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也是一種愛
懲罰也是一種愛
文/郭學萍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俄國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鐫刻在我們二實小校園大門內側的紅色大理石上,也深深地鐫刻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看來:愛,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歸宿。
愛是什麼?一味的表揚不是愛,那會「捧殺」。一味的批評更不是愛,那會「棒殺」。俗話說得好:「樹不修剪不成形,人不管教不成材」。懲罰是在以關愛學生的前提下,對學生不良行為進行糾正、矯治的強制措施,是在反覆說服教育無效的情況下實施的一種教育方式。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過:「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懲罰絕不等於體罰,更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視,讓你覺得難堪,打擊你的自信心。懲罰是一種呵護,是一種藝術。我們以前走入濫罰誤區,如今又走入不敢罰的誤區,兩者都不可取。只要掌握好罰的藝術,罰之有據,罰之有方,罰之有度,罰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滿麻辣味的愛的懲罰又有何妨?
遵循自然的懲罰——罰之有據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12歲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說,我這塊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買的,你賠。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買125隻雞。這個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踢碎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那你就賠吧,你踢碎的你就賠。沒有錢,我借給你,一年後還。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這個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了12.5美元還給父親。這個孩子長大後成了美國的總統,就是里根。這是他在回憶錄中寫到的一個故事,他說正是通過這樣一件事讓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那就是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反思:在這個故事中,里根打碎了玻璃就必須賠償,很顯然,這是一個自然的後果,沒有誇大,也沒有減小。這就是自然懲罰,它是本著基本等同、等值的原則,對錯誤行為的回應,目的是讓孩子在這種回應的經歷中增加不可替代的經驗。里根總統正是通過自然懲罰而懂得了什麼是責任。這為他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藥到病除,不得其方,適得其反」。懲罰一定要講究藝術,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公正無私,獎懲結合。正如國家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忌袒護縱容。比如,對於不交作業的學生罰他補交作業,對於不跑早操的學生罰他補跑早操,對於損壞公共財務的學生要罰他經濟賠償,這些都是必要的校園懲罰。在懲罰前老師必須給學生講清道理,為何要懲罰他,他這樣做為什麼不對,讓學生被罰得心服口服。一旦學生改正了錯誤,老師應該及時給予鼓勵表揚,使他在全體學生面前找回威信。這對接受懲罰的學生規範自己的行為大有益處,使之受益終身。】
因材施教的懲罰——罰之有方
在我曾經教過的一屆畢業生中,有個調皮大王,經常惹是生非,脾氣也很急躁,對待老師的批評教育總是持一種敵對的情緒,久而久之,連家長也認為老師對他家的孩子有陳見。對待這樣的學生,除了慣有的「愛心」、「耐心」、「細心」和「恆心」外,還必須有一顆「慧心」,要關注每一個細節,尋找教育的契機。有一次,因為一點瑣事,這個孩子又和同學打了起來。我找到他,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發現你的作文寫得很好,正好現在有一個徵文競賽活動,我想推薦你參加,請你就今天的這件事寫一篇文章,題目我都替你想好了,就叫《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寫好後我負責幫你修改並送去參評。」這孩子一聽來了精神,欣然接受了任務。後來他的這篇文章獲得了江蘇省中小學生心育論文評比二等獎。孩子的家長知道這件事後,激動地說:「謝謝你,郭老師,這件事你處理得非常好,孩子第一次主動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們做家長的也將積極引導他努力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前我們可能對老師有些陳見,是你改變了我們對老師的看法。」
【反思:不會范錯誤的人是聖人,不會犯錯的小孩不是小孩。「請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假如被罰的學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誰沒有訓斥懲罰過自己的孩子呢?你處罰孩子,難道就說明對孩子殘酷無情,沒有關愛了嗎?不!我們一直愛著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要是把學生真正當成自己的孩子,學生犯了錯誤,就應該該管則管,該罰則罰,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蘇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懲罰中,有罰學生「畫畫」的,有罰學生「寫作」的,與其說是一種懲罰,倒不如說是一種特別的關愛。這種充滿人情味的懲罰,猶如暖暖的春風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奮進。心懷一顆摯愛的心,理智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始終把懲罰作為學生成材與進步的契機。這樣的懲罰看似隨口而出,實則是在對學生深刻的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材施教,這是我的一份刻意。這種建立在理解、信任和愛護基礎上的懲罰,對學生的心靈有著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它鼓舞和鞭策著學生內省、慎獨。事實告訴我:教育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用心良苦的懲罰——罰之有度
英國著名的解剖學家約翰·麥克勞德,在上小學時,一次想親眼看看狗的內臟是怎樣的,於是就與幾個同學偷偷地套住一條狗並把狗殺了,然後把內臟一件件地分割、觀察。誰知這條狗是校長家的,校長很惱火,心想這孩子真是膽大包天,再說,被狗咬著怎麼辦,不加以懲罰,絕對不行。很快校長的處罰決定出來了。罰麥克勞德畫兩幅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人體血液循環圖。麥克勞德甘願受罰,他非常認真地畫了兩幅圖交給了老師,校長和老師看後,都覺得他畫得很好,再加上他對自己錯誤的認識也比較誠懇,殺狗事件就這麼了結了。這件事以後,麥克勞德更加發奮致力於解剖學的研究,終於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學家。他與醫學家班廷一起,研究發現了以前人們認為無藥可救的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方法。由於這項成就,1923年,他與班廷榮獲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反思:麥克勞德殺掉了校長家的狗,校長卻從他的不當行為中看到了積極的因素。校長知道,這是好奇心驅使下的行為。而好奇心是一種探索的原動力。孩子犯了錯誤,給予適當的懲罰是應當的,但是如果在處罰時把孩子的好奇心壓抑了,那將是一種巨大的損失。所以,校長採取了一個巧妙的處罰方法,既讓麥克勞德感覺到自己犯了錯誤,也保護了他的好奇心。可以說,麥克勞德後來在醫學上的成就,與這位校長的良苦用心是分不開的。很顯然,這種寬容孩子過錯,呵護和引導孩子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通過批評懲罰給孩子以良性刺激的做法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懲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凡事都有一個「度」,把握好懲罰的度至關重要,既不能過重,把學生當作「階級敵人」一棍子打死,也不能過輕,像隔靴搔癢,無濟於事。媒體報道過老師當眾刮破學生臉皮,把學生耳朵打聾等事件,這些惡劣的殘酷的做法是體罰,超越了懲罰的界限,給學生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也說明了老師沒有法制觀念,缺乏職業個人修養。切記:懲罰是在關愛的前提下教育學生的方法。一定要適度處理,不可感情用事,否則帶來嚴重後果,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大道無痕的懲罰——罰之有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擔任小學校長時,看到一位學生用泥塊砸另外的同學,就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到辦公室去。放學後,陶先生來到辦公室時,那位學生早已等在那裡。先生沒有批評他,反而掏出一顆糖給他,說:「你按時到,我遲到了,獎給你。」學生驚疑不定地接過糖。接著,先生又掏出一顆糖,說:「我制止你用泥塊打人,你立即住手,我應該獎勵你。」學生疑惑萬分地接過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顆糖,說:「根據我的了解,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這說明你有正義感,這顆糖也是獎給你的。」這時,學生激動得流下眼淚,說:「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顆糖:「這顆糖獎給你,是因為你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好啦,我的糖給完了,我們的談話也完了。」
【反思:對孩子進行懲罰教育不是解恨和撒氣,而是在懲罰的時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孩子才能心服口服,真正地改正錯誤。很顯然,陶行知先生這種懲罰教育,是在濃濃的情感中實施的,是對孩子心靈深處的觸動。這樣,學生不但沒有任何的抵觸情緒,還受到了很大的感動。就是在這種溫情的懲罰中,學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心悅誠服地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孫子兵法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是一條至高無上的原則。那麼,何謂攻城,何謂攻心呢?攻城,乃是以武力去征服之,比如:我們碰到學生做錯了事,抓到辦公室里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如果學生不服氣,接著罵,必要讓其服帖為止;我們要讓學生學習,以強力脅迫之,對於不認真學習或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施以高壓政策,必要讓其崩潰;教師以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學生,規定學生必須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顧學生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對於不同意見,千方百計打壓之,必要時祭出校紀校規或請家長來校等法寶,定要讓學生就範。由於教師是強者,學生是弱者,攻城之術乃是以強擊弱,教師很容易就取得勝利,但是難以真正觸及學生的心靈。攻心就不同了,對於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一定要研究學生的心理,思索學生的動機,站在學生角度體會學生的感受,然後對症下藥,採取措施。使用的辦法通常都比較緩和,但是正好擊中學生要害,犯了錯誤的學生,不但乖乖認錯而且心服口服,教師的任務通常也能很好地貫徹下去。學生的行為表現完全出自自願,並非老師強迫,但卻是老師的目的。錯誤是得用心靈去認識的,有效的懲罰也一定是觸及心靈的。陶行知「四塊糖」的故事是一次經典的「心罰」。】
當然,懲罰是把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會傷害人。只有適當的,合理的,科學的懲罰教育才會彌補賞識教育的不足,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的發展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懲罰也是一種愛。
推薦閱讀:
※為何你的懲罰無效?這才是正確的管教方式!
※整治校園欺凌,可否讓學校懲罰|毆打|校園欺凌|懲罰
※雜談.懲罰男人九大酷刑
※惹怒女人的8個後果:性懲罰 戴綠帽
TAG:懲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