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面對執著【1199期】

佛教面對執著

「執著」,也作「執著」,(梵文Upādāna),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泛指固執或拘泥,亦指對某種事物追求不舍。執著是學佛悟道的一大忌,也可以說是學佛修行人的一大智障。之所以說其是大忌,是大障,這不僅是從理論上來談學佛和修持,也是通觀天下學佛人,無論是居家人還是出家人,可以說皆以執著為最大通病。這是為什麽呢?從根本上講,這是眾生業力所致的一大習性。本文就是立足於從修持的角度上,談一談執著的生起因緣和破除方法。

  • 佛教說執著

  • 執著的通病

  • 人生不必執著,不求完美

  • 修行人面對執著

  • 如何修習不執著
  • 佛教說執著

    佛說的執著,是指人們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識。就是把虛妄非實的人我及萬法,執以為實有自性。執之著之,而起種種迷妄顛倒、虛偽不實的見解。

    《百喻經·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諸外道見是斷常事已,便生執著,欺誑世間作法形象,所說實是非法。」《大般若經》卷七一:「能如實一切法相而不執著故,複名摩訶薩。」又如《菩提心論》:「凡夫執著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眾生虛妄的「執著」是很多的,主要是「我執」和「法執」。簡單地說:「我執」就是固執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從而產生種種「我見」。「法執」就是固執外境實有,從而產生虛妄分別的「法見」。後亦以「執著」謂固執而不知變通。

    佛說執著是苦,真實不虛。佛教導人不執著,不是要人不行善,恰恰相反,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在行善時做到「三輪體空」,不執著自己「善」、不執著服務對象、不執著提供的服務。這樣,人行善就不會產生善業,而成就凈業功德,逐步向聖賢的領域邁進了。所以說,佛要放下執著,是積極的人生觀而不會導致消極懈怠。

    執著的通病執著指的是有情對五蘊的執著,認為「色受想行識」為「我」,糾纏「色受想行識」而成深重的」我見」,凡所起心動念以及外物影響都認為與「我」有關、關係到「我」乃至就是「我」,猶如精神病人,沉迷幻境而不自知。佛教所謂的「執著」與世俗所謂堅持不懈的「執著」並非一個意境,其實要實現佛教的「不執著」,非要有一番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行,放下的是「我見」卻非努力,不執著的是煩惱而非精進。

    修行人的快樂乃建立在調伏自心、認識自心的基礎上。縱然他擁有財物名利,也一點都不執著,而僅會以平靜的心去享受這一切。無執並不意味著什麼都沒有感覺或反應,而是說一個人不必去操心,讓其順其自然。會得到的就會得到,得到了,也不必太強烈的去執著它。

    一切的煩惱的根源,都因為二字,也就是:我執。執著這個身體,執著「我」這個是根啊!妄想分別執著是枝葉,貪嗔痴慢疑是花果啊。你首先要明白這個道理,才能認識妄想分別執著什麼。 正如佛經所講:「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境隨心轉相由心生」 你要是問我什麼是妄想分別執著?!我的回答是「不知道啊」為什麼? 你心性里本來圓滿無礙 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 但是你迷惑了 執著了 所以生出了很多妄相 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但是這些確確實實是假的 因為他本來不存在 根本沒有 但是迷惑之後 有了障礙 成了障礙 為什麼你覺得有呢?還是執著二字 你越執著 越痛苦 你想想是不是?放下「我」慢慢的就沒有了 根好 果實才好啊 妄想分別執著 都是迷惑的心性所變 並不存在 什麼叫圓滿? 一個圓形 你多加一點 他就不是圓 少了一點也不是 所以圓滿是究竟的意思 但是貪嗔痴慢疑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的果實 你通過果要懂得看因 看到因就要知道果報 成佛了 你能得到什麼?!什麼都得不到啊。學佛是什麼?恢復性德而已,你本來就有圓滿的性德,迷了之後,再恢復過來而已,你能得到什麼?一無所得啊! 何況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假的東西呢 你要是想體會這些東西,你慢慢放下我執 人最大的痛苦不是別的 就是執著這個無常的身體 認為它是真的。

    人生不必執著,不求完美

    在佛教里,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生活里遇到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按照我的理解,出離就是對世界或人間,持有一種超脫,只要悟得一種人生的態度,其它形式的東西並不關緊要。

    出離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和你的生活緊密相連,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裡出離了。所以,在那些看起來瑣細、繁縟的生活里,都自有佛道在,只要你有一顆向佛的心,都可以達到出離,都可以靠近或達到佛徒所嚮往的境界。

    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指揮擺布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但要達到上面所說的境界,你就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出離所有心靈的痼疾。

    修行人面對執著

    執著無疑是學佛的一大敵,這是因為只要有執著,就不可能通理悟法,成佛更是痴人說夢。馬什麼呢?因為任何執著都是本心的動相。讀過《六祖壇經》的人都記得,經中記載有一則著名的公案,即是「風勵,幡動,心動」公案,兩個僧人為什麽爭執不休?因為一人執著於幡動,而另一人則執著於風動,他倆都執著於動相,不知動上有不動,故而惠能大師一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而成千古之言。凡是對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略有所知的學佛人都知道,惠能大師是聽五祖弘忍講《金剛經》而大悟佛法的,當時是其師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當即大悟。若是有所執著,何以是應無所住,又何以生清凈之心。有執著只能生污染心,生妄心,生分別心,生攀緣心。

    執著既然是學佛修持的一大障礙,那麽如何才能不執著呢?這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切學佛人的大問題,是修持人的最大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放下」,不要執著相不放而生分辨之心、貪婪之心。如何是放下?放下世間一切所知為放下。人的一生,執著一個「我」,挑著一副慾望擔子在世間為生,攀緣世間一切,財、色、名、食、睡一樣也不可少,見什麽都想往擔子裹放,一副擔子往往是越挑越沉。如今社會發達,五蘊受用,越來越富足,什麽都想要,什麼都捨不得放棄,於是這副擔子就必然會越挑越重。社會上眾多人在一個提高生活質量的時尚口號的牽引下,什麽都想佔有,什麽都想嘗試。私慾越來越膨脹,所謂的個人價值意識越來越強。故而如今的人生活都感到累,都感到節奏快,都感到身心疲憊。可以說社會越是向前發展,物慾的牽引力就越大,放下就相應更難。因此,一切學佛者,一切有心求法者,最為緊要的修持要旨就是將「放下」兩字做好,放下一切攀緣之心,放下一切五欲蘊貪愛之心。因為一切攀緣都是執著,一切貪愛也都是執著。

    有的學佛人不通理,說我執著好的念頭,執著善的意識有什麽不好。卻不知這裹的執著無有分別,不管執著什麽,好的還是不好的都一樣,有執著便是障道,有障道便不可能向前,也就無法認識生命的本體清凈之心。造就好比我們的車輛行駛在公路上,路中不管堆有什麽東西,泥石也好,黃金也罷,都一樣是障礙。只有將這些障道清除,我們才能向前行駛,直至目的地。

    學佛實質上也就是一個放下的過程,一旦放下一切,在那無污無垢之際,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之時。放下一詞,對於知識分子特別不容易,因為他們掌握的有所謂的科學技術知識,這也是他們為人立世的最大長處,要放下一切對於他們來說就特別不容易。因為他們將掌握的這些知識看成是真理,是科學,其實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說,已經成了他們的一個包袱,成了他們最大的一個執著。他們捨不得放下他們具有的那點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或者是天文的,地理的,哲學的等等,造就是所知障。有所知障就是障礙,路就不通。

    因此放下一詞,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或許難度要大得多。放下一詞,對於生活特別富足的人也不容易,對於情執特別深重的人也不容易,說不容易是因執著之力太深太重。卻不知世間一切相皆是虛妄之物,《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何修習不執著

    如果有人問起:「如何才能修習佛教的精髓——不執著?」我們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話,不必以自己的觀點回答。佛陀曾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眼睛看到可見的對象時,只是看;耳朵聽到聲音時,只是聽;鼻子聞到氣味時,只是聞舌頭嘗到味道時,只是嘗;身體有所接觸時,只是觸;當心中生起念頭,例如情緒等時,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為不曾聽過的人再說一遍: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聞只是聞,嘗只是嘗,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導我們:如果這樣修習,「自我」就不會存在,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這三句話需要解釋: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只要認清對象,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就會想擁有它;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厭棄它。如此一束,我們自己就成為那「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所以當看東西時,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遠離煩惱,清楚什麼動作是正確、適當的,如果是沒有必要的動作,就保持冷靜,不要去做它。如果想獲得某種成就,就得完全應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讓「自我」產生,使用這種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且心中沒有苦惱。

    這是一個最好又簡潔的修行原則: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嘗只是嘗,嗅只是嗅,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當下就能產生智慧,可以正確又恰當地處理一切,不會產生愛、恨的「自我」。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慾望去做,「自我」就會生起,讓心不能自主,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為某比丘所作的開示。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討論最易證果的修行方法時,沒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實際上,這些都是輔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終究都是為了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而修習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就足以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當接觸任何外境時,就不會產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轉。

    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談,而只討論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等等,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如果有人問你修行的問題,就這樣回答他。

    光明佛壇【gmfotan】

    已有50餘萬關注讀者,是免費的公益佛學、修行、傳播正能量的悲智佛學平台。讓您天天親近佛菩薩,學習善知識,積累福報,讓生命充滿慈悲與智慧!本刊正在進行全新便捷實用佛學平台技術改造,敬請期待。

    本刊所有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下是近期讀者閱讀或轉發最多文章:

    【1197】楞嚴經大致在講什麼

    【1196】文殊成道日 祈願福智具足

    【1195】明天恭迎文殊菩薩成道日 願佛子開啟智慧究竟圓滿

    【1194】怎樣擁有不後悔的人生

    【1193】佛教看自殺

    【1192】過午不食

    【1191】在家學佛的原則和須知

    【1190】修行人該如何面對男女之欲

    【1189】結緣觀音菩薩

    【1188】心若虛空,包容一切

    【1187】怎樣學佛更合理

    【1186】虛雲老和尚:居士成就再大 也要懂得供僧

    【1185】純一法師和他的藝術作品

    【1184】百歲葉曼回憶隨南師學佛經歷

    【1183】學佛有過程

    【1182】恭迎佛陀開悟成道日 佛陀究竟證悟到了什麼

    【1181】明天佛祖成道日 祈願眾生皆得解脫

    【1180】學佛的障礙

    【1179】高級佛學教本(第1-3課)

    【1178】學佛與做人

    【1177】學佛是怎麼一回事

    【1176】學佛不是與佛做交易

    【1175】學佛讓我們學會隨喜

    【1174】《了凡四訓》白話文講解(上)

    【1173】《僧侶與哲學家》的對話

    【1172】星雲大師: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忍耐

    【1171】煮雲法師: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上)

    【1170】凈空法師答:佛教跟基督教

    【1169】學佛要福慧雙修

    【1168】中國佛教年度二十大網路熱點

    【1167】南懷瑾:「阿彌陀佛」是一個大秘密

    【1166】佛教說感應

    【1165】《金剛經》是駭世驚俗的治療抑鬱症的方法

    【1164】佛教「不可說,不可說」背後的神秘啟示

    【1163】佛教說口業

    【1162】圖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1161】阿彌陀佛聖誕日

    【1160】明日 |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聖誕

    【1159】本周讀經 | 《佛說阿彌陀經》

    【1158】星雲大師:學佛勿貪圖神通

    【1157】佛教說貧富貴賤

    【1156】佛門照妖鏡:《楞嚴經》講的五十種陰魔

    【1155】解密歡喜佛與雙修的真相

    【1154】佛教說拜師

    【1153】星雲法師:抱怨的危害

    【1152】當代凈土宗泰斗 蘇州靈岩山寺明學長老圓寂

    【1151】宣化上人:一個佛教徒之本分

    【1150】大鵬金翅鳥

    【1149】夢參老和尚:虛雲老和尚為什麼總是「閉」著眼

    【1148】今日印光大師圓寂紀念日,回顧大師對中國近代佛教巨大貢獻

    【1147】聖嚴法師教禪坐(上)

    【1146】星雲大師:命運與運命

    【1145】《大寶積經》告訴你是哪一道投胎轉世的

    【1144】素食是心的修行

    【1143】南懷瑾:念佛的秘中之秘

    【1142】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1141】星雲大師經典語錄百句

    【1140】德林老和尚開示錄(上)

    【1139】珍貴視頻:南懷瑾大師傳授打坐方法

    推薦閱讀:

    格律詩社‖每日詩詞‖第699期
    第599期:練太極拳不要「過」
    雲雷:日相思,夜相思。 夢裡柔情歡醉痴「第99期」
    第199期:腳下陰陽趾乾坤

    TAG:佛教 | 面對 | 執著 | 99期 |