的提取。另外儘可能的使用多種測繪和記錄手段,除了常規的照相、繪圖外,我們還使用航拍、使用PhotoScan等軟體進行三維建模,試圖最大限度的提取科學完整的信息。

(文章來源: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發現山西:考古的故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本文得到了山西大學考古系教授謝堯亭先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站長王金平先生的指導,特此感謝!)

推薦閱讀:

當緊身褲與緊身衣的完美邂逅,還有多少男人能淡定?
一次心動的邂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來過我愛過,12星女邂逅男神的正確姿勢~~
紅塵邂逅 流年美麗
七夕,與文字悄然邂逅

TAG:考古 | 故事 | 心境 | 墓地 | 邂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