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
轉載▼
標籤: 宗教儒道中國傳統文化聖德雜談 | 分類: 逸 |
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實踐已經表明,一國現代化的過程中的特殊性根植於該國的傳統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進行現代化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對這一問題反思程度的深淺,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成熟程度和國民素質的高下。以「傳統透視現代,以現代反觀傳統」正成為當今研究者的深刻共識。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實社會中已經處在「無子無孫」的狀態。而一種文化、一種哲學是提供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人失去了精神家園,喪失了安身立命之所,就會出現焦慮、彷徨、不安。這是一種「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內不在己」的「無處狀態」------即不知道終極的追求和關懷;沒有現實的關注;把自己作為完全獨立的絕緣的個體;喪失本我和求真的狀態。一、對「文化」、「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般性概述 「文化」的範圍極其廣泛,定義亦雜而多端,莫衷一是。但「文化」的中心是思想,而思想意識中最重要的有兩方面:一是價值觀念,二是思維方式。 所謂「傳統文化」,實際上是指在農業社會基礎上產生的文化。 由此可知「中國傳統文化」即是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具體的說,也指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其固有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一般說來,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以追求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平衡為最高目的。換言之,中國文化側重於社會和人生問題的探討。因而中國傳統文化是要試圖解決「修齊治平」、「性命雙修」、「法身慧命」這一「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的。這種思維模式特別注重研究宇宙事物的有機統一,自然協和、生生不已和綜合整體,進而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看做相互聯繫、和諧、平衡的有序運動。 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多部分組成。我們常有這樣的說法:諸子百家、三教九流。但一般說來,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法四家,籠罩了全部文化思想。到了唐宋以後,成了儒道佛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二、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及其特質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兩大主幹的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是在中國這塊本土之上產生的文化。佛家文化起先是外來的文化,後經不斷與中土文化融合,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於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及其特質,古人多有論述。 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經世、治世、濟世),她強調的是一種「有為」精神,因而具有「現實」的特點。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她強調的是一種「無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現實」的特點。 三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她強調的是一種「空無」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現實」的特點。 總之,入世有為、超世無為、出世空無分別體現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徵。 古人曾云:儒家治國(事)、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價值和意義 儒道佛三家思想對中國人的靈魂多面性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所謂的中國人的靈魂多面性主要指中國人的內在的和本質的「根性」的那種存在性。換句話說,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不同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質。她們思想的最終目的都是使人們實現和踐履這種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並最終過上有意義和價值的生活。 儒家著力挖掘人性中的道德本質和社會本質。至聖先師孔子的「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恭寬信敏惠」。亞聖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先秦最後一位大儒荀子的「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宋明理學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論述,都是在強調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性」在於她有愛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會性。儒家的正心誠意、修身養性、存理復性、格物致知正是要人們發現、培植、擴充人性中的「良性」的一面,從而成賢成聖。由此可見,儒家的思想具有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她強調了人的價值,凸顯了人的主體性;強調人與人的關係應當相愛;強調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應敬畏、和諧;人與天道的關係是相互貫通。正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道家深切洞明人性中的自然本質。力倡「道法自然」、「法天貴真」、「回真返樸」。道家所謂「自然」是本然、天然之意,並不單指大自然,即「牛馬四足」、「無為為之」之謂也。道家所謂的人的自然性是指超越了人的現實善惡、美醜、是非的那種「本然」的「聖德」。清靜、無為、素樸、玄同是這「聖德」的表現形式。道家要人們掙脫物之役、情之累、意之染、心之滯,從而成為至人真人。 道家人生智慧:身重於物;知足知止。 道家論為君之道:自然之道、無為之道、柔弱之道以及「四不」之道。 道家論為臣之道:功成身退、天之道。 佛教一言以蔽之:「空」。所謂「空」是指緣起性空,佛教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眾多原因和條件構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萬事萬物就其本性來說都不是真實的存在,即假即不真即空,此之謂也。離開原因和條件就沒有獨立的存在。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構成的條件是時刻變化的,所以要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就是沒有一個絕緣的實體存在。世界萬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它條件而產生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但是人們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產生很多煩惱。 最常見的煩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佛家深刻明見人性中的本心本性。也即佛性,而「佛性」即人之心性,即清凈, 即平等不二,即慈悲歡喜。佛教之本懷乃在於「離苦得樂」。佛家所要明見的本心本性乃是指蘊藏在人性中那光輝的一面,是人性中的慈悲、和平、良善等本質屬性。佛家通過「三學」(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修行要使人們達到圓融不二的境界,從而覺悟成佛。
總之,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終的是要揭示人性中光輝的一面,使人們獲得符合人性的對待生活方式,以突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
0
喜歡閱讀(778)┊ 評論 (1)┊ 收藏(1) ┊轉載(4) ┊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 排行榜 圈子(精) |
---|
前一篇:學書九悟後一篇:佛語經典-1
推薦閱讀:
※傳統中式偏襟上衣的製作詳情
※一周語文 | 用詩詞主題貫穿全年課程,她帶給孩子的不止是傳統文化素養
※發揚傳統文化:市南以「小家風」傳遞「大情懷」
※【傳統「拜揖禮」說略】
※彝族傳統服飾展——目擊美,以及彝族婦女的智慧 | 「我演·你秀」涼山非遺文化進中職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