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無所不能的錯覺

多次成功地把政敵與公眾玩弄於股掌之間,這讓1914年的袁世凱有了一種無所不能的錯覺。

本刊訪員|湯涌

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飲食有一種程式感。天氣涼起來之後,他常吃清蒸鴨子,這是一種美味多汁,以甘肥為美的飲食。

如今的保定官府菜中,保留了袁世凱清蒸爐鴨這一菜品,蒸的是更香的烤鴨,烤鴨有鮮艷的紅色脆皮,在袁世凱稱帝之前,曾經對一切紅色的食物情有獨鍾,據說是因為『洪憲』二字的緣故。碰巧的是,從1908年以來,『鴨湯(duck soup)』就被當做『容易解決的人或者事物』存在於美國俚語當中。

在袁世凱的食桌版圖上,清蒸鴨子放在中央,韭黃炒肉和紅燒肉都有固定的擺放位置,或東或西。

袁世凱嗜食鴨肫和鴨皮,根據曾經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的回憶,他吃飯時用象牙筷子『把鴨皮一掀,一轉兩轉,就把鴨皮掀下一大塊來。』

這和袁世凱的政治手腕如出一轍—這個出手如電的人,對待政敵如鴨一般穩准狠,出手之時,對手就像鴨子一樣被掀下一塊皮肉,元氣大傷。

1914年的大總統,位子已經相當穩定,一如袁世凱的飲食口味一樣穩定,他的早飯總是吃四色包子和大海碗裝的雞絲湯麵,碳水化合物能讓他保持早間的思考能力和精力,他慣於早起,這和大清國的早朝時間相匹配。這個大多數皇帝都勤政努力,延續了快三百年的朝代被三年前的辛亥革命衝擊,又最終由袁世凱這位末代宰相完成了最後一擊。

袁世凱對大清的瓦解巧妙得帶有藝術色彩,近乎他吃鴨時的那種稔熟,但他並非天生的政治神人。

野蠻生長的色彩

1882年,袁世凱24歲,他曾經因為帶領清軍介入朝鮮內亂『壬午事變』,表現出眾而成為少年英雄。

當時他的領導和義父、淮軍將領吳長慶以『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來評價他,他獲得了同知的官職,這是一個輔助性官職,可以做知府的副手或者鹽政錢糧的負責人—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廳級。

這是他政治軍事生涯進步加速的關鍵一刻。

袁世凱生長在河南中原地區的一個官宦家庭,出生那天,家裡接到了袁世凱叔祖袁甲三(他們家當時職位最高的人)攻下捻軍重鎮的喜報,所以名字里用了代表勝利的『凱』字。

他幼時趕上了捻軍的活動期,袁家構築了圍牆,讓自己的村鎮成為碉堡,捻軍的馬隊來去如風,甚至敢於和英法聯軍死戰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也死在捻軍手上,但堅實的堡壘和充沛的錢糧讓袁家守住了自己的村子。

據說捻軍攻擊圍牆時,五歲的袁世凱曾經淡定地看著自己的叔叔大爺們帶著家丁僕人和敵人交戰,對死人這件事一點沒有恐懼。不怕看見別人死往往是大將的基本素質。而滴水不漏的堅守和強大的錢糧物力,則成為後來袁世凱軍事和政治行動遵循的標準。

袁世凱被過繼給叔父收養,而後跟養父去了濟南,在那裡他參觀過鐵公祠,據說曾經為這位忠於建文帝不肯投降朱棣的官員流淚,這位名叫鐵鉉的大臣被朱棣強迫吃著自己的肉大叫『忠臣孝子肉豈能不甘』。

那個時代也有活的偶像,曾國藩是當時的『中興名臣』,他通過功業獲得了權勢,卻並不因此而把權柄抓在手裡不放,或者對清政權取而代之,名士王闓運曾經評價曾國藩:『汲汲皇皇有俠動之志。』汲汲皇皇,是那種著急忙慌的樣子。俠動二字,代表的則是一個人建功立業的急切。

袁世凱一直沒有能夠在功名上有任何進步,此前的大清名臣往往是進士出身,但袁世凱連一個舉人都沒有考上,即使是李鴻章、郭嵩燾這樣進士出身的洋務名臣,也都要受那些科舉考試優等生的擠對和彈劾,袁世凱的出身只會讓他更多受辱,所以他也越來越多地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武將,一個馬弁假裝措大只會遭致羞辱,而明目張胆地把自己認定為一個武夫,反倒可能被對方尊重。

後來評論人物時,袁世凱往往被稱作『不學有術』。不過這種出身讓他和探花出身的張之洞彼此互相瞧不上,雖然也合作過很多年,但是始終無法真正彼此信任—張之洞清流出身,後來放到地方開始辦理洋務,正是袁世凱眼中的書獃子。張之洞好晚睡辦事,袁世凱早睡早起,張之洞好拿古物給袁世凱品鑒、約他出門遊玩,袁世凱則認為純粹是浪費時間。

袁世凱甚至對德國公使評價道:『張中堂是講學問的,我是不講學問,我是講辦事的。』他以高效和直接自詡,在飲食上也透著一股武夫氣息,麵條包子都是呼嚕呼嚕儘快吃下的食物,正餐也以四菜一湯為主,累死煩死廚子倒無所謂,但吃的時候一般不會多耗時間。

民國時曾經有議員讚揚說大總統吃得簡單,兩條小魚,稀粥撒點胡椒面就是一頓,建議全國人民學習,後來有人解釋,那魚是黃河裡才有的,要用豬油保存送來,至於稀粥上撒的那不是調料,而是鹿茸粉……

隨著李鴻章、張之洞等老一輩名臣的凋謝,袁世凱成為清政府可以倚重的力量。但是此時袁世凱因為練兵而獲得了北洋六鎮新軍的實際控制權,而且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樣帶兵的進士不同,他從來不是官僚體制當中最親近可靠的一員,相反帶著濃厚的野蠻生長色彩。

袁世凱喜歡被人稱作『宮保』(太子少保),但一度被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貶官,但仍然悄悄和老部下保持聯繫,在武昌起義之後,他用革命黨的強大和金錢的匱乏來要嚇唬朝廷和隆裕太后,最終成功地造成了清廷遜位的事實。

最為輝煌的時刻

這是袁世凱一生最為輝煌的時刻,隆裕太后把他當作孤兒寡母的保護者,是他幫助爭取了一筆優待金,革命黨人則把袁世凱尊為共和的締造者,答應讓他成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但他對這樣的結果並不滿意,倘若可以兵貴神速,太后早點直接遜位於他,而後和武漢革命黨人商討就更好了。孫中山成為臨時大總統,讓袁世凱有了一個前任。他儘可能地防止孫文、黃興和宋教仁先立約法,把他變成一個虛位元首—內閣制當中的大總統。

革命黨人還試圖讓他遷都南京,以離開他權力的根基。為此,袁世凱不惜縱容士兵在北京搶掠,嘩變的亂軍把包括蔡元培在內的特使隊伍嚇得逃進了使館區的六國飯店,袁以自殘北京的方式證明自己不能離開北京。

眼睜睜地看著對方使用赤裸裸的陰謀,但孫、黃、宋和其他革命黨人沒有太好的辦法,內戰不是革命黨人的強項,他們惟有以退讓來應對,安插一個新加入同盟會的內閣總理唐紹儀(也是袁世凱的老部下)用一副紙面上的枷鎖對這個政治硬漢加以制衡。

在中國的大多數地區,袁世凱的人望高過孫中山,皇帝沒了,總理大臣當了總統顯得順理成章,而孫中山的革命黨,在多數普通人眼中只是習慣於使用暗殺和爆炸,用來嚇唬小兒的極端勢力。

開明人士也對袁世凱期待頗高,畢竟『解除黨禁』這樣進步性的話,是在清廷準備起用袁世凱時,他所提出的條件。袁世凱是一個實力派,除了他之外,恐怕沒有第二人有這樣統御全國的能力。

當時的報刊和民議,都以中國的華盛頓來稱讚袁世凱,他那富有的家族,被稱為『第一家族』,像那個時代大多數的高級官員一樣,他妻妾成群,兒女眾多。就如今天的各國元首,他的兒女成為輿論的焦點,他的生活和出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議論。

這是一個五十多歲膀闊腰粗的漢子,上身很長—在中國傳統觀念中,身長腿短是典型的貴相,這樣的身材在馬上特別顯威武。他性格強硬,身體結實,每天騎馬或划船。這和滿清朝廷的氣質完全不同,光緒皇帝是一個病弱的人,溥儀則還是一個小孩子,即使成年之後,溥儀也是一副病瘦的模樣—壯實的民國大總統,在各國面前都不會是一個病夫形象。

袁世凱的相貌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的眼睛,這對外國記者和外交官來說充滿魅力。在保羅.S.芮恩斯所著的《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當中提到:『他(袁世凱)的兩隻眼睛長得優雅而明亮,敏感而靈活,經常帶著機警的神情。他銳利地盯著來訪的客人,但並不顯露敵意,而老是那樣充滿著強烈的興趣。他的兩隻眼睛顯示他多麼敏捷地領悟(或者通常是料到)談話的趨向,雖然,他總是聚精會神地聽著,似乎對每一個新的細節都能作出判斷。』

以貌取人不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的做法,但對孫中山這樣熱情似火的革命者來說,他又很容易憑這種面對面的信任感來下判斷。

兩人是多年宿敵,如今卻要坐在一起,孫中山曾接觸了一些和袁世凱見面比較多的外國記者,都是正面評價居多。他曾經把面見袁世凱稱為『一試吾目光』,但當袁世凱看著他的眼睛說出自己對共和的愛之後,孫文的心都融化了。在晚宴上他喊過袁大總統萬歲的口號,希望袁世凱好好練兵,自己去執行修鐵路『20萬里』的計劃。

這個目標,中國大陸地區要在100年後的2013年才實現。但當時的袁世凱把驚訝藏在了心裡,沒有當場說破,卻認定孫中山是一個理想高於能力的人,據說『孫大炮』的外號就是此後袁世凱叫起來的。

袁世凱乾脆把慈禧太后送給自己的花車送給了孫中山,邀請孫中山管理鐵路公司,去各地考察,這一招還存有後手,宋教仁被暗殺之後,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袁世凱立刻查鐵路公司的賬,發現革命黨人只去各地考察,花了不少錢,一公里的鐵路都沒建,當時以經濟問題來通緝孫中山。

袁世凱是清朝最早使用軍樂的人,他一度在三大殿辦公,出行、吃飯的時候還會奏軍樂,溥儀身邊的老太監曾經為軍樂和樂隊的耀武揚威憤憤不平。他把滿清的袍套靴帽改成了西式軍服,軍帽上的蒼蠅刷頭飾成為民國戲裡常見的『司令』標誌。

扮演全能偶像

民國三年(1914年)的袁世凱面臨著的危機基本上已經過去,更大的危機還沒有到來。宋教仁被刺雖然有很多證據顯示和袁世凱有關,但也有不少並非袁世凱直接下令的證據,革命黨人的二次革命在軍事上算不上成功,孫中山又一次流亡海外,袁世凱仍然受到大多數的支持,有改革的機會。對真正有能力帶兵的人和有聲望的人,袁世凱盡量維持著他們優渥的生活,真的跟錢過不去的人很少。最終發動護國運動擊垮他的蔡鍔將軍也還在他北京的『彀中』,被他所控制。

這一年中華民國加入了國際組織萬國郵政聯盟,這在當年是近乎於接入互聯網一樣的大事。很多人也相信,這個東方大國會在其他的國際組織當中扮演一個角色。同樣是在1914年,一位無錫市民寫了一封明信片郵寄給常熟的好友,這一年除了白朗叛軍之外,全國的統一讓郵路保持著基本暢通,這和幾年後的各派系軍閥大混戰時很不一樣。

袁世凱在這一年的2月7日以大總統令的方式命令發行鑄有他自己的頭像的銀元,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銀九銅一的比例鑄造,此前中國的銀元,包括北洋政府支付給溥儀的皇室優待費,所用的銀元都是墨西哥鷹洋,不是真正的本國鑄幣。

『袁大頭』隨著資本的力量流入全國各地,一直到後來的國民政府發行法幣才逐步退出流通,但仍能在民間成為硬通貨。

袁世凱的健康似乎還沒有什麼大問題,儘管他一直擔憂一件事,袁家的男人命短,他的父親和叔叔們大多數都在60歲之前離世,這對他來說是一件不小的心病,他正在逼近這個坎兒,為此他服用了一些自己調配的補藥(可能加速了他的死亡)。後來他曾經用袁家的男人命短來勸慰手下,告訴大家自己稱帝也不會太久。

和『短命魔咒』所帶來的不快相比,袁世凱面臨著人生當中最好的時期,引發無數咒罵的《二十一條》還沒有簽訂,人望達到了頂峰,宋教仁的國民黨被袁世凱解散,孫中山把舊部重組為中華革命黨,卻要求黨員忠於自己而和黃興發生了直接衝突。

但是一些不和諧也在越來越明顯,袁世凱『無學有術』的困擾,於他是當總理大臣時或許是可以得意一談的事,但是當他已經決定成為一國的領袖或者君父(無論是大總統還是大皇帝)之時,他就特別地渴望完美和圓滿地扮演一個偶像、全能的角色。他希望除了誇耀他的眼睛之外,臣工和黎民們可以誇讚他的講演、他打的比方,他的棋、他的字、他的馬術、他的哲學以及其他的一切一切。

孫中山有三民主義,自從進入民國之後,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演講自己的三民主義,孫中山在演講技術和一腔熱情上,要遠比昔日的直隸武夫總督強得多,一個行政效率高的聰明人未必適合鼓舞人們的熱情。

袁世凱對現代政治毫無見識,而且也並無太合適的西方政治理論能夠支持帝制。於是決定扭身尋找帝王家最熟悉的也是最強大的助手—儒學的支持,昔日自己不善於做四書八股,而今卻要盡量把自己扮演成一個重視義理辭章的儒者,或者說至少是儒家的支持者。他逐步展開了祭孔等活動,明眼人也都看得出來。

民國三年的全能君顯得強大,內閣總理唐紹儀早就不堪擠對和架空掛冠而去,他實現了事實上的總統制,直接管理政府的一切事務,他找到了政治哲學上的支持,最富有才華的政治家宋教仁已死,國民黨被取締,孫中山和黃興又都在流亡,6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又給了中國絕好的機會—列強無法東顧,沙俄顧不上惦記新疆,楊增新將軍服從民國,局勢比較穩定,西藏出現有麥克馬洪和地方政府的接觸,但尚未成氣候。

在1914年,中國只要不和日本直接發生衝突,就沒有太多可以擔心的事。民營資本正在飛速發展,搶佔西方列強因為戰爭而放棄掉的市場,而且成績不錯—這本是一個國家走向強大的絕好機會。

遺憾的是在這時節,袁世凱正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他對華盛頓的稱呼已不滿意,他渴望過的是拿破崙的皇帝癮。一次次的勝利讓他對自己有了『無所不能』的快感。

他眼中的這幾年,是排除異己,剪除地方勢力,抓控權力的最好機會,追求帝制需要的大量的金錢,收買、賄賂、對反對一方用兵,給手下人陞官晉爵,這些都需要金錢,這些錢造成了政權的極大困難,並最終導致了政權的崩潰。

而日本對《二十一條》給他施加的壓力,也給了他極大的困擾和更大反對聲,無論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帝國,即使有歐西列強內鬥之時,也因為積弱而無力抗拒日本的壓力,這是對幻想著無所不能的大總統、大皇帝的沉重一擊,但他仍然相信一點,在強敵面前,更強大的皇帝可能比總統更方便幹事,所以並沒有真正停止自己追求帝制的腳步。

突然的驚訝與挫敗

他又一次錯估了自己,這次是民意和輿論,人們過去會因為他是個強有力的保護者、富有聲望又講求實際的人而支持他,但在他想要成為皇帝的時候,人們感受到了一種恐慌。幾乎沒有人對他的兒子袁克定有任何期待,而他自己也並無更合適的兒子可以繼承皇位。他昔日提拔起來的手下在和雲南蔡鍔將軍的護國軍的對壘中動作遲緩,袁世凱又一次重溫了『把革命黨養一養,用革命黨來嚇唬皇上』的策略,只是這一次,他是皇上。

洪憲皇帝最終在罵聲中死去,死前多次提到有人『誤他』。和大多數的皇帝一樣,袁世凱沒有反思自己,時隔多年之後,歷史學者唐德剛曾經對孫和袁有這樣的一段評論:孫專好搞理想;袁則要抓實權,袁的錯是他貪得無厭,做了終身總統還要做皇帝,這就不是個政治家了,他搞人也要搞到底,睚眥必報,絕不中途罷手,與人為善,這就是流氓了。

袁世凱自己也有一番練兵的高論,當年曾經在張之洞請教練兵時,他這樣說道:『練兵的事情,看起來似乎很複雜,其實也很簡單,主要的是要練成「絕對服從命令」。我們一手拿著官和錢,一手拿著刀,服從就有官和錢,不服從就吃刀。』

這一套西方稱作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非常質樸,但是剛硬有效,從對付隆裕太后到孫中山、黃興,都是一路收割過去,砍瓜切菜拔苗刈草一般,造成了袁世凱對自己一種近乎萬能的錯覺,覺得天下就是一碗清蒸鴨,政治手腕就是那一雙象牙筷子。

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大問題,面對共和、政體和國際局勢的時候,袁世凱迎接的只有突然的驚訝和挫敗—原來他們不是那麼愛朕啊,原來朕對自己的力量過分自信了。

1914年是處在無所不能錯覺中的袁世凱權力巨手逐漸攥緊的關鍵一年。這年1月,他將國會解散。3月31日,頒布了《平政院編製令》。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這一年的12月29日,袁公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

他最終也沒能做完這一屆總統。

1916年6月6日,這位昔日的『中國華盛頓』,現時的洪憲皇帝,在這種絕望情緒中,等來了垮台和死亡。

(參考書目:《武夫當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陶菊隱;《袁氏當國》唐德剛;《袁世凱與張之洞的恩恩怨怨》鮑牧松;《義理與事功之間的彷徨》楊國強;《革命逸史》馮自由)

推薦閱讀:

袁世凱稱帝為何失敗? 毛主席一語說出原因, 只有六個字_【今日爆點】
張永:宋教仁遇刺和袁世凱敗死
袁世凱一生究竟有多少老婆孩子?(圖)
一世之雄袁世凱(之一)
奸雄袁世凱:玩弄大清與民國於鼓掌之間

TAG:錯覺 | 袁世凱 | 無所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